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法師開示 (30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普賢行願品》的四句秘密

益西彭措堪布開示

6JT2dAOrKTybpiINjIPI5g  

   法王如意寶他老人家在1997年寫了《從四乘發揮的教言》。在這篇教言當中,法王開示了為四眾弟子傳法的殊勝密義,其中以“清淨一切善業力”為主,針對居士林的居士講解了取捨善惡因果的《百業經》;以“摧滅一切煩惱力”針對蓮華部藏族尼眾講了發菩提心,行菩薩行的《入菩薩行論》;以“降服一切諸魔力”的內容,針對金剛降魔洲漢族弟子講了《大幻化網》;以“圓滿普賢諸行力”的內容,針對藏族喇嘛講了以《上師心滴》為主的無上大圓滿法要。所以這間接告訴我們,這一偈頌的內涵拓展開來,就是浩瀚如海的顯密佛法。按照這四句偈頌發願的話,實際上就等於發願獲得八萬四千法門的精要,得到佛法圓滿的成就。所以這一偈頌非常非常重要!

   “清淨一切善業力,摧滅一切煩惱力,降服一切諸魔力,圓滿普賢諸行力。”法王如意寶教誨說:在我們朝禮神山、聖地、寺廟、佛塔、佛像,或者拜見高僧大德的時候,能念《普賢行願品》是最好的。如果時間有限,應該念這一頌發願,至關重要,金剛句也這樣做了殊勝的教誡。

   清淨一切善業力

   怎樣才能讓業清淨呢?這需要由逐層的淨治把雜染業力從相續中除遣出去,也就是,從粗至細,依次淨除不善業的業力、有漏善業的業力和有漏不動業的業力。

   1.淨除不善業力:決定感果的不善業的力就是能引生三惡趣的力。如何淨除它呢?需要由反面的能清淨、能遣除、能破除等的力量來淨除。有哪些能淨除不善業的力呢?有四力——破惡力、恢復力、對治力、依止力。

   經上說:“造了很多罪業,對自己作呵斥,罪業會變得輕微。如法地發露懺悔,未來再不犯,具有這樣的恢復力,罪業就能清淨。”這是說,以破惡力和恢復力能令不善業的力量變小甚至消盡。

   四力都是指心上的力量。物理上,以一種力能抵消或破壞另一種力。心也如此,心雖然不像色法有形有色,但緣起上確實有正反兩種力量,以一者能破壞另一者。我們首先要發願具足這四力,然後通過修持來真正獲得這些力。我們求證菩提,有很具體的逐步修證的過程,修證的前提就是真誠發願。“因地不真,果遭迂曲”,發願不真,修行就不真,所以每一步都不能虛假。我們也許從沒發願要修得破惡力等,更沒有以願力推動主動聞思、修習業果。所以,這些經文的內容還沒有成為自己修行中的主題,表面上叫做修行人,實際心並沒有融入菩提行。我們不能進步的原因之一,就是沒有真正的行願,沒有拿出真心來改變自己。

   第三、由對治力也能清淨。比如,匝哦之女用腳踢母親的頭部,母親是恩德田,傷害母親即生就會成熟惡果。但他後來只稍微受了一點果報,原因是他發起了自他相換的善心,有力淨除了罪業。他是怎樣發心的呢?當他墮地獄時,見空中飛來一個熱鐵輪在一個地獄眾生的頭上飛旋。這時候他想到還有千千萬萬的人都造了同樣的惡業,都要感受“鐵輪頂上旋”的果報,他就發願這一切苦都由我來代受。以這個善心的力量淨除了業力。

   第四,以依止力也能清淨罪業。比如佛世時有個三十三天的天人,即將以業力投入豬胎。這時他至誠皈依三寶,情況馬上逆轉,他不但沒墮落,還上升到更高層的兜率天。他是在定業快成熟時以至誠皈依三寶而淨除業力的。可見皈依三寶能淨治罪業。

   在諸多對治力中,能從根滅除業種子的方法,就是證悟法無我。《業障清淨經》中講了一位比丘造了不淨行和殺母兩種重罪。後來他特別後悔、難受,像瘋了似的,從一所經堂跑到另一所經堂,從一座城市走到另一座城市。他在眾人面前說:“我毀滅了!我毀滅了!”一再哀泣:“唉!唉!我錯了!我錯了!”他由誠心悔過的力量讓罪業得到減輕。正當他深自悔責時,有個具他心通的菩薩為他開示了殊勝妙法,他因此證悟了法無我,一切罪業都得以摧壞,證得無生法忍。這個例子表明,證悟法無我能從根摧毀罪業種子。

   另一個要點是:對於殊勝的法生起信解,能遣除一切墮罪和後悔,能淨除一切業障。我們對這一點應當深信不疑。《金剛經》說:“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見,依靠受持讀誦《金剛經》,以正念真如修習殊勝之因,能滅除應墮惡道的罪業。《寶性論》說:“若由數近惡人故,具有噁心出佛血,殺父殺母殺羅漢,破壞最勝和合僧,若能思維修法性,此人速疾從此脫。”也講到了由思維修持法性能解脫五無間罪。

   又,如果發起了無偽菩提心,也能極大程度地淨除過患之因的不善業。《入行論》說:“菩提心如劫末火,剎那能毀諸重罪。”這是說,當自相續中現前菩提心時,能如劫末火那樣一剎那就燒毀諸多重罪。

   有人懷疑:修習對治法能淨除輕微和中等罪業,還可以理解。但要從根淨除五無間罪等的重業,恐怕很困難吧!

   答:像未生怨王造了殺父重罪,本來要在地獄中安住一劫,但他依靠四力淨治罪業,最後墮地獄時像皮球剛落地就彈起一樣,地獄的異熟果幾乎消減殆盡了。所以罪業不論輕微、中等、嚴重,只要具足破除罪業的四力,就能無余清淨。

   又有人懷疑:經上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明明說了經百千劫也不空耗,怎麼能讓重業化為烏有呢?

   答:經文的密意是:如果沒有生起罪業的對治,業不會無因無緣就減輕或消盡。但具有對治力如法地懺悔,因緣也隨著轉變,按對治力的大小而相應地淨除罪業。經論上說,愚人造了小罪也變成墮落地獄感受極重苦果之因,智者造了重罪也能不受果報。

總之,應當發願在自己的相續中具足依止力、破惡力、恢復力和對治力。這是祈願“清淨一切善業力”的具體內涵。發願具體化很要緊,要發起修出四力的決心來。真正下了決心,才談得上有願力。願力真實了,修持就會真實。

   2.淨除有漏善業力

   有漏善業指雜有煩惱的善的造作,有力引生三有諸果。這種業力不淨除,就會引發三有的種種果報,不能解脫生死。如何淨除它的勢力呢?需要依靠願力迴向,也就是內心放棄三有的一切異熟果後,一心唯求無上菩提,這樣以願力迴向就能淨除。

   3.淨除不動業力

   不動業指色界、無色界行持的不動業和以四禪、四無色定所引起的業。如何淨除它的勢力呢?心中完全捨棄上界的果報後,能自在地把握自己的業(自在地把持身口意的造作),讓心隨自己的意願唯一為利有情而精進,這樣內心脫離了不動業的運作軌道,就能淨除它。

   摧滅一切煩惱力

   貪欲等逼惱身心的緣故,叫做煩惱。或者說,一個法在剛剛生起時就使內心不寂靜,這樣的法就是煩惱。

   煩惱力有何表現呢?以煩惱的作用,無量眾生對理與非理、利與害、重與輕等等不覺知,在心態和行為上顛倒趣入。

   有很多方法都能摧伏煩惱,比如修不淨觀或者以世間道壓伏等等。總之,這裡是發願能自在地利用煩惱,由此能修習菩提分的種種法。

   降伏一切諸魔力

   “魔”,指天魔等的四魔。他們有干擾的力量,能對修菩提行等作障礙。能令魔無法施展力量,或者能以神通力滅除魔力,叫做“降伏一切諸魔力”。

   圓滿普賢諸行力

   “力”指違品不能為害,能任運地趣入。“諸”是一切的意思。“圓滿”是指上面速疾周遍等的十力和三種對治全部都具足。普賢諸行,每一種都到達違品無法障礙的地步,叫做“圓滿普賢諸行力”。

   總之,念這一頌時應當發願:願我具有淨除有漏諸業的力量,從根伏斷根本煩惱和隨煩惱的力量,降伏一切諸魔的力量,由修習對治違品的殊勝力而具有圓滿普賢諸行的力量。

達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在臨終的時候放得下嗎

KoFus2a9JukczfHIK9dBrg  

達真堪布

我年紀也大了,今生就這樣吧,到臨終的時候能往生就行!”對,到臨終的時候能往生就行,但是到臨終的時候往生是很難的。臨終的時候有三個中陰:臨終中陰、法性中陰、輪回中陰。臨終中陰是外氣斷的時候,完全是昏沉的狀態,那個時候能清醒是非常非常難的。我們平時晚上睡著了,尤其是剛睡著的時候,連夢都做不起來,什麼也不知道,那是最輕的昏沉;而臨終中陰的昏沉是最重的昏沉。我們睡著的時候都清醒不了,那麼在臨終中陰的時候會更昏沉。如果你在臨終中陰能清醒,那麼你在活著的時候也應該有很大的成就,明心見性、證悟空性的人、修行功夫特別高的人才能清醒,其他的人是不可能的,都是昏沉的狀態。


臨終中陰的時候,這樣昏沉的狀態要持續兩天三宿,甚至更長,這段時間人極其昏沉,連自己死了都不知道。然後再進入法性中陰,這個時候才清醒,但是他不相信自己已經死去,還會找回來,慢慢才知道自己真的死了,然後特別痛苦。


在臨終中陰之前隱沒次第的時候,病情惡化,也是特別痛苦、昏沉,根本想不到佛。明明知道自己要離開這個世界,明明知道自己要死去,心裡無法放下家、放下財產、放下兒女。現在好好的時候你都放不下,到那個時候你能放下嗎?如果放不下的話你根本往生不了,難啊!


我為什麼講這些?就是為了讓你們不要欺騙自己,活著的時候就要下功夫。想臨終的時候往生,這也是有條件的,要具足四個條件才能往生:第一是發菩提心,第二是積累資糧,第三是念修阿彌陀佛,第四是發願迴向到西方極樂世界。功夫要到位啊!


菩提心有勝義菩提心和願行菩提心,願行菩提心有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你想發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首先要有慈悲心,真正能夠發出慈悲心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在有慈悲心的基礎上才有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有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基礎上才有勝義菩提心,有勝義菩提心才能證得菩提。簡單地說,徹底地明心見性以後才有勝義菩提心。這是第一個條件,發菩提心。


第二個條件是積累福慧資糧,沒有大福報根本不可能往生。如果你沒有大福報的話,你肯定有業障,說是“帶業往生”,但是你有業障,到時候不可能往生。第三個條件是念佛,念佛念到一心不亂。第四是發願迴向到西方極樂世界,自己特別期望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不是一般的願望,要有特別懇切的心。


臨終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是那麼簡單的,一定要具足這四個條件,不要欺騙自己,一定要老老實實地學修這些前提的修法,把人身難得、壽命無常、輪迴過患、因果不虛四共外加行都學會了、修成了,才能在相續中生起真正的出離心。現在的人很少有出離心。出離心是修出來的,不可能無緣無故就有。把四共外加行、五內加行統統地學會、修好,以後就不難了。

 

達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淨空老法師開示:意念專注的力量!】

 科學家告訴我們意念,你想用意念的方法來改變你身體,他告訴我們非常具體的方法,你一心專念。

他舉例子,譬如身上有皮膚病,你不要想病,想病就麻煩了,病會加重,不要想病。

想什麼?

想我沒有皮膚病,我這個皮膚病沒有了,你想這個。

要一心專注,就是我病沒有了,每天要專注專想三十分鐘,天天不能間斷,大概一個月效果就出來了。這個只要持之有恆,不難做到的,真可以做實驗。

我出家之後,遇到一個法師,大我五歲,人很聰明。他小時候出家,國共戰爭的時候,他被國民黨抓來當兵。

他對當兵很不習慣,很想出家,但是年歲太輕,沒有辦法下來。他就裝病,他裝什麼病?

醫生檢查查不出來,他裝心臟病,心臟病不好檢查。天天想心臟病,想了一年,真得了心臟病,這樣退下來。

退下來,真得心臟病,就不能再把這個心臟病去掉,他就沒有這個能力。

可見得心裡想東西,真會想出來!

然後我們想,阿彌陀佛五劫這麼長的時間想極樂世界,不是想極樂世界怎麼依正莊嚴,他就想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成就了,極樂世界出現了。

所以你知道極樂世界什麼樣子,四十八願就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就是四十八願,極樂世界是四十八願功德之所成就,這個成就是自然的。

確實,世尊在經上所說的,『制心一處,無事不辦』,連極樂世界都能成就,何況其他的小事?

這個道理現在科學家給我們做了證實,我們想恢復身體健康,可以不用任何東西醫療,用念力。

念力怎樣?

就想阿彌陀佛就行了,把病忘得乾乾淨淨。

阿彌陀佛沒有病,阿彌陀佛健康,天天念阿彌陀佛,天天想往生極樂世界。

山西小院那些病人就是這樣恢復健康的,他們得的嚴重的癌症,三個月之後再檢查沒有了。他沒有想變健康,沒有想身體健康,就想往生極樂世界。

他還有壽命,他自然身體就恢復健康。

所以癌症怎麼死的?

我看十之八九都被嚇死的。

都是自己想,得了這麼重的病,怎麼辦?

還能不能存活?

他就決定不能活。

我們今天知道,念佛功德不可思議,諸佛讚歎,諸佛護念,不求,自然的。

這樣好、這麼樣殊勝的法門,我們怎能不幹?

哪有這個道理!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第一五九集)

 

達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這是玄奘大師翻的《阿彌陀經》。《彌陀經》裡最重要的就是:【一日至七日,繫念不亂,臨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彼佛國土。】這個非常重要!這一句,我們要相信。這一句能夠相信,我們的信心堅定,不會懷疑。一般人怕什麼?怕時間不夠。有一天的時間都能往生,哪有時間不夠的道理?關鍵在能不能放下。什麼都要放下,這個才重要!

因為到極樂世界,什麼都不能帶去;你想帶一點東西到極樂世界去,這就去不成了。只帶這一句佛號,信心、願心、佛號就能往生。除了信心、願心、這句佛號之外,統統放下⋯⋯,不要執著、不要放在心上,不為這些事情操心了,那麼一日到七日就有效果。

這功夫平常怎麼用法?最好是每個月能夠念一天,像閉關一樣,二十四小時。像一般八關齋戒一樣,一個人住在一個小佛堂裡,讓他自己在這念佛,功夫不間斷,一日一夜他還行。兩三個人共修也可以,人多了就不行,兩三個人志同道合可以,一個小佛堂,一個月一次,以後慢慢再提升。先一個月一次,一天;以後慢慢可以一個月兩天、三天,不要超過三天。這樣對於工作、一般家事,不會有耽誤、不會有嚴重的妨害,決定有好處!這個三天,要什麼都放下、什麼都不要管,好好的念三天。

(恭錄自2014.3.20《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第8集)

 

達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懷瑾:真正的修行】


真正的修行不只在山上,也不只在廟裡,更在社會中。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頭、撥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習氣、煩惱依舊,性格、心態依舊、沒有任何改變,這不是真正的修行。



你的工作環境也是你的道場,你的壇城。無論你從事什麼職業,都要把你的修行融入到你的工作中,面對境界歷事煉性,對人煉心。要盡你的責任和義務,要盡心盡力地做好你所承擔的一切,要製心一處,用心去做每一項工作。






把你的服務對象視為父母眾生,一切為他們的利益著想,以真誠心對待每一個眾生,關心他們,幫助他們,理解他們,體諒他們,做眾生的公僕,全心全意地為他們服務。




 




當你不求任何回報地去給予、去奉獻的時候,這就是你的修行,你會得到無比的快樂。你的事業、你的工作、你的一切都會順利。不要怕遇到違緣障礙,他可以歷煉你的心性,提高你的層次,增長你的智慧。



你的家庭就是淨土,就是你的寂靜處。要把你的淨土打掃的







乾淨淨,佈置的清淨莊嚴,要任勞任怨的盡你的責任和義務,擦掉灰塵就是擦掉你的業障,掃除垃圾就是掃除你的煩惱。你的家人都是你的親人,都是你的父母眾生、兒女眾生,都是你的金剛道友,要關心他們,照顧他們,尊重他們,不要傷害他們,怨恨他們。



各有各的因緣,各有各的福報,你執著什麼,什麼就會傷害你,你執著誰,誰就會讓你傷心,一切都要看成如夢如幻,放下所有的妄念,但放下不是放棄,該做的還要去做,還要做好。人生如同一場戲,戲已經開場了,你就要演下去,但是你要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知道,你是在演戲,哪裡有真的夫妻?哪裡有真的兒女?



既要演好你的角色,又不要假戲當真,其實人間並不是我們的老家,眾生只不過是匆匆過客而已,有什麼可執著的,有什麼可計較的,少說一句又能怎樣?退一步又能怎樣?



凡事不要只考慮自己,要為對方考慮。只有去掉了自私、自利、自愛,你才能夠自在。你真正有了慈悲心、菩提心,你如理如法地修,真心誠意地去做,別人自然會尊重你,喜歡你。




 




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樣對待你,不要總是怨天尤人,不要總是挑別人的毛病,看別人不順眼,不要總想去改變別人,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修好自己的心,一切境都會隨心轉。



如果你以寬闊的胸懷容納一切,包容一切的時候,你就不會有想不通的事,看一切人都是好人,看一切事都是好事,看一切境都是好境,能經常查找自己的缺點,能不斷地去掉我執,這就是修行,否則修什麼呢?



其實,修行和生活,工作並不矛盾,佛性是我們每個人都具有的,然而人們陷入了繁忙的事務,到處奔走尋求,忘記、失落了自我,不知道最重要的、最寶貴的東西應該從自心中尋找。




 




佛就在心中,真正的佛就是自己的心。我們一定要有信心,信心有多大,成就有多大。認真學,堅持修,好好學,好好修,今生一定能夠解脫,今生一定能夠成佛。



生病的人,要找回健康;失業的人,要找份工作;傷心的人,要找到快樂;失望的人,要找到希望。我們一生幾乎都在為找事業、找朋友、找財富、找功名而忙碌,甚至一生一世都在找尋,仍然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其實找來找去,找自己的心最重要。




 




怎樣找到自己的心?



第一、成就內心的真佛:




有句偈云:“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就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尊本來佛、自性佛,卻在耳娛聲色裡追逐迷失,找遍外在一切,忽略自家珍寶,空在世上幾十年找不到真正的自己,很是可惜。因此,我們要作一個有智能的人,向心內覓佛,成就內心的真佛。

第二、點亮內心的燈光:




現代人強調淨化環保、淨化社會,其實最主要的,還是要先從淨化自己、淨化心靈做起。因為我們的心,經常被愚癡、黑暗、無明、煩惱




 所遮蔽。我們每個人的自性裡,都有一盞心燈,點亮這盞智能的燈、般若的燈,就能趕走無明、煩惱。有謂美容、美顏、美姿,不如美心,點亮內心的燈光,就是美心。




 




第三、治療內心的病患:




身體生病了要看醫生,心理生病了怎麼辦?有人求神問卜,有人看心理醫生,不過最究竟的,還是自己做自己的醫生,來治貪,用定來治瞋,用慧來治痴,身心才會解脫清涼。



第四、發掘內心的財富:




外在的財富,隨時可能因為水、火、盜賊、貪官及不肖子孫等而消失。然而我們心內的財富,是偷不去,也失不了的。比方:信仰、般若、慈悲、道德、精進、喜捨、慚愧等等,都是心中的財富,這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你想擁有多少財富,就得看自我發掘多少了。



生活在世間,有人專找門路,有人愛找碴兒,找來找去,只有自找苦吃,自找罪受。唯有找到自家寶藏,心裡才會開朗,才會踏實,無論什麼樣的生活,都得自在。




 




達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如何來化解心中的怨恨?

 





如何來化解心中的怨恨?
(淨界法師講述)

    怨─它是恨的累積,它跟嗔不同。


    你看有些人:你一刺激他,他馬上發脾氣;有些人,他把心中的恨累積在心中。不過現在的醫學已經證實,從一個身心靈的角度來看,一個人經常累積負面的能量,對你身體是很不好的。


    你不要小看我們內心是無形無相的,《楞嚴經》一再強調,我們心中會創造相狀出來。所以你心中的恨會產生細胞病變,因為它的那一種力量,是無形相的。我們在觀內心的時候─即空、即假、即中─它沒有形狀,但是它有它的作用,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


    所以我們一定要適當的把自己負面的能量化解掉!蕅益大師他提出了:如何來化解心中的怨恨?


    第一個、隨緣消舊業想:隨緣消舊業,這是比較消極的看法。


    這是我們一般常用的方法。我對你這麼好,你還不把我當一回事…那就是欠你的!前生欠你的,來還債!一個人經常去做一件好事情,但是你所得到的果報,卻是跟你所做的因地不相符合,你的果報非常的差,那就是有兩種情況:


    (一)你本身有罪業,先把罪業逼出來。有時候我們做了一個善法,它不是先表現善法,它先進入阿賴耶識,先把惡法逼出來,就是你本來有三惡道的果報…重報輕受。


    (二)你真的欠他,沒辦法,沒得說!


    第二個、當善知識想:這是積極的!


    這個是菩薩示現來考試的,我必須通過這個惡因緣來增長我止觀的力量、來增長我忍辱的功夫。忍辱的功夫不是在順境完成的,忍力是從逆境的觀照當中,點點滴滴的,不斷的調整自己,失敗了不放棄,不斷的調整,慢慢、慢慢,你的忍力才會培養出來,是從逆境中培養。


    第三個、代眾生受苦想:這更難了!


    代眾生受苦想,就是我們從逆境當中學吃虧,從吃虧當中培養一種慈悲的胸懷、菩提心的胸懷。


    懺公師父說:一個菩薩你不學吃虧,你很難生起菩提心!菩提心的根本在學吃虧,這個吃虧就是─忍讓。


    不過也有人說:你情緒不好的時候,唱唱《爐香讚》也不錯,對了!妙境長老就這麼講:有時候我們在修念佛止觀的時候很順暢,這車子開得很順,路上沒有什麼石頭;有時候你怎麼修,就是都不得力,挫折感很重,…唱唱《爐香讚》…真的有效。你就在山中哼個《爐香讚》,唱完再去打坐,不同…整個情緒有變化…總而言之,你一定要把負面的能量,把它釋放出來。


    有一個西藏法王說:一個人經常把負面的情緒隱藏在心中,你很難去關心別人,你就很難發菩提心。因為:你自己都不可能快樂,你不可能給別人快樂,這是個很重要的思考!你自己就悶悶不樂了,你怎麼去幫助別人呢!所以我們要知道怎麼去化解自己的障礙,我們內心本來是沒有障礙的─心本無生,因境有。


    我們學習《楞嚴經》一路走來,得到一個訊息──我們心中是什麼都沒有的。所有的東西都是自己的因緣假相顯現出來的,我們要知道一個觀念:一個東西─它會假借因緣生,它一定可以假借因緣而滅。


    你有本事把它創造出來,你就有本事讓它還滅,它本來就沒有的。


    所以佛教是講雙向的,你能夠讓它緣起,你就有本事讓它還滅。


    如果說:煩惱是本來就有的,那就糟糕。本來就有你怎麼消滅呢?所以菩薩要有善巧─你要怎麼去化解…人生的確是充滿了不圓滿,因為我們過去造了很多的善業,但也累積了很多的罪業;在得罪業果報的時候,的確是有一些困境,我們應該要不斷的去化解它,不要繼續讓它產生一個怨恨。


引用:http://www.ptsfjw.com/hcy/show.asp?id=3016


達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宗薩欽哲仁波切:在新加波講授【愛與情關係】


 


  我們今天要談談情感關系和愛,我可能不是談論這個話題的適合人選,但從另一方面而言,或許我正是合適的人。我有很多老師,我從他們那裡接受教導,可以說,他們真的就是佛陀本人--他們的仁慈、悲心和寬容。在藏傳佛教傳統中,認為上師會有許多不同化現。所以-在此背景下--也許你們有些人會覺得聽起來有點不舒服,但我會說,我也從自己曾經瘋狂愛上的一個女孩身上,學到了非常珍貴且令人有所醒悟的東西。


 


  昨晚我試著打電話給她,想問是否可以提到她的名字,但是她沒接電話。所以現在我能說的只是:她是荷蘭人,非常美,性格自由奔放,她的父母是有如波西米亞人的嬉皮。這是我二十歲出頭時的事情。在得到我的主要上師許可後,我決定去倫敦學習。生平第一次,我離開傳統的環境--像是織錦桌布、高高的法座、侍者等,基本上,從某一方面來看,那幾乎是如同天神般的生活。


 


  我獨自一人前往倫敦。我必須學習很多東西,例如如何做早餐。有一次我去超市時,差點買了貓糧,以為那是給人吃的,這可是一個很大的教訓。實際上,恕我直言,許多年輕一代的上師和仁波切--受人尊敬的高階喇嘛,他們都應該經歷這些。我會建議,這應該作為仁波切培訓課程的一部分,他們應該去談戀愛。當然,他們應該烤吐司、去超市購物等等。但是,他們應該墜入愛河,然後這個女孩應該拒絕他們,因為那時他們才會知道什麼是苦。


 


  在那之前,當談到苦的真理(苦諦)時,我們總是在講書上寫的東西,像老、病、死等,都是很抽像的東西。大多數上師並不知道支付帳單,或生活在現代社會的壓力意味著什麼。我學到很多東西,但最重要的是,我從這個女孩學到了許多。我想我當時處於瘋狂戀愛中,而她的個性非常自由自在,真的極其奔放。她在嬉皮社區中長大。有一次我們坐地鐵時,她指著一位普通乘客,輕推我問說:“你覺得那個男孩怎麼樣?”沒過多久,她就和他聊了起來;幾天後,他們就在一起了,只是一、兩晚;不久後,她又拋棄他。她用自己的方式對我忠實,但是這非常痛苦。我是一個上師,應該教授自由自在、不執著、做你想做的一切,而這個無時無刻歡喜快活的女孩,卻給予我非常珍貴的教導。我必須視她為使我覺醒的上師之一--是如此的特別。因此我想,就某些方面來說,或許我能談談情感關系。


 


  我肯定,你們當中很多人都知道,在佛教裡我們會談慈心和悲心。但是,那種慈心和我們這次要討論的愛不一樣。在佛教裡,特別是大乘佛教,實際上不僅在大乘佛教,我們會講慈和悲。佛教中教導的這種“慈”,是所謂的“無量慈心“。你們當中熟悉佛教“四無量心“概念的人,會知道這個“慈“。事實上,在四無量心的修持中,第一個介紹的就是“慈“。這個“慈“的定義是:願一切有情眾生安樂,而且具有“聚集安樂之因“的意思。這種慈的對像是一切有情眾生,因此是無量無邊的對像。這種慈沒有個人的目的,因此,從意圖的觀點看來,也是無量的。這種慈的目標不僅是要獲得世俗意義上的快樂,其真正目標是真實的安樂,亦即證悟。換句話說,是要從迷妄之網中覺醒,這又意味著它是無量的,或者說,它不局限於一般概念中的愛。


 


  我必須告訴你們,其實佛教並沒有教導我們所想要討論的。這就是為什麼我總認為佛教不會有很大的發展。佛教是關於真理或實相,而實相是人們一般不太感興趣的東西。佛教談論無常、幻相等東西,也沒有太多人對那些感興趣。如果我們閱讀佛經或釋論,其中沒有提到有關結婚儀式,這就是為什麼佛教徒沒有結婚儀式。這是真的!有很多傳統的佛教徒正轉變成基督徒,例如在韓國、日本等地,就是因為佛教沒有一個好的結婚儀式。穿著結婚禮服、手持花束、音樂等等,這些是很美好的事,它們都很重要,但佛教徒沒有這些。


 


  我實際上正試著收集一些想法,以創造出某種佛教婚禮。然而如果我真的用正宗方式來做,會行不通。若是那麼做,當一對新人在我面前時,我會說:“嗯,你們知道的,世事無常,或許幾天後就持續不下去了。“佛教徒更可能有一個離婚儀式。因此沒人教我們將愛和情感關系當成需要建立的一種制度。當然,佛教教法裡是有教導“愛和情感關系“的這種“愛“,但是,是以作為一個問題被教授的,而不是作為一個你需要建立的東西。佛教徒談到愛和情感關系時,總是帶有一點懷疑的態度。明白嗎?但是當然佛教徒知道,無論如何,人們仍然會不斷墜入愛河,人們仍然會結婚,仍然會為情感關系而努力。所以,我們是可以對如何擁有合適的愛和情感關系給出一些建議,而且我猜會有一些關於性的問題。我們會將其與一些佛教智慧作連結,這就是今天我們試圖要討論的。


 


  有一部韓國電影--韓國人非常擅長愛情故事。我不記得片名和導演,是我很久以前看的,相當好的一部電影。關於一個男僕和一個女僕:男僕來自一個家庭,女僕則是另一個家庭的佣人,他們都在非常富有的家庭裡服務。這兩個人瘋狂地相愛,而這兩家人都喜歡旅行,不常在家,所以實際上住在房子裡的人是這個女僕和男僕。他們用他們老板的房子見面--這麼做可能不對--他們使用花、那些很大的床、香檳、葡萄酒杯、燭光晚餐等等,所有的一切。所以他們的做愛和關系是發生在一個借來的地方。


 


  從很多方面,我們的愛和情感關系有點類似那樣,而這就是佛教智慧起作用的地方。我們全都依賴於條件或境緣,沒有人能控制所有的事。先不說外在的事,我們甚至不能控制自己下一分鐘的感受和想法。當它來了,它就來了。然後,它就吹動你、拉扯你、打倒你。我們其實都在因緣條件的限制中,如此具依賴性。而事情並沒有變得比較容易,現代生活和基礎設施促使我們更加依賴各種不同事物。你伴侶的拒絕,可能通過短信立即傳送過來。在過去,可能得要花上一個月的時間走過來看你,但是現在的情況不再如此。我們的情緒、緊張的生活,如同坐過山車一樣。


 


  我們被緣所控制著。當我們試圖擁有愛情、浪漫、燭光晚餐和情感關系時其中的一切都依賴於其他許多事物,能夠意識到這一點會很好。現在稍微想想,這是相當好的一個認知。因為愛情和情感關系的最大問題之一,就是“把事情視為理所當然“。當兩個人相遇,第一周或第二周時美妙極了。然後幾個月之後,或者對那些慢性子的人而言,一年之後,由於壓力、責任、沮喪等各種情況,你最終視一切為理所當然。如果你的伴侶有每半小時給你發一次短信的習慣,有一天可能因為腹瀉或其他事情而忘了發短信給你,這就讓你煩惱,令你心煩,然後會有“為什麼沒發短信?發生了什麼事?“這種問題出現。


 


  因此我們應該有這樣的覺知,認清自己是如此依賴因和緣。這種覺知或許會創造出空間和界限,但根本上,這導向另一個要點:愛情和想要擁有一段感情的願望,極大程度上是基於不安全感--當被對方所愛的這個想法令你感到滿足時,愛情才成為一段完整的愛情。


 


  我有時會寫電影劇本,可以寫的電影題材很多,像是喜劇、驚悚片等等,但是浪漫愛情片非常有趣。如果你想撰寫一部浪漫電影,讓戀情失敗才會成功。唯有愛情不成功時,影片才會賣座。這很有趣。如果你看看所有偉大的浪漫故事,像《羅密歐與茱麗葉》,我們愛它的唯一理由就是它是悲劇。所以,愛情必須是悲慘的。


 


  我們對寵物狗、寵物貓的愛,比對我們人類"寵物"的愛,成功得多。狗不會說話。我的意思是,它們會說,但我們不理解。它們會做些像是搖尾巴等等的少數事情,但不復雜。然而我們的伴侶,他們卻會說話。當然,聽不聽在於你。這是一個大題目:溝通。我才剛告訴我的一些朋友說,不存在溝通這一回事。實際上,這是偉大的寧瑪上師吉美林巴說的。他說:“我們一思考,就是迷惑;我們一開口,就是矛盾。“


 


  沒有溝通這回事。只有兩種事情:“成功的誤解“和“不成功的誤解“。當你有“不成功的誤解“時,你擁有一段美好時光。只有當這種理解不起作用時,你才會開心。伴侶之間的溝通非常困難。


 


  我們不知道伴侶在臆想、期望或害怕的是什麼,我們只能基於過去發生的一些事情稍做猜測,但是情緒、我們的心情就像天氣,因為各種各樣的事物而時時變化著:荷爾蒙、茶裡放太多糖--有無窮無盡的因和緣。我們之前提到過我們是如此依賴外緣,我們受緣所控制。


 


  我們稍後會再回來談溝通。但首先,如果我們有溝通方面的問題,那麼我們如何能分享事物?這是一個大課題。如你們所知,情感關系中的一切都是關於分享。現在我會說一些有關分享的佛教智慧或佛教的理解。在佛教中,沒有分享這回事。我們可以假設,你們都正看著同樣的花,與我看著的是完全同一朵花。但那只是個假設。我永遠看不到你所見到的,不僅是方向和顏色,也包括你對這朵花的想法和這朵花所附帶的一切。


 


  這是個人的體驗。你可以盡全力向人描述這個體驗,而這個人、你的伴侶是在假定他正看著同樣的東西。佛教中非常強調這點。如果你讀佛教經典,像是佛經,經文總是以“如是我聞“、“一時,佛在這裡或那裡“等等作開頭。“如是我聞“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聲明,因為阿難是在說:“我不知道他說什麼,但這是我所聽到的。“


 


  在情感關系中,也是如此。當兩人相愛時,他們可能以為自己在分享這個絕妙至樂的時刻,然而雙方所聽到、經歷到、看到的,不過是自己個人版本的樂、苦或任何其他感受。當然,我們現在進入相當深的佛教心理學中,而我想闡明此點的原因是關於溝通。在情感關系中,溝通恰巧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對嗎?這就是為何我認為情感治療師在某種程度上能夠幫你,但無法完全幫到你。如果有成功的誤解發生在兩個伴侶之間,接著他們雇用另一個人,希望這個人聆聽並有不成功的誤解,然後這個心理治療師或心理學家再給出他自己的建議。很多時候,這行不通。但這就是人類的心態,我們有這個修補東西的習慣。我們喜歡修東西,我們喜歡修補東西,像是更新你的電腦軟體,那是一種比較有趣的修理東西。當然,它是個痛苦,但也是種樂趣。“讓我們下載情感關系版“,這就是我們在自己生命中增添事物的方式,就是借由下載一種新的思維方式。


 


  我會讓你們提問,不過還有幾個東西是我需要說的。在情感關系的戲碼裡,有一個非常有力的心理因素破壞了我們的感情。你們知道是什麼嗎?就是必須示好的負擔。像是開門、幫忙披上外套、“你冷嗎?“、“你熱嗎?“、“你餓嗎?“、“你想來點這個嗎?“等等,需要示好的負擔,那多次扼殺一段感情,而你依然企圖示好,你試圖成為開門和做那一切事情的好人。如果你是男士,小便前,你會掀起馬桶座墊,對吧?如果你是男士,完事後,你把馬桶座墊放下。像這類的事,這所有的微小細節,在這個過程中,你已經教導你的伴侶這是她應該預期的。而有一天,你要是沒有做到,接著就是開始這一連串的溝通了。


 


  但是,不安全感還是不會放手。我是不是應該告訴你們不安全感的其中一個最大像征是什麼?就是交換戒指。我們人類可以如此荒謬。然後去法庭簽字:“我們結婚了“。這基本上是不安全感的話語,是不安全感在表達它們自己。實際上,我想“婚姻“這個詞應該改變,“婚姻“是過時的用語,是上世紀的字眼。我想你們真的應該稱它為“公司“,為了經濟考量,以及或許是為了制造小孩的緣故。由此,我想你們若少些期待,可能關系會好些。它會是一間公司,丈夫和妻子是公司的股東,因而你們可以召開合適的會議,有不同意、同意等等的那一切。但無論如何,這些是不安全感的征像。


 


  你們可能會以為我是反對愛情和情感關系的人,並非如此。實際上,我完全贊同那些。無論如何,當業風吹起時,如果你不夠強壯,而是像風中的羽毛,那麼無論風吹到哪裡,你就會到哪裡。我肯定你們當中很多人認為自己有所掌控;你們會想,“現在我已經人過中年,不再有機會上演情感關系和愛情這種愚蠢游戲。“你可能會這麼想,但你無法知道,業風可能從最料想不到的地方吹來,像是玻利維亞或盧安達。業風可能吹向你,而下一刻你就發現自己在最意想不到的時候,瘋狂地、真正深摯地、從頭到腳地愛上了一個盧安達、玻利維亞或智利人。這可能發生,你無法知道。對我也一樣,真的。


 


  在我的傳統、在我所屬的傳承中--也不真的是傳承,更像是這傳承的習俗--我可以結婚。當我十七歲左右時,有些人在談論我應該結婚,人們還確實建議了新娘的人選。在遇到那位荷蘭女孩之前,我自認為是非常自由自在的人,特別是當我十七、八歲的時候,我往往覺得情感關系和愛情是非常令人做嘔的事。我在一個寺院中長大並接受教育,寺院中有許多出家的僧人,我猜也許是出於這樣的影響。於是我去我父親那裡。我父親相當獨特,他自己也是一位修行者。我問他:“我想我會出家受戒,我想要成為一名僧人。“他看著我,說:“好,做你想做的。但是如果你要我在結婚和出家之間做選擇,兩者一樣困難。“他還說:“至少在婚姻的狀況裡,你的偽善會少一些。”我認為那是非常好的建議。


 


  所以,我不是反對情感關系。很多時候,我們基本上缺乏的是客觀;我們被困住,我們陷入某種價值觀裡。這是一個大課題,特別是在我們的社會裡、在亞洲社會裡。我知道有很多亞洲、華裔的女孩,到她們約二十五歲時,她們有著極大的壓力,因為她們身處於這個社會中,整個社會都會盯著她們質問說:“你怎麼還不結婚?“我真的很同情她們,因為她們的父母、老一代人很重視婚姻體系,但世界在很多不同的層面都已經改變了。在這個現代社會,正如我們想要擁有情感關系,我們也想要尋歡作樂,我們想要開派對,想要聚在一起,我們想要摩肩擦踵和摩擦身體的其他部位,但同時我們又令自己變得非常疏離。


 


  疏離感發生在各個層面上。過去的家庭裡沒有電視,所以他們被迫在一起吃飯,其中多少有一些感情在裡面。現在的家庭成員則待在不同的房間裡,在各自房間內的個人電視機上,觀看自己喜歡的節目。我們用不同的方式孤立自己,像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而它非常快速,如同寬頻。當然它也很昂貴,花費很大。兩性關系在情感上無疑是代價高昂的,甚至在財務上也可能非常昂貴。女生又有結婚這種壓力,尤其是在這個特定社會中。但是,這一切都能幫助我們維持客觀。我確定,包括我自己在內,我們最終的作為會和今天所談論的這一切相反。但是,對我們的生命具有客觀見解會是件好事。


 


  而且在理想上,如果我們提醒自己這個事實,我們就不會全然失望。我記得給過這個例子:我們的生命就像試圖把三個草莓豎著摞起來;就是把一個草莓放在第一個草莓上,然後嘗試把另一個草莓放在第二個草莓上。這行不通,因為它們很滑,而且形狀怪異。而問題在於,第二個草莓會有片刻立在第一個草莓上,這帶給我們一些希望,認為它也許行得通。但總的來說,生命永遠行不通,總會失敗。你們年輕一代的人或許沒有這樣的意識,但是老一代人知道,有多少次我們試著修補事情以擁有“從此幸福快樂“的寶萊塢式體驗。我們無數次嘗試擁有那種體驗,但是從來沒有真正成功過。


 


  然而我也想說--很抱歉我跳來跳去,但是我想到什麼就必須說什麼,不然我會忘記--一個人也不應該懼怕情感關系。如果有一段感情從一個非常奇怪的角落來到你身邊,如果它出現在你面前,你應該有自信,並且接受它,讓生命流動。我真的碰過一些五十多歲的人,男女都有,他們突然發現自己受到年輕人的愛慕,而他們變得驚慌失措,非常不安。他們內心感到快樂,但他們同時也擔憂:“我不再好看,我看起來松垮垮的。”


 


  當業風吹起時......我要告訴你們一件事,我不能說名字,這位的名字我絕對不能提。在我七、八歲的時候,我強烈地愛上一位仁波切的母親,她那時大約四十五歲,我非常強烈地迷戀她。我記得很清楚,如果有人在那位仁波切、也就是她兒子旁邊和她說話,我會感到很嫉妒,會想:“這個家伙在搞什麼?“在很多時日裡,我會編造與她一起生活的故事。這非常荒謬,不是嗎?當然,她從來不知道這些。但我必須說,她非常美。你們有很多人認識這位仁波切,所以我不能告訴你們她的名字,不然我真的會失業。


 


  這也可能發生在你身上,因為一切都取決於境緣。出於同樣的原因,你也不應該盲目地重視情感關系的價值。出於同樣的原因,當感情出現時,你也不應該懼怕情感關系。當然,如果你發現這個人很差,不是你的類型,那麼你應當委婉地或直接地避開這個人。然而如果你看到這個人時,會心慌意亂,心如小鹿亂撞,那麼不管如何,就去試試。但是從第一天起,就要確保你不會被期待和希望所束縛。從第一天開始,如果你這麼做,我想你會擁有不錯的情感關系。


 


  我之前對你們講過佛教的婚禮。對即將結婚的新人,如果教士說:“我們永遠不知道你們兩人會發生什麼事,你們甚至可能今晚就會分手。“如此表達,或許不是個壞主意。它可能聽起來非常不吉祥,也許會讓一些過度保護的父母擔憂,但是談及分離的真實性與所謂婚姻和情感關系的脆弱性,這也許不是個壞點子。


 


  總之,現在談一些更實際的。假設你已經有男女朋友或者丈夫妻子,基本上你已經被卡住了,那我們還能做些什麼?在我們經過這些討論之後,我們應該繼續下去,還是應該成為僧人?如果你已經有伴侶,我想重要的是要記住:在佛教中,特別是在大乘佛教中,修行的核心目的是令一切有情眾生獲得解脫。解脫基本上意味著自由。很多時候,給予一切有情眾生自由有點像造一個通天梯,幾乎是抽像的、不可想像的。一切有情眾生?我的鄰居也許有可能;或者幾百人,也許有可能。但是一切有情眾生?那有點多,是很抽像的。不過,即或我們不能令一切有情眾生解脫和給予他們自由,但至少我們能從給予自己的伴侶解脫和自由開始,從給予丈夫、妻子解脫和自由開始。這是非常實際的建議。當我們處於情感關系中時,很多時候,我們是在掐著對方,令彼此窒息。你的丈夫、妻子、男友、女友正在給誰發短信?和他或她混在一起的人是誰?


 


  自由,要給予空間和自由。我想,這其實很重要。即使你擁有一段真正不錯的關系,我也會建議你每天至少離開你的丈夫、妻子或男女朋友一小時的時間,不講話,不發短信,不溝通,什麼都不做。我想這會有幫助。


 


  最後,在開始提問前,我要以此做總結:釋迦牟尼佛曾親口說過,我們全都應該視我們的生命、我們所謂的家庭生活為一種“種康“(藏文)的體驗,基本上意思就是旅店。在大旅店裡,人們登記入住,然後付帳離開。正是如此;我們的生活就像那樣:新朋友入住,老朋友離開。這是個令人贊嘆的教授,因為我們的生活就是如此。如果你能看透這一點,這正是暫時性的美妙之處。暫時的東西非常好,非常令人喜樂,非常美。當事情停滯,變成永久時,就會發臭。你應該這麼想:與你丈夫、妻子、男女朋友在一起的這一生,非常短暫。即使你們在還呼吸著的這一生中可能不會分手,但遲早有一天你會死去。當你死去時,你們就分開了。在你死後,可能有三天你會記得妻子或丈夫的名字。但是到第四天或第五天時,你只會記得半個名字。到差不多第十天時,你甚至不記得他是他,還是她是她,或者他是她,或她是他。到大約第二十天時,你甚至不記得那是個人類。接著,下一生的力量在不知不覺間開始擴展。例如,如果你即將投生為鳥,你的愛情和喜好--想要一直嗅著你男女朋友的氣味,這會被看到一只蟲子所引發的飢餓感取代;因為現在你即將成為一只鳥,你會想做飛翔之類的事情。到那時,你所謂的深愛的丈夫、妻子、男友、女友,那一章就結束了。而下一次,當你看到你的前妻或前男女朋友時,你也許是轉生為一只鴿子,當你坐在他們面前吃面包碎片時,你甚至不會注意到他們,而他或她也不會注意到你。我們就是如此玩著輪回的游戲。


 


  如果我們能夠到上面的某處,向下觀看我們之前的每一生世,會非常令人驚異。事實上,阿羅漢能夠這麼做,他們到上面觀看。那會令人如此悲傷、快樂、歡喜,簡直是不可思議。有多少人曾因為愛你而自縊?有多少人渴望得到你的愛?而你自己又有多少次是為了得到別人的愛情和感情而懸梁?因此,要記住這個暫時性。不僅是情感關系,一切都是如此。這杯咖啡有可能是我最後一杯咖啡;我現在拿著的這本書可能是我拿的最後一本書。如果你能持有這種正念,你就會開始真正享受和真正去愛,像是“哇,這真是一本好書!“否則,我們總是想著下一件事,基本上就是為永遠活著而做規劃。總之,莎士比亞是怎麼說的?我想他是對的。“分離是如此甜蜜的痛苦“,基本上這就是愛和情感關系。現在你們可以提一些問題。


宗薩欽哲仁波切-正見網站


 

達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明證法師:怎樣求財才能滿願

 問:請問法師,什麼是求財的正確方法?怎樣求財才能滿願?
明證法師答:正求,且你命裡邊有財,佛菩薩可以幫你;如果你命裡無財,佛菩薩也幫不了你。你往昔不修布施,一毛不拔,這一世你注定要受窮。要想轉變命運,那你再窮也要想辦法去布施。可現在的情況是,越窮的人越不想布施,越不想布施越窮,因為你有窮的習氣——悭貪。越布施財產才可能越多,你看很多有錢人,都樂善好施,因為他現在的財富就是因為往昔他愛布施才會有,已經成為他的一種習慣。我們河南佛學院的大功德主,包括請專家、教授講課都要花錢,全部那得花多少錢,裝修費都比蓋的錢多很多。

他是大布施,因為他的計劃非常宏大,蓋只算第一階段,後面還有四個階段。為什麼他會這麼做?這已經是他累世的善根和習慣,見到能做善事的機會,不由自主他就布施了。我想布施十個寺院,可沒有錢(命裡沒有這麼多),就沒辦法做到。

要是現在我有五億,我給海濤法師三億,可我沒有……,所以你求的時候,要切合實際的求,不能妄求,本來你命裡沒有這麼多錢財預支,當然也就求不到了。佛菩薩可以幫助你提前讓財早一點現前(預支未來的福報),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求佛菩薩求財滿願了,很高興,接下來就要用這些財來供養三寶,才能增加你後面的福報,這就如理如法。但是,如果你本來福報就不大,求到財後還花天酒地,亂揮霍,很快你的福報就銷完了,所以你再求,就不是很靈驗了(即便求到也是越來越少),這不是佛菩薩不幫你,是你已經快透支(福報),佛菩薩不可能把別人的福報拿來給你用,這點你必須明確。

所以大家要想好好的求,正求錢財,我告訴你一個秘密(其實根本也不是秘密,只要符合佛法就好):你去求佛菩薩的時候,同時要進行布施;或者布施完後再去求佛菩薩。因為你已經有功德在先,像我們昨天辦八關齋戒法會,有那麼多人參加共修,還二十四小時念佛,有功德可以回向,所以回向的的時候一句就行,但是如果沒有功德再先,說十句也沒用。

求的時候還要發願,我求來的財產怎麼處理,比如先供養三寶,剩餘的一部分使自己、家庭的生活條件得到改善,以便有更多時間能夠修學佛法,還能夠讓我有能力幫助受苦受窮的大眾。如果你是這樣的發願,佛菩薩歡喜,肯定支持你。如果你修學層次比較好,你可以一並求佛菩薩賜你智慧,能夠更好的學佛度眾生。這樣就比較圓滿了。


 



 

達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索達吉堪布:佛教的慈悲觀永不過時


 


   只要科學、客觀地分析一下,在人類最關注的心靈領域內,不管時代如何變遷,佛教中的某些理念依然是最深刻的,而且始終是社會人群的需要,永不過時。


  比如說“慈悲”。佛教的慈悲觀,是教人關愛人、動物乃至一切生命。在西方的認識中有一個盲點:認為動物也有生命,植物也有生命,殺動物與殺植物的過失一模一樣。其實,這種說法不正確:一是動物與植物的差別很大;二是在“殺”的層面,認為二者過失等同,也太過了。然而,人和動物的生命是一樣的,所以,佛教的慈悲一向遍及動物。


  而這種慈悲觀,對現在的動物保護,應該是一個很好的理論支持,否則,當這些組織遭到非難時,用其他理念很難解釋。甚至在很多時候,即使是不信佛的人,當他發現一些動物被殘殺的時候,也會自然地生起同情或不忍。諸如此類,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可以知道,這種廣大的慈悲觀非常適合人類。科學再進步,一個人——我們自己也好、別人也好,說“因為科技的發展,我從此不需要慈悲了”,這是何時何地也不成立的。


  還有就是“非暴力”。佛教所謂的非暴力,並不帶有任何政治意味,是對修行人的教誡,如《毗奈耶經》中所說的沙門四法:“人若打我,我不還打;人若罵我,我不還罵;人若嗔我,我不還嗔;人若毀我,我不還毀。”這種忍讓的修心原則,就叫非暴力。那這種原則,不說修行人,一般人需不需要呢?也需要。


  有人認為這很怯懦,怯懦的民族會被強國吞噬,所以應該反抗。然而,1819世紀各個國家手持武器相互殺戮、征戰的過程,在今天的人們看來,既不科學,也無利益,和平與人道才是解決任何爭端的最佳方式。


  對於“非暴力”理念,一般人盡管偶爾也會有些觸動,但卻很難像一些偉人那樣深刻了解並貫徹它。聖雄甘地曾說:“我的價值觀很簡單:真理、非暴力。”在他的認識上,如果你加上大乘佛法的教義,其實也就是前面說的慈悲觀。所以,“慈悲”在這個世界,在社會的任何角落,都是需要的。


  當這種慈悲心被真正受持時,怨恨的敵人來到面前傷害自己,也能夠安忍。對這種高尚的安忍,不懂大乘理念的人不一定理解,但當你學了佛法並且慢慢深入的時候,就會懂得。


  堪布貢噶旺秋的事跡,曾讓我深受感動。“文革”期間,他被關進監獄20多年,釋放以後去了印度。那個年代,在監獄中所受的虐待是無法想像的,雖然我沒進去過,但見過很多被批鬥的場面,對出家人、在家人,好似地獄來到了人間,極其可怕!到了印度以後,有位大德問他:“你在監獄裡受折磨的這20年,心中最害怕的是什麼?”他回答說:“我最怕的,就是對傷害我的人生起嗔恨,失去慈悲心。”


  那個時候,他不是怕被餓死、被打死,而是怕失去慈悲,這就是真正的修行。他的境界,不說一般的世間人,就算是我們穿著袈裟、常年呆在寺院聞思修行的人,也是很難企及的。試想一下,假如我們身處那樣的環境,會怎麼樣呢?今天有人打我了,“我要記住這個人是誰,一旦我有機會,就不客氣”,會不會這樣呢?但是,大乘慈悲理念真正入心的人,就完全不同了。


  青海那邊也有一位大德,這位大德,也是在那個年代中每天挨批鬥。批鬥是這樣的:挨批鬥的人站在前面,一個人先講一講他所犯的錯誤:他是怎麼學佛的,怎麼怎麼……然後就上來一兩個人開始打他。每次打的時候,這位大德就當一次修安忍的機會,並以三殊勝攝持。所謂“三殊勝”,做任何善事之初,首先為利益一切眾生發菩提心;中間以無緣、不執著的方式行持;最後將善根回向給一切眾生。這是我們佛教中最關鍵的修法,依此修持,發心殊勝、無緣殊勝、回向殊勝,這就是三殊勝。


  當他要被打的時候,他就發心:今天挨打,我為了利益他以及一切眾生而發起菩提心。在被打的時候,他維護自己的心不生嗔恨。打完以後,他把修安忍的功德回向給這些人,有時間就完整念一遍《普賢行願品》,當然是默念,嘴唇不能動,動又要挨打;沒時間或者被人一路打著回去,他就念一些短的回向文,一回去也念完了,心裡很高興,因為修行圓滿了。


  這些大德的慈悲及修行,是可歌可泣的。但可惜的是,這種慈悲理念,在現在的大學教育中很少,很多高等學府的宗教系或宗教研究,要麼是秉持馬克思的唯物論,要麼是以研究東西方的哲學理論為主,而這些理論在後人編寫時,有些不為人接受的道理也被刪掉了。這樣的宗教系課本,與真正的宗教理論或實修教言,實際是相去甚遠的。


  因此,在座的老師和同學,在你們作科研或宗教研究的同時,也希望能研究一下純正的佛教,藏傳佛教也好,漢傳佛教也好,去研究、修行以後,才能真正懂得佛教的理念,懂得慈悲觀永不過時。


 智悲德育


 

達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索達吉堪布:有就享受,沒有就坦然接受                




                                                                                               




2013-08-19 智悲德育




一個人的功名利祿,其實跟前世福報有關。倘若不擇手段、損人利己,只能折損現有的福報,與所求的南轅北轍。




   平時我跟許多人接觸的過程中,常發現他們因看得太多、聽得太多,以致追求的目標和手段也很多。他們見別人穿高檔衣服、吃美味佳肴,住奢華豪宅、開高級轎車,自己得不到的話,就會憤憤不平、怨天尤人。




   濟公和尚在《聖訓歌》中曾說:“一生都是修來的,求什麼?”意思是,我們今生的地位、財產,都是前世修來的,前世不積福報的話,今生再強求也沒用。




   這個世界上,渴求幸福快樂,是人人與生俱來的天性,可真正能如願以償的,實際上寥寥無幾。




   有人為了舒適安樂而修建房屋,沒想到房屋突然倒塌,自己被埋在裡面;




   有人為了口腹之欲而享用美食,結果卻染上疾疫,危及生命;




   有人為了身體健康而服下藥物,結果竟發生不良反應,提早離開人間;




   有人為了爭取勝利而奔赴戰場,結果一命嗚呼、客死異鄉;




   有人為了謀求利潤而苦心經營,結果被仇人陷害,傾家蕩產;




   ……




  放眼周圍,無數人為了所謂的快樂,不惜一切、費盡心機。可他們並不知道,倘若沒有前世的福報,今生再怎麼付出也收效甚微。我就有這麼一個親戚,在我很小的時候,為了生計而四處奔波。前不久我在一所寺院又見到他,他辛苦一輩子所追求的快樂和財富,到現在也沒有得到。




   記得有這樣一個故事:曾經某一世的大寶法王,每天都有來自各地的信徒前來拜見,供養非常豐盛富足。他身旁的侍者,天天為法王收拾著各地的供養,心中不禁抱怨:“怎麼都是供養他,就沒人供養我呢?我也很辛苦啊!”




  大寶法王知道侍者的心念,便對他說:“明天一整天,我收到的所有供養都歸你。”侍者聽了很高興,眼巴巴地盼著第二天的來臨。




   結果這一天,從早到晚,就是沒有人來供養。直到傍晚的時候,才有一個人來供養一塊乾牛皮。法王將那塊牛皮給了那侍者。 




   侍者接過乾牛皮,心裡感到很失望,大寶法王對侍者說:“你看,沒辦法,作為法王我也幫不了你,因為你的福報只有一塊乾牛皮而已。”




  所以,我們不得不承認,若想得到夢寐以求的東西,除了付出努力之外,前世的因緣也不可或缺。




   現實中也常可以看到,許多人就算擁有同等的條件,由於各自的福報不同,今生的苦樂迥然不同。就算是同一個父母所生的孩子、同一個老師教出來的學生,未來的命運也有天壤之別。




   當然,佛教並不是宿命論,認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半點也不能改變。而是告訴我們:今生的一切苦樂,與前世脫不了關系。有了前世的因,才有今生的果;沒有因的話,再怎麼追求果也是徒勞無益。




   要知道,夢想與現實之間有距離,許多事情不一定如願以償,這是很正常的。如果你學了佛,心胸就會非常開闊,所求的東西得到了,不會過於歡喜;得不到,也不會過於傷心。因為你知道這一切都是因緣,因緣具足,你有這些外在條件,那去享用也可以,但若實在得不到,自己也能坦然接受,並不會苦苦強求。




 




   ——摘選自索達吉堪布《做才是得到》




 




   




達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究給企千仁波切:遠離四種執著的薩迦教法




 




  “遠離四種執著”,亦如其它藏傳佛教的心性教授一樣,皆得自多位歷代證悟上師的傳授;而在接受此教授前,需先了解本傳承的背景:




  西藏薩迦派的傳承持有者為“昆氏家族”。他們是光音天(奧明天)天神的後裔。當光音天神降生西藏後數代,逐漸降伏了當地的神祉;其後,光音天的族裔與羅剎女相愛,生下一子名為“昆巴切”,意為“在戰爭和愛中出生者”。此即為“昆氏家族”在西藏的由來。




  昆族經多代繁衍,誕生許多神聖和受加持的子孫,其中有些為舊傳承—寧瑪派的持有者,如昆多傑仁欽等。又如昆龍王護是從寂護蓮花生大師的心子,為首批領授比丘戒的七大弟子之一。此後數代傳至昆卻嘉波,也就是薩千的父親。




  昆卻嘉波去世後,薩千由母親肩負起撫養和教育的重任。她將薩千送去“龍佑密學院”學習佛法與哲學,當時“龍佑密學院”有高達萬人的學生。薩千就讀“龍佑密學院”後不久,有位騎白馬的神秘使者前來,(傳承上鹹認此一使者即是“卡杜”的化現,他與普巴金剛有關),宣稱薩千罹患天花,病情嚴重;這神聖使者接著說:“你們怎可將薩千留在那裡?而不前往探病?”薩千母親非常著急與哀傷,立刻啟程前往“龍佑密學院”探望病中的薩千。薩千母親是一位傑出而能幹的女性,經其細心照料看護,終於挽回兒子的性命;她將薩千接回來,並且委派巴利譯師擔任薩千的家庭教授師,從此薩千不用再到佛學院上課。巴利譯師升座為薩千教授師的典禮,是在薩千父親逝世紀念日的當天舉行。




  巴利譯師接受這個崇高而重要的任命後,對薩千說:“你並非只是一個接受常態宗教教育的小孩,為了你禪修訓練的成功,以開展你的究竟智慧,你必須閉關修持文殊菩薩法。”之後,巴利譯師便給薩千紅黃文殊的灌頂,並要求薩千作為期六個月的文殊法門閉關。在閉關中,薩千親見文殊菩薩由其它二尊菩薩:彌勒菩薩(Akshayamati)和慧源藏菩薩(Pratibhanakuta)伴隨著出現。




  當薩千親見文殊和二位菩薩之時,文殊菩薩由口中說出“四句偈”,此即有名的“遠離四種執著”偈:




 




若執著此生,則非修行者;




若執著世間,則無出離心;




執著己目的,則無菩提心;




執著心生起,則失正見地。




 




  當薩千慎思此四句偈時,他體會到此四句偈實涵蓋所有經論密續的精髓,故此教授被尊為“口傳之鑰”。於是薩千針對此四句偈作了詳盡的批注,並將它傳給兩個兒子——傑尊札巴蔣稱和索南澤模。札巴蔣稱十分重視這個教授,並對此四句作深入的禪修,由此獲得甚深廣大的證悟,於是對此四句偈作了《釋論》;這本《釋論》有藏文版和英文版,當初只在印度發行,其後則由新加坡的薩迦中心——薩迦滇貝林,於海外再度發行。




  札巴蔣稱的《釋論》並非以彰顯淵博的學問見稱,而是將他自己經由深入禪修所自然生起的體驗,著之而為文。他藉由此四句偈的禪修獲得了極深的證悟,他相信此四句偈在未來世,會得到學者極度的推崇,並以之為諸深廣教授的根本。且後來學者也會以此四句偈為基礎,去闡揚顯密佛法的要義。再者,此四句偈的架構,不僅是基本佛法教學的表達方式,也將是甚深禪修經驗的表出模式。這四句偈可經由聞、思、修而使我們生起證量。故我們稱這《釋論》為──禪修覺受的旋律。




  聞名的“密勒日巴十萬頌”被認為是密勒日巴大師將他甚深禪定的覺受,在毫不造作下所流露出來的口訣和歌頌。這個“札巴蔣稱之歌”,同樣也是他禪修此四句偈的甚深覺受,所自然流露出來者。




  傑尊·札巴蔣稱的《釋論》以兩個句子起始,第一句是祈請文,次句是他應允解釋這四句偈的意義。祈請文是他禮敬至善的根本上師,以及最慈悲的禪修本尊聖眾。在聞法之前,他要我們發自內心深處,懇切地祈請上師和本尊的加持,以成就佛果。次句則說明他決意給予這個教授。他說一個修持佛道的行者,其行為必須完全合乎佛法的教示。凡是虛擲生命於非法,或違逆教法精神的行為,都應該避免。所以我們應該非常專心且明覺地,傾聽他的經驗之歌,然後遵循佛法精神而實修。




  遠離四種執著的意思是:放棄自己對此生之執著、遠離世間輪回之執著、放棄一己之私利之執著、以及放棄自己對成見之執著等。




 




 一、若執著此生,則非修行者




  首先,必需真正持戒。不應將持戒作為自己的裝飾,以獲取生活所需,或用以提升個人名譽和威望。例如,有某人持三戒中的一種,或在家居士的十戒,或近事男女的三十六戒,或僧人的二百五十三條的比丘具足戒等;不論持守何種戒,均不應以此生之任何目的為出發點。




  持戒的主要目的是以之為開發禪定的基礎,不論是在家居士或受了具足戒的僧人,若要修持有成就,必須依靠於持戒;以持戒為基礎,才可創造自己未來修行圓滿的一片天地,使聞、思、修的種籽得以在沃土上萌芽。少了這個持戒的根基,不管這個人的學習和修持如何精進,都不能引致開悟成佛的豐富果實。




  傑尊札巴蔣稱說:如果我們沒有持守戒律,那就干脆放棄任何的聞、思、修罷。他反問我們:“這樣的人放棄虛偽不實的修行,不是更好嗎?”為了更深入明示戒律之重要性,他接著解釋,不論是為輪回中得生善道,或是為達到究竟的解脫,均不能不以持戒為基礎。




  不論是持五戒或十戒的在家居士;如果他們毫不虛偽的持守,將來必種下轉生天道的種子。蓋欲得人身寶,必積聚善根,使其思想行為與十善業相應,並約束自己不作十不善業,然後努力行善,如放生而不殺生,濟貧而不偷盜等;這些作為有如通達解脫之城的階梯,能使我們此生無障礙煩惱,來生投生有利學佛之環境,進而成就無上佛道。




  一個人若真正持守戒律,它可實際予我們撫慰和鎮定,使我們由痛苦折磨中解脫。雖然正確的持戒如此重要,但仍有人偏執偽冒持戒。札巴蔣稱指示我們,偽善者只為執著此生利益而行善,他們的善業頂多能變成世間八法之因,執著得與失、苦與樂、贊與損、譽與毀;而仍然無法出離輪回而得到解脫。




  如果一個人利用持戒以期獲得名聲、榮譽、和個人快樂,一旦結果與此相反,他將痛苦萬分;一個偽善者,因為他所執著的只限於今生,他們沒有深廣的智慧,他們對那些稍違戒律之人,即予以深責,他們既不了解違戒之因緣,也不原諒違戒之人;既然他們只為此生的名聞利養與快樂而奉行戒律,又嚴苛批判他人所犯的過失,這些都將導致自己行為的虧損。




  其次,這些偽善的行者,也可能非常忌妒那些嚴格遵守戒律之人。他們可能會說:“他或她可能確實守戒,然而……”,然後列舉那些人的小瑕疵,持續中傷那些真正持戒者,要是這些持戒者非常堅強,那偽善者將繼續尋找其它的行為過患,就這樣那些偽善者變得喜好毀謗和忌妒;他們的果報真是不堪設想了。




  此外,這些偽善者的持守戒律,也將受他們虛偽的言行所苦,例如一個偽善者在他人面前,可能裝出從來沒有碰過酒,但是當四下無人之際,他們可能就狂飲起來,之後又回復假裝他從來不曾沈迷於此的那般模樣。一個只為此生目的而守戒之人,他所積聚的將只是虛偽罷了。因此,札巴蔣稱要我們徹底放棄偽善的行徑。“偽善”不僅是未來轉生下三道之因,且是造成現世痛苦的根本,此等假道學,不但不能對治此生的痛苦,且更增加此生痛苦的烈焰。




  其次,戒律不只與言行動作有關,更與內心的動機密不可分。當我們在遵守一個肢體規範時,不但外在所顯現的行為要合乎戒律,且應該檢視自己內心的動機,有否背離佛法精神。同理,即使只是自己上師所給予的一個簡單要求或指示,我們內心也不應該輕視它。如果我們忽視了這個,而認為那只是芝麻大的小事,認為即使違背了也不算什麼;如果一個人如此告訴自己,那麼他就犯了言語與內心的戒律。這樣的輕忽和不謹慎,必然導致積聚無數的惡果或黑業。這可用“伊拉帕特拉”的故事來說明。




  “伊拉帕特拉”是一條龍,屬於大蛇族;牠的前世是佛弟子,是奉行佛陀教戒的僧人。佛在世時,為加強僧團的紀律,曾增加了一項戒條:“一個受了具足戒的僧人,不應根除樹木的根,或拔除地上的草。”當時,伊拉帕特拉身為僧人,就批評說:“這只是小事一件,他究竟怎麼了?”而且在行動上他違犯了這個戒條,將一棵樹根拔除,於是這個僧人的下一世,轉生為一龍,並且這條龍的頭上長出一棵大樹,每當刮起大風或暴雨來臨時,都會吹動頭上的這棵樹,這條龍的頭部和身體內部器官都會跟著搖動起來,而痛苦萬分;這是因為這個僧人認為:“這件事情微不足道,我們可以忽略佛陀的指示”。此一惡業力量所召感的果報,真是大到不可思議。以上故事告訴我們:持守戒律必須小心慎重,留心於戒條初頒布時的原意和精神,即使微小的事情,我們也應該加以留意。




  札巴蔣稱告訴我們:如果所持守的是偽善的戒律,那就不用麻煩了;如果我們只是對此生的財富感興趣,或希望在別人面前表現成一個偉大的修行人,那自己所修、所學也只不過是假冒的道德。這種假冒的道德不做豈不更好?我們要以真誠的心意來修習佛法,由此所獲得的利益,才可去除無明障礙,使我們變得謙虛和尊貴,並可增長我們的明覺心;同時也可藉此去除他人之無明,引導他人到達覺悟的境地。




  若只是為此生之利益而修持,那將不能成為解脫的根本,只會徒增他驕慢之心,他所得到的只是用來膨脹自我,使自己變得更高傲與自以為了不起。世俗的偽善者,輕視那些不如他博學之人,他們認為自己是棟梁,他們被自己的傲慢心所蒙蔽,見不得別人甚深的修行境界,他們對於真正具格的飽學之士十分忌妒,他們會嘗試攻擊那些人士的弱點,說:“他們雖然精通這些,但他們仍然少了這個與那個等等。”這些都是因為他們的不安全感與自卑感所導致的結果。學佛目的是使自己解脫與獲得證悟,然而這些偽善者的學佛,不僅不能成為解脫輪回之因;相反的,因為他們的學識只用於世俗之務,雖然他們的隨從增多了,弟子變多了,財富也累積了,但這些結果反而成為解脫之障礙。所以,對於那些學識豐富,但卻隱藏著不當目的者,他們利用名氣,展示他們的能力。他們表現出無以倫比的成就,而陶醉在他們所擁有的財富和眾多的追隨者中,須知這些都將成為他們輪回而下生惡道的因緣。




  札巴蔣稱之歌,於此進入下一個主題─“禪定”。他首先強調對每個人的生命而言,禪定是一種對治,是直接療法,它解除了生命中之痛苦與悲慘的問題。針對那些不以一己之私利為目的者言,禪定所扮演的角色不僅是用來對治生命之痛苦與凡庸,更是使我們得以由輪回中解脫之鑰,為開悟成佛的關鍵所在。它不但可以減輕平日的悲苦,更重要的是可以用來獲得究竟的佛果。




  開悟解脫果位的獲得,僅取決於禪定。而開悟層次之高低,則取決於自己精進的程度。一個一味尋求此生名聞利養和報酬之人,今生與來世都將遭受嚴重的苦果。這種人即使把他安置在與世隔絕的僻靜處,他們的心仍然無法放下,甚至較之以往來得更混亂。他們在以往所不知的各種雜亂想法,此刻全都蜂擁而至。他們修禪定的目的是為了此生利益,雖然門關起來了,眼睛閉起來了,但他們卻放任其思想紛飛,非但心意無法集中,且較之以往更來得狂野,如此的行者將無法有任何證悟。




  佐巴活佛的想法與札巴蔣稱一樣,他說,即使我們把自己關在禪房之內,緊閉著門,並宣告自己正在閉關,雙眼雖或緊閉,而內心卻是散渙的。他在內心中虛構出不同的策略和方案,也在心中讀、寫和引發任何突發的興趣,這些作為遠超過他實際所致力的修持。即使是在修持本尊法,也是被這些凡庸、散漫的心所瓦解,這將如何會有成就呢?




  以上說明禪定的重要性,我們不論修持任何咒語,都應該適度的將心意集中,少了這個,不論如何幽靜的閉關也無法得力。再者,不論禪定的重要性如何,一個對此生執著之人,他的禪定反而會成為毀謗他人的元凶,這些人可能會批評別人:“喔,他們的禪定姿勢可能不正確,他們沒有傳承,他們不如法,……”。當他這麼說時,表示他本身的禪修可能已十分混亂,且受到嚴重干擾。




  因此,禪定不應該受到世間八法的染污,而應真正依法如理修持。如此一來,禪定才可以真正成為減輕此生痛苦的根本,並引領我們走向成佛之路。所以我們必須明辨何者為虛假的禪定,何者才是可以導致證悟的真實禪定。




  到目前為止,我們所討論的是指明戒律與學習禪定的重要性,我們應當完整而用心的加以修持。以上解釋四句偈中的首句:“若執著此生,則非修行人”。依照一般的佛法教示,第一句通常是以寶貴的人身難得,以及死亡和諸法無常來解釋,但我們在此不作如此分疏,因為你們大家  都已經領受過這個主題的教授了。




 




 二、若執著世間,則無出離心




  接下來解釋第二句:“若執著世間,則無出離心”。這兩句是說我們為了要遠離痛苦與痛苦之因,並達到涅槃境界,我們必須放棄對三界輪回的執著,此三界是指欲界、色界和無色界。




  想要脫離輪回進入涅槃,必須放棄對三界的執著。若要了解為何必須放棄對三界的執著,則先需了解世間輪回的過患。若想了解輪回過患以求產生出離心,則須先了解此世間的本質。如果我們深入思考輪回的本質,我們會發現,它被三種苦所包圍:苦苦、壞苦和行苦。




  “苦苦”簡言之是指下三道(地獄道、餓鬼道和畜牲道)之苦;若我們如實思考生於此三道將會如何?必將使我們不寒而栗。想像這三道所帶來的恐懼已難消受,更遑論實地居於此三道,那所受的痛苦更是無以倫比。再說,一旦生此三道,若業報未盡,將無法藉由死亡而得以脫離苦海。我們若如實思維這三道中的苦,便可使我們產生迫切感,而盡力不去作會招致生於下三道的惡業。




  札巴蔣稱試問我們,為何不仔細地去找尋遠離惡業之方法,甚至我們卻反而在長養抵達那裡的業因呢,故我們所需要的不只是聽聞與徹底了解此三道,更重要的是實際生起強烈的出離心,這個出離心要大到能使我們由衷的厭惡引生下三道的行為,故應約束好自己不去制造引生第一種苦(苦苦)的行為。




  接下來是第二種苦──壞苦,這種苦主要是折磨上三道的眾生,札巴蔣稱說欲思壞苦的意義,可以先觀察諸有情無常的本質。凡誕生於上三道的有情,即或天神、天使或梵天,或更具威力的宇宙之王,他們雖統治這個現像界,但將來也可能轉生下三道,也可能會被不同種類的生物所驅使、拘禁。即使如日、月的神靈,未來也會失去光明,而轉生於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之處。故知他們現在的境遇並無永恆性。一旦事過境遷,終將褪去光華,繁華光榮由指縫間流逝。即或是一個因佛陀經論而深信諸法無常的人,若無真實禪修以超越輪回,那也都將在時間之流中消逝。




  札巴蔣稱說如果我們對深究諸法無常有困難,那可花一些時間觀察人類的情況?觀察那些曾經富裕之人,而今變成窮困人家。那些曾經孔武有力之人,現在變成虛弱不堪。我們自己,以前曾經擁有很多,現在卻所剩無幾;以前是大家族,現在卻所剩無幾人。看看那些曾是僕役如雲,為眾人所欽慕者,如今卻孤單而無人理會。如此觀察,我們就很容易明了人世間並無永恆性。一旦獲得也就可能失去,諸法無常的例子不勝枚舉。沒有人可不受此諸法無常的本質所影響,我們所擁有的,都只是短暫存在,最後都將消逝得無影無蹤。




  我們應禪觀諸法無常的本性,當我們遭逢各種境遇時,皆不應受它束縛,而應學習放下它且順其自然,不要執著於任何事物,這是對治壞苦的簡要方法。




  影響人類最多的是行苦,所有事物皆有條件性,但我們常不了解,而使自己受永遠作不完的事所苦,姑且不論我們有否由其中得到真正滿足,我們早已受害於無盡的忙碌追逐。




  讓我們略略思考事情作不完之苦,我們內心被許多等待要做的事所盤據。不論所投注的心力多少,都是無窮無盡的,事情永遠做不完。但當我們毅然決定不做那些事時,事情似乎就完結了。我們不應該只為了使自己忙碌而被迫去做事。唯有我們體會到不能由多作事中得到滿足,且不論有多少人在我們生命中出現,也都無法真正讓我們滿足。因為如果我們生命中有很多人,那就會有許多人為的問題需要處理,但處理了也並不能真正使我們快樂;反之若生命中只有少數人時,那您又似乎顯得失落;因此無論多人或少人,都沒有真實解決生命中的問題。




  這跟財富的擁有是一樣的,不管你是否擁有大量財富或非常貧窮,這些都不重要。並沒有人因為財富變多而變得真正快樂;富人和窮人一樣受苦。一旦擁有財富,就會衍生另一些不同於窮人的煩惱問題,所以他的痛苦總量還是一樣多。既然讓生命中有很多人及很多事,並不必然保證能獲得快樂,那我們為什麼要做無止盡的投入呢?如果這樣下去,我們的生命不就失落於預備中,而將結束於究竟的浪費。因此當死期來臨時,我們仍將只是在預備工作的階段。而我們又不得不離開活著的工作,以進入“死亡”的工作中,結果原先的准備工作,也只是帶領我們達到下個新生命而已。




  當新生命開始時,我們將再次受縛於無止盡的忙碌。那些在前世所做的事絕沒有為我們帶來任何真正的滿足,而在我們另一個新生命之中,我們又得重新作它,這些又能為我們帶來怎樣的滿足,至於說想藉此獲得開悟解脫,那就更不用說了,這將是多麼悲哀的事啊。




  札巴蔣稱提醒我們,必須去除所有無止盡的活動,人世間的所有活動並不能為我們帶來解脫。我們為何不暫停一下,仔細思考我們所有活動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我們必須出離於對各種活動的執著,假如我們不能對各種活動劃上句點,那這些活動不會自動停止。唯有了解我們活動的空洞與無意義,甚且使我們遭受更多的痛苦,才有可能使我們真正的出離。眾生無法了解這一點,那是多麼的可憐啊!他們積極地使用自己的身、口、意,去做那些無法累積任何善業的活動,實在是可悲啊。




  以上是詮釋第二句:“若執著世間,則無出離心”,若人能了解世間活動之徒勞無益,不能帶來絕對的喜樂,他就學到了出離心,而使自己不落入世間,不去作一些只能帶來痛苦之事。




 




 三、執著己目的,則無菩提心 




  札巴蔣稱即興地用他的禪修經驗解釋第三句:“執著己目的,則無菩提心;如執著私己目的,就無菩提心,也就無法產生開悟成佛的可能”。為了證得涅槃,我們必須摒棄執著。必須真正使自己達到前面已解釋過的“遠離執著”。為了幫助我們了解如何證得涅槃,札巴蔣稱說他須更進一步敘說自己的禪修證量。他說如果只有自己達到開悟的終點,那有什麼意思呢?那將留下他生命中某個時期的慈愛父母親;只為自己解脫,而遺棄如母有情眾生於痛苦之林,難道你不會感覺慚愧與不安嗎?




  故札巴蔣稱強調培養利他心的重要性,為諸有情的利益而發心,這樣遠較只為個人解脫而發心來得尊貴,自己的解脫應該是全部解脫順位中的最後一個。那我們應如何長養利他之心呢?最先要生起願菩提心,然後精進努力以求證悟。




  我們所以會遭受失敗和痛苦,最主要是因為我們未修持利他的菩提心,一切痛苦皆來自於求一己私利。而所有快樂皆根於利他的行為。此點在寂天菩薩的《入菩薩行論》以及其它許多教授中均有很好的開示。這些教授均謂應轉移個人之注意力於他人利益之上。由於習性導致我們慣於只顧個人利益,菩薩們強調應改變這樣的順序,將其它眾生的利益置於個人利益之上,而非將個人利益放在最優先。如果所有痛苦皆源於自私的動機,且又未因自私而達到快樂,甚至反而帶來痛苦。那我們就應嘗試作反向思考,抱持利他主義,遵循此教授,並盡力效法菩薩行,札巴蔣稱建議用下面的偈子作為祈請文,將有助於利他菩提心之長養:




  “願三界輪回眾生之苦成熟於我,願我所修諸功德回向法界有情。”




  此祈請文,徹底地以一己之快樂交換他人之痛苦。首先我們必須強烈的發願,並且在自己未具實現能力之前,以上面的祈請文訓練自己,我們必須勇於修自他交換法,並願意使之真正成為真實,而非只是嘴巴說說而已。不但如此,我們應發願能具足可讓眾生快樂的所有能力與資源,然後發願將所積聚的功德善業,讓所有眾生無條件的享用。




  上面這個發願文首先是以口誦的方式來修持,然後如果真有人從我們身上拿走東西時,我們將永遠不會感到痛苦,因為這是我們所發的願。




  以上的發菩提心教授,就如同“道果”及其它的教授,都是以詳盡的細節來解說。而這些內容都已涵蓋於這二句偈中,這就是“自他交換法”的修持。假如一個人持續關心其它眾生的利益,必可為他減輕痛苦,並為他帶來更多快樂。最後札巴蔣稱以下面一個歌頌,作為第三句偈之結語,他說:“將一己之快樂回向他人,並將他人之痛苦化為己有;又將所得到的任何功德,再回向給所有眾生,願他們早日開悟成佛。”




  扼要言之,第三句偈是關於放棄執著己身,若不如此就不是遵循菩薩學處。這一句不止是告訴我們修菩薩行的重要性,也是教導我們應將一己之快樂用以交換他人之痛苦,如果一個人的日常生活能依這些重點而行,他將會發現快樂不斷湧現。我們不論所擁有的是如何的微小,都願回向給所有眾生。不論其它有情所受的苦如何的可怕,我們都願甘心承受這些痛苦。




 




 四、執著心生起,則失正見地




  現在進入文殊菩薩的第四句偈:“執著一生起,便失正見地”,為了說明這一句,札巴蔣稱接著說:“無論我如何考慮我自己,我應將自己安住於法性上。”究竟真諦就如同它安住於自己,也就離於執著的二元性。若有執著就不可能離於二元。既然執著,就不可能了知如何避免執於“有”和“無”的二邊。如果我執著某種的實存,就無法解脫,因為我們執著於某些東西,而那些東西卻非實有。相反的“虛無主義者”否定“實有”,並主張東西並不實際存在。他們否認善果為行善的結果,這將使他們不得轉生善道。




  既然不能執於外存或內有之實有,也不能執著於一切東西非實有的虛無主義中,我們只好安住於“既非存在,亦非不存在”的非二元境界中。因此札巴蔣稱問我們為何不將心安住於離此實有和虛無的二元之中?這也就是中觀所主張的中道境界。




  札巴蔣稱接下來展示唯心或唯識派的觀點,他說一切顯現都是自心的創造。我們的經驗無一不是依它而起,有些佛教的辯證大師摘錄札巴蔣稱的這些句子,而將薩迦巴歸類為邏輯的唯識派或唯心派。但是不管如何,當一個人深入思考札巴蔣稱所說這些話的深層意義時,將會知道他的觀點其實並非如此。佛經上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一切問題或非問題的根本都在於己心,了知一切解決之道在於自心,自心是一切存在化現的根本,是任何事情發生之投影者,如果我們了知一切事物皆為自心的反射,那麼我們只須要轉化這個心,便可使事情迎刃而解。




  反之,若我們相信所有事情皆存於心外,如同某種客觀的現像一樣,例如由於一個神聖的創造者──神,創造了世界,那麼我們就會放任,會將一切事情任由外在擺布。如果我們說自己的經驗是他人所創造,或因於他人而來的,那麼我們就會將責任推給外在的存在,然後一直等待著,以求利益於自己的一些改變發生。事實上,我們所經驗到的現像,並非是由神或超能力所創造出來,祂們也並不實存。




  其次,唯物論的觀點則是科學的見解,他們以物質元素為世間事物組成的基礎,由這些物質元素的合成而產生世間的各種存在;而現像界各種事物的功能,只是各物質分子間交互作用的結果,他們相信物質是世間唯一的實有。




  以上兩種說法,皆非正確,佛法教導我們,所有一切現像界皆是自心所創造出來的。為何我們不能允許自性如是呢?以此方式,我們就可以由持續地受限制中解脫出來,並且反而讓自己的心性安住於神聖的祥和中,讓自性安住於可以覺悟的實相中,就如先前根據唯識派所主張的。經由此方式,我們可以增長中觀派所謂的中道,最後得證諸法實相,而達到圓滿果位,這便是生命中最正確的見地;反之,若生命中一有執著,無論執著於現世的實有或虛無,是神所創造的或是唯物論觀點,便都是執著,便都是離於正確的見地。




  以上觀點在喜金剛傳承的“道果”教授中亦有提及。“道果”說如果一切唯心,則所有意識的顯現皆為自心所創造出來的,我們可以經此觀點相信實相也是心的展現,進而可以依此完全止息心的所有投影,心是所有經驗的創造者,也為所有由他所創造出來的幻像負責;於是自性變得獨立,不受幻像所影響;且可以透過自心的實修,以達到諸法實相的展現。




  而諸法實相的內涵,是難於描述的,就如同在道果密續中所說:“任何語言文字均不夠格來描述它,因為對我們而言,證量的經驗是完全超越語言文字的。”一旦用一個字去形容經驗,就已經扭曲了我們當下霎那間確實的覺受了。這就是札巴蔣稱所解釋的文殊師利菩薩之四句偈證悟的結論。接下來是札巴蔣稱為他的歌作總結:




  “以此解釋遠離四種執著的功德,回向所有道眾生,使他們皆能圓滿成就佛果。”




  通常我們只說六道輪回,而非七道,所增加的一道,是在過渡期間的中陰眾生,他們無法立刻轉生到六道中,故同時回向給他們超離輪回,早日成就佛的果位。




  我以前沒有能夠如此詳細講解此遠離四種執著,但因我與你們強烈的精神聯系,使得今天得以此解釋與大家分享,這是很值得慶幸的事。




 




 




 




 




 




達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傳喜法師:月圓心更圓



 



——傳喜法師楊岐寺中秋晚會開示 2007-09-25(農曆八月十五)



 



剛才聽到居士演唱的越劇《穆桂英掛帥》,那裡的楊家跟我們楊岐寺真的有關係。楊岐寺建於宋朝,它以前就是楊家的家祠,後面還有一個王墳,就是楊家從北宋轉到南宋時形成的。



 



唱這個我們就想到,一轉眼八百年過去了,生命是很快的。我們在這邊看著月亮,今天的月亮也照著古人,也照著楊六郎、楊五郎們。正是因為這樣,我們才不要耗費這些時光,我們要從生滅中尋找到不生不滅的真諦。大家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不生不滅的,如果人生一輩子沒有找到它,那是很痛苦的事情。人都有靈性,要把這個靈性用在無量光、無量壽的探索之中,然後去皈依、去“南無”。沒有找到之前要緊跟已經知道“南無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的善知識,生命才不會錯過。



 



生命轉眼間八百多個春秋過去了,我們講中秋、中秋,就是一年中已經過去大半了,我們在坐的大多數已經是屬於人道的秋天了,死亡的時候是寒冬臘月,就是見閰王的時候。中秋過去一天比一天冷,時間是留也留不住的。穆桂英當年是十三歲掛帥,那我們能不能掛自己的帥,還很難說。所以不要沉淪,不要自己給自己找藉口,常常要激發廣大的心,要發菩提心。我們平時是吃飯、睡覺,但同時要想到吃飯睡覺休息之後該幹嘛。



 



學習佛法在世間是最幸福的人,學習佛法能瞭解生命的意義,否則的話會迷失在這個境界之中。長廊雖然很美,但是長廊不是我們的皈依處,如果我們迷失了自我,迷失在境界當中,我們甚至沒有這個長廊漂亮、優美,也沒有長廊壽命長。我們幾年前也是這樣過中秋節,但是現在,有很多人的名單已經在這牌位上了,沒有機會坐在這裡過中秋節了,包括現在跟師父坐在一起,也是很少有這樣的機會。



 



我們看,這裡的荷葉已經枯萎了,前一段時間還非常茂盛。秋蟲的呢喃也是短暫的,一場風雨一場寒;秋風掃落葉,楊柳也沒有現在這種綠色了,那些冬眠的動物,有些都在趨向死亡,另外一些蛇、青蛙等,也都找到自己的地方,準備冬眠去了。所以月有陰晴圓缺,世間的春夏秋冬丈量著我們的生命,我們課誦裡說:如少水魚。這個魚,水越來越少了,所以更要珍惜自己的生命。



 



今天我在法師寮寫完對聯,墨水還有多,就寫了一首前些天在九華山翠峰寺作的一首詩:“我家徒四壁,青苔幾萬年。坐上無高客,心中有神仙”。寫完墨水還沒有乾,就再寫一首:“勸君早吃素,念經復念佛,莫待大難顯,開膛又破肚”後面的這首非常重要,也是我一直以來想要告訴大家的。



 



現在在我們身邊到處都是危機,每個人身邊的冤親債主跟著一大群,想盡辦法要拿你開刀,找你麻煩。所以要吃素、念佛。否則的話到醫院裡開膛破肚,那是很苦的。



 



前些天世界衛生組織向全世界發出警告,提醒大家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全世界可能會爆發流行性病毒,十七、十八世紀那些古代的病毒又重新抬頭了。人類每年至少有一種不知道是什麼病毒,不知道怎樣治,怎樣防禦。隨著交通工具的發達,每年有21億人飛向全世界各地,一旦有些流行病發生的話,傳播之快無法防禦。這就是眾生惡業的感召啊。所以我們說,“一日吃素,天下殺生無我份”,你今天吃眾生一口肉,你就聯網到殺生的惡業當中去了。天下最殘烈的就是殺生,最重的病毒都是要報仇的。非典來自於殺果子狸,禽流感是養的這些雞鴨被殺,瘋牛病來自于我們吃牛、殺牛,狂犬病來自於對狗的屠殺,這些種種的病都與殺生有關。



 



除了這些之外,天災人禍的危險也時時威脅著人類。前兩天在印尼雅奇發生的八點三級的強地震,相當於一千顆原子彈的能量,一夜間就把地球改變了,死了總共幾十萬人。我看到這個消自己之後,也是非常有感觸。所以當時聽到世界衛生組織發佈了這個消息之後,我就在法堂裡跟大家講了這個事情。確確實實,現在惡業已經越來越重,我們再度,整個世界惡業還是呈上漲趨勢,包括我們住賓館也是,不管三星、四星、五星,裡面鬼的數量越來越多,幾乎每個房間裡都有鬼,每個餐廳走進去都是冤聲載道——血河,看不見的報仇的冤氣。所以這個世間得癌症的人越來越多,憂鬱症、燥鬱症這種鬼附體的病越來越多,越來越奇形怪狀。這兩年自殺率又有升高,醫院裡精神科人滿為患。



 



這一切都是來自於人類世界的共業。作為佛教徒不能再慢半拍了,趕快要造不共業。一個“肉”字,就是人吃人,是出頭的人在吃沒有出頭的人,對不對?



 



今天,我們也在十五的月光下發誓,不殺生,不吃眾生肉,能持否?

達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索達吉堪布:問佛陀情為何物? 




本文轉載自智悲佛網 http://www.zhibeifw.com/dxyj/yj_list.php?id=10135




問佛陀情為何物




——索達吉堪布廈門大學嘉庚學院演講




2012223




主持人致辭:




    今天,索達吉堪布本來是要到廈門大學哲學系演講,但堪布這次來廈門是一個難得的機會,所以我們也邀請他順便到嘉庚學院作一場演講。通過這場演講,大家能近距離地接觸佛教的修行者,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機緣,用佛教的術語來講,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福報。




    所謂“堪布”,就是“法師”的意思,這個稱呼體現了他宗教家的身份,表明他是一位藏傳佛教的大師。




    在這裡,我簡單介紹一下索達吉堪布。中國有這樣的傳統,在介紹一個人的時候,一般要從立言、立功、立德三方面談起:索達吉堪布是喇榮五明佛學院的主管堪布,在立言方面,他著作等身,總字數超過一千萬;立功方面,他對顯宗的戒律、俱舍、中觀、因明、般若,以及密宗的大幻化網、大圓滿等都有很高造詣;立德方面,他不僅是一位學者,而且是一位了不起的修行者。




    今天的演講題目是“問佛陀情為何物”。佛教對內心非常重視,所以,堪布對“情”一定有非常獨到的見解。下面,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堪布——




    能在這裡與各位老師和同學們交流,我感到很高興!今天的話題比較特別,看到這個題目,可能你們會有一種不同的感覺。剛才我在教室門口,就聽到有同學在議論:“‘問佛陀情為何物’,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啊?”下面,我以一個佛教出家人的身份,和大家作個簡單交流,希望對各位有所啟發、有所幫助。




一、現代人面臨的感情問題




    在座各位都是年輕人,對世間的愛情應該說比較執著。我去過不少學校,發現許多老師和學生都是如此,他們把愛情看作人生的根本大事。為什麼如此重視呢?原因有許多,最主要是受環境影響。各位都清楚,在如今這個時代,網絡、電影、電視所播放的內容中,許多都和愛情密切相關,在這些渲染的影響下,許多人就對愛情特別耽著。




    在此,我希望大家用智慧觀察:人們經常讚美、追求的所謂愛情,真的有那麼美好,讓人如此沉迷嗎?你們都是大學生,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希望好好思考一下。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如果沒有思考清楚,在以後的人生旅途中,很可能遇到這方面的痛苦。




其實,在這個世界上,並非所有人都執著愛情。拿藏地來講,許多在家人雖然對感情比較執著,但並不像西方人和漢族人那樣,把所有的心思和精力都用在感情上。按藏地的傳統,人們不認為愛情是人生的支柱;在古代的漢地,也沒有將愛情視為人生的全部,德行、才華、藝術才是人們最青睞的。




二、佛教如何看待愛情




    作為一個佛教徒,我對感情並不排斥,佛教是包容感情的。現在有些人認為:佛教是絕情的,一旦走上出家之路,就要拋棄家人和一切,這種行為太殘忍了!許多人都用不同的語言描述出家人的“無情”。但實際上,佛教並不是這樣。說實在的,佛教所謂的絕情,只是細致、到位地描述了世間人執著的感情;佛教所謂的出家,也不是把所有感情都拋之腦後。只不過許多人本身不了解佛教,再加上當前個別影視媒體刻意醜化,沒有將佛法的本義展現在世人面前,才導致了人們對佛教的誤解。




    大家應該明白,世人拼命追求的愛情,它的“保質期”並不長,一旦過期以後,就沒有新鮮感了。對於這種虛幻不實的感情,佛教有許多精辟的描述,如:一切愛欲都是無常的、痛苦的,它是眾生非理執著引起的……如果你們有機會深入學習佛法,就會對這些道理有所領悟。




    佛陀的傳記中記載,2500多年以前,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舍棄了王位,選擇了出家生活。當然,出家並不等於完全拋棄親人,佛陀暫時辭親割愛,是覺悟人生的一種途徑。除了佛陀,歷史上還有許多出家人,從表面上看,這些人遠離了家庭和親人,但這並不是沒有良心,而是對一切眾生無條件的大愛。




    其實,不只是佛教徒才遠離感情。現在社會上有些成功的企業家、領導、明星,也都選擇獨身,這樣的例子可謂比比皆是。為什麼他們不結婚呢?就是想一心一意搞事業,若是有了家庭的束縛,做很多事就沒有自由了。




    我在這裡不是宣揚佛教,只是希望各位正面了解佛教。只要是真理,不管在哪裡都會發光,不可能因某些人的誤解就被舍棄。因此,對於佛教的看破感情,大家要有正確的認識。




    在世間人的定義中,“情”就是同生同死、互相纏縛,正如一首歌中所唱:“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然而,如果問佛陀“情”是什麼,答案就不同了。




首先,在世俗層面,佛陀也承認感情。在《長阿含經》、《增一阿含經》、《善生經》、《法句經》中,對於在家人的正常感情生活,佛陀有許多相關的教言。所以,並不是學佛就要出家,也不是學佛都要斷絕感情。




    隨後,佛陀又會講,感情歸根結底是一種執著。當自己執著一個人時,暫時有一些快樂,不過,這種執著終會帶來痛苦。




    有些人可能不這樣想,他們覺得愛情是美好的,怎麼會帶來痛苦呢?如果沒有品嘗過愛情的滋味,有這種想法當然很正常;但若是有過感情經歷的過來人,對個中的酸甜苦辣,應該會有非常深刻的體會。




    曾經,一個沒結婚的人和一個已結婚的人談論愛情,沒結婚的人極力讚美愛情,他說:“愛情是多情的海洋,是迷人的畫卷,是動聽的歌曲。古希腊有一個叫皮格馬利翁的國王,他用像牙精心雕塑了一個少女。由於這個‘少女’太美了,國王深深地愛上了她,天天在‘少女’面前祈求,並且擁抱她、親吻她。後來,愛神阿芙洛狄忒被他的真情打動,將少女雕像變成了真人,跟皮格馬利翁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聽了這番話,已結婚的人搖搖頭:“年輕人,愛情並非如你所說的那樣美好,聽我講一個故事吧。南朝的時候,有一個人叫劉瑱,他妹妹是鄱陽王的王妃,夫妻之間非常恩愛。後來,鄱陽王因故被齊明帝所殺。因為思念亡夫,鄱陽王妃終日不吃不喝,最後奄奄一息。為了救妹妹,劉瑱請人畫了一幅畫,在畫中,鄱陽王跟一個寵妾在一起恩愛地照鏡子。看到這幅畫,鄱陽王妃醋意大發,咒罵道:‘他真應該早點死。’她對亡夫的愛意當下消失,身體也很快康復了。”




    在後一則故事中,女主人公原來熱氣騰騰的愛,一瞬間變成了咬牙切齒的恨,這就是佛教所講的“愛恨無常”。大家要懂得這個規律,否則,不管你學了多少知識,在遇到感情方面的問題時,還是很難面對。




    佛教中有部論典叫《四百論》,其中就講過:“無常定有損,有損則非樂,故說凡無常,一切皆是苦。”無常的法一定會壞滅,有壞滅的則非真正的安樂,所以,凡屬無常的一切法,皆是痛苦的本性。比如,兩個人關系本來很好,後來一方慢慢變心了,這種無常就會給對方帶來痛苦。




    所以,佛陀曾提醒阿難:“慎勿信汝意,意終不可信;慎勿與色會,與色會即禍生。”意思是,千萬不要信賴你的分別心,你的分別心根本不可信;千萬不要貪執美色,否則就會帶來無窮禍患。但遺憾的是,現在許多人不懂這個道理,因而,在生活中經常飽嘗這方面的痛苦。




三、以智慧照破情執




    當然,佛教並不是強迫你絕情絕愛,而是通過理論分析,讓你放棄非理的執著。比如,有些人往往覺得異性的身體很美麗,其實,這種好感是未經詳細觀察的錯覺。如果用智慧去分析,就會發現自己特別喜歡的,也只是一堆肉而已。從頭到腳慢慢剖析後,你會恍然大悟:“原來,我執著、貪愛、想念的,居然是這些東西!這樣的身體不要說死後沒有價值,活著時也根本不值得貪戀!”




    佛經中也講過這樣一個公案:摩登伽女愛上了佛的弟子阿難,她想盡辦法讓阿難還俗。佛問摩登伽女:“你到底喜歡阿難哪裡?”
摩登伽女說:“我愛他的眼睛,愛他的鼻子,愛他的嘴巴,愛他的耳朵,愛他的聲音,愛他走路的姿勢。”佛便一一給她剖析:“阿難的眼睛中有淚,鼻中有鼻涕,口中有唾液,耳中有耳屎,身體中有屎尿……”
摩登伽女算是利根,聽了佛的分析,愛念當下就息滅了。[1]




    其實,愛情完全是一種分別執著,大家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否則,現在的社會對愛情過於推崇,許多影視節目裡,愛情成了人生的唯一。由於從小受這種影響,許多年輕人長大以後,根本沒有辨別能力,這是相當遺憾的!其實,愛情只是一種弱不禁風的易碎品,就像一個美麗的水泡,稍微一碰就會破滅。當這種水泡破滅時,有些人為此大失所望,有些人甚至絕望自殺,這實在是不智之舉。




    我本人來自藏地,藏地的傳統跟漢地差別很大,藏族人對愛情雖然也有執著,但不會把它放在特別重要的位置,也不會用各種語言過分地贊美它。而在漢地,人們對愛情渲染得無以復加。本來愛情沒有那麼驚天動地,但因為被許多虛構的浪漫情節包裝了,導致許多人瘋狂地歌頌它,直至這層包裝被撕開後,他們才痛苦地發現,原來愛情不過如此。




    《正法念處經》也說過:“若人貪著欲,眾苦常現前。”所以,過於執著愛情,痛苦就會接連不斷地降臨。只有獲得了無求的境界,才不會有這麼強烈的貪求,一旦失去了愛情,也不會有那麼錐心的痛苦。




    在修行人眼裡,無求才是最大的快樂。以前有一個富人,他非常有錢,可始終得不到快樂。他到處打聽怎樣才能快樂,一個人告訴他:“得到世界上最快樂的人的襯衣,你就會獲得快樂。”於是他四處尋找,後來聽說某個深山裡有個老修行人,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這個富人就找到了老修行人,問:“你是不是世界上最快樂的?”老修行人悠然地回答:“應該是吧,我從來沒有什麼痛苦。”於是富人懇求:“你可不可以把襯衣送給我?”老修行人哈哈大笑:“我根本沒有襯衣啊。”這個時候,富人才明白過來:無求才是真正的快樂。




    這個道理,或許有人不太理解:“擁有才會快樂,一無所有的話,怎會有快樂可言呢?”但事實往往正好相反:沒有的時候,你覺得擁有它會快樂;一旦擁有以後,就不一定快樂了。比如,沒錢的時候,你認為有了錢會快樂,但當你有了錢,才知道就這麼回事;沒有家的時候,你覺得有一個家會快樂,但當你有了家,才知道它是爭吵的來源;沒地位的時候,你覺得有地位會快樂,但當你有了地位,才發現自己照樣不開心。




不過盡管如此,人們的貪欲仍永無止境。如果一個人是副局長,他可能會想:“我是局長多好啊。”當上局長後,又成天琢磨:“我是副市長就好了。”等當上了副市長,又開始盤算:“如果我是市長,那該多棒。”……就這樣一直追追追,永遠沒有滿足之時,這種無止境的追求就是痛苦。




    因此,大家需要好好考慮一下:“今後我該追求什麼樣的人生?”很多人認為,只要有了錢財,就能帶來一切快樂,這種想法並不正確。作為年輕人,你們既要學習文化知識,也要擁有正確的信仰,既要有外在的財富,也要有心靈的財富,這樣的人生才比較精彩。




    總之,對於愛情,佛教中有深刻的揭示。其實,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也是前世、今生種種因緣形成的,在愛情當中,有些人是來討債的,有些人是來還債的。比如,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情有獨鐘,一見面就生起愛慕心,按照佛教的解釋,這並非是一種偶然,很可能源於前世的宿債。




    當然,現代科學解釋不了愛情的這種複雜性。因為它只看到今生的現象,對前生後世的領域,則是一片空白。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一概排斥佛教的觀點,那在面對感情的困惑時,就會遇到許多麻煩。




    尤其如今很多人的愛是一種占有,有許多實用主義的成分——對方能讓自己快樂,就跟他朝朝暮暮在一起;如果他給自己帶來痛苦,則恨不得滅之而後快。這種愛,實際上就是痛苦之因。




    前不久,某大學發生了這樣一幕慘劇:一對戀人在考研之前,女生對男生說:“如果我們都考上了,我們的關系就保持下去。如果你考上了,我沒考上,愛情也可以繼續。但若我考上了,你沒考上,那就分手。”也許是命運的作弄吧,最終女生考上了研究生,而男生沒有考上。於是女生提出“拜拜”,男生特別傷心,因無法接受這個事實,就衝到女生寢室,先將那個女生掐死,然後自己跳樓自殺了……




    與這種自私自利的愛相比,佛教的愛是對一切眾生平等關愛,並且沒有任何條件。乍聽這種說法,有些人也許會想:“不可能吧,太玄了!”其實一點都不玄,這種理念有甚深的含義,一個人如果有了這樣的“愛”,就有了世上最寶貴的財富。




    我經常在想:人類有各種科學發明,這不一定就是成功,真正的成功是培養慈悲心,通達心的奧秘。這方面的道理,早在2500多年前,佛教就有細致的宣說,希望大家多了解一下這方面的道理,不要盲目追求錢財,更不要像有些人那樣,眼裡除了錢,什麼道德都沒有。




四、追求對生命有真實利益的智慧




    綜上所述,若有人問佛陀:“應當如何對待愛情?”佛陀不會勸所有人出家,也不會讓所有人學佛。佛陀會說:對感情不要太執著了,否則一定會帶來痛苦,這些痛苦不是別人強加給你的,完全是作繭自縛、自作自受。




    我經常跟許多大學生交流,通過這種方式,勸勉大家追求對生命有真實利益的智慧。這種智慧非常重要,如果沒有它,即使你讀破萬卷書,也不一定能帶來什麼利益。




有時候,我真的覺得有些大學生挺可憐,他們學問確實不錯,但從來沒有學過佛法,不懂得佛教的道理,所以始終搞不明白一些關鍵問題,遇到小小的挫折就痛不欲生,給自他帶來了諸多不便。




    其實,且不談佛教的成佛果、度眾生等高深境界,僅就現實生活來講,若能懂得一些佛理,比如“萬法是無常的,每個人都會逐漸衰老”,內心的價值觀也會有所改變,這對自己的未來會有很大幫助。




    我們人生短短幾十年,能遇到真理非常難得。一旦遇到了,就千萬不能忽視,否則,將來定會後悔莫及。許多人年輕時,一直為了感情、財富而忙碌,從來沒有尋求真理,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才開始考慮:“人死後,生命會不會延續?如果會,下輩子我變成什麼樣子?”但這時考慮這些,已經來不及了。




    大家要明白,人死以後,並不像灰飛煙滅一樣,什麼都消失了,這輩子的身體雖然沒了,但靈魂還會延續下去。這一輩子你做人,下一輩子的話,也許做人,也許做其他眾生。但不管成為什麼,你的生命都會繼續存在,而且今生造了什麼善惡業,來世必定會成熟相應的苦樂果報。




    關於來世是否存在,現在許多人在這方面都是“文盲”,他們既舉不出不存在的理由,也不知道來世如何存在,更不知道要如何面對。在世間學說中,這些道理基本上沒有提及,而在佛教裡面,對此就宣說得非常清楚。




    總之,在勝義層面,佛教認為一切不存在,包括感情也不例外;而在世俗層面,承認感情的存在,不反對正常的感情生活。不過,佛教會提醒人們:感情是無常的,也是痛苦之因,對此不要過於沉迷,不然會招致意想不到的痛苦。




    其實,除了佛陀以外,孔子、莊子等古聖哲也有一些對感情的認識。如果你傳統文化學得比較好,對感情也不會那麼執著。




    比如,莊子身上發生過一個故事:一天莊子出門,看到一座新墳,一女子手執扇子,對著那座墳連扇不已。莊子問她為何這樣做。女人說:“墳中埋的是我丈夫,他死時有遺言,如果我要改嫁,必須等墳土乾了才行。我現在急著改嫁,所以用扇子扇墳,讓墳土盡快乾。”




    聽到這番話,莊子心中很不是滋味,回家後將此事告訴了妻子。莊妻聽後,先是數落那婦人沒良心,然後發誓說,如果莊子死了,自己絕不會這麼無情。




    天有不測風,過了幾天,莊子突然得急病死了。屍體入棺後,莊妻一身素縞,每天哭哭啼啼地為莊子守喪。幾天以後,有個英俊少年來到莊子家,自稱是楚國的王孫,想來拜莊子為師。得知莊子剛辭世,那個少年很傷心,表示要為莊子守喪百日。




    因為王孫相貌英俊,在守喪期間,莊妻對他生起了愛意,便托人向他求婚。王孫同意了,不過他提了一個條件:“莊子是我老師,我千裡迢迢到這裡,如果連一面都沒見,就太遺憾了。希望你能打開棺材,讓我見莊子一面。”按當時習俗,這對死者是非常不敬的。但為了盡快成親,莊妻答應了他的請求。沒想到,一劈開棺材,莊子竟然坐了起來,這時候,王孫也忽然不見了。莊妻這才明白:原來,王孫就是莊子的幻化。她羞愧難當,不久就上吊死了。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世間的恩愛十分無常。不過,有些人明明懂這一點,就是不願意接受。但有時候也比較諷刺,人越是不願面對的事情,越有可能會遇到。




    現在的教育中,基本沒有講過如何正確對待感情。在學校裡面,老師經常讚嘆愛情的偉大,從來不提醒大家感情不順該怎麼辦;在學校外面,歌星整天唱恩恩愛愛的情歌,影視上也盡是你儂我儂的鏡頭。但這樣的教育和宣傳,給年輕人帶來的是利、是弊?大家也應該思考一下。




五、結 




    《無量壽經》中說:“人在世間,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這是一個深刻的教言。我們每個人都是如此,來到這個世界是獨自一人,最後離開也是孑然一身。所以,有些人不要以為:“沒有某個人,我就活不下去了。”僅管你追求愛情也無可厚非,但行為上應當發乎情、止乎禮,如此對自他才有利無害。




    今天,我只是稍微提醒一下各位,希望大家對愛情要有理性的認識。其實,在佛教中,這方面的智慧教言有很多。比如大乘論典《入菩薩行論》中,關於如何調伏自己的心,就有非常好的宣說,是現代人不得不學的一本好書。




    一直以來,我非常希望大家能了解佛教,尤其是學一下放下自我的利他竅訣、化解執著的空性智慧。而這部《入菩薩行論》中,正好完整涵蓋了這兩者的內容。如果你有時間學習,必定會找到人生的方向。否則,心裡全是自私和執著的念頭,不一定就活得快樂!




-------------------------------------------------------------------------




[1] 此公案也有其他說法:佛問摩登伽女:“你如果真的喜歡阿難,你願不願意喝他的洗澡水?”摩登伽女說:“我雖然愛阿難,但不想喝他的洗澡水,這個水太髒了。”佛反問:“既然你喜歡他的身體,就應該喜歡他沐浴的水。”
摩登伽女一想,確實有道理,就捨棄了貪心。




 




達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迴向-如理的迴向可以成就增長功德

 
                           

             

印度寂天菩薩是佛教中觀應成派開創性的思想家,而寂天菩薩的作品當中,尤以《入菩薩行論頌》是最重要也是最具影響力的代表作。


                                   


     敬錄自《入菩薩行論廣解》 寂天菩薩 造頌


 


索達吉堪布 譯講


 


下面繼續學習第三品「受持菩提心」,這一品主要宣講了隨喜、迴向以及捨施的道理。隨喜已經講完了,現在開始講迴向。


辛八(迴向福德)分二:一、總迴向;二、別迴向。


壬一、總迴向:


如是諸觀行,所積一切善,


以彼願消除,有情一切苦。


以上學習了供養、頂禮、皈依、懺悔、隨喜等善舉,觀想將這些善根全部迴向給所有眾生,但願他們獲得無比的快樂,暫時得到人天福報、健康無病等利益,最終獲得無上圓滿正等覺的菩提果位。


以前上師如意寶在講《文殊大圓滿》時說過:「我們的迴向就是願眾生獲得佛果,這是最究竟的目標,在此之前讓眾生獲得各自所求,只是暫時的迴向。諸佛菩薩的迴向都可包括在《普賢行願品》的十大願當中,這十大願歸納起來,就是願佛法興盛、眾生獲得快樂。此乃迴向的所有內容。」


我們平時所做的善根應該迴向給一切眾生,並心裡觀想:以此善根,願眾生獲得快樂、佛法興盛。這兩個問題大家不能忘記,如果這樣迴向,無量的眾生肯定能得到真實利益,這就是佛菩薩不共的加持、功德和威力。


所以作迴向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超度亡人的過程中,迴向對其有不可思議的利益。關於這點,佛經中有一個公案:從前,廣嚴城的人們準備迎請佛陀應供,前一天晚上有五百餓鬼來到佛陀面前乞求:「明日廣嚴城的人們供養您的善根迴向給我們吧。」佛陀明知故問:「為什麼要迴向給你們?」它們說:「我們是廣嚴城這些居民的父親母親,以吝嗇之業而轉生為餓鬼。」「那麼明日迴向時你們也來,我可以作迴向!」餓鬼們說:「我們投生為這般醜陋的身體,感到十分慚愧,實在不敢前來。」佛陀呵斥道:「你們造惡業時本該羞愧,可那時候你們卻不知羞恥,而現在已經投生成低劣的身體,慚愧又有什麼用呢?如果不來就沒辦法迴向給你們。」於是它們不得不答應。第二天來了以後,廣嚴城的人們特別害怕,佛陀說:「大家不必驚慌,這些餓鬼都是你們的父母所轉生,能否將善根迴向給它們?」人們答應後,佛陀就為那些餓鬼作了迴向,以此善根它們死後都轉生到三十三天。


通過這個公案可以看出,迴向的功德是相當大的,假如我們平時做的善根沒有迴向,就像《寶篋經》中所講,一旦相續中生起惡念,這些善根是很容易被摧毀的。上師如意寶也經常在課堂上說:「我們所做的善根一定要迴向,否則一剎那的嗔念就會毀壞所有的善根。如果立即迴向於菩提,乃至獲得佛果之前,這些善根永遠也不會耗盡,並且蒸蒸日上、不斷增長。」這就是我們傳承上師的教言,因此大家行持任何善法時,一定要記得迴向!


那麼,迴向和發願有什麼差別呢?無垢光尊者是這樣分析的:對以前已做過的善根,以念誦願文和心願作印持,稱為迴向;對沒有做過的善根,自己在諸佛菩薩面前立誓要做,這就是發願。這兩者一定要分清楚,在積累任何善根的時候,必須要以迴向來攝持。


不僅已做的善根可以迴向,根據《華嚴經》中所述,未來的善根也可以迴向。經中說:「眾生一切善,過去現未來,迴向普賢地,悉皆獲妙善。」意思就是說,眾生所做的一切善根,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的,都可以迴向給菩薩地,若能如此,所獲的善妙功德無法言說。從這個角度來講,未來的善根也可以迴向。關於這一問題,龍猛菩薩在《中觀寶鬘論》中也有一些宣說(《寶鬘論》宣講了發願和迴向的很多道理),對此喇拉曲智仁波切解釋道:「未來的善根可以迴向,就如同有些人未來會獲得一些財物,現在可以發願與某人共享,這並不是不現實的事情,而是可以實現的,同樣,迴向未來的善根也是如此。」


既然迴向在大乘佛法中如此重要,那麼,迴向的方法大家一定要懂得。在迴向的時候,不能將善根執為實有,而應以如夢如幻的智慧來攝持。《中般若經》云:「須菩提,當以諸法如夢如幻、善根亦如夢如幻之方式而作迴向。」假如對善根、對所迴向的眾生耽執為實有或特別貪執,這種迴向是不究竟的。《般若攝頌》云:「佛說如食雜毒食,緣於白法亦復然。」所以佛陀告訴我們,就像在食物中摻毒一樣,若執著白法為實有,其危害也是同樣。


所以,迴向的方式要以如夢如幻來攝持,迴向的善根可以是未來、過去、現在的一切善根,倘若沒有迴向,所做的善法不一定成為菩提之因。故而無垢光尊者說:行持任何善法,最初應以菩提心來攝持,中間安住於三輪體空的無緣境界中,最後緣無上菩提而作迴向,倘若能以三殊勝攝持,此善根即為隨解脫分善根,否則,只是隨福德分善根,無法成為佛道之因。


我們所有的人,不管是聽法也好,講經也好,積累任何善根都應該讓它有意義,就像一個工人好不容易賺了點錢,應該將它用在關鍵的地方。當然,所謂的迴向,許多大德有不同的解釋方法,有些說是「布施」,有些說是「賜給」,但我認為應該是「用於」,也就是把這些善根用在哪些地方,是人天福報上,還是利益眾生上,或是自己升官發財上?就像那個工人把賺來的錢是給親友子女買衣服玩具,還是給自己買一些飲食,或是買搖頭丸到舞廳裡過一種精神病的生活?迴向也是同樣,有些人把善根用於利益一切眾生,有些人只想自己獲得快樂,有些人把善根用來損害怨敵,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迴向可以理解為「用於」。


要知道,我們能聽經聞法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在寂靜的地方各方面條件可能比較具足,但在外面的城市裡,居士們每次集聚時,坐車要花很多錢,聽幾堂課也是很辛苦的。所以你們在集中聽課的時候,發心一定要清淨,聽完後一定要迴向,不能聽完就直接走了,而應該將聞法的善根迴向給一切眾生,並且念一些迴向文,這種聞法方式是最好的。當然,所念的迴向文,無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大車疏》中說,一定要用一地以上菩薩所說的誠實語,不是隨隨便便做的一般迴向文。要麼是佛經中的,要麼是真正一地以上聖者造的,比如念誦《普賢行願品》,或是昔日世尊轉為慈力王以自己血肉布施羅剎時所誦的迴向文:「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有海諸有情。[1]


因此,迴向的意義非常重大,大家知道了以後,在實際行動中務必要行持,將每天所做的善根轉為菩提之因,千萬不要隨便浪費了!


 


 


轉自: http://www.zhibeifw.com/cmsc/list.php?fid=77 


達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家修行的女眾在哪方面最難突破?
該如何下功夫? 該如何下功夫?




慧律法師





女眾最難突破的就是感情,男女的感情,再來就是慾望。 我們從出生以來,就一直在忙,忙到最後,我們的身體成熟了,她有繁衍後代的本能,她內心並不是想要做什麼事情,但是,無量劫來所帶來的就是欲望,因為有欲望才有生死輪回嘛。
我們從出生以來,就一直在忙,忙到最後,我們的身體成熟了,她有繁衍後代的本能,她內心並不是想要做什麼事情,但是,無量劫來所帶來的就是慾望,因為有慾望才有生死輪迴嘛。
你這輩子來投胎轉世,就知道你的欲並沒有斷,你不是願力來的菩薩,你是欲望來輪回的凡夫。 你這輩子來投胎轉世,就知道你的慾並沒有斷,你不是願力來的菩薩,你是慾望來輪迴的凡夫。
所以,在家女眾最難斷的,就是感情和欲望,還有一點就是懷疑的心。 所以,在家女眾最難斷的,就是感情和慾望,還有一點就是懷疑的心。 女眾平常不相信別人,比如,她跟這個朋友相處得很好,也講得很坦誠,可是回過頭來,她有自己的看法,女眾不相信女眾,她寧可相信男眾,這個是很嚴重的問題。
女眾平常不相信別人,比如,她跟這個朋友相處得很好,也講得很坦誠,可是回過頭來,她有自己的看法,女眾不相信女眾,她寧可相信男眾,這個是很嚴重的問題。




 




再來,女眾她有更年期,月事停止後,荷爾蒙失調,她會莫名其妙的起恐慌,晚上睡不著覺,一件小事情她會大發雷霆,沒有事她就一定會搞成有事。
再來,女眾她有更年期,月事停止後,荷爾蒙失調,她會莫名其妙的起恐慌,晚上睡不著覺,一件小事情她會大發雷霆,沒有事她就一定會搞成有事。 女眾在四十五歲到五十五歲之間,有的人跡像不是很明顯,可是有的很嚴重,像神經質一樣的,老公並沒講什麼,她內心裡面就開始不滿;兒女沒有跟她頂嘴,她內心裡面開始起恐慌,她所想的東西都是負面的。
女眾在四十五歲到五十五歲之間,有的人跡像不是很明顯,可是有的很嚴重,像神經質一樣的,老公並沒講什麼,她內心裡面就開始不滿;兒女沒有跟她頂嘴,她內心裡面開始起恐慌,她所想的東西都是負面的。
所以,女眾想要度過這個難關,就必須要把身體照顧好,盡量不要用西藥,像消炎片、止痛劑、安眠藥等,否則到最後就會發瘋,你不要小看師父這樣的理論,這是很貼切的。 所以,女眾想要度過這個難關,就必須要把身體照顧好,盡量不要用西藥,像消炎片、止痛劑、安眠藥等,否則到最後就會發瘋,你不要小看師父這樣的理論,這是很貼切的。




 




台灣有一個女眾,五十幾歲,她突然告訴我說:“師父,我這幾年一直想去死,我莫名其妙的恐慌,莫名其妙的痛苦,莫名其妙的憂郁,晚上怎麼也睡不著。”這個就是更年期,有的突得破,有的突不破的會去自殺。
台灣有一個女眾,五十幾歲,她突然告訴我說:“師父,我這幾年一直想去死,我莫名其妙的恐慌,莫名其妙的痛苦,莫名其妙的憂鬱,晚上怎麼也睡不著。”這個就是更年期,有的突得破,有的突不破的會去自殺。
我所謂的四十五歲到五十五歲,只是講一個大概,並不是說一定,有的年齡層會更高,達到六十歲。 我所謂的四十五歲到五十五歲,只是講一個大概,並不是說一定,有的年齡層會更高,達到六十歲。
因此,女眾最主要的,還是要把身體照顧好,盡量不要用西藥,同時,要聽經聞法,對於你的無量劫來的習氣,知道男女的感情太難突破,男女的欲望太難突破,你也知道不淨觀,你也知道人死後會發臭、會爛,也知道要送進火葬場,可是欲望來了,你拿它沒辦法的,為什麼?
因此,女眾最主要的,還是要把身體照顧好,盡量不要用西藥,同時,要聽經聞法,對於你的無量劫來的習氣,知道男女的感情太難突破,男女的慾望太難突破,你也知道不淨觀,你也知道人死後會發臭、會爛,也知道要送進火葬場,可是慾望來了,你拿它沒辦法的,為什麼?
因為你現在還是凡夫。 因為你現在還是凡夫。




 




所以,經典裡面講:'萬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要到證阿羅漢果,才可以相信自己。 所以,經典裡面講:'萬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要到證阿羅漢果,才可以相信自己。 在家居士你今天講得頭頭是道,都不是你的東西,因為你沒有三昧的功夫,你可以講遠離貪、嗔、痴,遠離殺、盜、淫,可是你就是會偷偷地去做這些事情,為什麼?
在家居士你今天講得頭頭是道,都不是你的東西,因為你沒有三昧的功夫,你可以講遠離貪、嗔、痴,遠離殺、盜、淫,可是你就是會偷偷地去做這些事情,為什麼? 那是無量劫來的習氣。
那是無量劫來的習氣。 男的也是一樣,好色,女的也是一樣,難以突破母女的感情、兒女的感情等種種的情感和欲望。 男的也是一樣,好色,女的也是一樣,難以突破母女的感情、兒女的感情等種種的情感和慾望。
所以,一個女眾,該如何下功夫? 所以,一個女眾,該如何下功夫?




 




第一,平常就要聽經聞法,要做筆記,把生命投注在正法的正確觀念裡,聽法的時候做筆記,她的心就會集中在這個地方;
第一,平常就要聽經聞法,要做筆記,把生命投注在正法的正確觀念裡,聽法的時候做筆記,她的心就會集中在這個地方;




 




第二,每天要定功課,要念佛,要誦經;
第二,每天要定功課,要念佛,要誦經;




 




第三,要遠離惡緣,女眾這輩子要走得沒有障礙,就一定要遠離惡緣,壞的朋友不能交,懈怠懶惰的朋友不能交,作奸犯科的朋友不能交,
惡知見、邪見的朋友不能交,否則的話,你這輩子要順利地走完,會很困難,這中間的過程還會發生許多的問題。 第三,要遠離惡緣,女眾這輩子要走得沒有障礙,就一定要遠離惡緣,壞的朋友不能交,懈怠懶惰的朋友不能交,作姦犯科的朋友不能交,
惡知見、邪見的朋友不能交,否則的話,你這輩子要順利地走完,會很困難,這中間的過程還會發生許多的問題。 所以,女眾需要聽經聞法,有正確的智慧,身體要運動,要調節好,把你的心寄托在正法,推廣正法,那麼,這些男女的執著沒了,欲望也沒了,同時你又把身體搞得非常好,那你一輩子就會走得很充實、很通暢。
所以,女眾需要聽經聞法,有正確的智慧,身體要運動,要調節好,把你的心寄託在正法,推廣正法,那麼,這些男女的執著沒了,慾望也沒了,同時你又把身體搞得非常好,那你一輩子就會走得很充實、很通暢。




 




 




達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做這三種布施,這樣你才會財源滾滾




特別提示:本文綜合了達真堪布博客兩篇博文。




只有心甘情願地付出,才能消業積福




達真堪布開示




    當我們身體生病,疼痛難忍時,心不能著急。首先你要知道,這是自己的因果,肯定是因為自己曾經殺生,所以才要感受的短命多病的果報。你能相信這個道理,然後如理如法地去懺悔殺生的惡業,這樣才能消掉往昔所做的惡業。業消掉了,果自然就沒有了,身體的病痛也能消除。其次,你若想健康長壽,就去愛護自他的生命,多放生,這樣你可以得到健康長壽的果報,這就是轉變因果。




    很多人都想賺錢,想發財,但始終不能如願以償,總是那麼貧窮,這肯定是前世做過偷盜的惡業,因為偷盜的果報是貧窮。命中有財,才能發財;命中沒有財,總追求錢財,做發財的夢,沒有用!你要相信因果,要誠心懺悔,這樣才能消除偷盜的惡業,消除貧苦的果報。你若想發財,就不求回報地多付出,不管是在家裡還是在單位,不惜付出自己的一切,不管是錢財還是智慧。佛法裡講的三種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都是去付出,這樣你才會財源滾滾。




    現在很多人總是在消耗福報,不會積累福報。不管是在家裡還是在單位,我們都要修福報、珍惜福報、積累福報,不能消耗福報。不管是在道場,還是在其它任何地方,你若覺得這是他人的、大家的、國家的,然後就不珍惜,隨便亂花亂用,這實際上是最消耗福報的。你能夠得到或使用這些資財,也是你自己的福報,否則你也不會有這個機會。




    在家裡也是,不能總想占別人的便宜。覺得一切都自己說了算,什麼事也不做,好像很有福報似的。其實,這才是真正的消耗福報。你讓他做事,這是你正在欠他,總有一天你要成千上萬倍地還啊!你若相信因果,你就應該沒有要求地多付出,自己盡心盡力地去做。有的人也能多做,但是心裡卻總是在埋怨別人,你這樣就不是出於真心,這也是在造業。只有心甘情願地付出,才能消業積福。




    現在很多人總想說服別人,改變別人,但說話卻沒人聽,沒人相信,沒有威信,這是說妄語的果報。很多人愛說話,卻沒有威力,造很多口業,這都是前世說綺語的果報。還有現在不管是夫妻之間,母子之間,還是朋友之間,總有說長道短的現像,總有障礙,這是前世說離間語的果報。這些都是因果,你想改變這種狀況,就要多多地懺悔,真心改過,然後多說諦實話,多說悅耳語,多念誦經咒,別再說謊話,別再欺騙別人,這樣才能轉變因果,才能解決問題,才能解脫。




    很多人都在造業,越來越自私,都不願付出,總想占便宜,總想得到一些好處和利益,互相之間沒有真心誠意。如果得不到利益,就不去關心對方了。只知道自己的感受,根本不去考慮別人的感受,人心壞就壞在這裡。很多夫妻之間總是不和睦,離也離不了,過也過不下去,總是天天吵吵鬧鬧的,互不關心,沒有真正的感情,這個問題特別普遍。其實這都是因果,前世肯定是做過邪淫的惡業,邪淫的果報就是夫妻之間不和睦,彼此成為冤家,互相傷害,哪怕是做錯了一件事,看錯了一眼,心裡就不舒服。這就是因果。今天去這裡求,明天跑那裡去算,都解決不了問題,一定要從內心裡懺悔,然後要多受持戒律,這樣才能改變現狀,夫妻才能和睦相處。




              我們真正開悟證悟以後,有修行,有很高的成就了,那時我們才能做到不受因果,可以超越因果。之前,我們要知道一切都是自己的因果,然後去轉變因果。佛法裡有特別明確而又正確的方法,只要加以對照與對治,一定能管用。




附錄:




放生的牛羊再殺生怎麼辦?




問:放生的牛羊等動物,他們吃草時也吃了大量草裡的小含生。雖然這不是我們故意的,但是我們也確實知道這是必然的結果。這樣的放生,救了幾頭牛羊,但是卻間接殺害了無數小含生,是否要承擔因果?




    (達真堪布)答:我們放生是為了救護它們的命,它們再去造業,我們也沒辦法。若是這樣取舍,做什麼都是造業的。若是自己心地清淨,沒有惡念,沒有這個動機,就不會承擔業果。




    若是要考慮放生以後它們造業,那偉大的佛陀也在造業,菩薩們也在造業。若是這樣,我們也不能吃飯,也不能喝水,也不能走路——都是在殺生嘛!走路的時候無意當中肯定會殺害很多小含生,這樣就不能走路了。這樣的話不是太不善巧了嗎?




 




 




達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淨界法師:修行人一念貪戀投胎為小狗


在上海有一位林居士,他是做生意的,他賺了很多錢啊;晚年的時候也學佛,就買一個很大的花園成立一個念佛堂,給大家一起來念佛共修,他自己也念佛,對淨土法門的信心、願力的善根也覺得很強啊。後來他臨命終的時候,因為他護持大家念佛,所以很多的佛友就幫他助念,他本身有栽培念佛的善根,又有外在的開示跟引導,很快的,他信願行的善根就表現出來了,臉色紅潤,身心安詳。


  突然間,在這助念過程當中,他的小太太,他特別喜歡的小太太,這時候沖進來,又哭又鬧說:你走了以後我怎麼辦啊!林居士一聽到他小太太的哭聲,就觸動他心中的妄想,結果他念佛的善根就被破壞了;他本來紅潤安詳的臉色,就轉成黑色的,後來就墮落變成一只小狗。
  這個故事我們不再詳談…後來,變成一只小狗,托夢給他的家人,就把這只狗找回來,送到寺廟去放生。


  這是一則真實的故事,為什麼林居士他平常念佛念得這樣好,臨命終的時候,這佛號的善根會失掉呢?因為他沒有把所有的善根安住在真如,而是安住在妄想。妄想是變化的,隨因緣而變化的,誰也不敢保證說,臨命終的時候誰不來刺激你,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你所有的善根安住在妄想,你要有心理准備,隨時會被討回去,隨時有點風吹草動,你的善根就動搖,因為你安住在妄想。


  假設你現在安住在妄想,你會感覺到一時的風平浪靜,但是等到你逆境現前的時候,臨終障礙現前的時候,你就來不及了。就好像一棟房子,你蓋在地震帶,你也覺得不錯啊,但是等它發生事情的時候,你來不及了,因為你沒有找到真實安穩的地區,沒有找到真實的因地。


  在整個《楞嚴經》當中─觀相元妄,觀性元真。當我們安住於真如,再來觀察這一切的假相,借假修真、歷事練心,慢慢的開顯真如本性,這個就是【楞嚴經】的整個修學的思想。

達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宣化上人:為什麼淫欲心重?人為色死


摘自《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美國加州三藩市佛教講堂
我們人為什麼色欲心,這個淫欲心那麼重?情愛的心那麼重?就因為業障重。你若業障輕,就不會有這種心了。這個業障重,它贅著你,就叫你一天到晚都想這個事情,沒有停止的時候。在業障重的時候,你就應該生出一種覺悟心:「啊,業障這麼重!」就應該要減低這業障。如果你跟著你業障跑,越造越深,越墮落越深,將來一定變牛、變馬、變豬、變狗去,也不停止。為什麼?你情欲心太重了,一定會墮落的!墮落什麼畜生裏邊去,這沒有一定的,所以這很危險的。我們無論任何人,如果情欲心重,趕快要把它放下來;情欲心重的人,將來一定做畜生的,這一點疑問都沒有!


宣化上人:人為色死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孰對孰錯? 


在還沒有答复這問題之前,我要告訴大家,我明天就走了,你們要我講幾句話,我就講幾句教人後悔的話,什麼話呢?很平常的:就是我不論到什麼地方,凡是來聽我說法的人,我都用誠心為他們加持迴向,令他們的大魔障變小,小魔障化無;大災難變小,小災難化無;大病變小,小病化無。 


這是我的願力,但我一直不願意講。現在講一講,無論誰有問題來聽法,我都已經加被,所以不需再要求加被。有人說,「師父您為什麼不早說呢!」我沒有早說,就是怕你們把大問題拿來,我幫不了你。現在要走了,也來不及後悔了!


人誠心與佛即有感應,人不誠心與佛即無感應。所以無論是金山聖寺、金峰聖寺、金佛聖寺、金輪聖寺,或萬佛聖城,大家都誠心學法,只知老實學佛法,也不沽名釣譽,也不爭名奪利。或有人說:「出家人也有爭名奪利的。」不錯,是有的。但我問你,他們這樣做是對呢?還是不對?若是對的,你就學;若是不對,你就不該學。 


現在回到正題,我覺得中國的一些話,有自相矛盾處。所以今天中午我提出來討論,問:「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這兩句話是對呢?還是不對?是兩句全對或全不對?是一句對一句錯?結果眾說紛紜。有說全對的。有說一句對一句錯的。我告訴你們,「人為財死」這話不對,人是為色而死。「鳥為食亡」是對的,鳥為生存,不得不覓食。但人應比鳥有智慧,但現在的人不但不比鳥有智慧,反而比鳥還笨。 


鳥找東西吃,直接吃了維持生命即可,不需要用花花綠綠的鈔票買東西。人現在不用金、銀,而用鈔票,人就執著這花花綠綠的紙,為它而忙忙碌碌。 


人真為財死嗎?不是的。這個「財」後面有「色」在推動著,人實為色而死。人的精、氣、神若不損傷,若能返本還原,明心見性,開大智慧。生死能由己做主,閻王都管不了你。那時願意活幾千年,可以活幾千年,若願意死,馬上即可往生。 


我又問:「人吃飯為什麼?你反對不反對吃飯、穿衣、睡覺?活著有什麼意思?為賺錢又有什麼意思?」假如人只為滿足自己的慾望,那人生就毫無意義與價值了。 


我揭穿了——人不是為吃飯而活著。人活著應有功於世、有德於民、有利於天下,不應單為自己著想,這是很不值得。如此糊里胡塗活著又有什麼意思?人應「慈祥代天宣化,忠孝為國教民」,人應為他人謀幸福,不光為自己謀美屋、華服、吃貴重東西。人若只顧自己享受,則愚不可及。為什麼?因為你的身體不是你所有的,也不是「你」。 


對你的身體,你做不了主。你問:「為什麼?怎會我的身體不是我的呢?」你的身體若是你,你老了,要眼不花,行嗎?要耳不聾牙不掉,行嗎?你說:「我眼有病可開刀,牙掉可裝假牙。」但你對自己身體卻做不了主,不能叫眼不花、耳不聾、牙不掉。 


人由少而壯、由壯而老,由老而死,在生死輪循環中轉,好像輪子一樣,把你輾得喘不過氣來。你做不得主,就被輪迴驅使,在輪迴中打轉轉。  


所以人不是為財死,財不過是保護色欲,人結果還是為色而死。被色迷了就有生死,不迷,就了生死。差別就在這一點。有人說:「人人都這樣。」那因為人人都胡塗,都不知道自己是如何生來?如何死去?幾千年來,人都在這生死中打轉,沒法出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和賭博沒有分別,這是生命的賭博。怎麼講呢?因你忽然明白了,忽然又胡塗了。明白的時候少,胡塗的時候多。若不信,你可研究研究。  


所謂「人生七十古來稀」,「先去少年後除老」,前面十五年即使再聰明、再有智慧,也不能做什麼事,十歲以前根本還是小娃娃,能做什麼?最後那十五年也不能做什麼,太老了。所以除掉了前十五年和後十五年,剩下的又「一半睡著了」,這四十年中,睡覺睡了二十年,又加上穿衣、吃飯、上廁所、跳舞、看電影等等,你還有多少時間剩下來?還不如用這些時間來聽聽法。假如能聽明白一句,你的法身就活了,智能就增長了。  


各位想一想,爭名奪利有何意思?現代男女講愛情,同性戀也講愛情,要合法結婚,結果弄出「愛死病」來,愛就要死。「色」和「愛」這二字合起來,「愛色」就死。同性戀者說其道理:若把公鼠放在一起,久了也會成同性戀,互相洩慾。但你是人,為什麼要學低級的畜牲?  


我本不願講,但現在不得不揭穿「人為財死」的秘密,免得人迷頭迷腦。男的到時候要追求對象,女的到時候也要找對象;還沒有長成就要找對象。現在的教育,從小就給孩子灌輸性教育,這是教孩子快點死,是很顛倒的。我不怕人不高興,同性戀的人高不高興我不管。因你想愛死,我是苦口婆心救你,要你明白苦海無邊,否則你再也出不來了。


所以「人為財死」有語病,中國人不願揭穿講,明知不對但不講,掩耳盜鈴,以為塞住耳,鈴就不響了。我願意講人不願聽的話,若只講你愛聽的話,那就是諂媚。

達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宣化上人:哪一個法門都可以成就


    這個修道,有種種的法門都可以開悟。好像古來的人,修人所不能修的法門,行人所不能行的這個道路。今天到我們這兒給講開示這一位慧僧法師,他也是佛教裡頭的老資格,狠久以前他就做方丈,在東北慈恩寺。這一位法師是個老修行,現在年紀雖然那麼大了,還是天天念佛、持咒、誦經;一時一刻他也不閒著,時時刻刻都精進用功修行。他就單單這個〈往生咒〉,他一天大約是誦二千遍,是三千遍,誦持這個〈往生咒〉。以前在年紀輕的時候又有胃病,現在年紀老了把胃病也好了。這都是修行的感應。


    他今天所說的這狠有意思,有一段。他說這個普照(音)法師脾氣最大,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發脾氣,以後就叫這個工人來打他。這工人本來做奴隸的,他是做主人的,這工人也不敢打他;不敢打他呢,他就用錢買這人來打自己。他有發脾氣的時候,就叫這工人打他一頓;打一頓他就給兩塊現洋,當時叫大頭那個銀子做的那個東西。那麼打了不知道多少次,這個工人賺了兩百多塊這個錢,那麼當然就是壹百多次了。最後一次用這麼一個火水桶(汽油桶),把他打得開悟了,以後再不需要打了,因為他脾氣沒有了,把脾氣給打跑了。


    各位想一想,這個做善知識,都要從這個困苦艱難裡頭鑽出來。這個普照大師以後他修行,他滿人一切願;誰有什麼願,他就想法子滿你的願。他在這個黃陽山住;黃陽山住狠多的師父,無論哪一個師父想要什麼,他就給,滿他們的願。有的這個出家人要一個手錶啊,他就很貴重的這個手錶他就給買,化緣買。有的師父要吃這個高麗參,他就給買高麗參。無論什麼,他都滿人的願。你隻要向他說了,他就一定會滿你的願。


    講到這個地方,我就狠慚愧了。我沒有法子滿這個一切眾生願。這個普照老和尚,這真是普照。那麼他修這個挨打的行門,從這挨打的行門把這個脾氣打跑了,那麼以後他的成就是很大的。所以這修道用種種的法門來修。你要會修的,無論哪一個法門都可以修成;你不會修的,你盡貪圖享受,貪圖自在不用功,那什麼法門也沒有用的。

達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人終歸有好報 (法清法師]



 



經文:



 



佛言:惡人聞善。故來擾亂者。汝自禁息。當無嗔責。彼來惡者而自惡之。



 



佛言:有人聞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罵佛。佛默不對。罵止。問曰: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禮歸子乎?對曰:歸矣!佛言:今子罵我,我今不納,子自持禍歸子身矣!猶回應聲,影之隨形,終無免離,慎勿為惡。



 



佛言: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已墮;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賢不可毀,禍必滅己。



 



                               ——摘自《佛說四十二章經》



  



上面的經文是《佛說四十二章經》的第六、七、八章,這三章的意思差不多,今天,我們要將這三章結合起來講。



 



吃虧是福



   



先從第六章開始。這一章主要是教我們認識好人和壞人的關係。有一些人,壞心眼很多,腦袋裡有很多壞水,經常喜歡去算計別人。



   



經常愛去算計別人的這些人,最後其實沒有一個能有好下場。人在一生當中,經常會遇到一些自認為很聰明的人,他們給你設置障礙,給你搞破壞,給你穿小鞋,算計你,害你,害完後,還自認為自己很是了得,但其實,所有這些罪惡,最後他都得自己背著。



   



佛在這裡要告訴我們的一個道理是,邪永遠不會抵正!也就是說,只要我們自己是正的,只要我們有正氣,就永遠能夠對治邪氣。歪門邪道的這些東西,在表面上,它好像是拾得便宜了,占了上風了,但到最終,害人的這些人,是都不會有好下場的。而被害的這些人,自己心裡面如果能化解,不產生嗔恨,那他很快就會翻過一個大身來。



   



別人害你,這個你沒有辦法管住。但心中有沒有怨恨,是你自己可以決定的。被別人害了的時候,如果你心中沒有嗔恨,沒有去恨害你的這個人,那很快,你就會翻一個大身,因為害你的人是在幫你消業。你的惡業被消除以後,好事當然就會來了。所以,學習過這一章之後,大家一定要記住:吃虧是福。



 



感謝害你的人



   



吃虧是福”這句話大家都知道,但是,真正面對吃虧的情景時,一般人還是會很不甘心。所以,當你面臨吃虧的狀況時,一定要告訴自己:沒有關係,我吃這點小虧,也不會虧到哪兒去。



   



我雖然很小就出家了,但也經歷過許多事,因為我一邊讀書,一邊做生意。我在佛學院讀書的那個時候,為了養活自己,已經經常做生意了。我的理念是:我不靠大家來供給我,我要靠我自己。所以,自己沒錢花了的時候,就去做點生意——邊讀書,便做小生意養活自己。這個過程中,我見識了很多事情,也總結了很多經驗。



    



我們如果把佛的道理落實到生活中,就會清楚,每次有人給你搞鬼的時候,就該是你自己行菩薩道的時候,也該是你修行的時候了。原來,我經常發現有人在騙我,每逢這種時候,我就給自己說:沒關係,讓他騙吧。我現在被他騙,說明我還有讓他騙的資本,說明我還是可以的。可以讓別人來騙一下,值得別人來騙一下,說明你自己很好啊!



   



有意思的是,每次被人騙過以後,過一段時間,就會有一個很好的東西出現!每次都是這樣。這幾年來,我年紀也大一點了,許多人也不太敢騙我了,結果,我現在的情況倒還一般般。沒人來騙了,好像還不太習慣了。原來十幾二十歲的時候,我經常被人騙,每次被騙完以後,過一陣,就特別好,臺階上得特別快。這幾年,反倒上得很慢,就是因為沒有被騙。這個是我真實的經歷,不是我在這邊給你們信口開河,也不是隨便聊一聊。



   



大家記住,人生的路上,只要碰到壞人了,倒楣事兒出現了,你就要知道說,哦,好運氣快要來了。所以,你要感謝這些欺負你的人,感謝這些騙你的人,正是他們,才讓你真正進步了。



 



學一招半式就不得了



   



第七章其實是講了一個故事。佛在印度開始傳法的時候,有許多婆羅門教徒,他們很頑固,不認同佛說的道理,有人還跑到佛跟前來罵佛。他罵佛的時候,佛一直在那兒安詳地坐著,不說話。這人罵了好久好久以後,發現佛都沒有說話,罵到最後,他自己都洩氣了,就問佛:“我罵你這麼多,你聽到了沒有?”這時候,佛才開口對他說:“我問你個問題可不可以?”那人說:“可以啊。”佛就說:“當你拿一些禮物去送別人,結果,人家不要,那你怎麼處理這些禮物呢?是不是要拿回家去呢?”那人說:“當然了!他不要我就拿回家去了嗎。”佛又說:“就是嗎!你今天說了這麼多,其實我都不要的,所以,我就沒有啃聲了。這些東西,你都帶回去吧。”大家懂不懂這種哲學?這是佛的智慧,也是佛要教給我們的。我們在生活當中,就是要這樣來應用。



   



比如有人來把你罵了一頓,要是往常,你就會在那裡生好久氣。其實,沒什麼好生氣的。就像別人罵佛,佛根本不理他,然後,問他一個問題:你罵的這些東西,我根本就不需要嗎!我不需要,那這些東西該怎麼辦呢?你自己拿回家去嗎!結果,他就得自己拿回家去慢慢享用去了。所以,大家再碰到被別人罵的時候,就要想到這一段經文,這是人生最高的智慧!



   



大家學佛,有時候不需要學那麼多,學幾句就行,比如這段中的這幾句話!如果你把這幾句做到了,那你不論到哪兒,就都是幸福的,都是開心的。就學佛這麼一招半式,就可以了!別人罵你的時候,你不接納,首先是心裡邊不生氣;然後,也不去分辨他在說什麼;因為不論他說什麼,都跟你沒關係。他罵你,你不理會他,他就罵不到你。到最後,他就只好自己背回家去了。



   



過去,在民間,有很多人喜歡詛咒別人,祖宗幾代地詛咒,說要讓人家倒楣,要讓人家一家怎麼怎麼樣。被詛咒的人聽了,就很害怕。其實,沒必要害怕!你不去理他,就像佛說的這個道理一樣,他詛咒你,你不接納,他就只好把這些詛咒帶回自己家去了。但是,你如果生氣了,那就糟糕了,因為等於是你接受他的詛咒了。你接受了,去分辨這些東西了,那就是真給人家罵了一頓了,就是沒有智慧了。佛教我們,這個時候,要明白其中的道理,然後,不接受,不分辨,根本不在意他說什麼。他說的再難聽,也跟你沒關係。你只要不理會,這些難聽話就都不屬於你,他就都給不到你身上,最後,自然就是他自己背回去了。所以,我們要記住這段經文,要學佛的這個智慧,這是最實用的。



 



壞人能幫我們消災



   



第八章是在告訴我們同樣的道理:壞人害一個好人、賢人,猶仰天而唾,就好像是抬頭向天吐口水,那他能吐到誰嗎!最後,這口水還得落到他自己身上。所以,壞人害人,害到最後,就是害他自己。這一段裡,佛還說,壞人害好人,就好像是“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



   



還坌己身”這個詞,是個古詞,在我們閩南話裡還保留著,連讀音都差不多。“坌”讀pen,不知道你們陝西話裡還有沒有這句話。我後來發現,我們閩南話才是真正的唐朝長安話。好多佛經裡面的詞彙,在現代漢語裡都已經沒有了,但在閩南話裡都有,閩南人生活裡都是這麼說的。“還坌己身”中的坌字,意思是被鬆散的東西噴灑到。這句話是說,害人的這些東西,反過來會落到他自己身上。壞人幹壞事,害別人,反過來會害他自己。我們經常能看到,一些小說了,電視劇了,情節發展到最後,壞人都沒有得到好報,這是對的。因為惡有惡報,它是一個公理!是一個天理呀!



   



天道是正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因果,也必須去承擔自己的果報。我們在人世間碰到的各種人,其實都是自己的果報,因此,即使是那些傷害我們的人,我們也要感謝他,因為這些人才真正是我們的恩人,懂不懂?佛告訴我們,這些害我們的人,其實都是來替我們消業的,來幫我們消災的。就是因為這些人的到來,我們的災難才被抵消了。本來可能要有更大的災難,但因為有這些人來害我們,給我們搞鬼,我們的災難反而給抵消了,反而讓我們更好了。所以,我們要感謝傷害我們的人!這個,大家要記住。



 



吃虧是福,這是真理



 



因為這個真理太好了,反而被大家給忽略了。我們經常會把好東西給忽略掉!結果,大家都不願意吃虧,還說什麼“好漢不吃眼前虧”。一般人總是想,人怎麼能吃虧呢?然後,就又說什麼:“人活一口氣,佛爭一爐香。”就什麼都不讓,什麼都要爭。民間產生的一些東西啊,它經常是錯誤的。有時候,民間的一些總結的確是真理,但有時候,它總結出來的東西就是錯誤的,“好漢不吃眼前虧”這句話,就是錯的。



   



在吃虧這個問題上,大家要記住:如果你的人生想要真正進步,想要真正擁有財富和一切,那你就要相信,吃虧是福,要學會吃虧。如果你懂得吃虧了,學會吃虧了,那你才有機會去獲得許多東西。如果你不肯吃虧,那你就永遠沒有機會去獲得更多的東西。



 



因果是能看得見的



   



對於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問題,我經常能聽到一種質疑聲,許多人說:既然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那好人為什麼總是很倒楣,而壞人為什麼總是很風光?好人經常不能善終,壞人倒死得好好的,因此,大家就懷疑因果報應是不是真的。



   



這個因果啊,它是三世的。這個人這一生作惡多端,無惡不作,但他卻很風光,什麼都很順,大家就認為,這是沒有天理。那這個人他為什麼能這樣呢?因為他前輩子有積蓄,他是在用他前輩子的積蓄。因為他上輩子幹了一些好事,積攢了一些存款,或者是祖上給他積了德,所以,他這輩子才很順。他這輩子,等於是在揮霍他自己的財產呢。如果他上輩子積攢的存款很多,到死都還沒有用完,所以,即便是作惡多端,到死的時候,惡報就還沒有到來。但他所幹的這些壞事不會隨著他的死消失,這些都存著呢,不會消失,那他下輩子輪回時,就會很慘,這是少不了的。還有,他的兒子這一輩也會受到牽連。所以,這些作惡多端的人,如果他死之前還沒有倒楣,那你就觀察他的後代,觀察他的繼承人。大家可以留意一下周邊,然後做一個統計,你就會發現,因果它就在你的身邊,是能夠看得見的,不是看不見。



   



反過來,這個人這輩子如果很善,很樂意幫助人,是一個大好人,但他的一生很不順,臨死之前也沒過上一天好日子,這樣的人,你也觀察他的後代,看到的後代會怎麼樣。這個人在這輩子之所以這麼辛苦,是因為他前輩子造的罪、造的惡業比較多,導致他這輩子的存摺裡面,都是負數,所以,這輩子他就很不順。但他這輩子所做的好事,也都沒有丟失,都在那兒攢著呢,一方面,到下一個輪回時,他的命運就會大有改觀;另一方面,他後代的狀況也會很不錯。



   



我們能留給後代子孫的家產,只有我們所修的功德。這個德,子孫才能真正得到。如果你拼命的給他存錢,拼命地買房子,拼命地給他積攢很多家產,想讓他過上好日子,那你就錯了。你這樣做,是把後代給害了,因為他們一點兒都得不到的。有時候,因為你留下的財產,他們反而會更慘。後代人能從前輩人那兒得到的,真正能繼承的遺產,是他所幹的好事和壞事。這種功德,他才能夠真正地繼承,其他的方面,他都繼承不了,所以,大家要記住,給後人,要遺留德行,而不是幾套房子和財產。不要以為,你自己省吃儉用拼命攢,攢上一堆東西,後人就能過上好日子。你攢這些東西,他們最終是得不到的。你應該做的,是平常要有修為,然後把你的財產拿去佈施,去幫助別人。那你所修的這些功德,你的後人才能真正繼承,也才能真正幫助到他們。



   



生活中,我們經常能看見一種現象:有些人,他真的傻得很,怎麼看,都不是一個幹事的人,可他卻把事情做的大得很,成功得很!許多人看見這種現象,就很不服氣,認為這個人哪一點都不能和自己比,為什麼他能那麼成功?!這個人的確是不聰明,那他憑什麼能特別順?還能把事情做得特別好?就是憑他的德。所以,一個人的一生,拼的是什麼?是德行!他的德如果很深厚,那他就幹什麼成什麼。而不是說,他的腦袋瓜好用不好用。



   



人的這個聰明才智啊,是幹不成什麼事的,它只能誤事,不能幹成什麼好事。所以,一個人有本事,不能代表什麼。他如果想幹成什麼真正的大事,就必須有德行。大家可以到街道上去看看,有本事的人滿街跑著呢,但你看看有幾個人能把事情做成的?沒幾個。然後你再看看那些把事情做的很好的,做成了的,又有幾個是有本事的?就沒幾個有本事的。這是為什麼?就因為這個德,因為他有遺產。這個遺產包括他自己前輩子的修為,還有祖上給他積攢的德。有這種遺產的人,他才會很順,如果是當官的,那到了該提拔的時間,跨跨跨就上去了,也不用施其他的什麼手段,升得快得很;做生意的,怎麼做怎麼掙錢,讓旁邊看的人,咋看咋不服氣!



   



中國人的毛病就是不服氣!自己不成功,就在那裡怨天尤人,弄到最後,就罵天罵地,這是不知道成功的奧秘。人家成功,是因為人家得到的遺產遺產裡有德!你不成功,是因為你得到的遺產裡面沒有德。這個遺產,是靠在生活中點點滴滴地幫助別人而修來的。不過,大家要記住,當你幫助別人的時候,不要有任何目的,不要想說,為了給後代留遺產,才去做好事。如果是這樣,那你這遺產也就很難建立起來。這又回到《金剛經》告訴我們的:做好事時要不留名,做完就忘。這樣做好事,才有功德,你的功德簿裡面,才能多記上一筆。那你今天如果幫了一個人,辦了點小事,自己就老沾沾自喜,還到處宣傳說:我昨天在哪兒哪兒幫助什麼什麼人了,總怕天下人不知道你幹了件好事,如果是這樣,你就沒有功德,你的功德簿上也不會添加上新的一筆。那你如果看到該做的,就去做了,做完也沒當回事,也沒記住,乾脆就忘了,腦袋裡面也沒有這個概念,如果是這樣,那你的功德簿上就會重重地記上一筆,你的子孫後代,就能享受到你這一筆大遺產,這是關鍵。



   



我們修功德,做好人,一生行善,每做一件事情,它都會攢著的。所以,大家不要因為身邊的好人不順,就認為做好事沒有好報,做好事的人都倒楣,然後,自己也就不做好事了。大家要記住,不要只看眼前這一段。只看這一小段,是不准的。要把三段都看上,這樣,才能看清因果。《易經》告訴我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行善,是我們應該要做的,是我們每天都要修的。大家辛辛苦苦上班工作,要給後代創造一個良好的遺產。正確的做法,是從做好事開始。



   



好人終歸會有好報,壞人終歸會有懷報,因果報應,它是真實存在著的。所以,人們常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間未到。時間到了,就會給你一報。眼前的現象,比如壞人都風光、好人都倒楣的這些分別,都是短暫的現象。大家看問題,一定要站高了看,不要只去分辨眼前的現象,因為光看眼前這一段,是很不準確的。

達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