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法師開示 (30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勸發菩提心文4    省庵法師





勸發菩提心文4      省庵法師


 


()


云何為念生死苦之因緣?這是指我與眾生,從無始廣大劫以來,常在生


死輪迴之中,尚未得到解脫。有時人間、有時天上,或者娑婆此界,或


者他方國土,出沒來去有萬種門途,超昇與沉淪只在片刻之間。一下子


為天,一下子為人,一下子又為地獄、畜生、餓鬼。


 


陰曹的黑門早上才剛出離,日暮即又復還;地獄的鐵窟稍稍暫時脫離,


而不久又再進入。登刀山時,整個身體沒有完好的皮膚;攀劍樹時,


任何一方寸的骨肉皆割裂。熱鐵丸不能除飢,卻要吞之而後肝腸盡爛;


溶化的烊銅難以療渴,卻不得不飲之而使骨肉皆糜。陰曹的利鋸支解之


,則鋸斷的肢節切斷而又回復接續;地獄的巧風吹之,則雖已死亡而又


復生、繼續受苦。


 


在猛火熾燃的城中,誰忍心聽聞叫嗥之慘狀;在鐵鍋的煎熬盤裡,但聞


苦痛叫喊之聲。寒冰地獄中開始冰凍凝結時,身體則慘綠如青蓮華結蕊;


冰凍至極血肉崩裂之時,則全身通紅如紅藕花開。一夜之間的死而復生、


生而又死之事,地獄之下每每要經歷萬遍;一朝之際的苦痛難忍,就如


同在人間已經過了百年。頻頻麻煩獄卒們疲勞地用刑,但是又有誰相信


閻羅老子的教誡。受罪罰時知道痛苦,雖然心中悔恨也無法追回過去的


惡業;脫離惡道的刑苦之後,造作三毒惡業卻依然如故。


 


鞭打驢馬令其身上出血時,有誰知道過去世我們母親的悲哀;牽著豬羊


前往屠場時,哪裡理解識得前世父親之苦痛。噉食自己親生兒子的肉也


不能了知,即使賢明如周文王也尚且如是;殺食過去世的雙親而不相識,


凡夫眾生皆是如此。當年恩愛的親戚眷屬,如今反而作了怨家相互對立;


昔日的賊寇仇敵,如今卻成了親生骨肉而親愛善待。昔日的母親今日卻


結成夫婦,舊時的公公如今卻成為丈夫。如果以宿命的智慧來觀察之,則


實在是可羞、可恥;若是以天眼的神通來透視之,則實在是可笑、可憐。


 


在大小腸的糞穢叢中,十個月包藏於此實在是日日難過。在充滿膿血的


產道裡,生產時頭腳顛倒而下真是可憐。年少時懵懂無知,連東西方位


也無法辨別;長大之後稍有知識,則貪欲之念即便生起。一轉眼之間衰


老、病苦便前來相尋,剎那迅速地無常死亡又將到來。臨命終時風火交


煎,神識於其中崩潰散亂;色身的精血逐漸枯竭,皮膚肌肉從外漸漸乾


枯。正死之時,無有個一毛孔不像是被利針鑽刺,凡是有孔竅之處皆是


如同被刀割裂。龜鱉將被烹煮時,其脫殼還比較容易;而人的神識欲脫


離時,其離開形體則比脫殼倍加困難。


 


眾生執著的妄心沒有恆常的主宰,就如同商賈處處奔馳一般;眾生


輪迴的色身沒有一定之形體,就好像更換房屋一樣頻頻遷徙。將大


千世界化為塵點之數目,也難以窮盡計算在六道往返中生死的色身;


即使是四大海水的波濤,也無法計算無量劫來與親人生離死別所流


下的眼淚。生生世世以來所堆積的枯骨,勝過彼高峻的山嶺;多生


多世來莽莽無盡的橫屍,多過於廣大的土地。過去假使不曾聽開


佛陀的法語,這種事情有誰能見、有誰能聞?沒有看過佛經,這種


道理又哪裡知道、哪曾覺悟?或許依然像從前一樣貪戀,仍舊癡迷!


只恐怕於萬劫千生之中,不只是一步錯、而且又百事錯。


 


人身難得而容易失去,美好的時光容易消逝而難以追回。生死的


道路茫茫冥冥,別離的日子長長久久,三途的惡報,還要自己一


個人去承受。這種悲痛實在是無法言喻,但是又有誰能來代替呢?


講到這個地方,難道能不寒心嗎?


 


是故應當儘速斷除生死之流,出離愛欲的大海,自己與他人交相


濟度,解脫的彼岸一同高登。無量劫來不可思議而殊勝的功勛,


就在於此生的一舉努力。是為發菩提心的第六因緣也!






 

達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勸發菩提心文3 省庵法師



 



()


云何為念師長恩之因緣?父母雖能誕生我、養育我,但是若無世間的師長,


則不能了知禮義道德。若無出世間的師長,則不能瞭解佛法。


不知禮義,則同於異類畜生;不解佛法,則何異於世間俗人。


如今我等粗知禮義、略解佛法,袈裟能夠披覆形體,戒品能夠沾染身心,


此之重恩,皆是從師長而得。


 


若是追求小乘果位,僅能自我得到利益;今天為了大乘佛法,普願利益一切眾人。


則世間、出世間的二種師長,俱能蒙受廣大利益。是為發菩提心的第三個因緣也!


 


 


 


云何為念施主恩之因緣?我等今者日用依憑的資具,並非自己所有。


二時之粥飯,四季的衣裳,疾病所須的醫藥,以及色身口腹所耗費的事物,


這些皆是出自他人之力,而拿來為我自己受用。彼施主則竭盡體力親自耕作,


尚且難以糊口;我則安然端坐接受飲食,而猶不能滿足稱心。


彼施主則日夜紡織辛勞不已,生活猶自艱難;我則完好的衣服充足有餘,


哪裡知道節儉愛惜。彼施主則以蓬草竹籬為門戶,奔波擾攘終其一生;


我則有廣大的屋宇,寬闊的庭園,自在優遊以至於命終。


 


以彼施主之勞累來供養我之安逸,於心可安嗎?將他人的資利飽潤自己


的色身,這種道理順遂嗎?如果不是悲智雙運、福慧二嚴,使正信的


施主能夠沾染佛法之恩德、眾生蒙受三寶的恩賜,則即使是一粒米、


一寸絲之供養,將來償還恩情也有我們的一分,惡業的果報也難以脫逃,


是為發菩提心的第四個因緣也!


 


 


云何為念眾生恩的因緣?這是說我與眾生,從無始廣大劫以來,世世生生,


互為對方的父母,彼此皆有恩德。今日雖然因為隔了數世而昏迷,大家互


不相識,但是以佛法的道理來推測之,我們豈能沒有報效眾生之行。如今


披毛戴角的畜生,哪裡知道過去生不是他們的子女呢?今日蠕動蜎飛之昆


蟲,哪知道他們不曾是我的父母親呢?常常見到有些年幼就離開父母的人,


長大之後連父母的容貌都忘記了。何況是過去生宿世的雙親因緣,如今則


前世姓張、姓江也難以回憶了。


 


過去的父母如今痛苦呼號於地獄之下,輾轉漂零於餓鬼之中,其辛苦疼痛


有誰能知?其飢餓虛弱又要向誰投訴?我雖不能親見、不能聽聞,彼則必


定時時刻刻祈求救拔、祈求濟度。不是經典不能夠陳述這些事情,沒有


佛陀這樣的覺者,不能夠說出這樣的開示。彼邪見愚癡之人,何足以了知


此事。故菩薩觀於螻蟻,皆是過去生之父母、未來的諸佛,念念之間想要


利益於彼,思念如何報答其恩德。是為發菩提心的第五種因緣也。


達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勸發菩提心文 2 省庵法師





勸發菩提心文   省庵法師


 


()


此菩提心,乃是一切善法中之王,必定有因緣,方得發起。


如今說到發菩提心的因緣,約略有十種。有哪十種呢?


 



一者,念佛重恩故。


二者,念父母恩故。


三者,念師長恩故。


四者,念施主恩故。


五者,念眾生恩故。


六者,念生死苦故。


七者,尊重己靈故。


八者,懺悔業障故。


九者,求生淨土故。


十者,為令正法得久住故。


 



 

云何為念佛重恩之因緣呢?我娑婆教主釋迦如來,最初發菩提心,


為我等眾生故,行菩提道,經於無量恆河沙劫,備受種種艱辛苦難。


當我造業之時,佛陀則垂哀憐憫,以種種的方便來教化我,


而我為愚癡所覆,不知信奉受持。我墮地獄之時,佛陀又心生悲痛,


時時欲代我受地獄之苦,而我業障深重,不能救拔出離。


我生於人道之時,佛以無量的方便善巧,令我種下善根。


佛陀便是如此,於我們六道輪迴的世世生生之中,跟隨追逐於我,


心中毫無一剎那的暫時捨棄之念。


 


佛陀降生於此娑婆世間之時,我尚沉淪於三惡道中;


如今有幸獲得人身,而佛陀已經涅槃滅度。


 


是何罪過而生於末法之世?是何福德而得入出家僧眾之流?


是何業障而不見世尊金色之身?因何僥幸而能恭逢佛陀的舍利?


如是深自思惟,假使過去不種善根,何以得聞佛法。


如果不曾聽聞佛法,焉知常常蒙受佛陀之重恩。


佛陀的此恩此德,即使以山丘之廣大也難以譬喻啊!


如果不是發起廣大的菩提心,行菩薩道,建立佛法,救度眾生。


縱使將自己粉骨碎身,豈能回饋報答佛陀的重恩呢?


是為發菩提心的第一個因緣也!


 


云何為念父母恩之因緣?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十月懷胎,三年哺乳。


我為嬰兒之時,整日為我換去污穢潮溼的衣服,換上乾淨的衣裳。


自己嚥食苦澀的食物,甘美的食物則咀嚼碎細之後,再吐出來餵食我。


好不容易才得長大成人,指望我紹繼門風,供養承侍雙親、祭祀先祖。


 


如今我等既已出家,濫竽充數而稱為釋迦世尊的弟子,慚愧號為出家沙門。


既不能供養父母甘旨的美食,對歷代祖先的祭祀掃墓也不能奉行。


父母在生之時不能奉養其口腹身體,死時又不能引導雙親之神靈。


於世間孝養則為大大的折損,於出世間的孝道又無實際的利益,


世間與出世間孝道的兩途既失,則不順孝道之重罪則難以脫逃。


 


如是思惟,唯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十方三世,普度眾生。


則不只是一生的父母,生生世世的父母皆能夠獲得救拔濟度。


不只是一個人的父母,人人的父母盡可以得到超昇。


是為發菩提心的第二個因緣也!


達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勸發菩提心文 1    省庵法師




勸發菩提心文   省庵法師


不肖愚下凡夫僧實賢,泣血稽喪懺悔頂禮,哀告現前大眾,及當世淨信善男子、善女人等,唯願慈悲,稍加聽察我微渺之言。 


 


(一)


 


我曾經聽聞:進入佛道的要門,以發心為首;修行最緊急的要務,以立願居先。誓願如果建立,則眾生可度;菩提心若是發起,則佛道堪成。如果不發廣大的菩提心、建立堅固的誓願,則縱使經過塵沙劫,依然還在輪迴;雖然也有從事修行,總是徒勞辛苦!


 


故《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暫時忘失尚且如此,何況未曾發菩提心呢?


 


故知欲學如來一乘,必先具足發起菩薩大願,不可以延緩也。


然而發心願力的差別,其相貌有很多種,若不詳細指明陳述,


又要如何趨向修行呢?如今日簡略為大眾言之。發心之相貌有


八種,所謂邪、正、真、偽、大、小、偏、圓是也!


 


云何名為邪、正、真、偽、大、小、偏、圓呢?


 


世間上有的修行人,一向修行之時,不探究自心,但知追求外相事務,


或者求利益供養,或者喜好名聲遠聞,或貪現世的欲望快樂,或者期望


未來好的人天果報,如是發心,名之為「邪」。


 


既不追求利養、名聞,又不貪圖欲樂、果報,唯是為了出離生死,


為了成就菩提,如是發心,名之為「正」。


 


念念之間上求佛道,心心之中下化眾生。聽聞佛道長遠,而不生退怯之心;


觀見眾生難度,而不生厭倦之情。猶如攀登萬仞之山,必定窮其峰頂而後止;


又如上昇九層之塔,必定到達塔尖而後休,如是發心,名之為「真」


 


有罪惡不懺悔,有過失不去除,內心染濁而外現清淨,起始精勤而終於怠惰。


雖有好心,但是多為名利之所夾雜;雖有善法,又為罪業之所染污,


如是發心,名之為「偽」


 


眾生界度盡,我之願力方盡;菩提道成就,我之願力方成,


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觀察三界六道如同牢獄,視生死輪迴猶如怨家,只期望自己度脫生死,


不欲發心入於三界生死中度化他人,如是發心,名之為「小」


 


若於自心之外,見有眾生,及以佛道;願度眾生、願成佛道。


功德成就等種種法相之念不忘,我相人相之知見不泯,


如是發心,名之為「偏」


 


若是能夠了知自性即是眾生,因此願意度脫。自性即是佛道,


因此願意成就。不見有一法,離於自心而別有。


以如虛空廣大之心,發虛空之願,行虛空之行,證虛空之果。


亦無虛空之相可得。如是發心,名之為「圓」


 


知道此八種發心之差別,則知道審察自我之心念;


知道審察斷心,則知道何者應去除,何者應執取;


知道去除、執取,則可以發心。


 


云何名為「審察」?這是說應當思惟我所發的心念,於此八種之中,


為邪、為正?為真、為偽?為大、為小?為偏、為圓?


 


云何為去除執取?所謂去邪、去偽、去小、去偏。


取正、取真、取大、取圓。


如此發心,方得名為真正發菩提心也


 


 


達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感受到廣化老法師的慈悲



 


『戒學淺談』是 廣化老法師於民國71年應 曉雲老法師之請,於蓮華學佛園所講授。其實這一部論著我十幾年前就有閱讀了,到了去年正式到常住準備出家時也有閱讀,但其實心裡總很不以為然,一直沒有辦法深入。


 


一直到今年十月,由於義德寺真妙法師的教導,我終於認真的開始重新閱讀。在這一個月中,我讀了又讀、想了又想,我發現我不一樣了!


 


我突然感受到這是 老法師的慈悲,他文中雖然犀利,卻是字字箴言。過去我看不下去,乃是自己我慢心太高,故不得法要。我感謝佛菩薩的加持,終於讓我開了一點竅,得以進入戒律之門。


 


以下謹轉貼 老法師的介紹,讓大家一起感受到 老法師的慈悲!



 












典型夙昔之三
       
── 廣化法師    智 展



 



     廣化法師(一九二五 ── 一九九六),江西省南康市人。老人家未出家前,本是軍人,年輕之時,還曾隨國軍抵禦日本的侵略。後隨國民政府來臺後,有一回於友人處得閱《慈航法師與閻錫山論道書》,對佛法興起好樂之心,才於慈航法師座下受皈依,開啟學佛的因緣。隨著廣老對佛法的鑽研日深,其志求出世之心便日益堅定,於是民國四十六年卸下軍職後,就在慈老弟子 ── 律航法師座下披剃為僧。
     老法師對臺灣佛教最大的貢獻,在於他相當重視僧伽教育,與積極重振佛門芳規。他興辦的多所佛學院,為佛門培育了許多龍象之才,而對佛法戒學的呼籲和強調,也表現在一部部闡釋律典的著作,和堅持「僧尼不共住」的主張中。民國八十五年,老法師領導南普陀佛學院進行為期半年的三壇大戒傳授戒法,這是數百年來佛教史上時間最長的一次戒會,老法師如法傳戒的信念,於此可見一斑。
     廣老在民國六十三年閉關期間,因不慎跌斷左腿,導致不良於行,必須以輪椅代步(案:其中的來龍去脈,與一段「牲畜索命」的因緣有關,詳見《素食的利益》一書。),然其上弘下化的悲心卻未曾稍減。茲略錄老法師的幾則小故事(摘自《廣化老和尚追思紀念特刊》),願大眾同仰哲人風範,見賢思齊。


     身雖抱病 定課不廢


     老法師的弟子回憶道:「師父雖抱病坐輪椅多年,然早晚課幾乎沒有一天缺席,數年如一日。他老人家的定課不少,也總是沒做完不願意睡覺。聽慧律法師說,以前師父教導他們時便如此(法師言,有次和師父去辦事,回來已晚,師令其休息,而法師半夜一點起來,發現師父竟然仍在做他的定課 ──  誦經)。現在自己親近,師雖抱病在身,也還是如此。這種恆心毅力,比起自己一有小事,便想偷懶停掉定課之心,實去霄壤。」
     又說:「師父雖然辦佛學院,卻常開示我們要『真為生死,發菩提心』,別老是在文字相上打轉。所以南普陀也和一般佛學院不同,課程很簡單,固定每日共修念佛兩小時,及一般叢林式的早晚課,學生也要輪組出坡,行解並進,持戒念佛,不是專在研究佛學而已。每年臘月將近,師父就會開示:臘月三十到來,你有把握抵擋了嗎?要好好用功啊!常說至哽咽泣下,大眾被和尚的真心感動,也全場靜默無言。」


     慈悲喜捨 以德服人


     老法師的弟子回憶道:「老和尚常舉例對我們開示說:『慈航法師往生後,抽屜只剩下四毛錢的郵票,其餘一無所有。』又說:『眾生供養東西,慈航法師左手來,右手即出。』因此廣化老和尚一生效法慈航法師的大喜捨精神,他老人家對金錢一點也不貪著,是我見過施捨最徹底的人,連自己身上剩下多少錢都不知道。因為他不喜歡去碰金錢,所以常對我們說:『修行人憂道不憂財』、『真修行人沒有時間煩惱金錢』。
     有些剛出家來讀佛學院的學子,世俗習氣還很重,個性剛強頑劣,老和尚總是不打不罵。他老人家一直用耐心和慈悲心,及和藹的態度和口氣說:『僧才難得,脾氣慢慢改,沒關係!年輕人,火氣總是比較大一點。』佛陀的慈悲教化精神,在老和尚身上亦可以找得到。現在我更能體會老和尚的一句話:『慈悲不是用講的,慈悲是行動不是口號』。」
     廣化老法師一生對弟子們最重要的教示,即「持戒念佛」四字。老法師的弟子回憶當初在上完廣老的「戒學淺談」最後一堂課時,老人家曾對他們說:「我寫『持戒念佛』四個字送給你們,不是給你們掛在牆上當裝飾品,是叫你們天天提醒自己,要照著去實行 ──  持戒念佛,求生西方淨土中,見佛之後,才有能力迴入娑婆度有情。」
     民國八十五年六月七日,老法師預知時至,於弟子助念聲中,安詳坐化往生。停靈期間,臉色紅潤,額頂呈現深紅色,眾人皆歎為不可思議瑞相。老法師一生嚴持戒律、老實念佛,也以此諄諄訓勉弟子,臨終一著,自己更是自在無礙,作了最好的示範。老人家如今雖已神歸安養,但那不朽的道風,卻永遠引領著後人,往光明的解脫之路邁進。



達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宣化上人關於六字大明咒的開示節錄






 


宣化上人關於六字大明咒的開示節錄


 


你能常誦持這〈六字大明咒〉,就有六道光明能把六道輪迴的黑暗變成光明。這六個字,叫〈六字大明咒〉,每一個字都會大放光明。


 


一念這個〈六字大明咒〉,無量諸佛、無量菩薩、無量護法金剛,都常常擁護你。所以觀音菩薩說完這〈六字大明咒〉之後,就有七億那麼多的佛來擁護圍繞。這個〈六字大明咒〉的力量是不可思議,這種功能也不可思議,這種的感應道交也不可思議,所以這叫密宗。要是詳細說,那是無量無邊的意思,說不完。那麼簡單地今天晚間給大家講一講。


 


我可以告訴你一點,不可說的秘密神力。為什麼我說這不可說呢?根本我說的,這萬分之一也沒有。是什麼呢?你能常誦持這〈六字大明咒〉,就有六道光明能把六道輪迴的黑暗變成光明。那麼這種的力量,是要你專心去誦念才得到這種的三昧。不單六道輪重播大光明,在這個十法界,也變光明藏。我希望每一個人都忙裡偷閑的來誦持這〈六字大明咒〉。


宣化上人•講述於一九七一年


 


 


還有我再告訴你們,念〈六字大明咒〉究竟有什麼好處?念〈大明咒〉沒有什麼好處,可是可以把你身上的蟲子唸成菩薩。若念〈大明咒〉,你身上的蟲子五百年之後,都是做菩薩的,不是現在做。你看這個妙不妙?所有的蟲子──你身體的細菌,也就是你那個邪知邪見、貪瞋癡,五百年之後都做菩薩了,就有這麼大的力量,你看!這是不是應該念?也不要唸得那麼大聲,尖叫似的,不要做得一個特別的樣子,總要大家一合相,都是一樣,旁人怎麼樣,我就怎麼樣,你弄出一個很特別的樣子,那是不對的。我們都要共同合作,不要不合作。打這個大明七,人人都要把光明智慧露出來,不要嫉妒障礙,一天到晚坐在那兒算豆芽菜的帳,「嗯!我賣給誰幾斤豆芽,要收那筆錢了。」不算這個帳。我們要發菩提心,最低限度你身上這些眾生都發菩提心,你看看念〈六字大明咒〉就有這麼大的功效!你知道人的身上有多少眾生?有無數無量無邊那麼多眾生,細菌就不知有多少,你這一念大明咒,五百年後,牠們都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你看看這有多妙!


 


我再為你們說一個最近幾年的故事,這是念〈大明咒〉的故事,它發生在菲律賓。菲律賓的小孩子,或者都不知道這個故事,但在佛教裡差不多都知道的。前幾年菲律賓排華,要殺所有的華僑,殺了不知多少。有一個地方住著菲律賓人,幾個中國人就跑那兒避難。這個菲律賓人,也很慈悲的,就把他們藏到後花園裡。後花園供著觀音菩薩,這些華僑會念〈六字大明咒〉,常常念,就念〈六字大明咒〉求感應。


 


啊!沒想到這一念,把十幾個菲律賓人給念來了,都拿著五尺多長的殺人大刀。這個菲律賓人看那些拿刀的菲律賓人來,一定是殺中國人的,就對這十幾個人說:「這裡有幾個中國人,但是他們是好人,你們不要殺他們,他們是很守規矩的。」這些菲律賓軍人就說:「我們不管他們守規矩、不守規矩,總而言之,是中國人就一定要殺!」那麼每個人拿一把五尺多長的大刀,這幾個中國人你說怎麼樣呢?就在觀音菩薩座的前後左右,求觀音菩薩來保護他們。一進來的時候,這幾個中國人也和他們說:「你原諒我們吧!我們都沒有什麼政治活動,不要殺我們!」這些人說:「不管你有沒有政治活動,總而言之,是中國人就應該殺。」他們幾個人一看,說也說不動了,就把眼睛閉上念〈六字大明咒〉等死。


 


這十幾個軍人拿著刀就砍,但是怎麼砍,也砍不上這幾個人,就把桌子、板凳、窗戶都給砍爛了,但貼著觀音菩薩像的佛龕怎麼樣也砍不著,人也一點都沒受傷,這十幾個軍人亂砍一頓,砍完就走了。這是在菲律賓佛教裡頭,中國人差不多都知道的事情。


 


所以由這一點就知道,念〈六字大明咒〉的感應是不可思議的,但是為什麼我們現在覺得沒有什麼感應?因為還沒到生死的關頭,所以沒有把生死看得重了。你若想:「啊!Next minute I go to dying, I recite this(下一分鐘我就要死了,我趕快念)〈六字大明咒〉求感應,可以不死。」又好像:「有人就要割我的頭了,我一定要想辦法叫他不割我的頭,我念〈六字大明咒〉。」這要用至誠懇切到極點的心去念,才會有感應。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卷十四賢首品第十二 宣化老和尚講述


 


 


還有方才我們念<六字大明咒>,這地藏王菩薩,他就歡喜人念這<六字大明咒>,你要是能念<六字大明咒>,他就隨心滿願,你求什麼,他就會幫助你。地藏王菩薩的靈感是一言難盡的,這在經裡會講到。那麼在講經的時候,常常我們要念這<六字大明咒>,這是最好的一個咒法,它的功能,也很不可思議。


地藏菩薩本願經 宣化上人淺釋


達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神明記識的親證( 廣化法師開示 )






神明記 識的親證             廣化法 師開示


 


 





中國人 有句話說:「舉頭三尺有神明。」我們每個人頭頂上都有神明。又有另外一種說法:「舉頭三尺有青天;人可欺,天不可欺。」這句話是叫我們須時時刻刻檢討自己 的起心動念、所作所為,止惡行善。佛家的說法是,每個人身上都有兩個神,一個叫「同名神」,另一個是「同生神」。同名神是男的、是白的,是計善的神;同生 神是女的、黑的,是計惡的神。我們任何一個起心動念是善是惡,祂們都會記下來。所以我們最好不要隨便起心動念,以免造惡因;萬一造了惡因,就要趕快回頭, 不要一直繼續下去,觸犯了戒律。《無量壽經》說:「神明記識,犯者不赦。」有神明記下我們所造的善惡,如果犯了罪,祂是不會饒恕你的。祂們是每個月有六次 以上,到天堂、地獄去校對那裡的善惡簿,我們要隨著自己所造的善惡,而去受苦受樂剛剛所 說的兩位神──「同生 神」與「同名神」,我在一個特殊的因緣也看到他們,就像七、八歲的小孩那樣大。那是在民國五十六年,我在慈明寺的佛學院當教務主任的時候。學院裡正月十四 日開學,正月十三日那天,我的痔瘡發作,痛得很厲害,隔天佛學院就要開學了──慈明佛 學院的開學典禮是很隆重的,一些師長、黨部主委、議員……大家都 會來參加典禮的,那時候一定要介紹跟大家見面,講幾句話的,那就要站上一會兒了。我痔瘡這麼重怎麼辦呢?心想,擦點藥好了,明天才可以站,也好講些話。於 是我就去拿藥膏來擦。誰知道竟然拿錯了,把治香港腳的藥當作痔瘡的藥,一擦上去,當時痛得不得了,站不起來了,流血流膿的,唉!折騰了半天,還是搖呀搖地 搖回房間睡覺。其實一整夜根本沒睡。天一亮,起床一看,床上濕了一大塊,都是流出來的膿水,人很不舒服,還是勉強打起精神,去參加開學典禮。在典禮上,我 講了幾句話就坐下來。

到了中 午,吃過飯休息的時候,我把長衫脫下來,一看,氣壞了,後面濕了一大塊,這是多麼失態的事情啊!知道我長痔瘡的人瞭解這是怎麼回事,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我這 位法師怎麼了。所以這次非下定決心把它治好不可。以前曾經開刀、吃藥都治不好它,這次我要用佛法對付它,跟它拼了,真正到了勢不兩立的地步了,於是我就對 我的徒弟說:「今天晚上做過晚課,你們都退下來,我要在大殿拜佛,跟我這個痔瘡業障拼了。拼得過,我明天早上會起來做早課;拼不過,你們明天在大殿上把我 抬出來就好了。」

做過晚 課,他們各忙各的,我一個人在大殿上拜,我對佛菩薩說:「全靠三寶的加被了,我的痔瘡一定要好,否則我沒辦法去執行教務主任的職務,不好起來就不回去,要 死就死在這裡。」下定了這個決心以後,就一直拜,拜到十點鐘以後頭就昏了,但我還是提起精神來拜,到了十點半以後,站都站不起來。因為前一天沒有睡,第二 天又折騰了一天,所以真的是不支倒地了。這下子怎麼辦?嗯!身體不能動,還有嘴巴可以動呀!走!到海潮觀音那裡去,那裡有牆擋著,即使倒下來也不至於摔 傷。

於是我 就到海潮觀音那邊祈求,對著觀世音菩薩直念「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一直念著念著,到最後連嘴巴也打不開了。好!既然到了這個地步,我也豁出 去,嘴巴不能念,我還有心可以對付,我集中全部心力向觀世音菩薩祈求:「觀世音菩薩!答應我,讓我的痔瘡好起來,不然我今天就死在這裡給你看!」心裡正念 著,忽然整個人暈眩了一下,好像又有一陣風「咻!」一聲地過來,抬頭一看,觀世音菩薩坐像的桌子上,一邊跪了一個人,他們的頭剛好到觀世音菩薩的膝蓋那 兒。這兩個人就是「同生神」與「同名神」。他們兩個靠在觀世音菩薩的膝蓋邊講話,我看著他們,心想,觀世音菩薩召他們兩個人來算我的帳了!不管怎麼說,我 心裡有數,我是善多惡少,我的病一定會好的。這麼一想,心裡就高興起來了。抬頭一看,那兩位神消失了。我向觀音菩薩告假回房摸摸自己的痔瘡,消失了,完全 好了。嗨呀!那時候心裡的歡喜,和感激佛菩薩加持的心境,真是沒辦法形容,因為我已經把這個痔瘡魔打掉了嘛!這是我親身經歷的事情。

告訴妳 們這些,是希望大家時時刻刻知道,我們每個人身體上都有神,能夠記善記惡,將來隨著各人的善惡業,去受苦樂的果報。因果報應,絲毫不爽,所以我們就要保護 自己的戒體,時時提防,謹慎行持,不要犯戒。
──錄自 《戒學淺談》

 


達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比丘尼恆哲講於2012年5月4日星期五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Bhikshuni Heng Je on May 5 (Friday), 2012 at Buddha Hall of CTTB







諸佛菩薩、上人、各位法師、各位善知識:大家阿彌陀佛!


今晚晚上輪到恒哲跟大家結法緣。我今天沒有什麼準備。今天早上,拜完懺以後,跟一個佛友在討論一些問題。所以,我就從這來跟大家分享。但是,首先試著來回答一下,昨天問到說,為什麼迴向,要求相好莊嚴,我們不是應該修智慧嗎?


大家都知道,我們學佛,就是要修戒、定、慧,求一切智,是我們修學的方向。那為什麼拜萬佛懺的時候要特別來迴向,能夠得到相好?我個人的看法是,我們拜萬佛寶懺,學習菩薩怎麼樣來修道,然後能夠成佛。菩薩度眾生需要有各種的方便;如果有相好呢,能夠令人發菩提心,能夠令人生恭敬心,生歡喜心,生好樂心。


再來講,就是說,相好,我們常說「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那麼相呢,顯而易見;好呢,就是很微細的。有一些有功德的人,像轉輪聖王,也有相好,也有三十二相;但是,這個好都是菩薩累劫修來的。我們常說三大阿僧衹劫修福慧,修六度萬行,然後百劫種相好。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時候,因為精進地修道,就超過了九大劫;只有經過九十一劫,就能修滿他的相好業。所以,相好不是說一個修行人能夠造作而得,你是實際上在自性上用功,圓滿清凈的自性。他在修習相好莊嚴,他是一步一步成就的。


像我們現在,如果是凡夫地呢,在我們的自性裡頭,我們只是有種子,依身而住。菩薩呢,他慢慢慢慢地,一個一個的階位地去修行。開始的時候,他只能得到方便,再進一步,他才能算是得。再進一步到登地菩薩的時候,他就能相好轉勝清淨,能夠清凈。真正畢竟是要到究竟地、如來地的時候呢,他的相好才能夠善淨無上,就是完全地真善美。沒有再比如來的相更好的。我們在迴向的時候,我們都希望我們能夠實際在我們的自性上用功,然後在身體上,就能夠現出這樣的相好;相好不是那麼容易得的,實際上是真正的功夫。所有的菩薩因為修三大阿僧衹劫的六度,然後百劫眾相好,才能夠成功。我們,現在不管我們在哪一個階位,但是我們在拜萬佛寶懺,我們都發成佛的心。所以我們也都希望能夠像佛菩薩一樣,能夠得到相好莊嚴。


今天,我們在中午聽上人開示,講到明心見性;我們如果能夠明心見性,Everything is okay。到底我們在拜懺拜什麼東西?這也是今天早上一個對話。居士問我說,「我們薄地凡夫,怎麼樣能夠轉凡入聖?」她很希望能夠轉凡入聖;我就講,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佛性,凡跟聖都是我們的分別。其實,就是我們的思想,我們會有修行很難或很容易,或者是三大阿僧衹劫時間很長遠的。這些,其實如果我們能夠在我們的自性上用功,能夠時時刻刻不忘記我們應該要明白自己的心,見到自己的性,那麼我們本來就是自在,我們本來就是圓滿,我們本來就是具足一切的。這是為什麼上人和其他的善知識都告訴我們說,我們學佛的目的應該是在明心見性;如果明心見性以後呢,自然就能夠度眾生,不休息。


然後,我們到底拜懺在拜什麼?我們應該要怎麼樣來拜懺?我自己個人,常常都是懺悔我自己不能夠在我的自性上好好地用功,我的心總是向外去馳求。同時,遠離了自性。六祖大師在五祖那裡開悟的時候,他一連說了五個何其:「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所以,我們學佛的人如果常常能夠對自性即佛這一點,有絕對的信心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放棄一切向外馳求的心,不會怨天尤人,我們不會怪自己不夠好,我們也不會覺得什麼條件對我沒有利,或者是想要做一個工作是很容易做的,或者是待遇很多的,等等。我們,自性裡頭一切都具足,自性裡面如此地清凈。當我們向外馳求的時候,我們就放下了自性,我們就會有不清凈的思想,我們就會有這些生生滅滅的法,然後我們就會常有缺乏的感覺,而且在有和沒有之間,我們一直在那裡動搖。因此, 我們的苦是無量無邊的。


最近我們有機會研究《華嚴經》的〈十地品〉,當我們知道我們都有自性,萬法都是從自性裡頭生出來的時候,那種歡喜心,菩薩從那個時候真正地開始修道。菩薩在第二地他要修離垢;怎麼樣離垢呢?就是要持守凈戒,是我們唯一的一個正因,能夠讓我們生到善趣,能夠讓我們得到真正的解脫的。


我們自性裡具足一切,因為往外馳求,我們自性裡頭--剛剛師父也說,我們就是有自私心,不善心,或者是嫉妒心,諂曲心,有我、我所,狂妄,或者是輕視人家,或者是貢高我慢、邪見,等等,一切十種不善的行,在我們拜懺的時候,我們就要常常見到自己的過,才能夠跟道相應。


所以,我們如果常常能夠見到自己的過,就能夠跟道相應。調自己的心性,同時呢,在外面見到別人的時候都能夠恭敬;這是我在讀《六祖壇經》的時候,他常常提到,要常見自己過,不說他人的好惡。


我們要調整我們自己的心性,能夠跟清凈的自性相應,我們常常會有一些念頭來讓我們不能夠暢所欲懷的修正,我們會有一些看法或者我們的信念限制我們自己,不能夠發揮我們的潛力。這個一般的說法就是自我的格局;我們應該打破這個自我的格局,不要讓種種的念頭、邪見或者是我們的煩惱來束縛我們,讓我們不能夠發揮。


這個東西呢,我想,就是需要我們常常修法。像在第三地的菩薩,他看到眾生都這麼苦,到底怎麼救度眾生呢?他一直思想,最後知道答案就是說,我們要救度眾生,我們要有像如來一樣的智慧;要有如來的智慧,我們就要去學佛法。菩薩就會好樂佛法,依靠佛法,這樣子去研究,去多聞廣學;廣學多聞了以後呢,他能夠得到出世智,也發展出四禪八定。他的身心很柔軟的時候,他知道只有出家修道這一條路。第四地的菩薩就會這樣子做。從五地開始菩薩就從事智慧增上的開發。


佛菩薩修福修慧都是很重要。在自性上用功的時候,我相信自性慢慢就會有作用,起這個力量,而不是像薄地凡夫常常都要靠外面的因緣,自己卻毫無力量。當一位菩薩能夠用他的全力,用他的自性把自我放下來,沒有我的時候,他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


在過去這一個多禮拜,我常常想到一個人,這個人給我很大的啟發和力量。在他一生當中,花了六十年,在一個陌生的國家,每天都為病人開刀。他的開刀在臺灣的外科史上是破紀錄,沒有一個人能夠像他這樣。他至少一天開六次刀,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六十年如一日;一直到他七十八歲,已經很老的時候,他的胃也不好,他的肺完全都衰竭了,可是他還是在不斷地動刀。在還沒有超商的時候,他的外科手術已經像一個超級商店一樣地,一直不停地,隨時都要待命。而且他的護士都被訓練到,一有緊急狀況,立刻就大聲叫他。即使他有任何事情,他立刻就丟下東西,就走了,去救人。


這個人大概是一位歐洲人,我不知道哪個地方。他看他的病人就好像是自己的家人一樣,在手術臺上,他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他也很會罵人,叫人家動作快一點。他的目的就是為救人。他在羅東聖母醫院,工作這麼多年,沒有什麼薪水。雖然他不是神父,但是他過得像神父一樣清苦的生活。只要有他在,所有的病人都是靠他來做決定,要怎麼樣來醫治。在他旁邊的人說,他也沒有什麼薪俸,也不求名利,我們都因為有這個巨人在而忙碌。記者要報導他的時候,他從來都不願意。但是政府後來給他頒獎的時候,他說,我不能夠得罪政府,而因此受了一個獎。我常常在想,菩薩真正的把自己放下。年輕時,他晚上也不吃飯,常常到了吃晚飯的時間,他就是喝一杯咖啡,晚上就繼續開刀。他的人生完全都奉獻給苦難的人。


所以,我在想,我們能夠時時刻刻不忘記我們的自性,放下小我,放下身體,然後自性一定就能夠生出力量。即使我們不想轉凡入聖,自性已啟用,他就是具足一切的功德。時間到了,我就講到這裡,阿彌陀佛。


 


 


 


達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法的氣候調控:心頭溫暖‧熱惱止息(下)







阿姜布拉姆談笑風生,Annis Wu師姐精彩翻譯


司儀及胡師姐向阿姜轉述觀眾的提問


 


塞翁失馬 焉知非福


 


  阿姜布拉姆(Ajahn Brahm)說,曾經有一個西方商人在孟買做完生意,乘計程車到機場準備離境,可是這計程車司機竟然迷路,繞了很久才抵達機場。孟買的飛機經常誤點,商人本來也心存僥倖,但偏偏這次飛機準時起飛,他眼巴巴看著航機飛上半空,怒火中燒,破口大罵計程車司機。豈料這時飛機突然墜下爆炸,商人定神後,轉怒為喜,對那司機讚口不絕,還打賞了高額的小費。


 


  阿姜指出:「生命是一個奇妙的旅程。以為是惡運的,可能是好運。」


 


  因此,阿姜對事情有時不會太刻意強求。他憶述從前於泰國的某個節日晚上,寺院只剩下他一人。大概是因為節日的緣故,許多泰國人來到寺院,看見阿姜這名西洋僧人,都好奇地問他從哪裡來、父親做甚麼工作、有多少兄弟姊妹等問題。一個問完後,另一個又來問相同的問題,如是者一個接一個,阿姜重複回答了許多一樣的內容。他不耐煩,於是獨個兒跑到後山最深的山洞中打坐。


 


  原以為可以清靜一下,誰知慶祝節日的人們竟然來到這個平時人跡罕至的山洞中!當他們看見阿姜這名西洋僧人,都好奇地問他從哪裡來、父親做甚麼工作、有多少兄弟姊妹等問題。一個問完後,另一個又來問相同的問題,如是者一個接一個……此刻,阿姜知道別無他法,唯有放下「反抗」的意欲,這倒能讓他鬆一口氣。


 


  「沒有奢望便不會失望,生命總是充滿驚喜。」阿姜道。


 


 


生命樂章 迴響不絕


 


  早前阿姜開示讚美、鼓勵的重要性時,曾提及父親過世時他才十六歲,但父親的一句話讓他找到了愛的真義:「兒子,無論你做什麼,我的心扉總是向你敞開的。」這句話多年來一直溫暖著他的心。


 


  到了問答環節,有現場觀眾問阿姜,如何面對其父親的離世。


 


  阿姜答道,年輕時他愛好音樂,現場看過許多樂隊的演出,每場音樂會結束的時候,他都會和大家一齊喊「再來一個!再來一個!」通常,樂隊會再演奏一會兒,不過,最終他們還是得停下來,收拾起樂器回家去,觀眾也一樣。雖然不知道以後還有否機會再聽到某樂隊的演奏,但當他走入倫敦潮濕陰沉的寒夜時,那動人的音樂仍在心頭迴響。他自忖:「多麼美妙的音樂啊!多麼棒的演出啊!能夠身臨其境,我是多麼幸運啊!」因此,在偉大的音樂會結束後,他從不覺得悲傷。


 


  父親過世時,阿姜也是這種感覺。好比一場偉大的音樂會演奏完畢了,這是一場如此美妙的演出。像往常一樣,在演出接近尾聲的時候,他高聲喊著:「再來一個!再來一個!」而父親的也確實努力掙扎著為他們多活一段日子。不過,最後,他還是得「收拾起樂器,回家去」。葬禮結束後,阿姜走出火葬場,外面正下著陰冷的霏霏細雨。雖然他心裏明白再也不能跟父親在一起了,但並沒有感到悲傷,也沒有落淚。其內心的感覺是:「多麼好的父親啊!他的一生是多麼地振奮人心啊!我能夠身臨其境,是多麼幸運啊!作為他的兒子,我是多麼榮幸啊!」


 


  當阿姜攜起母親的手,步入漫長的未來,他感到與一場偉大的音樂會結束時同樣的興奮,就算拿整個世界來交換,也不願失去這因緣。「悲傷是只看到失去的東西,而歡慶生命則是充滿感恩,感到自己曾如此幸運、如此有福。」


 


 


消弭分歧 世界大同


 


  一位觀眾問及怎樣處理近日逐漸升溫的香港人、內地人矛盾問題。


 


  阿姜開示,人總是見到別人的過失,而看不見自己的。香港人、內地人其實可以愉快地互相學習,不應以種族、膚色、年紀等分隔彼此。若要以這些外在條件分黨分派,阿姜本身作為英國人,在港也應被歧視,大家也不用來聽他講話了。


 


  阿姜建議我們嘗試接受、歡迎內地同胞,讓彼此的內心都感到溫暖,自然而然消弭矛盾,希望可以締造一個大同世界。


 


 


看重優點 看輕缺點


 


  另一名觀眾表示難以跟壞同事相處。


 


  阿姜回應道,每一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被我們看作「壞同事」的,當然有不好的地方,但也有好的地方。我們應著眼於其好處,而不應放大其壞處。


 


  上世紀八十年代,阿姜建寺時親自砌磚,很辛苦地砌好了一面牆,完工後才發現有兩塊磚砌歪了。其他磚全都整整齊齊,只有這兩塊磚是歪的;好好的一面牆,全被這兩塊磚毀了!


 


  阿姜不願別人看見這面牆,有人來參觀寺院時,總是設法不讓他們走近。但後來,還是有一位訪客發現了這面牆。訪客說:「這面牆砌得不錯。」阿姜驚異地問:「先生,你沒看見牆上兩塊砌歪的磚嗎?」「我看到了,但我也看見988塊砌得整整齊齊的磚。」


 


  之前,阿姜只看到兩塊不完美的磚。訪客這麼說後,他才首次看清楚其他磚塊。砌得完好的磚,遠遠多於砌歪的磚!那面牆其實還不錯,現在阿姜更看不到那兩塊砌歪的磚呢。


 


  同一道理,若我們每次只注視對方的缺點和過錯,則只會生起忿怒、想摧毀對方,但我們想摧毀的,可能是「一面很不錯的牆」。若能看到對方的其他優點,我們便會變得寬容,便能與之愉快相處。而自己少了發怒,也會減少抑鬱等情緒問題。


 


  阿姜認為,以慈悲心對待「壞同事」,是一件很好的挑戰。若我們能像前文所言,嘗試持續15秒讚美對方,說不定會有意外改變呢!


 


(本文完)


 


達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佛法的氣候調控:心頭溫暖‧熱惱止息(上)



文:侯松蔚 攝:區詠麟、侯松蔚
2012-02-17








阿姜布拉姆法師展現有趣表情說故事


法師笑談佛法調控氣候之道


高朋滿座



 



以佛法控制「氣候」



  2012年,幽默大師阿姜布拉姆(Ajahn Brahm)重臨香江!



  27日,阿姜(泰語「導師」之意)於香港理工大學開示「佛法的氣候調控」──如何以佛法控制氣候呢?是念咒語或跳舞求雨之類嗎?



  講座甫開始,阿姜即點出主題:若我們感到「熱」惱,則應保持「冷」靜的頭腦;若覺得淒「冷」,則應喚起「溫暖」的心。



  噢!原來我誤解了。法師所說的「佛法的氣候調控」,並非控制外在的天氣氣候,而是內在的情緒氣候!



怒火無益 降溫有法



  阿姜指出,發脾氣對於我們百害而無一利。紐約曾有一名司機,忿怒地開車追趕另一輛車,追逐良久,終於追到。前者下車,跑到後者處痛罵一頓。當他返回自己的車上,才嚇然發現車內的一些器材被偷走了──我們若任由怒火擴張,便可能顧此失彼,招致損失。



  阿姜又再說了一件個案:曾經有一位太太,要求很少到市場的丈夫替她買雞蛋。丈夫去到超級市場,遇到一名小孩不斷罵他醜如駱駝、臭如豆豉,丈夫盛怒之下,還未購物便折返家中,對太太發脾氣。太太說自己也多次遇過這小孩,知道他因意外而令腦部受損,沒有上學也沒工作,經常在市場流連、胡言亂語。接著,丈夫再到超級市場,那名小孩仍在,並繼續辱罵他,但這次他完全不在意,順利地買到雞蛋回家。



  姑勿論故事中的太太當真認識那小孩,還是巧妙設計令丈夫不理會他。毫無疑問,對於找自己麻煩的人,置若罔聞或假設對方有問題,的確是一個好方法。正如阿姜所言,對方想惹怒你、盜取你的快樂,所以你更應控制自己、保持快樂。我們可任由對方的惡言惡語「左耳入,右耳出」,自己不應保留這些壞話。若別人罵我是豬一次,我卻不斷回憶,等於增加被罵的次數。



  「不過,當別人讚賞我時,我會掩著一邊的耳朵,讓讚美從另一邊耳朵進去後,再不能出來。我也會不斷回憶這些讚美,並表揚對方的慧眼。」聽到阿姜這樣說,現場觀眾都哈哈大笑。



慷慨讚美 破冰解凍



  阿姜發覺,有些人不太會讚美別人,也不能坦然接受別人的讚美。他指出,讚美有很多好處,我們應該盡力而為。



  阿姜在澳洲修建寺院時,到一家店鋪購買水管零件,當時他打開建築藍圖,店員花了許多時間為他解釋需要哪些零件、為什麼需要這些零件、以及如何把它們膠連在一起。事成後,阿姜把付賬的支票寄給那家店的會計部,還附上了一封感謝信。



  原來,這家水管店是大公司,會計部經常都隨支票收到投訴信,但這次收到表揚信,令職員大吃一驚。職員把信呈交會計經理,會計經理也大吃一驚,立刻就把信交給了總經理。總經理非常高興,馬上抓起電話,致電阿姜光顧的小分行,表揚那位店員說:「公司需要像你這樣的服務!只有與顧客建立了良好關係,我們才能越做越好。」並增加了他的工資。



  後來,阿姜再次光顧那家店,該店員對阿姜特別熱情,把他帶到顧客止步的倉庫挑選零件,還以廉價售賣貴價零件給他。



  「你看,讚美是有經濟價值的呢!」阿姜笑言。



慶悅慰喻 暖化人心



  阿姜自述,過去他當教師的時候,班中學年測驗考得最後一名的學生非常灰心,於是阿姜對他說:「班裏有三十個人,總會有一個人成為第三十名。今年,這個頭銜落到你頭上,你為同學和朋友作了英勇的犧牲,承擔了這辱。你太仁慈,太有同情心了!你是大乘的,而其他同學只是小乘,我考慮請求校長頒你一塊大乘學生獎章。」



  「不過,希望下次你把獲得這項榮譽的機會,讓給其他人。」學生咧嘴笑了,不再覺得成績欠佳是世界末日。下一個學年,他的成績果然提高了很多。



  不論大乘小乘,都有提及以「愛語」令眾生歡喜,引導其步入正途的方便。「愛語」有三種:1.)慰喻語──對別人的不幸予以安慰、開解;2.)慶悅語──對別人的好事予以讚賞、鼓勵;3.)勝益語──以說話令對方明理受益。阿姜此舉,可謂是以「慶悅語」包裝的「慰喻語」呢!我們也可嘗試效法一下。



  慢著!行愛語還有一點要留意!阿姜言之鑿鑿地提醒大家,西方有研究顯示,讚美女性,平均須持續十五秒,對方才會聽得進。那麼,各位記得算準時間啊~




達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常結善緣是成就的方法 - 達真堪布


   對每個眾生都要結善緣,不要結惡緣。善緣、惡緣都在自己的心,我們一定要時時觀察自己的心,對每個眾生都要有一顆好心、一個好願。這個特別重要!


  


   佛和佛不一樣,有的佛眷屬特別多,成就的人也特別多,因為他們在因地的時候,在修行的過程中,跟很多很多眾生結了善緣。我們都是修大乘佛法的人,我們學佛、修行唯一的目的就是度化眾生。如果我們現在在因地的時候,不跟眾生結善緣,甚至還結惡緣的話,以後我們成佛了也無法救度他們。眾生都有煩惱,都有痛苦,根源是什麼?根源就是無明、我執。只有你成佛了以後,給他講經說法,才能讓他瞭解斷除無明我執的方法。你現在已經跟他結上善緣了,所以那時候他能聽你的話,能對你有信心,按你的要求去做。如果因地時善緣結得少,將來成佛轉法輪的時候,他們不能成為你的眷屬和弟子,他們也不能跟你學、跟你修,你也救度不了他們。


  


   我們現在對每個眾生都不能結惡緣,一定要結善緣,多多地結善緣。一定要發好心、好願。送給他東西的時候你就發願:願他也能學佛、也能修成,願我成佛的時候第一個能度他,願我成佛的時候他能成為我的眷屬、弟子,讓他學佛修行,讓他解脫。你接受別人的東西的時候,這也是一種緣,你也要發願:願我以後成佛的時候,他能成為我的眷屬,我的好弟子,讓他學佛修行,他也能成就,也能成佛。無論什麼時候都要結善緣。


  


   現在我們周圍有很多人不學佛修行還誹謗佛法,勸也勸不動。這個時候我們不能恨他們,不能怨他們,一定要可憐他們、慈悲他們,發好心好願:願我將來成佛的時候,第一個度他們。你看那些眾生那麼顛倒、痛苦,現在我們無法救度他,無法幫助他,怎麼辦?我們從心裡默默地發願:願在他們的相續中也能夠早日生起出離心、菩提心,能夠早日證悟大圓滿法的境界;我成就了、成佛了,第一個度化他。只要默默地發願、發心,這樣就結善緣了。多多地結善緣,等你成就了,你就能度化很多很多眾生。現在你不發願,成佛的時候也沒有眷屬,自己的淨土中只有一個人,多孤獨啊!


  


   一定要把心放平、放正,我們應該跟每個眾生都結個善緣。我們對所有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眾生,都不能有貪嗔癡,不能嫉妒、傲慢、煩惱、分別,一定要發一個好心。這都是修行啊!結善緣肯定能得到善報,他們生生世世都會成為我們的好朋友,都會幫助我們,不會傷害我們。如果我們跟他們結惡緣了,那我們肯定要感受惡報。現在有的人對我們不好,誹謗我們、傷害我們、欺騙我們,這就是因為我們以前跟他們結惡緣的緣故。現在惡緣的果報成熟了,我們應該歡歡喜喜地承擔,應該高高興興地還債。不能怨恨他們,否則又結上惡緣了,以後還要感受惡報。這就是輪迴啊!


  


   常結善緣,這就是成就的方法,只有這麼做才能解脫、才能成佛。不管什麼時候,不管在什麼樣的情況下,不管對什麼樣的眾生都一定要結善緣,不能結惡緣。凡夫結惡緣特別容易,結善緣特別難,我們都一定要注意,一定要努力!


 


 


文章轉自:藥師佛大光明論壇


達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信心扎根—菩薩戒前言





由藝術觀點及臨床經驗談戒律






道證法師講述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首先要向大家懺悔表明,末學實在沒有資格向大家介紹戒律,因為末學只是初學,學佛的資歷是很淺,對戒律雖然很有信心,但是研究並不深入,還有很多不懂的地方。而且實行的程度也不很好,只能說是藉這一個介紹的因緣,提醒自己、勉勵自己,要盡心遵守佛戒,順便讓大家作一個參考,和大家共同勉勵而已。目前有許多位精通戒律、而且很用心為大眾講解的法師,大家如果對戒律想要深入了解,可以去親近,恭聽他們的講解,末學在這裡只是作一個很粗淺的介紹。





 





 末學一直很感謝佛門許多位師長、善知識,因為他們的提倡與指導,才讓末學有機會了解戒律的重要性,學習去受持。如果能有一點一滴的受持,都是他們的功勞和功德,如果有作不到的地方,都是末學自己沒有觀照、沒有定力、沒有智慧的差錯。所有一切對不起佛菩薩,以及師長、父母教導之恩的過失,在這裡也要向大家哀求懺悔,懇請大家原諒,慈悲教導。





 





 當我們提起戒律這個名詞,對現代講究自由,很不喜歡受約束的人,最初聽起來,很可能會覺得是老古板的一種束縛,或者以為戒律是很呆板的法律條文。教我們什麼不能做,不能做的如果做了,就是犯戒;又教我們應當如何做,該做而沒有做,也是犯戒。不了解戒律的人會想說:限制那麼多,根本就像拿繩索綁自己的手腳,讓自己活動不方便,自找麻煩嘛。有人甚至問說:在這個社會上,像法律、交通規則、校規,已經夠多了,為什麼還有人去寺廟求受戒呢?這實在是活受罪。還有一些自認為很先進、要改革的人,他們主張把佛所制定的戒律廢止,說不用持戒,或者認為戒律已經過時,要改進,好像他們比佛還要有眼光,更了解現代人的需要。其實,這都是對戒律有誤會,不了解戒律真正的意義。





 





 印度的梵文中,‘戒’這個字是‘波羅提木叉’這是音譯。要注意它的意思並不是:波羅提著木頭做的叉子。甚至有人望文生義,以為波羅就是鳳梨,所以意思是拿木頭牙簽來吃鳳梨。‘波羅提木叉’只是梵文發音,大家千萬別誤會。





 





 波羅提木叉,它原來的意思可以翻譯成‘別別解脫’,也可以翻成‘保解脫’。‘別別’是各別各別的意思,所以‘別別解脫’就是一樣一樣的解脫。意思是說,如果你能守一條戒,就能解脫某一類的心病、痛苦,得到相當的自由自在。如果我們每一條戒都能遵守保持,就能完全解脫心病痛苦,過著快樂清淨的生活,和我們原本的佛性完全相應,就可以將佛性中本具的福報、本具的智慧,完全發揮出來,使我們安樂自在。所以,‘戒’它原本的意思,應該是保護眾生,讓眾生能得解脫自在的原則。所以它另一個翻譯叫做‘保解脫’。是說如果我們按照戒律去做,就保證能解脫,未來不會受痛苦的束縛。所以戒律是保護眾生,讓眾生得解脫自在的原則,並不是要將人綁住的條文。像戒律這種解脫自在的原則,應該是最適合想要自由的現代人,提倡自由的人,都應該遵守戒律的原則,若不遵守,心就會被心病纏繞,一定不會自由快樂。





 





 我們要了解,戒律並不是很呆板,它是很活潑。我們要先了解‘活潑’真實的意義。活潑,是讓我們的慈悲心活潑,讓我們的佛性活潑,起作用,發揮良知良能。我們若是沒有慈悲心,生怨恨,就像我們的慈悲心死了一樣,遵守戒律就是要讓我們的慈悲心‘活’起來,發揮功能作用。並不是要讓我們的壞念頭、壞習慣,活潑起來。若是讓我們黑暗的壞念頭、壞習慣活潑起來,那就是痛苦、束縛的根源。所以說,活潑也得要主題正確,並不是四處活蹦亂跳才叫活潑。活潑是要讓我們的慈悲活起來,讓我們的智慧活起來,必須要把我們的佛性開發出來、放光。這才是‘活潑’。凡事能替別人設想,發揮幫助眾生身心安樂的功能,這種活潑才有意義,才是主題正確。





 





 我們現代人的心大都散亂習慣了,心靜不下來,我們知道就像一湖水,水面若是很平靜,就像鏡子一樣,有映照的功能。如果水亂動起波動、波浪,就失去了鏡子的功能。這就好比我們內心安定的力量減弱了,若是安定的力量減弱,遇到事情就看不清楚,不知如何是好,心慌意亂,忘東忘西,意氣用事,感情用事,辦事情就辦不好。遇到意外的災難,也驚慌失措。甚至有人在火災時,心中一慌張,拿這樣也不對,抱那樣也不對,末了是抱了一個糞桶跑出去。這就是內心拿不出安定的力量來判斷事情。戒律就是教我們一些原則和方法,將我們內心安定的力量重新找回來,讓我們安定的力量活潑起來。隨時能夠安靜下來,安定的水面就像一面鏡,什麼東西都能映照得清清楚楚。有安定的心,什麼都能看得清清楚處。這就是我們本來的智慧顯現,也就是智慧的‘活潑’。四處蹦蹦跳,靜不下來,這樣的活潑是沒有用處的,必須是要慈悲心、智慧,‘活潑’才有用。





 





 所以我們說,戒律是活潑的,意思就是我們佛性的裡面,本來就有的優秀功能,都能透過‘遵守戒律’活潑起來。把沒有必要的心病醫好,把沒有必要的垃圾丟掉,將我們內心種種不好的動亂,不好的作用降伏、消除。所以說,戒律是內心健康安定的基礎,也是開發最高覺悟的基礎,也是成佛的基礎。所以說:‘戒是無上菩提本’。意思就是,戒是無上菩提,無上覺悟的根本。任何人想要開發自己的覺性成佛,就必須要以戒律作為根本的法則。





 





 以上是解釋‘戒’這一個字,是‘別別解脫’、‘保解脫’的總原則。





 





 以下我們再簡單介紹‘律’這個字。我們說戒律這個律,就是合理的規則規律。合理就是和真理相應。要和佛性真理相符合,是有一定的規律法則的。‘律’這個字在印度梵語叫做‘毗尼耶’,或叫‘毗尼’這是音譯。毗尼的意思就是消滅、調伏、是要消滅什麼呢?要消滅妨礙我們成佛的危險和障礙,也就是要調伏我們不好的心念行為,才能消滅危險障礙,才能和佛性真理相應。這也是佛所說的教理。而且是和宇宙的因果規律完全相應相符合的。如果按照這個教理規律去實行,改惡行善。就能清涼安穩。這樣就叫做‘戒行’。戒行,梵語叫做‘屍羅’,含有清涼、安穩、安靜,種種的意思。





 





 再進一步說,實行規律所得到的結果,就是保證解脫,也就是前面所說的‘波羅提木叉’、‘保解脫’。我們研究戒律時,時常會遇到這些名詞,如果以交通規則作譬喻,‘毗尼’就好像交通規則、路標,甚至說出如果違犯規則,會有什麼處罰,什麼結果。‘屍羅’就是照著規則去實行,一路上安穩清涼。‘婆羅提木叉’就是解脫危險,平安到底。所以‘毗尼’、‘毗尼耶’是就教理而言,‘屍羅’是就實行而言,‘波羅提木叉’是說結果。





 





 我們又說:戒律是生活的藝術。說到藝術,各種藝術,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隨意發揮,但是其中必然是有原則、有規律的。大自然當中的一切,也都是有規律的,我們可以觀察,大至星球的運行,到一枝草、一朵花的生長,這一切都是有規律的。我們看每一朵花,它的花瓣都是有規則、有規律的,不會隨便長。一棵樹,樹枝該如何長,樹葉該如何長,一定是有法則。就像我們這個地球,它每天都快速的旋轉,不但自轉,也繞太陽轉,月球也繞地球轉。如果地球轉得很有規律,我們每天就能很安定在地球上生活,也沒有感覺地球在轉。如此合乎規律的世法,雖然在動,但是在運動中間,也可以有安定。動中安定的規則,就叫做‘律’。





 





 如果星球的運轉失去規律,星球可能就會互相碰撞,發生大災難而毀滅。我們看到,只要發生地震,地面沒有按照平時安定的規律,就會有許多死傷發生。所以規律、安定是不可少的。一旦失去規律,就會世界大亂。所有一切的安定,都是由規律來的。輪子若是轉得很有規律,我們在車內就坐得很安穩。若是沒有規律,就會出車禍。





 





 同樣的道理,修行中的禪定,也是由規律而來。佛說修行的規律,就是‘戒律’。我們遵守戒律,不該做的就不要做,不該想的就不要想,才有可能將心安定下來,得到禪定。禪定並不是靜靜坐在那兒,禪定不管是在動中、在靜中,心都能安定。能安定,才有可能將事理看得清清楚楚,觀照到明明白白。不然,心就胡思亂想,亂波動。心地波動就像地震,就像地球胡亂旋轉,那裡有可能過安定美好的生活呢?光是去受苦受難,救苦救難就來不及了。所以說我們在共同生活的活動中,必須要有規律做基礎。修行是要恢復我們本來得佛性,在恢復本來佛性的修行生活中,也必須要有戒律做基礎。





 





 我們說戒律是生活的藝術。譬如說煮菜這種藝術,當然我們是可以隨意發揮。但是隨意當中也有它的規律、原則。比如煮面線,必須要水開了之後才放面線,若是水還是冷的就放下去,最後面線一定會糊掉。又比如說炒米粉,若是米粉硬硬的沒有用水燙過,或是沒有加水炒,就會炒成像鐵絲。又比如要做面包、饅頭,多少面粉和多少水,多少發粉,多少鹽、糖,都有規律、比例,不可以差太多。要煮飯還是煮稀飯,米跟水也都有一定的比例。炒青菜用多大火,炒多久,這也有規律。如果炒得太久,就會變黃、變爛。不但難看,也沒有營養。若是要沾粉炸東西,要如何才能炸得酥脆,這也有規律。可以說每一件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沒有離開因果的規律。若沒有按照規律去做,就會失敗。每一盤成功的菜,裡面一定含藏有它的規律,那一樣要先放,那一樣後下鍋,都是有次第。會煮菜的人不一定會用言語清楚說出這些規律,但他的內心一定有掌握到其中的規律,靈活運用。如果失去規律,該脆的就爛,該有韌性的就會糊掉,該軟反而硬梆梆,就煮不出好的菜來供養大眾。





 





 人生的修行也一樣,若是沒有把握到其中的規律、道理,就不可能有美好的生活,不可能有成就。





 大家都知道音律、韻律,戒律就像音律、韻律的‘律’字,是自然的規則。若是彈琴,就要調整琴弦,才能彈出樂曲來。許多樂器,像古箏、小提琴,每次要彈奏時,都要調弦,若是調得不妥當,奏出來的音就會高低不和,甚至鋼琴彈久也會走音,必須要請調音師來調弦。佛教我們修行、修心,就像調琴弦,不可太松,也不可太緊。太松就彈不出好的音色;太緊,則彈出來的聲音就太高太尖,甚至會把弦弄斷。必須要調整到剛剛好,高低音才會對。到底弦要調多緊,彈出來的聲音才會剛好呢?這其中必定有規律,這個規律就像戒律的‘律’,這個規律必須要深入去體會了解。





 





 我們整個修行的過程,就像調弦、調音的過程。將我們的心弦調得剛剛好,才能彈出好聽的曲子來。我們若能調得好,彈得好聽,不但彈得人很快樂,旁邊聽的人也會很快樂。若是弦調得不好,彈得也不好聽,不但旁邊聽的人很痛苦,彈的人也很痛苦。一堆音隨便湊在一起,若不合音律,不合樂理的原則,聽起來就像雜音。所以一個好的曲子,冥冥之中都含蘊一定的樂理在其中。一般人如果沒有接受過特殊的訓練,就說不出樂理的原則。其實,這含藏的基礎原則,就相當於戒律。失去了調和的原則,就不可能產生美感。





 





 戒律裡面,常常有一些看起來好像很嚇人的字句,譬如說,生氣殺人要墮地獄。墮地獄聽起來很恐怖。我們用先前調弦的譬喻來說明。生氣,就是我們內心的弦已經調得不對了,如果生氣又去殺人,等於弦調得不對,彈的時候,使力也錯誤,結果弦反而彈斷了。弦斷就無法繼續演奏,無法在人道這個音域裡面繼續演奏。這條琴弦就得改造了,這條弦也許要送進熔爐熔化,重新制造出新的弦,才能繼續再彈。這種重新熔化制造的過程,就是地獄的痛苦。我們現在有一把很好的琴,有很好的弦,就要好好彈。如果不把握因緣好好彈,反而將弦都彈斷了,當然就要換弦,要改道,送到別道重新制造。





 





 我們再舉例,如果有一個人發心正確,遵守戒律也很如法,等於是將弦調得很適中,演奏的心情也很好,演奏技巧也很高超,結果自己就會彈得很快樂,旁邊的人聽得也歡喜。這就是說,遵守戒律的果報,不但人間的大眾很尊敬,甚至天上的大眾也會尊敬歡喜,保護他,所有的護法神都會照顧他。所以說,遵守戒律,人、天都尊敬。如果了解道理,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佛,永遠安樂,有廣大的力量度眾生。





 





 我們要知道,一個人動一個念頭,相當於我們的心發射一股力量出去,這份力量是有功能、有影響力的。因為整個空間、時間,是完全沒有界限的,若是發出一個心念,就有一股力向十方發射出去,遍滿一切處。而我們自己也這股力量當中,不但在其中,還是在強度最強的地方。所以我們發出去心念的好壞,對我們自己的影響最大。我們若是發出一個持戒的心念,不但自己會快樂,也等於放出光明的力量。只要我們的心放光,就能將周圍照亮,同時也將自己的路照得很清楚,走起來就很方便,別人也走得很方便。





 





 我們說戒律是生活的藝術,這裡再用畫圖這種藝術作譬喻,幫助我們了解戒律是必須要遵守的規律。畫圖這種藝術,也是含藏許多原則,不能沒有規律。比如說,藍色的顏料加黃色的顏料,就會變成綠色。但是混合的比例不同,調出來色彩的深淺也不同,這其中也是有原則,有規律。有的顏料是水性,必須用水來調;有的顏料是油性,用水調就不合。這裡面都有原則,有規律。雖然作畫可以隨意發揮,但是基礎上必須要合乎原則,合乎規律,不然就畫不出好的畫來。有的畫家看起來隨便畫就畫得很好,像是隨心所欲,沒有原則。其實不然,那是因為他很有經驗,所有的原則,老早內心就很熟,所以隨心所欲的畫,也不會踰越那些原則。就如同孔子說:‘隨心所欲不踰矩。’這是很重要的,不能說想要隨心所欲,就違反規矩,妨礙別人。‘隨心所欲不踰矩’,這是孔子七十歲以後才達到的境界。有些程度較高的大菩薩,也像老練的畫家隨便一畫,隨緣來度眾生。但是他內心絕對不會越過這個總原則,不會違反這個總原則。





 





 我們再以建築這項藝術作比喻,如果我們在沒有台風、沒有地震的地方搭一個小房子,可能隨便一搭,只要能遮陽、避雨就好。但是隨便也不能太隨便,如果晚上睡覺時,稍微一陣風,房子就倒了,將人壓在裡面,這樣的房子就是白搭。所以即使搭一間小小的房子,也要有法則。隨心所欲也不可以沒有法則,如果是要建大樓,又是在地震帶,那麼地基就要非常穩固,所有的建材都要仔細考慮強度,承受多少力。如果地基隨隨便便,又偷工減料,那麼一遇到地震災難,就會倒塌。有一次日本東京大地震,許多外表很壯觀的大廈都倒了,只有依照(懷德?)建築法則建的大廈沒有倒。這是一個特殊的建築法,並不是需要特別多的建材,也不是特別貴,而是它非常合乎原理,考慮到地震的影響。這種建築的方法,是了解佛理,了解力學所造的建築法。如果要蓋房子,不了解建築的原則,不了解佛理的原則,蓋好的房子就很危險。所以建築的藝術,不但有外表美觀的問題,實用的問題,還有生命安全的問題在其中。修行也一樣,不能只想外表美觀好看,必須要用過來人的經驗,用佛陀過來人教我們的法則做基礎。佛就是過來人,佛說的戒律等於是地基的建築原則。地基若是穩固,往上蓋高之後,才不會危險。不能只想蓋得高,而不考慮承受力的問題,不考慮地震可能的變化。一個人若是只想趕快蓋房子,他可能就認為不必要依照懷德建築法來蓋,以為那是很麻煩的規矩,以為建築可以很自由,想怎樣蓋就怎樣蓋,想偷工減料就偷工減料,一旦房子倒塌,那就很不自由、很痛苦了。所以不依戒律,並不是自由。不依戒律的結果,就像被倒塌的房子壓住一樣,很不自由。





 





 我認識一位建設公司的總經理,他是一位虔誠學佛的人。有一天一位經理向他報告說,他們蓋的某一棟房子有偷工減料的情形。問他如何處理。這位總經理馬上回答說:‘通通拆掉。’經理說,那會賠好幾百萬。他回答說:‘賠也要賠。’甚至他問那位經理:‘如果那棟房子是你的兒子、你的孫子要住,那麼該拆還是不該拆?如果將來房子倒了,是壓到你的兒子,你的孫子,要拆還是不要拆?如果我們蓋的房子倒下壓到人,以後你的孫子說:這是我爺爺蓋的。這樣好嗎?’ 





 





 我們聽了都很感動,這位總經理真是一位有智慧的人,他知道應該將他的心、他的錢財,用在什麼地方。他的眼光可以看得比較遠。因為一念心用來遵守戒律、遵守原則,和一念心用來犯戒,用的力是差不多,但是結果是完全不同。所以我們不要作一些白費力氣,未來還要受苦的事情。也不要以為自己比佛祖還要聰明,佛教我們不可以作的事情,自己偏偏認為做一下沒什麼要緊,要做比較好,不做不行,這就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佛教我們的戒律可能聽起來忠言逆耳,不是很中聽的言語,甚至在現前這樣的環境,做起來並不是完全沒有困難。有時我們想堅持這些原則,是要非常用心,要用智慧、慈悲心,跟大眾溝通才能實行。就好比懷德建築法一樣,要花精神力氣才行,要蓋一間房屋都不能不用心,要修行成佛,那裡可以不用心、不用力呢?





 





 我們再仔細考慮,假使我們故意犯戒,不照這些原則去做,也一樣要花力氣去做啊!並不是說犯戒就不花力氣,犯戒一樣要花力氣,而且是花讓自己將來要受很大苦的力氣。比如說,生氣殺人,這當然比待在家裡休息還要費力,花這種力氣是很冤枉的。或是說偷別人的東西,強別人的東西,這也是很費氣力。甚至故意說謊,這也很費力,這些都不如在家休息,因為花這種力很冤枉,而且使自己未來很痛苦。就像如果不依建築原理,隨便挖個地基,也是要花很多力氣挖呀!挖得很辛苦,只是費力又沒有好結果,因為其中沒有正確的原則。比如一個人跟人合伙作生意,就以為自己很聰明,別人都是呆瓜,很好騙。所以一開始就有錯誤的觀念,不照佛所說的戒律,老實的原則去做。他以為說,這裡騙一下,那裡騙一下,就能多賺一些錢。可惜,當我們不按照戒律、原則時,內心一定是黑暗,沒有光明,就如同一面鏡子,上面蒙上許多灰塵一樣,根本就照不出事實的真相。所以沒有發現,原來別人都比自己還要聰明,還要奸詐,想要騙人,結果反被別人騙。花了大半輩子的生命,費了很大的力,卻是演出這樣的悲劇來。好比花了大半輩子蓋一間很快就倒的房屋,將自己壓死在裡面,這是何苦呢!





 





 我們再用一個比喻來說,要做一張椅子,要做一張安全,不會跌倒的椅子,最起碼也要有三只腳來支持。三只腳一樣長才會穩,坐下來不會晃來晃去,這連幼稚園的小朋友都知道。這裡面也運用到數學上所說三點決定一平面的定律。一位師傅要作一張椅子,如果不按照這個定律,椅子就作不成。每張堅固的椅子都含藏有這個定律於其中。但是會作椅子的師傅不見得說得出這個定律。反過來說,會說這個定律的人,也不一定作得出一張非常堅固的椅子。由這個比喻,我們可以了解,戒律的原則,其實普遍存在於日常生活中。如果我們想生活得很好很美滿,一定要遵守這些原則,可能我們每天都在實行這些原則,只是無法具體說出來而已。可以說所有活得很美滿的人都有合乎這個原則,才有可能活得美滿。稍微有一點偏差,就不可活得好。





 





 佛將這些生活原則,很清楚地用語言、文字說出,我們聽了這些戒律,當然每個人實行的深淺不同,每個人都有他自己巧妙的地方,就如同剛剛所說,三個點決定一平面這個定律,會說的人不見得會做。即使知道這些原則,每個人作的椅子也不同,有的椅子比較堅固好看,有的椅子一直晃,又不好看。有的椅子坐起來很舒服,有的椅子坐起來很痛苦。椅子要如何釘才會堅固,才會美觀,又很舒適,不會坐到一半傾倒,這種技術是要鍛煉的,要實地去做。





 





 不依戒律,就好比椅子不照規律,坐起來就會傾斜,若是遵守戒律,就如同作一張椅子的藝術一樣。有人持戒很依規矩,態度也很柔軟,讓人很舒坦,好像椅子作得好,讓人坐得舒服。有人持戒雖然也很規矩,但是態度比較硬,比較緊張,也讓旁人很緊張,就好像雖然椅子是很穩,但是讓人坐起來卻不舒服。





 





 一位能用語言文字來說明戒律原則的人,不見得會比不會說的人做得更好。因為實行是要靠實際不斷練習,不斷地在日常生活中磨練。好比一個小學生,剛開始學毛筆字,一定要依格線、依字帖來寫。一筆一畫,慢慢練習。一開始,連想要將字寫在格子裡都很困難,連筆都拿不穩,稍不小心就超出格子,更不用說一筆一畫要如何運筆,好不好看。我們初學戒律也一樣,因為我們的心太粗陋,對原則也不夠熟練,好像初學毛筆字,一寫就弄得一大片黑漆漆,要不就是還沒下筆.已經滴得到處都是,整張紙都髒兮兮。





 





 剛開始學練字,感覺寫一個字都很不容易,很困難。同樣地,剛開始學習戒律時,要研究一條戒,要持一條戒,也感到很困難。但是我們千萬不要垂頭喪氣,因為偉大的書法家,也是這樣一個字一個字練來的。當我們練得比較熟之後,自然就會知道,墨要如何磨,墨色才剛好?多大的筆要沾多少墨才好?剛開始練習時,若不依照格線,一定會寫得歪歪斜斜,寫久了之後,心漸漸平靜,漸漸安定,即使沒有格線,也可以寫得很端正。因為熟練之後,就能把握到內心那條無行的直線,紙上雖然沒有線,寫的時候依然可以看到這條直線。





 





 我們眾生如果和佛比起來,可以說完全沒有欠缺什麼,反而多了一些垃圾。我們比佛多了些什麼呢?就是多了煩惱、妄想、執著,這些垃圾。什麼叫做煩惱呢?不是說憂愁煩惱那種煩惱,是指我們的心病,種種不好的心理。比如說,貪心、生氣、愚痴、憍慢、懷疑、嫉妒,這些種種不好的心理,它們會讓我們又煩又惱,障礙我們覺悟,這些垃圾就叫煩惱。我們就是比佛多了這些煩惱。像佛一樣的大智慧,我們原本也是有的,但是我們多了一些垃圾在眼前,所以我們的眼睛變得功能不良。原本我們和佛是完全平等,能力完全相同,我們都有佛性,只不過我們眼睛裡多了一些沙子,眼皮又沾了許多垃圾,才使我們看不清楚,失去功能,如果我們能將沙子、垃圾清除,就可以恢復原本的功能,恢復原本清淨的佛性。





 





 戒律可以說是洗清我們心靈污垢,最好的清潔劑。某一種清潔劑可以洗淨某一類污垢,就好像某一條戒律可以洗淨某一類的心病、煩惱。事實上,如果我們深入去體會每一條每一條的戒文,就會知道它真的是清潔劑,使我們內心根本的煩惱,種種的垢穢,都能洗干淨,才能開顯我們本性的功能。我們要了解,我們的佛性,是什麼都具足,什麼都很圓滿的。煩惱、心病,可以說是不必要,多余的。我們若是深入去了解自己的痛苦是那裡來的,就會承認體會,痛苦就是來自:該想的不想,卻想不該想的;而且該說的不說,卻說不該說的;該做的不做,專做不該做的。這樣必然會痛苦。換句話說,就是我們思想心念的方向錯誤,說話的方向錯誤,做事的方向錯誤,就會制造出許多痛苦來。我們說該不該、對不對,是以是否與我們佛性相應不相應來判斷。什麼叫做方向正確?就是越做越會走向清淨解脫,走向慈悲和諧的佛性。什麼叫做方向錯誤?就是和我們的佛性違反,所以越認真努力去做,就會越痛苦。我們可以仔細體會,所有犯戒的事情,一定是越努力做越糟糕,並不是越努力越好。大家在努力之前,一定要注意,方向正確、主題正確。





 





 ‘戒律’是佛的眼睛看了非常清楚之後,告訴我們的原則。佛的眼睛是智慧清澈的眼睛,不像我們凡夫的肉眼。我們的肉眼就像很舊,很粗糙的鏡片,磨得凹凸不平,看得迷迷糊糊。看這邊就看不到那邊,看前面就看不到後面。所以一直真相不明,看現在,看不到未來。佛的眼睛就像高倍率的天文望遠鏡,高倍率的電影顯微鏡,可以看到廣闊的空間,也可以看到很微細的地方。佛也可以看到不同維度的空間,可以看到過去、現在和未來。佛也可以看到眾生內心的念頭與波動,他看清楚宇宙的真相,也了解眾生輪回於各種不同頻道的狀況。我們說有六道輪回,也就是六種不同的頻道,他看清楚之後就告訴我們,應該如何做就能活得很好,就能漸漸解脫自在。佛所說的這些原則就是‘戒律’。





 





 而且,我們要非常注意,所謂生活得很好,不只是現在好而已,是一直好下去,直到永遠的未來,這才是真正好。如果只是眼前一時快樂,未來要受許多苦,就不能說是好。還有,佛教我們生活得很好,也包括讓周圍大眾也很好。如果只有一個人好,別人,甚至其他道的眾生都覺得不好,這樣也不能稱為好。比如說,喝酒或是吸毒,一時之間好像飄飄然,很舒服。但是酒精、毒品戕害身心的後果,會使未來非常痛苦。佛是不希望任何眾生未來痛苦,所以為了讓眾生現在好,未來也好,就教我們不可以喝酒,不可以吸毒。而且,一個人喝酒後開車,不只是他一個人危險,所有路上的人都會增加危險。佛是要保護一切眾生,所以才會制定不喝酒、不吸毒的戒律。





 





 再舉例來說,有人結婚之後,又有其他的男女朋友。開始時好像很快樂,好像找到比較關懷自己,比較投緣的人,感到一時快意,就以為比較好。但是事實上,必然夫婦會吵架,家庭會破壞,婚姻會變卦,子女會離散,生活一定比原來更痛苦,絕對不會更快樂。像這種一時歡喜,未來痛苦的事,都不是好事情。佛是希望我們現在好,未來更好,所以才會教我們不可以有這種不正常的男女關系,所以才會制定‘不邪淫’這條戒。





 





 又再舉例來說,有一位信仰基督教的一位女士,發心和我們一起去放生。她是一位潛水射魚的高手,又非常講究吃活的海產。那一次我們是去放蟳。那時剛好是白冰冰的女兒白曉燕被綁票,又被切斷手指,殺死丟入水裡的案件發生時。那位小姐非常關心這個案情,還拿報紙給我看。報上登著白冰冰失去女兒痛哭的相片,看了使人非常心酸。當我們要放生時,因為每一只蟳都已經綁起來,所以我們就一只只幫它們剪斷繩索,念佛祝福它們,放回它們原來海中的故鄉。有一些腳已經被弄斷,掉在籃底。當時我就問她說:‘你看,這跟白曉燕被人綁票,剁斷手指,是不是一樣呢?你可知道,這些蟳的媽媽在海中找不到它的孩子在哭,就跟白冰冰一樣的傷心,它是多麼希望它的孩子能夠平安回來。’她聽完後,眼睛睜得很大很大,告訴我說:‘我以後不要再做凶手了。’從此,她就發心戒殺吃素。我們要了解,綁票殺人的凶手,雖然像一時賺一筆錢,但是未來一定不會好。醫生如果宣布我們須要開刀,我們一定很緊張發抖。被我們殺的動物也一樣,如果我們被人狠狠地殺死,一定很不甘心,不可能對凶手多好。所以殺生,即使一時有什麼好,未來絕對不會好。這種雖然一時好,但是未來不好的事情,都不能算是真正好。當我們未來受苦時,都是佛菩薩所不忍心的。所以佛才會教我們戒律,使我們解脫現在、未來,種種的痛苦。





 





 我們的社會已經普遍有一種‘喜歡違反規則’的風氣。所以我們台灣的交通事故,也是全世界第一。以前,當我讀大學一年級時,有一次騎腳踏車過十字路口,剛好遇到紅燈,停車時,因為散慢、不經心,所以前輪就超過那條‘越線受罰’的線。忽然間,旁邊走出一位交通警察,指著地上的四個字,問我說:‘小姐,你是不識字嗎?’當時我感到非常慚愧。國家、父母、師長,栽培我讀到大學,我明明看得懂那四個字,卻不用心,偏偏越線,不但對不起自己的角色,也對不起所有的栽培。而且不用心遵守規則,也會給後人不好的引導和危險,使人學我不尊重,當做不識字亂越線,就會破壞社會的規律和安定,也有可能使別人性命危險。我一直非常感謝那位交通警察,在我的人生路上,給我一個很大的提醒和警惕,使我從此以後,即使半夜沒有半個人,要過馬路,也會很注意,不敢超越那條界線。





 





 我在醫院當醫生時,發現車禍的病人,都是一剎那間就決定他一輩子的痛苦。所以從那時候開始,我就特別注意交通規則。老實說,小時候過十字路口,是不會很注意紅綠燈,雖然不會故意闖紅燈,但是也不會注意看。自從了解車禍實在是很悲慘,很痛苦以後,我就很小心,注意交通規則,不敢隨便害自己又害別人。





 





 記得是十幾年前,我和一位朋有在高雄騎機車,遇到紅燈,我就停在線後。很奇怪,大家都闖紅燈衝過去,我那位朋友原本也要衝過去了,過一會兒,他才回過頭來等我。問我說:‘喂!你停在那裡,不怕別人笑嗎?大家都過去了,只剩你一個人停在那。’當時我覺得很悲哀。竟然,我們的社會變成‘遵守規矩是會被人笑’的。要違反規則,才是正當,才是得意。這種風氣實在令人悲哀。到底遇到車禍,斷手斷腳時,是誰在痛苦?是誰能受得了呢?其實,我們的社會不識字的人很少,色盲也很少。但是大馬路上寫的那麼多規則,大家都裝作不識字,裝作沒看到,這到底是什麼心理呢?明明不是色盲,看到紅燈,偏偏當作是綠燈衝過去呢!難道,一個人一輩子沒有什麼光榮或是得意,只有用違反規則來當作自己的光榮和得意嗎?難道,一個人一輩子都沒什麼快樂,要用違反規則才會快樂嗎? 





 



達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懷瑾老師說:不要把「福報」用完了



 




來源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895efd0100m801.html

作者:中道法師

    「福報」,是佛家用語。福報是果,因在於修。福報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修得來的。

     南懷瑾老師在十一歲上遭遇了一件奇特的險事,讓他刻骨銘心,並把這件事與「福報」聯在一起思考,融入了他的人生哲學之中,並警示終身。

      老師,出生於浙江樂清的一個小鄉村。六歲開蒙,上私塾,讀四書五經,接受了舊式教育。到了十一歲,古書已經讀得很多了,已經通曉諸子百家,還苦心研習文學書法,詩詞曲賦,就是當今漢語言專業的本科生也沒有他讀的古書多,而且,還在一直讀下去呢。

      他的父親是個很有經營頭腦的人,有著溫州人善於經營的智慧,勇於經營的膽識。在鄉間開了多爿小店,經營著布、米、百貨,還有些田地上的收成。家業興旺, 箱底厚實。雖說是仕農工商,商人排在最後一位,但他的父親堅信經商是第一的。生意做好了,發了大財了,連官府裡都要來攀附你的(這種想法在當今可謂是大放 光芒了)。

       他的父親還是個開明人士。那時,城裡已經時興學習現代的科學知識了。而他的獨生子南懷瑾對算術、化學之類的現代文化知識卻是個空白。父親也認識到了這是個 大問題。於是,就想方設法把他送到城裡的縣第一小學(大概也是類似於如今的重點小學)裡,花了大價錢插班讀六年級。學校裡沒有地方住,就住在一個朋友家 裡,託人家照應,可謂用心良苦。     

這年的寒假到了,學生們都回家過年了。這一年也正好是南老師,的奶奶六十大壽,家裡就擺開了壽宴,大慶大賀,一直熱鬧到正月十五。

       離開學的日子還早著呢,但生日宴結束後的第二天一大早,南老師,就急猴猴地要去上學。父母親再三阻攔無效,只得讓他去,也沒人送,他一個十來歲的小把戲獨自走了幾個鐘頭,進了城,還是住到父親的那個朋友家裡。

就在他離開家的這天夜裡,南家出了大事了。一夥窮凶極惡、如狼似虎的海盜把南家洗劫一空,虧得父親逃得神速去搬救兵,母親化妝成傭人,才躲過了被綁票甚至殺身之禍。

      財產損失慘重,好在是全家人的命都保住了。更好在南大師頭一天生出了莫名其妙的念頭,要去上學,衝破了一大家人的勸阻而走了。要是還在家裡,這個獨生子,多值錢啊,還不成了海盜的綁票,也許早就沒得命了,哪裡還能有今天的國學大師。

        這件刻骨銘心的事情一直掛在南老師,的心頭。如果不是連續大操大辦奶奶的六十大壽,也不會招來海盜。南老師後來經常提起這件事,說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也不輕言做壽。佛學裡也講,一個人,一個家庭,在「福報」很好的時候,不能把「福報」用完了。                      

     南老師的意思大概是,人不能太張揚。儘管他的父親在當地是很有人緣的,也經常捐助地方解決一些困難,做了不少的慈善事業,讓鄉鄰們受益了,但是,你 為了做個生日,天天大魚大肉的酒席擺下十幾桌來,聲勢浩大的,還惹來了不少白吃白喝蹭飯的傢伙,多顯人眼目啊,那還不把幽冥之處的那雙眼晴驚醒了。每個人 的背後,總是有一雙眼睛在盯著的。一種情形是,因為潔身自好,行善積德,屏蔽了你的身子,那雙眼晴看不到你,你也就太平無事了。一種情形是,因為你的張揚 了,忘乎所以了,得意忘形了,甚至是瘋狂成一團火了,那雙眼晴就會盯上你了,災難也就隨之而降了。西方有人士說過,上帝要讓一個人滅亡,必定讓其先瘋狂。

      所以啊,南老師少年時遇上的這件事,對他的一生都有著極大的警示。他不是僅僅當著驚險一遇而過,慶幸自己命大。而是把這個驚險上升到人生的教訓,牽掛在 自己的一生之中。一輩子為人處事都是把自己放低了,再放低了。上至達官貴人,下至販夫走卒,他都是同心同情同等對待。哪怕是從名聲鼎盛到如今,學識經歷如 茫茫森林一樣的浩瀚,品養道德似鬚眉山一樣的神聖,他仍然更是注意把自己在社會上行走的姿式和精神狀態揉和成了一個普通人的面貌。一生修行。修得了「福 報」,也是要慢慢用、省著用的。



做人"低調"是一種智慧

    當今社會,與人相處,只要稍有點處理不當,就會招致不少麻煩。輕則,工作不愉快;重則,影響職業生涯。因此,與人相處,我認為關鍵是要學會低調!

    美國開國元勛之一的富蘭克林年輕時,去一位老前輩的家中做客,昂首挺胸走進一座低矮的小茅屋,一進門,「嘭」的一聲,他的額頭撞在門框上,青腫了一大塊。 老前輩笑著出來迎接說:「很痛吧?你知道嗎?這是你今天來拜訪我最大的收穫。一個人要想洞明世事,練達人情,就必須時刻記住低頭。」富蘭克林記住了,也就 成功了。

    低調做人,是一種品格,一種姿態,一種風度,一種修養,一種胸襟,一種智慧,一種謀略,是做人的最佳姿態。欲成事者必要寬容於人,進而為人們所悅納、所讚 賞、所欽佩,這正是人能立世的根基。根基既固,才有枝繁葉茂,碩果纍纍;倘若根基淺薄,便難免枝衰葉弱,不禁風雨。而低調做人就是在社會上加固立世根基的 絕好姿態。低調做人,不僅可以保護自己、融入人群,與人們和諧相處,也可以讓人暗蓄力量、悄然潛行,在不顯山不露水中成就事業。

    學會低調做人,就要不喧鬧、不矯揉、不造作、不故作呻吟、不假惺惺、不捲進是非、不招人嫌、不招人嫉,即使你認為自己滿腹才華,能力比別人強,也要學會藏拙。而抱怨自己懷才不遇,那只是膚淺的行為。

    低調做人,就是用平和的心態來看待世間的一切,修煉到此種境界,為人便能善始善終,既可以讓人在卑微時安貧樂道,豁達大度,也可以讓人在顯赫時持盈若虧,不驕不狂。




高標處世與低調做人

     人一生中能夠確立自身根基的事不外乎兩件:一件是做人,一件是處世。而歷覽古今,縱觀中外,最能保全自己、發展自己和成就自己的人生之道便是:高標 處世,低調做人。所謂「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就正是這一標準的生動註解。我們翻閱歷史,注目現實時,往往還會發 現:大凡高標處世者,其做人的基調都很低;大凡低調做人者,其處世的標準都相當高。於是就產生了一種奇妙的因果:越是低調做人者,往往越能成就大事;越是 功成名就者,往往越是低調做人的典範。低調做人,高標處世,我們便能獲得一片廣闊的天地,成就一份完美的事業,更重要的是,我們能贏得一個涵蘊厚重、豐富 充沛的人生。有鑑於此,我們做人的焦慮和處世的惶惑也就能夠冰消雪釋了。

達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再來人〜明朝女詩人”葉瓊章”的故事 (南懷瑾老師談受戒)


 





再來人明朝女詩人葉瓊章的故事 (南懷瑾老師談受戒)


曾呼小玉除花虱,也遣輕紈壞蝶衣


不知新綠誰家樹,怪底清聲何處簫


晚鏡偷窺眉曲曲,春裙親繡鳥雙雙


自謂前生歡喜地,詭雲今坐辯才天


團香制就夫人字,鏤雪裝成幼婦詞


對月意添愁喜句,拈花評出短長謠


生怕簾開譏燕子,為憐花謝罵東風


經營湘帙成千軸,辛苦鶯花滿一庭


怪他道韞敲枯硯,薄彼崔徽撲玉釵


勉棄珠環收漢玉,戲捐粉盒葬花魂


 


唯識與中觀(十一)008---葉瓊章《返生香》


 


比方,我現在給你們找一個文學的證據,當然很難懂,文學差一點就懂不進去了。怎麼樣叫要斷三界見思惑,貪嗔癡慢疑有這樣難斷?現在有個文學的東西發給你。本來大家中國文學程度好一點的,我們講的人就減少了時間。講不要緊的我把時間拖久了,要緊的沒有講,很可惜。萬一不夠哇,我們自己同學們兩三個人一張,先讓給外面的居士們。 

譬如,有一位女的,文學很高,明朝的事。明朝有位大禪師叫泐庵師,泐庵禪師,朱元璋以來他是不得了的哦,最大的外交官。這個在明朝歷史上啊,正史上不大記載他的。這位和尚道行又高,為朱元璋、為明朝國家做了很大的事,非常有名,學問好。這個文章,吳江,就是江蘇人,這位女的小姐叫做葉瓊章,人長得很漂亮、年輕,詩很好。古代的小姐,要曉得明朝小姐們不出閨房哦,長大了房門都不出來,都是自己在後院那麼,從泐師授記,跟著泐禪師要皈依。泐庵師學問也很好,師云:既願皈依,必須受戒。凡受戒者,必先審戒。你千金小姐要皈依我,好!我要給你授戒,我要問問你犯過戒沒有。 我當一一審汝,他說我要問問你,你要講坦白哦,正式授戒,你要把心裡頭犯過的罪都要講出來。 


 

身三惡業:殺盜淫,身上發的行為,他說你犯過殺戒嗎你要曉得古代千金小姐不下廚房,豬啊雞呀魚呀從來不要自己殺的。他問她有犯過殺戒嗎?這位小姐想了一下,說我犯了,怎麼個犯殺戒呢? 
曾呼小玉除花蝨,也遣輕紈壞蝶衣。文學境界之高!隨口就答出來。小玉是丫頭的名字,唐代的故事。輕紈就是我們用的現在有曼女的扇子,圓圓的,用紅稠子蒙起來。她說我也犯過殺戒,怎麼犯殺戒?閒來無知叫丫頭把花上的小蟲拿刷子給它刷了;看到花園蝴蝶在飛,讓丫頭去拿扇子把蝴蝶打下來。蝴蝶花粉一打掉,蝴蝶就死亡嘛,活不了多久了。說我犯過啊!你看她的文學呀,你看她是真修的,心裡的這一件小事情檢查出來,這等於是色界天、欲界以上的色界初級天人都會犯這種事。你不殺,談何容易呀? 曾呼小玉除花蝨,也遣輕紈壞蝶衣。 

他問你犯過盜戒沒有她說犯過了不知新綠誰家樹,怪底清聲何處簫。走過路上,看到這個樹啊花很好,偶然叫丫頭去摘一朵;隔壁人家吹蕭,我聽這個聲音好極了,起來偷偷在聽——犯盜戒。所以,司馬相如、卓文君彈琴一曲,貪嗔癡慢疑都犯了。喏,檢查心理要這個樣子啊! 


他問,那麼你犯過淫戒沒有小姐嘛,她還沒有結婚。她說有啊! 
晚鏡偷窺眉曲曲,春裙親繡鳥雙雙。有犯意就是犯了,大乘菩薩道就犯了淫戒。所以永明壽禪師說,什麼叫犯淫戒?隔牆聽釵釧聲,聽了,哎呀,這是女的來了。他說有這個分別心,菩薩道就犯了淫戒。這個女的也講了:晚鏡偷窺眉曲曲,到晚上化妝,鏡子裡看來看去,自己畫得漂亮,口紅打得對沒有,這有犯意嘛,有淫念的犯意,她說我犯了。這個春裙、衣服上繡個鳥雙雙、繡鴛鴦,有這個企圖哇,所以說她犯了。 

那麼這位師父就問她,你口裡頭這四種惡業(嘴巴的業最重的啊,你要曉得。三業中嘴巴業最重的呀!四種惡業。)他說你打過妄語,說過謊話沒有她說犯了自謂前生歡喜地,詭雲今坐辯才天。文學家、學問好的、學佛的人,最容易犯這個戒。自己都認為:哼,我同維摩居士一樣辯才無礙! 
詭雲今坐辯才天。自己前生是歡喜地中來的,初地歡喜地菩薩轉生,所以文學那麼好。她說自己犯了。寫文章[斷錄]……話,都是犯綺語戒,她有犯。 團香制就夫人字,鏤雪裝成幼婦詞。作詩作文章,經常容易犯綺語戒,文字越寫得美的越犯。而且文學啊,不犯綺語戒寫不好文學。她說這些東西我都犯過。幼婦詞,黃娟幼婦這是三國時候楊修講的絕妙好詞。這每一句都有典故,我懶得說了,你們好好去研究,不要認為大致懂了就行,每一句話都有典故在裡頭。 

他問你有沒有犯過挑撥離間的兩舌戒呢她說有啊對月意添愁喜句,拈花評出短長謠。她說有哇,對文學上的批評就是挑撥離間嘛。譬如我們常常講,有一個人說自己是詩人,講自己呀,像我們連我來講佛法的時候,有時候經常都帶出綺語來,這是文學習氣啊。現在帶一個給你聽。有人說這個人詩作得很好,很傲慢(就是我慢),他看不起白詩人,所以就掛了個招牌——詩醫,同他們這幾位醫師一樣,他們醫人家病;他是專門醫人家的詩病。你們詩作不好都拿來我給你們醫。你看這個牛吹得很大!這個犯綺語戒、妄語戒都來了。 

但是他真有一套,他把古人的詩都醫了。譬如古人詩:清明時節雨紛紛,這一首詩太肥了!要給牠吃減肥的藥。 
時節雨紛紛嘛,何必一定清明呢! 路上行人欲斷魂太肥了,走路的人,行人欲斷魂,走路的人當然在路上,路上兩個字多餘,說肥了要減瘦。 借問酒家何處有哎又肥了嘛! 酒家何處有這一句話當然在借問,所以這兩個字是多的。 牧童遙指杏花村。又多餘了! 遙指杏花村,管他牧童也好,老頭子也好,指一下就對了。所以這個詩太肥了,所以要把它減了、把它醫一下。像文學上這些故事很多。 

在佛法裡頭我們心裡要檢查,所以一個文人學佛有時候文字都不敢亂寫了,自知犯了兩舌戒。他這裡頭講,他說你有惡口吧?譬如說國罵三字經啊,女性罵人:你要死啊,你短命啊這些話。她說有哇生怕簾開譏燕子,為憐花謝罵東風。她說我罵了,犯了惡口戒怕花落了,怨天怨地,就是犯了口過。 

好了,這位師父又問:意根裡頭、思想裡頭三種業你犯過沒有犯有貪念嗎?她說我犯了:經營湘帙成千軸,同我一樣喜歡看書、買書,書買了一千部了,還不夠,看到新書就要買,就是貪嘛! 
辛苦鶯花滿一庭。又喜歡想種花,種了這一株了,看到別人那裡聽說有好花,又去弄來,就是貪嘛。她說我犯了。 

他問你犯了瞋念嗎?她說犯了怪他道韞敲枯硯,薄彼崔徽撲玉釵。這是唐代一個女詩人崔徽,把頭上玉釵金釵拿來,卜卦作了一首詞,有名的情詩。她說當時啊,謝道韞,南北朝的謝道韞、女才子,都是文學很高的。崔徽不是才子,她是另外一個身份,但是這首詞都流傳得很廣,她說我看到就不高興,認為呀女性沒有品德,所以發了脾氣、也罵過。 

他問你有沒有犯過痴戒呢?她說有犯勉棄珠環收漢玉,鈔票不夠,把那金戒子啊、耳環賣掉,要想買一塊玉來帶帶,她說這就是癡。把這個首飾賣了,買那個更好的戴上;金剛鑽一克拉不夠,要買個三克拉,就是犯她說戲捐粉盒葬花魂。落花落下來,把這個像林黛玉葬花一樣,那麼沒有錢買鋤頭啊,也把這個口紅去賣了,買些什麼東西來……這都是貪嗔癡,都有。 

這個師父一聽,好!你都承認了,從此不要犯!給她授戒了 

我為什麼講到這裡?好細呀,文學又高。你看心理檢查自己好細呀!這個人是再來人哦,這一種叫做再來人,所謂幾果羅漢再生人間的就是這一類,這個女的,你看她下文。結果家裡給她許配了,許給哪一個呢?也是江蘇人,崑山縣的,姓張的丈夫,快要出嫁的那一天,嗨!對不起!走了,死了。 
——再來人。 

所以拿初果羅漢七返人間、二果羅漢三返人間、三果羅漢一返人間、四果羅漢不來了,屬於三返七返的這一類人,所以她慧力之高,檢查自己心理之強——再來人。等到出嫁的以前,當然她是不會去結婚了,可是生在這個人家,吃了人家十幾年的飯,長大了,父母要給她作主,古代嘛沒有辦法,可是她走了,回去了。放到棺材裡的時候整個身體還是軟的,沒有僵硬,可見是再來人,定力功夫到了。
所以呀,一般人都認為是神仙、女仙再來。有詩集留下,叫《返生香》

 


 






 

達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西洋奇僧──阿姜布拉姆法師(Ajahn Brahm)



文:侯松蔚 圖:佛門網
2011-01-24








阿姜布拉姆法師(Ajahn Brahm)


法師去年來港進行簽書活動




現代奇僧的懺悔:「我們愛撫、親吻……」


  一位英國裔僧人公開懺悔道:「我渡過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是在另一個男人的妻子溫暖的雙臂裡。」



  眾所週知,佛教的僧人必需單身生活。「我們相互擁抱、愛撫、親吻……」話畢,僧人低下頭默然無語,空氣中只餘下大眾驚嚇的呼吸聲。



  「那女人就是我的母親……她是另一個男人的妻子──我父親的。」僧人接著抬頭說道,人們都鬆了口氣,大笑出來。



  這位語出驚人的僧人,就是世界知名的高僧阿姜布拉姆法師 (Ajahn Brahm)。他這樣說,是為了讓人們明白不可光看事情表面而妄下判斷。[1]




破解「成人話題」



  活躍在西方世界的阿姜布拉姆法師,作風開明前衛,勇於處理當代佛教界發展的議題;他說話幽默,辯才無礙,經常以有趣的故事帶出深刻的道理。雖然身為出家人,卻能對世俗人的工作、家庭、愛情等問題,給予簡明清晰而實用的建議。



  一次,法師應邀參與某電台節目,到場後才發現該節目當晚討論「成人話題」,同場還有一位性學專家接受聽眾來電提問。法師雖然對有關話題毫無認識,但他運用佛家智慧分析聽眾煩惱的根本,很快,打來的電話幾乎都是找法師的!



  節目錄完後,說話不多的性學家得到電台給予一張支票,法師卻因為南傳佛教戒律規定不能收取金錢,而只獲得一條巧克力。幸好,「佛教的智慧再次解決了根本的問題──支票不能吃,巧克力卻很美味!」法師笑言。 [2]




本為劍橋高材生



  阿姜布拉姆法師1951年生於英國倫敦一個工人家庭,俗名Peter Betts。他16歲就讀中學時,讀了一些佛學書籍,從此便認定自己是佛教徒。



  他獲得獎學金在劍橋大學修讀理論物理,期間對佛法和禪修的興趣日益濃厚,畢業後當了一年高中教師,於23歲之齡前往泰國出家,依止蜚聲國際的南傳佛教高僧阿姜查 (Ajahn Chah)修學。




廣受歡迎 囚犯也成乖學生



  阿姜布拉姆法師現在住持西澳洲舍本庭(Serpentine, WA)佛乘寺(Bodhinyana Monastery),每每吸引數千各國人士前來參學。



  法師經常周遊列國演講、教學、指導禪修。他曾探訪監獄多年,告訴他稱為「兄弟」的囚犯,他們只是做錯事,並非本質上的罪人;每個人都有缺點,但總有更多的優點。後來,法師事忙,不暇探訪。監獄官竟主動來電邀請他繼續到訪──因為他的學生刑滿出獄後,都沒有再次犯事。



  法師的暢銷名著包括 《敞開你的心扉》(Opening the Door of Your Heart)、《禪悅:快樂呼吸十六法》(Mindfuless, Bliss and Beyond: A Mediator's Handbook)



  其佛法講座影頻、音頻每年被下載達數百萬次。換言之,每一秒中世上總有人在某處聽取其法音。


 


達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細行中修行


 


          經中說,佛的心是細中之細,菩薩心是粗中帶細,眾生心是粗中之粗。由於粗心,所以惱害他人而不自知,無形中結下許多惡緣,傷人害己,造成人生種種的不順遂。

  《尚書》云:「不矜細行,終累大德。」時時刻刻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言行舉止,將心念安住在正念上,心自然清涼;言行威儀不失,自然杜絕惡緣、善緣增長,乃至成就利益他人的功德。

  平凡中寓偉大,細微處見精神。在細行的培養中,覺性,將益加清明!










  

 








護他道念,修自福德--覺大和尚開示



 


                             選自中台山月刊第126期


編輯部整理


  佛法中說,出家眾的行、住、坐、臥要具足三千威儀;除了威儀之外,還有八萬細行,在行為的細節上都要注意,等於儒家所說:「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如「男女授受不親」,佛法當中也有這些道理,異性之間授受物品,要將物品放在桌子上再拿取。因此,無論是儒家、佛法,都注重威儀。做到了威儀,我們的行住坐臥、一切動靜,都能夠得自在,也能養成完整的人格;而佛法不但要具足威儀,更要注重戒行、細行。

行正而后心正

  我們不但打坐時要用功,行住坐臥也都要用功。行住坐臥怎麼用功呢?就是戒律上所謂的「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外也是修行、內也是修行,藉由規矩、戒律,磨鍊我們的心,使心在複雜的環境當中也定得下來,這樣就能夠「制心」。佛法有事有理,由外在的規範來定心、靜心,就稱為由外而內,就是事相上先做到,然後再清淨我們的身口意三業,所以說一切都要如法如儀。

  孔子也說:「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外面要正,我們的心也要正。《大學》講得很清楚:「誠意正心」,心不正則意不誠,要想意誠,先要正心;心正了,意就會誠。戒律的目的,最後還是歸結於心法,因為眾生積習難改,必須在事相上慢慢地去規範,養成好的習慣,我們的心自然而然就能收攝。

  例如,走路的時候,眼睛不能東張西望,可以看著前方的地面。看著地面的目的一方面是慈悲心,恐怕踩到了蟲子;二方面是專注,平時眼睛經常攀緣外境,成了習慣了,所以要把眼根收回來。走路的時候,不要有聲音,要輕聲緩步,不要像一般所說的「人還沒有到,聲音就到了」。吃飯、關門等動作都要輕,無論是在寮房或是禪堂,鞋子要擺整齊。什麼原因呢?因為人在哪裡,心就要在哪裡,我們這念心,經常都在定慧當中,任何事情都要清楚明白,這就是修。永嘉大師云:「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無論是走路、吃飯、睡覺,我們這念心都在定慧當中,修行就成功了。

定心而后明心

  八萬細行是怎麼來的呢?即三千威儀配以身口七支(殺、盜、淫、兩舌、惡口、妄言、綺語),以及貪瞋癡及等分四種煩惱,共成八萬四千細行,略稱為八萬細行。三千威儀,八萬細行,表示戒是很微細的。用八萬四千個微細的行門,漏盡自己的煩惱,目的是在這裡。

  一切舉動,都要小心謹慎,時時存著利益眾生的心。護他道念,修自福德。凡事替他人著想,就能增長福德;假使只為自己著想,就增長我慢。所以,修福德是從什麼地方修來的?是從大眾身上修來的。供養大眾不一定要拿很多錢去布施,時時刻刻為別人著想,就是福德。假使每個人都能如此,哪裡還有是非?哪裡還有煩惱?有這念為人著想的心,就是菩薩行,處處都沒有我相。

  所以,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小心謹慎。起心動念時,看一看有沒有過失?對別人有沒有好處?假使沒有好處,使他人生煩惱,就絕對不做。因此,修行就在平時。明白這個道理,處處都是道場;不明白這個道理,認為打坐才是道場,誦經才是道場,拜佛才是道場,就把修行看得太狹義了。

  修行,就是要在微細的地方去修。微細的地方都能做到,我們的心念就能觀察入微,心就細了。凡夫的心是粗中之粗,菩薩的心是粗中之細,佛的心是細中之細。如何使我們的粗心變細?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觀照,用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來收心、攝心、練心,慢慢養成習慣了,心無旁騖,當下這念心就清淨了,當下這念心就定了,最後也能明心見性。


達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化眾生有效行儀:修行人的寂靜相 - 索達吉堪布



 


       大家千萬不要認為大聲說話沒關係,走路隨便跑也無所謂,倘若小的威儀經常違犯,大的學處也很難守護。《涅槃經》中云:「莫輕小過,以為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若不重視身口意方面的簡單威儀,好的修證是搞不上去的。


   


       在生活中我們被貼上學佛標籤的人有意無意的行為會影響世間人對佛教看法,從而影響到佛教在他們心目的形象。如果相續中真有佛法的境界,行為上也可以體現出來。假如一個人說話、走路、吃飯非常寂靜,他沒有皈依佛門的話,那他肯定有一定學問;如果他是出家人,修行應該很了不起,別人見後也會馬上生起信心。


   


      所謂君子不威則不重。一個人若威儀好,就會給人家一種穩定穩重的感覺,你做到恰到好處,推動了佛教事業的和自己工作事業發展,那就是給眾生、給大家結的善緣。


   


      佛典中記載:舍利子以前在家時,20歲就告別故鄉和父母,出外訪師問道,追求真理。由於外道的學問不能打動他,於是他和目犍連創立一個學團,招收弟子,並傲然以為世界上再也沒有比他倆更有智慧的人,沒有人夠資格做他們的老師,全印度的學者沒有一個他們看在眼裡。有一天,舍利子在王捨城的街上,巧遇佛陀的弟子馬勝比丘(是最初皈依佛陀的五比丘之一,經過多年苦行,直到聽聞佛陀四聖諦法,才證得聖果。在佛陀所有弟子中,他是威儀第一。),他的威儀行止非常莊嚴,徐徐而行,寂靜調柔。舍利子一見,心中非常驚奇,禁不住上前問道:「這位修道者,你叫什麼名字?住在哪裡?」馬勝比丘緩緩地回答道:「我叫馬勝,住在城外不遠的竹林精舍!」「你的老師是什麼人?他平時教你們什麼道理?」「我的老師是釋迦族出生的釋迦牟尼佛。佛陀所講的宇宙人生真理,淺學的我還不能完全領會,不過,就我記憶所及,佛陀常講的道理是『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又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對於佛陀所說的言教,我實在有說不出的感激。」從馬勝比丘的口中,舍利子聽到佛陀及其教法,猶如朗朗日光照耀,他眼前頓時光明起來,心中對宇宙人生積聚的疑雲一掃而空,對佛語產生了不共的信心。於是他趕緊回家告訴目犍連,二人一起去拜訪佛陀,後成為佛陀的兩大弟子。歷史上,像舍利子和目犍連那樣的智者,在沒有遇到佛陀前相續中也具有如是的傲慢心,後來看到威儀調柔的佛弟子,內心中才生起信心,終皈依佛陀獲得聖果。因此佛陀常說威儀非常重要,原因也在這裡。


 


       入行論中說到,當移動床榻、桌椅、板凳時,不要隨便發出巨大的響聲,開門關門、敲門推門時也不要特別魯莽粗暴,作為發菩提心的修行人,三門的行為時時刻刻都要寂靜。


   


      人有了威儀,才能感化身邊許多不信佛教的人。法不是一個空洞的符號,而是能落在實處的。 我們凡夫俗子之心是粗中之粗,佛菩薩的心則是細中之細。在未成佛道前,我們的心都還不夠細膩。寂靜威儀是發諸於心而呈現於外的細行,言行端正,才能令大眾信服,也能自利於自己的修行。當移動床榻、桌椅、板凳時,不要隨便發出巨大的響聲,開門關門、敲門推門時也不要特別魯莽粗暴,作為發菩提心的修行人,三門的行為時時刻刻都要寂靜。我們做任何事情隨時要觀察自己的身心,不要像瘋狂者般四處驚擾他人。比如平時搬行李或搬床榻桌子時,要盡量保持寂靜,不要驚動他人。不管你是否修學佛法,隨意發出噪音影響周圍,都是非常不好的。如果一個人修行很好,每天除了精進聞思以外,家裡沒有任何聲音。但他的鄰居世間八法搞得很厲害,天天大吵大鬧,嘈雜之聲不絕於耳,這會對別人造成極大的干擾。尤其作為發了菩提心的人,在任何場合與任何人交往的時候,一定要保持威儀寂靜,不要大喊大叫,說一些粗言惡語。


     


      如果我們到上師或道友家裡去,應像《事師五十頌》裡講的那樣,小聲叩別人的房門,動作不能太粗魯。有時候通過敲門等細小行為,也能看出一個人的修養。有些人一邊使勁砸門,一邊高聲喊:「人在不在?喂,快開門啊!」而真正有道德修養的人,做任何事情都寂靜調柔,別人看到也會生起信心。


    


      倘若周圍的鄰里行為粗野,經常影響自己聞思修行,則應提醒他不要這樣。比如你的鄰居喜歡唱歌跳舞、大聲喧鬧,這時你應好心好意地勸他,不要這樣影響別人。前段時間有個道友在修行時,旁邊的鄰居一會兒唱、一會兒說,讓人不得安寧,後來他實在忍不住,就敲他的房子說:「不要唱了,好不好?不要大聲說話,好不好?」後來稍微有點安靜。應該這樣!我們在寂靜處的修行人,雖然跟世間人比起來,行為比較寂靜,但每個人的水平不同,有些地方還是不太如法。如果自己大聲背書、大聲辯論,首先一定要考慮對周圍有沒有影響,有智慧的人不但要想到自己,也要想到旁邊的人。


   


      尤其在聽聞佛法時,大家必須要保持寂靜。聽說外面有些人一邊在電視前聽課,一邊說話、吃東西,這是故意造惡業!聽佛法要保持寂靜,一個人發出聲音,會直接影響許許多多的人,你還不如不聽好。所以在聽法的過程中,自己絕不能發出聲音影響別人。當然,我們佛學院及寺院裡的環境與此不相同,以前法王如意寶傳講佛法時,有時候幾十萬人同時在聽,下面一點動靜都沒有。聽法就應該有這種態度!否則你一邊說話聊天,一邊想接受佛法,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希望不管聽受上師講法也好,接受出家人、居士輔導也好,都應該對法和人有一種尊重,這樣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


 


      行為寂靜對修行也有幫助。堪布根霍在《入行論講義》中說:「住在寂靜深山裡的修行人,不要經常來來往往。」真正的修行人,應該經常坐在禪房裡修行,在外面從來都看不到他的影子。而有些人卻恰恰相反,商店裡的人和公用電話的老闆經常看到他晃來晃去,這說明他內在的境界是沒有的。現在城市裡有些人也是這樣,即使不買什麼東西,每天也要到街上逛一逛,這種習慣不太好。我們作為修行人,除了非常重要的事情要處理以外,平時應盡量安住在修行之處,不要經常到外面去。


   


      但現在這樣寂靜的人並不是很多,不要說現在,就是佛涅槃一百年後,這樣的人也很少。《付法藏因緣傳.卷三》有則公案:以前有個優波鞠多尊者,他在佛涅槃一百年時出生,乃禪宗天竺第四祖,開悟後廣泛行持眾生之利,人們尊稱他為「無相好佛」,即沒有相好的佛。但尊者常因沒有見過佛而深感遺憾,因為自己對佛教很有信心,也是依靠佛法而成就的。後來他打聽到有一位120歲的比丘尼見過佛陀,因他很想瞭解佛陀時代修行人的威儀,於是便前往拜見這位比丘尼。他和弟子一起進到她的屋子裡時,結果他們沒有注意,將比丘尼放在門旁邊的一碗油弄撒了數滴。坐下後優波鞠多尊者問比丘尼:你親自見過佛陀,佛陀很多弟子你也非常瞭解,我們今天想瞭解一下佛陀弟子的威儀到底是怎麼樣的?比丘尼說:佛陀時代最調皮的是六群比丘,但六群比丘到我屋子裡面,也根本不會弄撒一滴油,其他人就更不用說了;從這一點上,相信你能瞭解佛在世時佛弟子的威儀非常寂靜。後來優波鞠多尊者非常慚愧,很不好意思地離開了。


  


      有一位居士曾說:「我以前認為自己證悟最重要,別解脫戒和外在威儀都是多餘的。現在學了《正知正念品》以後,才明白原來這些也很重要。」的確如此,佛陀所說的任何威儀,每個人都不能忽略。


    


      有些行為不太如法的道友,參加集體活動時,正知正念全部都跑光了,原來的習氣暴露無遺,言行舉止也沒有分寸。這種做法是不對的!如果相續中真有佛法的境界,行為上也可以體現出來。假如一個人說話、走路、吃飯非常寂靜,他沒有皈依佛門的話,那他肯定有一定學問;如果他是出家人,修行應該很了不起,別人見後也會馬上生起信心。


   


      泰國、斯里蘭卡等南傳佛教,對出家人的日常威儀相當重視,至今仍保留著佛陀時代的一些樸素傳統,僧人們如法的威儀、調柔的行為感化了無量眾生。但現在有些人卻認為身語的威儀並不重要,內心的證悟才有意義,身體成天瘋瘋顛顛的,語言也是胡說八道,這樣完全失去了佛教徒的形象。所以大家在這方面應該值得注意。


 


       下面以比喻進行說明:


    


       水鷗貓盜賊,無聲行隱蔽,故成所欲事,能仁如是行。此處所講的三種比喻——水鷗、貓、盜賊,都是悄聲潛行,以達成自己所求之事。同樣的道理,發了菩提心、守持菩薩戒的大乘修行者,也應該向貓學習、向盜賊學習、向水鳥學習,(向貓學習的話,天天抓老鼠,盜賊怎麼偷東西我們也怎麼行。開玩笑,不是這個意思!) 一言一行都要做到如此寂靜,不要像瘋狂者般野蠻粗暴。


   


       水鷗,是生活在海洋、江河、湖泊上的水鳥,通常以魚類為食,在天空飛或水面游時,動作悄無聲息,不會驚動水中的魚兒。貓,不管是竄到牆上、臥在草叢中,還是蹲在角落裡,都不會發出任何聲音,連走路也非常輕盈。我們藏地有種說法:「貓在角落中睡著,它的爪子不睡。」貓在睡覺時,爪子一直在動,想抓老鼠,最機警的老鼠也很難發覺它。


 


      盜賊,不知道你們有人當過沒有?他偷東西時躡手躡腳,很難被人發現。以前有位石屋禪師,一次他的禪房裡來了小偷,他發現後問道:「你是幹什麼的?」「我是個小偷。」「你在這裡做什麼?」「我在悄悄地偷東西。」「哦,那你前後偷過多少次?」「數目搞不清楚,反正偷了無數次吧。」「你始終都不能滿足嗎?」「不能。每偷一次東西,兩三天內可以滿足,然後又不滿足了。」小偷又反問:「那法師你呢?偷過東西沒有?」「偷得不多,只偷過一次。」「你偷一次就不想再偷了?可不可以教我一下!」禪師聽後,馬上抓住他的胸口對他開示,小偷當下開悟。這是禪宗的一個公案。《米拉日巴尊者傳記》中也記載,米拉日巴尊者晚上睡覺時,一個盜賊在山洞裡摸來摸去,他察覺後放聲狂笑,說:「我白天都找不到東西吃,你半夜三更的又能找到什麼?」所以,盜賊為了成辦自己的利益,行為是非常寂靜的。既然這三者為了自利,行為都如是的寂靜,那我們為了成辦一切眾生的利益,這樣做就更不用說了。大家不要認為行為寂靜不是很重要,倘若自己行住坐臥如理如法,對心的證悟、心的調伏有非常大的幫助。鑒於此,佛陀經常在大小乘經典中,特別強調修行者的威儀。


   


      作為發了菩提心的人,做事情不能像沒有學佛的人一樣吵吵鬧鬧,吃飯、走路等方面,世間人沒有這樣的教育,但我們修行人有。有時候看某人的行為寂靜,也知道他肯定學過戒律,或者受過菩薩戒。跟世間人比較起來,真正的修行人,一舉一動截然不同。所以,大家千萬不要認為大聲說話沒關係,走路隨便跑也無所謂,倘若小的威儀經常違犯,大的學處也很難守護。《涅槃經》中云:「莫輕小過,以為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若不重視身口意方面的簡單威儀,好的修證是搞不上去的。


   


      尤其在寂靜的地方,說話、走路一定要注意,盡量不要影響其他道友。我平時經常問一些人:「你旁邊的某某道友對你修行有沒有影響?他平時都在幹什麼?」有些人說:「啊,這個人真的很好,每天除了念佛以外,家裡就像沒有人一樣安靜。」有些人則不盡相同,家裡每天人來人往,來的人也是不三不四的。所以在這裡我給大家提兩個要求,一是不要以不如法的行為來影響他人,另外,自己說話、走路、做事情,不要大聲喧嚷,否則對整個清淨的道場有一定的影響。


    


      在寺院和清淨道場裡千萬別大聲喧嘩,不然的話會影響很多地方。大城市裡有這樣的聲音可能無所謂,但在清淨的道場中,這些還是有一定影響。世間中有時候也是這樣,樓上的人如果沒有道德,經常吵吵鬧鬧的,對左鄰右舍尤其是樓下的人會帶來很多困擾。因此,不管處於什麼環境中,我們既要想到自己,也要想到別人。


 


部分摘錄自索達吉堪布入行論善說海廣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122842010122dc.html


 



 


文章轉自:藥師佛大光明論壇


 


達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聽淨空法師等多位高僧指出情愛的為害






 


一般守五戒的佛教徒,尤其是淨宗的同修們,一定會深自慶幸守身如玉,以對配偶的忠實而引以為榮。當然,想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守五戒、行十善,是最最起碼的條件,可是僅僅念佛、誦經、守五戒、斷邪淫,就能保證一定往生嗎?讓我們看看淨空法師與其他近代的高僧大德,對於正常夫妻的情愛,有著什麼樣的開示:


 


【淨空法師】


 


【如果真心想出三界、了生死,淫戒應列為第一。】


 


要想真正在這一生得到成就,必須以斷淫為根本。這一條如果做不到,所希求的目標就難達到。我們自無始以來,均在生死輪回,就是被這一條害苦了。佛家常說:“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必須要覺悟!


 


關於戒淫一事,世間人不願意聽,也不愛聽,倘若他(她)還没有出離之心,對於這種事還有貪念,縱使他一天念十萬聲佛也不能往生,為什麼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問題就在這裡!


 


有人讀到此段經文怕了,原來恩愛的夫妻,難捨難離。我就告訴他(她),你的愛是假的,能愛幾年?死了各自分飛,愛誰去呢?若夫婦二人同修念佛法門,都能了解事實真相,將來同生淨土,豈不更好?若夫婦二人,一個信佛,一個不信;信佛的更應該放下一切,專心念佛求生,將來到了西方,得到三明六通、天眼洞視、 天耳徹聽,就知道你的配偶落在何道?然後倒駕慈航再回娑婆,搭救她(他)以及其他親人眷屬,這才是真正愛他們…(詳見《楞嚴經清淨明誨章親聞記》第九頁至第十五頁)


 


學佛,無論修學任何法門,念佛也不例外,念的再好,《無量壽經》念的再多,若不能斷淫、怒、痴,就如古人所說的“喊破喉嚨也枉然”。


 


我們念佛不要以為將來一定可以往生,往生不是那麼簡單。如果煩惱習氣伏不住,念這一句佛號不得力。所謂“不得力”就是伏不住煩惱習氣,境界現前,淫、怒、痴、慢還會現行,還會發作,這就没有用處,不能往生,該墮地獄還是墮地獄。(詳見《無住生心集》之六十八)


   


 


【廣欽老和尚】


 


如果情執不斷,嘴裡念佛,念念還是墮娑婆。如果懇切至誠放下萬緣,那麼一念之間便能到西方。萬緣牽扯,割捨不下,那麼百年萬年還是在三界内。(詳見和裕版《廣欽上人行持語錄》第三十二頁)


 


們這裡能看到十方人,形形色色,雙雙對對。年輕出家眾愛情惜別之念較重,看到情侶時,若被環境所轉,對他們生起羨慕之心,則是没有道心。若認為他們這樣下去會墮落的,才是有道心。(詳見和裕版《廣欽上人行持語錄》第二0一頁)


 


愛情惜別,千萬劫也是在輪回這些,也是為這些在輪回。(詳見和裕版《廣欽上人行持語錄》第二二三頁)


   


 


【妙蓮長老】


 


六道眾生都在生死輪回中,不知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一般人只知是從媽媽肚子來,不錯,是從媽媽的肚子來,但為什麼人會到媽媽肚子呢?因為有情欲,顛倒想,一有了顛倒想,霎時昏蒙就徑直投胎了。


 


什麼是顛倒想呢?【顛倒想就是欲念】。人就是從動淫念而來,也就是中陰身來投胎時有此欲念。因為有情有愛,有愛就造“生”因,有生必有“死”,生死是個大苦趣呀!你想斷絕苦,就要斬情斷愛,千萬不可再有顛倒想。


 


要想了生死,不受凡夫之苦就不要生,不生才不滅,那就決定要斷淫欲,斷淫欲才是出世之道。所謂“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我們修行一定要出離三界。如果守五戒不邪淫,只可保人身,一定要不淫才能真正了生脫死,出離三界。(詳見《五戒是良師》第三十九頁至第四十二頁)


 


說到願生西方,念佛的人誰不願往生呢?可是這裡頭還有個重要的問題:願有兩種意义:【一是欣求──要歡喜生西方,二是厭離──要厭離這個世界。】要厭離它啊!什麼情情愛愛的,那都是魔,殺你法身慧命的魔,你還當它是怎樣的好,捨不得,說什麼我們要白頭偕老,長相廝守,死在一起…。世間這一切不厭離,怎能生西方去?所以重在要“厭離”,那生西方就決定成就了。(詳見《法海釋疑》第三十三至第三十四頁)


 


當有人拉你(你)作惡或找你(你)麻煩時,没有關係!只要念句“阿彌陀佛”就没事。但怕的就是人家對你(你)好,就情情愛愛的沉迷下去…,我們凡夫一定要突破情感這一關,此關若不破,生死難了啊!


 


對於男女間的情愛,當用金剛利剑來斬,要斬情絕愛不可藕斷絲連,只要有一絲情愛在,就會被束縛住。是誰縛你?是你(你)自己啊!(詳見《往生有分》第九十二至第九十三頁)


   


 


【宣化上人】


 


千經萬論,三藏十二部,都是講這個“欲”的問題。我們初發心修行,最障礙我們用功的,就是男貪女,女貪男的淫欲心,這是最根本的問題。《楞嚴經》上說的很清楚:“淫心不除,塵不可出”,如想不除淫心而能成道,就像蒸砂欲想它成飯一樣,是不可能的事。(詳見《宣化上人法語開示》第九十至第九十一頁)


 


什麼是“無明”?較文雅的說,就是愚痴;若往顯明露骨來說,就是“淫欲心”。有了無明,就會發生男女的性“行為”,發生之後,就有了“識”(父精母血的胎兒),有“識”之後便有“名色”(名是心理,色是生理)。有了“名色”之後,便生“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具全,十月期满,出生於人間,便有“觸”的感覺,能分別冷暖軟硬,有了感觸之後,便生“領受”的作用,在顺境曉得快樂,在逆境曉得痛苦,隨時隨地生起“愛憎”的感情。有了愛心,就生出自私心,要占為己有。人貪戀財貨異性,而生出種種欲望。有了愛心,乃想盡方法,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因此盡造不清淨的身、口、意三業。(詳見《宣化上人法語開示》第一百五十二頁至第一百五十三頁)


 


愛欲是一件很麻煩的事,從無始劫以來,生死不了,為什麼?就因為被“情愛”二字所害。若能斷欲去愛,才能超出三界,了生脫死。(詳見《宣化上人法語開示》第二百二十一頁)


   


 


【來果禪師】


 


要知身為淫本。防淫如防火,防愛如防賊;火不防既成灰燼,賊不防悉為賊有。(詳見《參禪普說》第六十九頁至第七十頁)


 


無始劫來攀情扯愛,極惡深交,致使改頭換面不知凡幾,直到今天再隨情欲轉去,辜負佛祖父母師長,何臉見人?(詳見《參禪普說》第八十六至第八十七頁)


  


 


【慈舟大師】


 


殺我、盜我、騙我者,作隨緣消舊業想。唯有“淫”,是不能作隨緣消舊業想的,這個業是不能隨緣消業的。別的戒自不犯,他犯只是片面的。淫戒,我淫他(她),他(她)也淫我,雙方犯戒,這個因果無有了期定規,要從此一刀兩斷,絕對不淫才好。(詳見《慈舟法師開示錄》第三十頁)


 


《楞嚴經》云:“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假如學佛法不劃清道路,就不能了生脫死。望大家念念之間,念茲在茲,將生死斬斷兩截,精進勇猛的修行。(詳見《慈舟法師開示錄》第三十五頁)


 


以上九位高僧大德的開示,相信對同修們來說,不僅是暮鼓晨鐘,簡直就是當頭棒喝!尤其是淨空法師更是明白的指出:“為什麼一天念十萬聲佛也不能往生?為什麼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問題就在這裡!”祖師大德們怕我們這些有情眾生,接受不了猛藥,所以很慈悲的用迂回的方式開導我們,譬如用《無量壽經》的“清淨心”,《壇經》的“明心見性”,以及《心經》的“五蘊皆空”,和《金剛經》的“諸相非相”來點化我們,希望我們能循序漸進的有所領悟。但是在末法時期,若真下定決心要在今生往生,只有效法維摩詰居士的“雖有妻子,常示梵行”,以“誠敬心”服下這帖猛藥,才能拔愛樁,破情牢,了生脫死,親觐彌陀。


 


  最後,謹以中峰國師的淨土偈,與同修們共勉之:


 


  報君今日是十五,遥觀落日知懸鼓,
  收拾身心歸去來,蓮花世界無諸苦。
  報君今日是十六,念佛須當戒淫欲,
  淫欲斷時生死斷,便是如來親眷屬。


 


  


(注:陰曆十五是滿月,表示往生成就。陰曆十六表示己錯過往生,原因是未能斷淫欲心,對此五濁惡世仍有留戀。)


 






達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成就智慧的觀照



 


成就智慧的功德(分二:初、真如觀。丁二、因緣觀。)


  丁一、真如觀


前面的「禪定」是滅惡生善,破除我們心中的妄想,建立我們心中的佛號,當然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方便。這一科,是一個「正修」,產生內心的智慧觀照。「智慧的觀照」有二個重點:第一個是「真如觀」,第二個是「因緣觀」。「真如觀」就是「從假入空觀」,我們看偈頌:


心空如太空,豁然無所住;


一真法界中,寂照常安住。


古德說:怎麼修觀呢?這個「空觀」,不是要去空掉其它的所緣境,主要是:空掉你的內心;你的內心一空,整個法界就空掉了!


談到「內心的空」有二個觀法:


一個是「無常觀」:你觀察你的心是變化無常,從無常當中去體驗「我空、法空」的真理,這個叫做「析空觀」。


或者,你不必靠這些前念跟後念的變化無常,直接觀察每一個心念,都是因緣所生;這因緣所生法,它的本性是畢竟空。這個更好,叫做:「體空觀」。


不論是「無常空」,或者是「緣起性空」,你能夠達到「豁然無所住」,內心當中,沒有一個真實不變的自體,把內心的自我意識消滅了,內心裡面是清淨、平等、開闊的。「一真法界中」,就是提醒我們:在這樣一個絕待平等的空性當中,是「寂照常安住」,但是你不能落入斷滅見。


也就是說:你空掉的是我們內心的「我愛執」、「自性的我」,但是那個「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明了心性不能空掉。如果你修空觀,把明了的心性也空掉,那就落入斷滅見了,所以修空觀不落入斷滅見──「觀一切法空,但是現前一念心性,寂靜明了的現前。」當然這個從假入空觀,在淨土法門當中,基本上只是一個助行。


這裡的「修空觀」跟聖道門有些不同,聖道門「修空觀」是偏重在「斷惑證真」。蕅益大師在《阿彌陀經要解》上說:淨土宗的行者也修「我空觀、法空觀」,但是他的重點是在修「自他不二」。


「自他不二」的意思是說:


我們剛開始在「事相」上念佛,總是覺得:我是業障凡夫,是有自性的一個自體;阿彌陀佛是萬德莊嚴,也是有自體,二個「有自體」的東西,沒有關係,雖然二個都是「有自性」,但我是一個業障凡夫的眾生,我可以去投靠阿彌陀佛,祈求祂的救拔。當然這樣也是不錯,只是這樣會有一些問題。如果,我們今天能夠修我空觀、法空觀,把這種自體的執取消滅掉,觀察到「我空、法空」,就能夠體驗到──


「雖然我是業障凡夫,是阿彌陀佛心內的眾生;阿彌陀佛是萬德莊嚴,是我內心的佛;我入本尊、本尊入我;自他平等、自他不二。」


也就是說:在整個「一真法界」當中,我能夠入佛的心中,佛也能夠入我的心中。這樣念佛有什麼好處呢?能夠破除「時、空」的障礙。


就是你在佛堂念佛的時候,你想著:「哎呀!阿彌陀佛在十萬億佛土外,這個距離這麼遙遠!」如果你能夠修我空觀、法空觀,你內心當中:一真法界中,寂照常安住。這個距離就不是問題,時間也不是問題,這樣會給我們念佛修淨土的人,帶來很大的信心。這也是說明:我們在修本尊的時候,最圓滿的方法,就是修「自他不二」。


 


 


第二個是修「因緣觀」:


       丁二、因緣觀


            思惟「死歿無常」對治今生之愛取


一、厭離娑婆


      思惟「生死過患」對治來生之愛取



      思惟「依正莊嚴」成就內心安樂


二、欣求極樂


       思惟「諸善聚會」成就內心清淨


 


                          ─糅合《阿彌陀佛要解》


前面是修無相的「真如觀」,把我們的自體跟本尊的自體,二者之間的差異,消滅掉,變成一真平等的法界。這個地方是「從空出假」,從無相的真如當中出來,觀察生命的差別因緣。


從生命的差別因緣當中,我們有二個選擇:第一個是娑婆世界,第二個是極樂世界。我們應該以: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來引導我們的生命。


怎麼厭離娑婆呢?有二個方法:


第一個、思惟死歿無常--對治今生的愛取。


有些人前生的善業力強,積聚很多布施、持戒的善業,今生有很多安樂的果報--身體健康、身相莊嚴、眷屬如意圓滿。這個時候怎麼辦呢?這樣的「愛取」怎麼對治呢?修「死歿無常」。你要觀想死亡一定會到來,有生就有死,只是遲與早的問題。第二個,死亡隨時會到來,你根本不可能去規劃,誰知道它可能今天就來臨。第三個,你要觀想死亡到來的時候,除了佛法的功德,一切都帶不走,只有業隨身。


意思就是:死亡,是我們遲早要面對的問題。不要等到死亡來臨時,才開始後悔──該做的沒有做、不該做的卻去做。也就是說,我們把死亡的因緣提前告訴自己:原來我有一天會死亡,而死亡的時候,有很多東西帶不走,有些東西是帶得走的。透過死亡的觀照,我們就很清楚什麼是真實的功德,什麼只是暫時的因緣,讓你知道如何來作取捨: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這就是對治對今生果報愛取的方法。


第二個、思惟生死過患--對治來生的愛取。


有些人今生很苦惱,他把希望寄託到來生,希望來生做國王、大富長者、生到天上去這樣的想法,也是有問題的。因為我們來生的果報,有地獄、餓鬼、畜生,這種刀山油鍋、備受眾苦的危機。


也就是說,我們內心深處有一個「阿賴耶識」,它含藏我們無始劫來所造的業力;雖然我們今生造了善業,可是我們還有很多很多的罪業,還沒有得果報;就算你來生得到暫時的安樂,在你未來的生命當中,也很容易墮三惡道。說是:「譬如美食夾雜毒藥,初雖美味,終成大患。」你去嚐這個美好的食物,同時也把毒藥吃下去了。就算讓你這一生當大國王,然後下一生,讓你去一趟上刀山、下油鍋,我相信你也不願意。所以三界的果報,我們不能當歸依處,它有三惡道的危機。


應該怎麼辦呢?我們放棄了娑婆世界,我們還有其它的選擇嗎?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我們應該要欣求極樂!


怎麼「欣求極樂」呢?


『思惟依正莊嚴,成就內心的安樂;思惟諸善聚會,成就內心的清淨』,對於極樂世界的欣求,有二個修觀的方法:


(一)、思惟依正莊嚴:我們觀想極樂世界的果報體,也就是我們在極樂世界受生的依報、正報,能夠離諸障礙。所謂的「離苦」,是從離苦的角度離諸障礙。「離諸障礙」,從現生的角度來說,它沒有老病死的痛苦;從來生的角度來說,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這個非常重要!


極樂世界的果報,沒有墮三惡道的危機。三惡道的可怕,除了難以形容的痛苦之外,對你的善根會產生種種障礙;只要去過一次三惡道,再出來,你過去的信、進、念、定、慧的善根就會產生障礙,必須花很多的時間去學習,才能夠從障礙中解脫出來。所以一個菩薩避免墮到三惡道去,這件事很重要。


(二)、思惟諸善聚會: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提供的果報體,它能夠讓你的成佛之道,遠離三惡道,讓你的生命得到安樂;更重要的是它諸善聚會。我們在極樂世界容易見佛聞法,親近廣大眾多的善知識,能夠成就內心的清淨莊嚴。


當然,你說內心的安樂,如果生到天上去,也能夠得到暫時的安樂,但是極樂世界跟諸天最大的差異,就是:我們在這樣的身心安樂中,可以自然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這一點就不共於諸天。諸天的安樂是雜染性的,而極樂世界的安樂是解脫性的,這個地方我們要作一個揀別。


生命,就是你自己的抉擇──


你有這樣的抉擇,就會招感這樣的因緣所生法;那樣的抉擇,就會招感那樣的因緣所生法;由於過去的抉擇,才有今生的生命;也會因為今生的抉擇,而影響到來生的生命!


如果你對現前的果報不滿意,那我們應該要承認:「這是你過去的抉擇」,你現在正在承受你過去的抉擇;但是你現在的抉擇,也會影想響到你的來生。我們很清楚我們今生不可能到涅槃去,所以只有二個選擇:第一個,繼續在三界中打滾,求增上生。這當中有很多的變數,有煩惱障、業障、報障三種障礙;第二個抉擇,你為菩提道求生淨土,這是一個安樂的果報、清淨的果報。其實,這都是我們個人的抉擇。


有些念佛人,他只是念佛,他不修觀,這樣的問題就是:我們無量劫在三界裡,已經流轉太久,對於三界,已經產生一種很嚴重的顛倒想,就是一種「愛取」的煩惱。你今天有愛取的煩惱,你不修觀來對治,你往生的願力變成不決定。一個真實的願力,是要透過智慧冷靜的觀察,而作出抉擇的;不是說:「哎呀!人家說去,我就去了。」你這樣子是不決定的,含糊籠統的願力,臨終不可能產生強大的力量。


淨土法門,它是隨念往生!


你臨終的時候,為什麼能夠產生堅定而有力量的念力呢?來自你平常不斷的觀察:娑婆世界的過失、極樂世界的功德;直到臨命終時,即便是諸天的果報現前,你也不動一個想要去受生的念頭,你知道這個是無常的、這個是暫時,會讓你付出痛苦的代價。這種堅定的信念,就是靠你平常的觀察。所以這個地方的『觀』,應該是說:如果你能夠真實的觀照,臨終乃至一念,都能夠往生!它是一個往生的關鍵。


 

達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大悲心」是佛法的一切根本-淨界法師



 


成就大悲功德二


「大悲心」是佛法的一切根本,淨土宗是大乘法門,當然也應該要修大悲。


               ┌念恩┐┌慈心─與樂

┌一、正修大悲─知母┤  ├┤

│         └報恩┘└悲心─拔苦


│      ┌往向─回染向淨─成就自利功德

└二、至心迴向┤

       └迴向─回小向大─成就利他功德


                             ─糅合《菩提道次第廣論》─ 







大悲心的修法,首先「正修大悲心」,要生起大悲的心情:


第一個:知母


我們回憶我們已經生死無量劫,而每一次的生命,都必需要有一個母親來受生,所以每一個眾生,都曾經做過我的母親,這個就是「知母」,如實的了知一切眾生,都曾經做過我的母親。


第二個:憶念母親的恩德


既然,每一個眾生都曾經做過我的母親,都有十月懷胎生育之恩,乃至種種的辛勞養育;所以我們應該對過去的如母有情,生起感恩、報恩的心。由這個感恩、報恩的心情,激發我們的慈心跟悲心,希望前面所修持的禮拜、讚歎、作願、觀察這些功德,能夠讓眾生──遠離一切痛苦,得到究竟安樂。


也就是說:當我們修習前面的「止」跟「觀」--由『禪定』成就止的善業力;由『觀』成就淨土的觀照力;但是有時候我們會落入「我愛執」,活在自我意識的顛倒中。這時候修大悲心,就能夠把這種愛護自己的心,轉成愛護眾生的大悲心,所以修「知母、念恩、報恩」,能夠把這種顛倒想,完全轉換過來。之後,我們就可以修至心迴向了;我們有真實想要利益眾生,就可以作「迴向」。


迴向的內容有二個:


第一個:是「迴染向淨」--成就自利的功德。我們可以透過自己的迴向,所謂的「願生西方淨土中」,把雜染的果報迴轉到淨土的功德。


第二個:是「迴入娑婆度有情」--「迴小向大」,把這個狹小的心量,變成廣大的胸量,成就利他的功德。


在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一個重點:


淨土的本尊相應,你想要跟阿彌陀佛的心相應,本質要相同──


阿彌陀佛的心是大悲心,如果我們的心是狹小的我愛、自私自利的心,不可能感應道交,這二個不相隨順,氣味不同!


所謂修大悲心,不是說你能夠付諸什麼行動,你可能只是在佛堂裡面修觀:「知母、念恩、報恩」,你什麼都沒有做;但是只要你能散發出大悲心的氣氛,這就對了,重點是在於「發心」上,而不在於實際的行動。


你一定要把「想要眾生離苦得樂」的那種悲憫心,真的生起來。即便你不能付諸任何行動,也能夠感應道交,所以這個地方很重要,就是透過「迴向」來修大悲。






甲三、結示勸修二


最後一科,我們把前面的念佛跟止觀作一個總結。


偈頌一:是偏重在「觀照力」;偈頌二:是偏重在「善業力」。


 


 


頌一:


  委骸回視積如山,別淚翻成四海瀾;


  世界到頭終有壞,人生彈指有何歡?


  成男作女經千遍,戴角披毛歷萬端,


  不向此身生淨土,投胎一錯悔時難!


我們修淨土的人,對生命要經常生起正確的觀照。這個「觀照」有二個重點:


第一個,對娑婆世界的觀照。娑婆世界是「委骸回視積如山」,我們所委棄的尸體,像須彌山這麼多;因為生死別離所流的眼淚,像四大海這麼多;所以我們可以知道人生「到頭終有壞」,人生是短暫的。就是觀這個無常,死亡遲早要到來的;而死亡到來的時候,我們的眷屬、財富、一切的地位都要被破壞,說是「饒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這是對治我們對今生的愛取。


第二個,「成男作女經千遍,戴角披毛歷萬端」。我們觀察我們未來無量的生命,這當中有一個危機就是墮三惡道,「戴角披毛歷萬端」。所以我們對當來的果報要有畏懼的心情,不但是對今生的無常,對於來生三惡道的危機,也感到畏懼。


那怎麼辦呢?


「不向此身生淨土,投胎一錯悔時難!」


所以,我們下定決心──「為菩提道求生淨土」。這就是我們平常要做好的觀照力,觀察娑婆世界的無常、苦,觀察極樂世界的安樂跟清淨,而求生淨土。


 


 


頌二:


 一句彌陀法中王,無邊妙義廣含藏。


 十念往生成正覺,不在世間論短長。


                          


當我們要求生淨土的時候,我們應該要專心的憶念「阿彌陀佛」的聖號,因為「阿彌陀佛」的聖號,是總持阿彌陀佛的功德,只要臨終具足十念,就能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在莊嚴淨土中圓成佛道,就不必在這苦惱短暫的世間裡,去爭短長。


也就是說:我們既然相信有無量的生命,那就應該作好你的生命規劃。如果說,我們都沒有來生,只有今生,那就簡單了,即時行樂就好了。既然我們相信、也確定有來生,我們的生命「恆轉如瀑流」,那你來生的去處,應該在你一口氣還在的時候,就作好規劃,才不會等到臨命終時,手忙腳亂,六神無主,是這個意思。最後以此做為我們大家共同勉勵的方向。


 


我們今天的《念佛法要》就跟大家學習到這個地方,阿彌陀佛!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達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