close


陳大惠:好多年前,我們聽說醫生檢查您老的身體,八十多歲的身體年齡,那個血液是三十歲的。




    老法師:七十五歲。




    陳大惠:七十五歲的時候檢查。




    老法師:就是我在澳洲。澳洲,拿澳洲公民要檢查身體,是個印度醫生,給我檢查二十分鐘,聊天一個半鐘點。很有味道。




    陳大惠:可以說沒有人不感嘆的、不向往的。我們看到有的時候,有熱心的居士想孝敬您老,給您老按摩一下,我們看到您的四肢皮膚非常年輕,比年輕人還要年輕。




    老法師:不會、不會。




    陳大惠:我們聽說前一段時間,很多人擔心您老身體,因為您老一直在出訪。有一次您老吃飯的時候,把筷子給咬斷了一截。我們在想,年輕人讓他故意咬,他都咬不斷。




    老法師:這是偶然的。我以為是吃的硬的東西。




    陳大惠:這個偶然我們很放心,您老這個身體那就太好了。這些都和學古文……




    老法師:有關系,有大關系。中國古人,因為中國是大家庭,大家庭不能有私心,要有私心的話,那個家破人亡。所以大家庭人起心動念要為我整個家族想,不能為我個人想。你看心量這就拓開了。所以中國人很少講國家,你看這個古書裡頭,都講天下。




    陳大惠:天下。




    老法師:這心胸多闊。所以從小有這個思想,他進入佛跟道就很容易。因為佛家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要有這樣的胸懷,人就樂了。為自己很苦惱,為自己有得失,患得患失;為天下人,沒有得失。得,天下人有福;不得,天下人沒福。我責任盡到了,得,我盡到了;不得,我也盡到了。




   陳大惠:很自在。




   老法師:對!




    陳大惠:師父,很多企業家想問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看歷史書就會發現,從秦朝之前,一直到清朝中後期,三千多年的時間,中國社會各階層它排列的順序,士、農、工、商。




    老法師:對。




    陳大惠:您老講經也講過這個。也就是說,把商,就商人、商業,排到最後,而且這是中央政府的政策、命令。我在這兒給您老介紹一些史料,觀眾也可以了解一下。一個是在最早的時候,在周朝的時候,就有這個說法。就是說王者之治,它是什麼特點?叫崇本抑末,崇尚根本,把那個細枝末節的要控制、要壓制。




    老法師:沒錯。




    陳大惠:表現出來就是重農輕商,那可是三千多年前的情況了,可不是四、五千年前。到兩千多年前,漢高祖劉邦他下令,商人「不得衣絲、乘車」,就是穿絲綢、坐車不可以;「重租稅」,給他重稅,多交稅,「以困辱之」,好像把他囚困起來,不讓他太自在,還要辱之,就是不給他面子。市井之孫,就是他們這些做生意的人他們的後代,不得仕宦為吏,就不能當官。一直往後推,東漢,再到唐宋、到明朝,我們又看史料,洪武年間,國家的法令規定,農民之家可以穿綢紗、絹布,綾羅綢緞可以穿;商賈之家,商人他們家,不可以穿,種地的可以穿,做買賣的不能穿,再有錢不能穿。如果農民家有一個人他做了生意,做了買賣,他們全家也不能穿了,就沾了商人這就不可以。再說到清朝,清朝乾隆年間有個大學士趙國麟,他和一個商人聯姻,成了親家了。乾隆皇帝罵他,趙國麟平時還講理學,他還是大學士,結果跟市井庸人結親,這不是給我丟人嗎?就罵他。一直到乾隆都是這樣,就是商人地位很低下。我們這個問題就出來了,商人的問題也出來了,企業家也想問,商業能夠讓一個家庭富足,社會繁榮,為什麼獨獨在中國重農輕商,士農工商給排到最後,一直都是這樣,怎麼我們商人,歷史為什麼是這樣的?這涉及到一個根本問題。難道我們又錯了嗎?




    老法師:在古時候,一般人理念當中,他這就是錯的。為什麼?你說貪財,哪一個人,我們在佛法講,哪一個人阿賴耶識裡頭沒有?




    陳大惠:有。




    老法師:這個是什麼?這是所有不善心所裡頭最嚴重的一個。




    陳大惠:貪財?




    老法師:對。財、色、名、利。




    陳大惠:頭一個。




    老法師:它是連帶的,它排在第一個,財色名食睡,這個東西很容易激發人的貪心。貪是煩惱的根,貪瞋痴慢疑,貪在第一。貪不到,他發脾氣。




    陳大惠:瞋。




    老法師:對,瞋。它會引起很多一連串的煩惱,所以必須要把這個根給它伏住。所以,家庭裡頭沒有教育,這個家庭就完了。而家教,絕對是抑止貪瞋痴慢。人,貪瞋痴慢四個字惹到一個,都不能成就,都會敗事。這就是外國人講的,中國人懂得教育。




   陳大惠:師父,那這個智慧可是太高深了。




    老法師:對。




   陳大惠:經商…




    老法師:所以這種智慧,只有讀書人,士擺在第一,讀書明理。




   陳大惠:士是讀書人。




    老法師:讀書人。




    陳大惠:師父,那他讀的書可是聖賢書。




    老法師:聖賢書。




    陳大惠:不是現在這些大學教授讀的。




    老法師:不是,不是現在這個。




    陳大惠:現在大學教授讀的書是幫人賺錢的。




    老法師:對,不錯。




    陳大惠:那就是士,前面是沒有士,現在。




    老法師:對,現在沒有士。




    陳大惠:那他們那個時候,古代的時候,士也沒有錢,又很窮困,但是社會地位排頭一個。




    老法師:高,非常高,群眾當中他排在第一。所以人就喜歡念書。




    陳大惠:國家倡導。




    老法師:對。




    陳大惠:風尚。




    老法師:對,不錯。在史書裡頭好像有記載,周文王日常的生活跟一般農民差不多,很樸素,居住的房子也很簡單,卑宮室。為什麼?給人民做榜樣。




    陳大惠:師父,四、五千年過去了,請您老給大家講解,慈悲開示,他在做一個什麼榜樣,在生活上他這麼儉樸?




    老法師:做一個知足常樂的榜樣。要曉得,人生活需要很少。




     陳大惠:就是做個不貪的榜樣。




    老法師:對,是!不貪、不瞋、不痴、不傲慢、不懷疑,這個榜樣多好!這個榜樣就是完人,沒有缺陷的人。




    陳大惠:因為貪瞋痴慢會給人帶來災難。




    老法師:對,帶來災難。




    陳大惠:王愛百姓,所以說真正愛他。




    老法師:他真正做出榜樣給你看。




    陳大惠:不讓他,限制他貪瞋痴慢。




    老法師:對,不錯。




    陳大惠:師父,但是在四、五千年前,佛法沒有在中國。




    老法師:沒有在中國,佛法到中國才兩千年。




    陳大惠:那個時候文王都知道這個。




    老法師:對。所以我曾經問過李老師,我說中國古聖先賢是不是都是佛菩薩再來的?這佛菩薩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這個地區的人尊重聖賢,他就用聖賢身分來出現、來教化。李老師告訴我,他說理上講得通,事上沒證據。理上真的是講得通。




    陳大惠:有這個可能。




    老法師:有這個可能,因為中國古聖先賢有很多跟大乘經裡面講的道理完全相同。所以我們用佛經來解釋儒家的東西,就把儒家的東西提升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達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