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法師開示 (30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聞法儀軌(五):聽聞的時候,應該注意什麼事情

楞嚴經


聞法儀軌

淨界法師主講


甲三、正聞軌理(分二:初、斷器三過;二、依六種想。)



 
乙一、斷器三過


前面二段都是在聽聞佛法之前的心理準備,叫道前基礎;這地方「甲三、正聞軌理」,就是我們進了講堂、正式聽聞的時候,應該注意什麼事情。這地方分二段:第一斷器三過」,第二依六種想」。第一個我們要這個,這個就是我們內心;佛法把心當器,因為我們內心能夠盛裝很多的甘露,就像杯子能夠裝水一樣,叫做「」。我們在聽聞的時候內心要失:


┌一、若器倒覆─謂雖住說法之場不屬耳───專注
├二、縱向上然不淨潔─雖屬耳然心有邪執───誠敬
└三、雖淨潔若底穿漏─謂於所受文義不能堅持─思念


第一個若器倒覆謂雖住說法之場,然不屬耳。首先我們不要讓這個杯子「」蓋,因為倒蓋,法水就沒有辦法倒進去了這地方的意思是說,你到了「說法」的地方,好不容易得到人身、又遇到佛法的住世,這時候你沒有掌握非常重要的因緣,就是你內心「」專心,可能是打妄想、可能是昏沉;你看,你每次「老師講完以後,你也睡醒了」,那你這堂課就空過了,你就沒有掌握。為什麼今天你是他的同學、你們同時出家,幾年後,二個人修學的善根差這麼多?這個事情我們要檢討,就是我們沒有掌握因緣。就是你到了「說法」的地方,而沒有保持「」心的態度。


第二個「縱向上然不淨潔雖屬耳然心有邪執。」那麼今天到了講堂,我們神狀態也非常好,但是這個杯子「」乾「」,可能裡面有一些髒東西。為什麼呢?因為你心中已經有成見「有邪執」了。我覺得我們今天聽法的人,要把自己的想法放下來,先聽聽別人怎麼說,這很重要。我覺得一般人,剛出家的五年會進步很快有些到了五年以後,從今以後再也沒有進步了,這個非常可怕,這種人叫做「活在過去」,他沒有未來;就是昨天是怎麼樣,他今天還是怎麼樣,除了今天的吃飯睡覺以外,跟昨天完全沒有任何的差別,因為他再也不能夠去學習新的東西了。我覺得這樣不好,就是說你不要聽到一些觀念跟你不一樣,就馬上把它切斷,不要這樣,你聽聽看嘛!一個人要保持謙卑的態度,不斷的修正自己,讓自己的思想不斷的圓滿不斷的進步,你就是保持謙卑,先聽聽看。所以這個地方很重要,保持一種誠敬之心。


第三個「雖淨潔若底穿漏謂於所受文義不能堅持。」我們今天很專心、也很恭敬把這個法聽進來了,但是離開講堂以後,沒有去數數的思惟,一下子就忘掉了,這樣子就非常可惜,沒有把這個法「堅持」,把它相續的堅持下去。


我個人覺得這三種過失,最嚴重的是第二個「心中有邪執」;我們不能夠保持謙卑的態度跟別人學習。我是佛學院畢業的,我在佛學院聽了很多老師的上課、累積很多老師的經驗,得到很大的受益。畢業以後,我聽了很多長老的錄音帶,甚至於有些長老是不相信淨土的,甚至於裡面還批判淨土的,其實我離開佛學院以後衝擊很大,我到底該怎麼辦?但是這個法師有他的好處、有他的優點;後來我就是看了「聞法儀軌」以後,我覺得:我應該要調整自己。諸位要知道一個觀念,我們不可能改變別人,不可能改變外在的環境你永遠要知道個觀念,就是「山不轉水轉」。你這個水到這地方,山是不可能轉的,只有水轉而已,不可能哪天、山為了你而改變,不可能!我們不能要求所有老師的思想,跟我們完全一樣,不可能!你有二個選擇:第一個、你不聽,就永遠不能進步,昨天的你跟今天的你完全一樣。尤其出家愈久,你會發覺,選擇一個善知識愈難,讓你進步更難。甚至於這個善知識,他唯識、天台、中觀非常強,但是他就是嚴重的批評淨土,你怎麼辦?我問你怎麼辦?你必須調整自己;我為了要跟他學習這一部分的優點,我必須包容,這一部我聽了以後,我可以把它放掉,我自己可以把它轉換,重點是我要聽他對我幫助的地方。你別無選擇,因為你不可能遇到佛陀!你生長在末法時代,不可能遇到一位圓滿的善知識;如果你這麼挑剔的話,永遠沒有辦法進步。所以我們要知道,我們不能夠改變別人,但是可以改變自己,心念轉變一下,你就進步很多了。我講實在話,一個人敢去講一個錄音帶出來,沒有花三、五年的時間不敢講的,他的心得、精華都在裡面。敢講一個課程,最少要經過三、五年的學習;你謙卑的跟他學習,直接吸收他的精華,你得到最大的便宜。如果你不跟他學習,自己看註解,我問你你要看到什麼時候!雖然他的思想有問題,但是我們自己會過濾,沒關係嘛,我們把他不好的地方心存保留,把好的地方吸收過來,我跟這個長老學這部分的優點、跟另外一個長老學其他的優點,你自己進步很快嘛!所以我們保持謙卑,對自己有幫助,重點在這裡。我講句實在話,末法時代沒有一個善知識是十全十美的。因為把心思放在這個地方,其他地方就會不足;那怎麼辦?所以我們要善於利用環境,因為我們不能改變環境,只能夠怎麼樣?把環境利用到對自己的成佛最好的效果,就是吸收各方的優點。而這個地方的關鍵,就是你要有足夠謙卑的心,那這就是我們學習的心態。所以你看一個人不同的學習心態,會讓一個人裹足不前,也會讓一個人每天不斷的進步,這心態非常重要;同樣的環境,你看他也生長在末法時代、你也生長在末法時代,但是他為什麼有進步、你為什麼都沒有進步呢?那是心態不同所以我們要調整我們的心態。


 乙二、依六種想


前面是講到遠離過失;這以下是我們必須要建立的想法,是應該要去成就的。我們先把它唸一遍:


┌一、於自安住如病想
├二、於說法師住如醫想
├三、於所教誡起藥品想
├四、於殷重修起療病想
├五、於如來所住善士想
└六、於正法理起久住想 



(糅合《菩提道次第廣論》十五~二十頁)─釋〈聞法儀軌〉竟─


當我們在聽聞的時候,最好的心態,就是把己當「」人。很多人為什麼不肯聽經?我看很多人出了家以後,好像前面幾年聽經,到最後都不聽了。為什麼?因為他認為:「自己沒有病」這件事情很嚴重一個人不認為自己有病,就很嚴重,他沒有辦法進步了。所以你一定要知道:「自己是一個有病之人」,你非常要藥物的治療、非常需要佛法的藥物。我除了講經以外,幾乎每一天,除了今天要講的經,每天至少都會聽卅分鐘到四十五分的佛法,每一天;而我聽的佛法,老師是不一樣,即便我離開佛學院,還是不斷的聽聞佛法,因為我自己覺得我有病,而且我覺得幫助很大,有時候我聽個十五分鐘也不錯。一個人要永遠讓自己保持進步,非常重要,你生命在的一天,就是讓自己進步。這就是說:要覺得自己有病,你非常需要這個佛法。


第二個「於說法師住如醫想」。「法」它自己不能宣說,是要一個有明了性的法師來宣說。所以你要聽法,你不可避免的一定要遇到人,因為一定要有人才能夠說法,法不能自己宣說。我們對於演「」法的「法師」應該怎麼呢?把他當「」生來轉「」。我記得有一次,我那時候剛出家,差不多四、五年的時候去齋戒學會上課,反正懺公師父要我去我就去了,齋戒會那些所謂的(除了懺公師父以外)法師,幾乎每個人的戒臘都比我高,戒臘比我高、輩分也比我高,懺公師父在齋堂就說話了。懺公師父說:我們聽法的時候要把法師當成醫生一樣的轉想,不要管這個醫生是不是很健康(呵呵),也不要管醫生是不是比你健康,只要這個醫生可以把你的病治好,那就可以了。誒,這個觀念很正確。這個說法者可能戒臘比你低,也可能他在其他的地方比不上你,也可能;但是重點是他所宣說的這部分能夠幫助你,你也得要很虔誠的來聽。就醫生他身體健不健康,那是一回事,重點是他能夠把你的病治好。


第三個「於所教誡起藥品想」,我們對「於所教誡」的法,要把它當做吃「」一樣,不管這個法的獲得是這麼的辛苦我們今天得到癌症,要去求藥是不容易的,一定要是如病得「藥想」這樣的一種希求心。


第四個「於殷重修起療病想」,這點非常重要。我們在整個修學過程當中,要把它當做一個治病。你看我們今天長一個腫瘤,也不是一天二天的,五年十年無量劫來產生的病。所以你在擦藥的時候、聽聞佛法,為什麼要一次一次的聽聞呢?你這個藥擦一次,稍微消腫一點;再擦第次,又消腫一點;沒有一個仙丹說一次就完全治好的,沒有可能,都是要慢慢來,要不厭其煩、數數的聽聞。


第五個「於如來所住善士想」。我們對於這個法的根本來源,所有的法雖然是法師在弘傳,但是法的根源只有一個,就是從佛陀的地方出來的,我們要思惟佛陀是最圓滿的、最徹底覺悟的大善知識


第六個「於正法理起久住想」,這個地方就是說你聽聞以後,你必需有「把這個法弘傳給下一代的使命感,這一點也很重要,你不是自己受用,你希望這個法的光明能夠代代相傳,使令這個「」「久住」,要有這樣的使命感。


宗大師說:當我們能夠作六種的轉想來聽聞佛法,就會在這個聽聞佛法的過程當中,得到最大的加持,這是聽聞佛法的一個最圓滿的心態。這是講到在聽聞佛法的過程的一個心態。我個人的學習經驗,提出了三點,給大家參考。當你聽聞佛法以後應該怎麼辦?第一點、我們聽聞佛法的重點是在改變觀念,不是增加知識。我覺得佛學院的學生,有些人的態度是錯誤的,背了很多的名相、增加很多的常識,但是沒有改變他的觀念。其實這個時代知識重不重要?很重要但是知識很容易獲得,電腦你一檢索,知識就 show 出來了──知識很容易獲得,但是念很難改變。觀念不能改變,你的行為就不能改變所以我覺得:我們聽聞佛法,思惟消化的時間太少,所以我們不能改變觀念,這是很嚴重的。


所以你要知道:聽聞佛法不是增加知識,是改變觀念。你看,我們之前有一個觀念,我問大家:很多人說「念佛,好好念佛就好,所有的教理都不要看。」這觀念對不對?錯誤的。這個觀念是錯誤的,這個觀念,我覺得對淨土宗的傷害很大。高水平的人、上根利器的人,這句話適用;中、下根的人聽到這句話,接受這個觀念就完蛋了,很多人不能往生。因為淨土宗的根本思想在於「信、願」,對阿彌陀佛的歸依,不是對「佛」的歸依而已,還要對極樂世界這個「國土」的歸依包括對佛的歸依、對國土的歸依;因為你是要求生淨土,如果歸依的心不能生起,只是念佛,那你跟修禪定是差不多,不能感應道交。所以淨土宗叫做「信、願、持名。」蕅益大師說:不要以為年紀大的人就不要聽經,年紀輕就不要念佛。他說:念佛跟聽經是缺一不可的。你看我們在聽聞佛法的當中,就可以調整一些過去的觀念,所以聽聞佛法,最重要的是改變觀念


第二個、要融會貫通每個法師都有他的專長跟心得,今天法師把他的心得丟出來,你吸收了;另外一個法師也丟出一個心得,你也吸收了;當然你要是不把它消化完,就覺得沒有事情;一旦你一思惟、就覺得有問題了,有的觀念是衝突的。在佛學院的時候,我的老師都是修淨土的,都是傳統佛教,沒有一個例外;但是我畢業以後,廣泛的跟很多長老學習,我就發覺很多思想是衝突的。


這時候你自己要做一個工作,把它融會貫通。我講實在話,沒有一個人回家的路是完全一樣的。我再講一次,我們離開家太久了,但是我們回家的路,不是每個人完全一樣的,不可能一樣!成佛之道,沒有二個人是完全一樣的,所以他適合走的路,不見得適合你。《大乘起信論》說:我們今天所對治的是無明、是妄想,而每個人形成妄想的因緣是不一樣的他的妄想是這樣形成的,所以他必須這樣對治;我的妄想是這樣形成的,必須這樣對治你的妄想是另外一個方式形成的,你必須有你的對治之道。所以孔夫子說:「吾道一以貫之。」你必須在這麼多善知識的法中,聽聞以後,融會貫通,安排一個自己適合的道路,否則你就不知道怎麼修行。因為每個人的思想不一樣,所以第二個要融會貫通。


第三個要付諸行動你得到一個觀念,就要試著去實踐,即便走出半步都好,你的心要強迫自己,遇到事情的時候往這個方向去思考;佛法的信心、佛法的宗教情操,來自於真實的受用做基礎;你可能剛開始是仰信,但是如果學了佛法很久以後,你都沒有得到真實的利益,你那個信心就很薄弱了。所以如果你今天「聽聞」以後,能夠「隨轉修心要」,你順著去思考而產生利益以後,你對佛法的信心會更加的堅定。就是說你聽到一個新的觀念以後,要強迫自己盡量往這個觀念去思考,要改變過去的老毛病,要付諸行動。


所以我個人的心得就是:當我們聽聞佛法以後,第一件事情要去改變自己、改變觀念;第二個、融會貫通;第三個、付諸行動。好,我們這堂課,簡單的把聽聞佛法的儀軌跟大家作個宣說。好,我們這一堂課上到這裡,迴向。


http://tw.myblog.yahoo.com/yds-bore/article?mid=3498&next=3497&l=a&fid=7


達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聞法儀軌(四):學習的態度

 

聞法儀軌

淨界法師主講


我們看第三段的《本生論》


如《本生論》云:「處極低劣座,發起調伏德,以具笑目視,如飲甘露雨。起敬專至誠,善淨無垢意, 如病聽醫言,起承事聞法。」


這個地方把我們學習的態度,包括對法跟法師的態度,作出了五點的總結。第一點、你到了講堂,不管你今天是一個什麼樣的身分,我是住持、是長老,只要有法師說法,你只能夠坐在一個比較「」的位置。我記得幾年前在蓮寺齋戒學會上課,我那個時候的戒臘大概只有五、六臘,懺公師父的戒臘大概是我的十倍、差不多是十倍,我在講課的時候,懺公師父偶爾會進來聽幾句,他每次進來的時候,都悄悄的進來,然後坐在下面,跟同學要一本《講義》,靜靜的聽幾分鐘,有時候會聽到下課,有時候聽到一半,離開。我覺得老人家是給我們做個身教,你看他,一個長老進來也是安安靜靜的坐在下面,以一個聽法者、學習者的態度自居,從這個地方增上;當然我認為他是以身作則。所以我們今天諸位要知道一個觀念,不管你以後做到什麼樣的一個地位,只要你聽法,一定要坐在低的地方。


第二個「發起調伏德」,你內心當中要產生謙卑的心,調伏自己的高慢心跟高舉的心,這個很重要。第三個「以具笑目視,如飲甘露雨」,佛法就像是藥一樣,我們應該「具笑歡喜心,偶爾的去注說法的法師,就像一個口渴的人去希求甘露一樣的心態,有一種希求的心情。第四個「起敬專至誠」,要恭敬心、專心跟至誠懇切心,這前面說過了。第五個「善淨無垢意」,內心當中要保持一種清淨的意念,佛法講清淨是針對染污來說的。什麼叫染污呢?佛法說「你心中的懷疑,就是最大的染污。」所以我們講信心就是清淨,我們講清淨的信心,也就是說你今天不要抱著一種懷疑的態度來聽法,否則的話,你所有的佛法,都被你懷疑的心所染污了。這五點作一個總結:「如病聽醫言,起承事聞法。」就像一個重「」的人「聽醫」生的處方一樣,來對法師跟佛法產生恭敬供養的心來聽法,這樣子才能夠得到利益。


我講個實際的公案:本師釋迦牟尼佛求法的過程,在《法華經》的〈提婆達多品〉裡面講到:釋迦牟尼佛曾經作大國王,可以說財富非常豐富,這時候國王就思惟世間的財富是無常的,是一個暫時的因緣;所以希望追求大乘佛法的真理,就放棄了王位走入了山林當中,看看誰能夠為他宣說大乘法。這時候有一個修道的仙人就是提婆達多,跟他說:我有大乘法門叫做「妙法蓮華」,我可以為你宣說,但是有個條件,你必須終身做我的侍者。這時候,釋迦牟尼佛本來貴為大國王,為聽法的關係就捨棄他的尊貴身,為修道仙人作侍者,為他燒飯、為他洗滌種種的床座,甚至於用他的身體,來當做修道仙人的椅子,讓他這樣子坐,目的就是跟他學習「妙法蓮華」。到最後,釋迦牟尼佛自己說:因為這期生命謙卑的學習「妙法蓮華」的關係,使令他快速的成就慈悲喜捨,使令釋迦牟尼佛快速的成就六波羅蜜的功德,就在這一生當中能夠快速的積集這樣的一種資糧,都是因為他謙卑的學習《法華經》的緣故。我們可以看:我們的本師,整個成長過程,而彌勒菩薩是生生世世作釋迦牟尼佛的老師,但是為什麼釋迦牟尼佛比一般成佛的速度快了十二劫,超越了彌勒菩薩先成佛?就是他特別的精進。你看釋迦牟尼佛的《本生傳,特別的是他求法的時候,心特別的精進,這是影響一個人成敗非常重要的關鍵。


我覺得我們學佛,很多地方是關鍵;比如說,你吃飯的時候、少吃一碗飯,這不是關鍵,這是善調身心;這不是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在一個非關鍵的地方,但是反而關鍵的時候,就是影響你成敗、影響你成佛速度的關鍵地方,我們沒有把握住機會。諸法因緣生,每個因緣輕重的比例不一樣,對我們成佛的比例不一樣。當然你要是不看大乘經典、不讀《法華經》、不讀《華嚴經》,你就不知道這個因緣、是不是關鍵,你沒有辦法判斷,但是「聽聞佛法絕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在你的成佛之道。諸位,我們今天大家都是同學,誒你三個月前出家,我現在出家,出家的時間都差不多;但是出家一段時間以後、到來生以後,每個人跑的速度就不一樣了,成佛的速度也不一樣;因為有些人能夠掌握成佛的關鍵,重點是能不能掌握這個關鍵的力量。所以我們為什麼今天必須要聽聞?就是你能夠掌握住:什麼是成的關鍵。好,這地方講到對法跟法師的一種態度。


http://tw.myblog.yahoo.com/yds-bore/article?mid=3497&prev=3498&next=3494&l=a&fid=7


達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聞法儀軌(三)對法跟法師應有的態度


  楞嚴經




·  聞法儀軌




·  淨界法師主講




·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三頁,「甲二、於法法師發起承事」。




·       
身為一個大乘的佛弟子,我們這一念明了的心,在一生當中會遇到很多的佛法,也會遇到很多的法師;但不是所有的法師跟佛法,對我們都是幫助的;甚至於我們遇到的法門、哪些法師的因緣,對我們反而產生一種障道的力量;問題點在哪裡呢?就是我們本身沒有掌握正確的聞法儀軌。




·       
蕅益大師說:它本來是珍寶,但是我們在拿珍寶的時候不善巧,結果身體被割傷了。所以這個課程,在宗大師的《廣論》當中是當做「道前基礎」,就是你蓋房子,先要把地基打好,沒有地基,這房子蓋起來是會垮掉的。這樣一個基礎的教育,我們看這地方講到對法跟法師應有的態度。這當中有二段:




·       
專信恭敬聽聞法,不應於彼起毀謗;於說法師供養者,謂於師起如佛想。




·       
這地方是說明我們在面對法、面對法師的態度。第一個、面對法的時候,法有二種:第一種是你今生所專修的、主修的法門、或者說你根本的法門;那當然沒話講,你遇到了淨土法門、或者你所修的般若法門,這時候你應該什麼態度呢?專心、信仰的心、恭敬的心來聽聞。第二個、你也會遇到一些今生所沒有修學的法門,這個法門今生沒有把它納入你的根本法門,但是你也聽聞到了;但是這地方要注意了,「不應於彼起毀謗」,即便你今生沒有修學,也要保持一定的尊重跟隨喜讚歎,因為來生遲早會遇到,我們必須為來生結下一個善緣,這是對法的態度;包括你今生所專修、包括你今生暫時沒有修的,這二種態度。




·       
我們對於這個「人」、對於說法的「法師」,在面對說法師的身口意供養,最好的心態,就是把法師當做佛陀一樣的轉想;把法師當「佛」的轉想,這地方有二個很重要的觀念要加以說明。為什麼要把法師當佛一樣的轉想呢?第一點就是講「萬法唯識」的道理,也就是說,一切其實是你心中所變現的,你看這個,同樣是水,我們看到的是濕潤的水;餓鬼道的那念心看到水,他看到的是熱惱的火;因為他的心態跟我們不一樣;你看天人看到的水,是非常莊嚴的琉璃地,他的心態比我們更好。同樣的水,有些人的感覺是濕潤的水、有些眾生感覺是熱惱的火、有些眾生感受到的是莊嚴的琉璃地。所以說水對我們產生的效果,不是外境決定的,是你的心決定的。你看同樣的水,不同的心態去接觸它,產生不同的效果。所以佛陀滅度以後,你今天能夠把每堂課的老師,都當做佛陀的轉想,先不管別人怎麼樣,至少對你是最大的加持,重點是你自己得到最大的利益,你這堂課非常受用,何樂而不為!所以這一點是非常重要,就是說你把他當做佛陀,就等於得到佛陀的加持一樣,這是第一點。




·       
第二點、從一個功能上來說,為什麼要把法師當做佛陀看待呢?宗大師講一個偈頌說:「佛非水洗眾生罪,亦非手拔有情苦,非將己德移於餘,唯為說法令解脫。」說佛陀出世以後,是來幫助我們眾生修行的,我們現在有很多罪業,佛陀不能用祂清淨的甘露來洗我們的罪業,佛陀做不到;我現在很痛苦,佛陀不能用祂萬能的手來拔除我們的痛苦,佛陀也做不到;佛陀也不可以把祂所有的波羅蜜,送你一個,來讓你受用,也沒有辦法!不能把功德送給你。佛陀不能為我們拔苦、也不能給我們波羅蜜,那佛陀做什麼事呢?「唯為說法令解脫。」其實我們看,佛陀成道以後,到入涅槃之前,只有做一件事情,就是「說法」,佛陀把道理告訴你,讓你自己聽聞以後,讓你自己改變。所以我們一再講個觀念:一個人要改變,只有一個情況,你自己願意改變,沒有一個人可以幫你改變。這意思就是說,其實佛陀是扮演說法的角色,而法師也是扮演說法的角色,從功能上來說,這二個效果是一樣的。你看佛陀滅度以後,就是靠這些天下弘揚佛法、諸大善知識來弘揚佛法。所以從這個地方念恩生敬,因為他今天扮演的,剛好是佛陀的角色,你把他當做佛陀一樣看待,而我們聽法者自己得到最大的加持,重點是我們自己得到最大的利益。這地方講到我們對於法對於師這二種的心態。這地方是講到應該做的二種心態;以下說明應該避免的,看第二段:




·       
又者不應作意五處所者:我們對於這個法師,盡量能夠避免去觀察五個處所:所謂戒穿缺,種性下劣,形貌醜陋,文辭鄙惡,所發語句粗不悅耳。便作是念,不從此聞,而棄捨之。




·       
第一個、法師的「戒穿缺」有過失;不過這個地方宗大師強調:「戒穿缺不能破根本重戒。」善知識破了根本重戒,這個人就不是善知識了,因為它是一個指標,這個根本。這地方的意思是說,法師在身、口二業,有一些微細的過失、有一些威儀的過失,不圓滿,這個難免;但是也不能夠因為這樣,就不跟他學了,因為不跟他學,他有這方面的正法,你就失去了一個增上的機會了。就是這個法師的身口二業,有一些威儀上的過失。




·       
第二個、法師的「種性下劣」。這個「種性」,當然我們現在沒有所謂的種性,但是意思就類似我們講:這個人學歷很低、出生卑微只有小學畢業、國中畢業;你是大學碩士,你就不跟他學習了。不跟他學習,你就失去了一個增上的機會。所以我們對於「種性下劣」,你不要管它,重點是他心中有法,這是重點。




·       
第三個「形貌醜陋」,這個法師長得不莊嚴,你就不跟他學習了,這樣子也不對了。「文辭鄙惡」,這個法師講話不文雅,不能用美妙文雅的方式表達出來,可能書讀得比較少;但是他的法是真理,你還是要學習。「所發語句粗不悅耳」,這個法師可能經常會有一些粗暴、用來對治的言詞,我們也不能夠因為言詞比較粗暴,我們就不跟他學習了;因為良藥苦口,雖然有些粗暴,但是我們內心順著他所說的法義去思惟,我們真實能夠受用,那就可以了。假設我們對於前面的五種情況「便作是念,不從此聞,而棄捨之;」這樣子菩薩就失去一個自己進步的機會。




·       
這個地方有個觀念,我們必須要了解:我們今天是生長在末法時代,而不是正法、像法時代;今天要是生長在正法時代、像法時代,你拜一個文殊菩薩做師父、你聽普賢菩薩說法,你就覺得很輕鬆自在,因為他的資糧力非常的圓滿,他的福德智慧都很圓滿。但是我們到了末法時代,這些所謂天下弘揚佛法的諸大善知識,本身的資糧可能都有欠缺;這地方就有問題了,就是說我們在學習佛法,本身要多一分的包容;為什麼呢?因為這說穿了,還是我們個人的業力,說你要是有本事,為什麼不生長在正法時代、像法時代!我們今天到了末法時代,才遇到這樣佛法的善知識,雖然表面上是說這個法師有過失,但實際上還是我們個人的業力淺薄,我們自己福德淺薄。所以我們還是要把握這樣的學習機會來增上。




·       
智者大師說:一個貧窮的乞丐,他要得一個珍寶,不幸的是這個珍寶在垃圾堆裡面。智者大師問你說:你是要去拿,還是不去拿?你不去拿,就是一輩子貧窮;你去拿,你就必須忍受垃圾堆的這些過失。智者大師說:有智慧的人會忍受垃圾的過失,而去得這個珍寶,因為垃圾的過失是暫時的,得到這個珍寶是永久的。所以我必須勉勵大家、跟大家互相勉勵;我們在修學佛法的過程當中,必須要跟很多我們覺得不滿意的人學習,這是不得已的;每個人都一樣,因為我們生長在末法時代,整個眾生的共業,就是福德智慧資糧都差了。但是我們得到人身,我們希望增上,就必須忍受垃圾、去得到珍寶,重點是我們要得到珍寶,重點在這個地方。你看法師身口意的過失,其實對你是沒有好處的、對你是沒有好處的。所以宗大師提出五點,來提醒我們不要去看師長的過失。




       
 




http://tw.myblog.yahoo.com/yds-bore/archive?l=f&id=7&page=2




達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聞法儀軌(二):怎麼去思惟佛法對我們產生的作用呢?




楞嚴經




聞法儀軌




淨界法師主講




!看第三段:




《瑜伽師地論》云:須以想聽聞正法




ㄧ、「珍寶想;二、眼目想;三、光明想;四、大勝利想;五、無罪想。




這個地方作一個總結,就是我們今天在聽聞佛法之前,應該怎麼去思惟這個佛法對我們產生的作用呢?第一個、你要把佛法當成「珍寶」的一種感覺,就像一個貧窮人去追求珍寶,我們看:




一、珍寶想──謂佛出世極罕難遇,其法亦然,由稀貴故,作珍寶想。




這個珍寶是「世」間很少有的,你看世間上有很多石頭、很多沙,但是珍寶很少。這個意思就是說,佛法必需有佛陀的出世才能夠產生的,而「佛」陀「出世」是很「難」遭「遇」的。你看我們今天,釋迦牟尼佛的法,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到了一萬二千年以後,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就完全消失掉了,人類就進入一個黑暗時代,要經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彌勒菩薩才出世,這一段時期出世的眾生,完全搞不清楚東西南北。所以說佛陀的出世、教法的生起,都是很稀有難得的。我們講實在話,我們今天能夠遇到佛法的住世,雖然說是末法時代,但是還是有法、還是有文字的佛法,這個機會是很稀有難得的。




二、眼目想──時時增長俱生慧故,作眼目想




我們應該把佛法當做好像是我們身體裡面的「眼」睛。我想我們一天當中用的最多的就是眼睛,有時候我們沒有去動手、也沒有動腳,但是我們眼睛一般來說,只要醒過來的時候,眼睛是一定要動的。這個眼睛的意思就是「時時增長俱生慧故」,我們聽聞佛法的道理也是這樣,一次又一次的去「增長」我們內心的善根、內心的善根。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時時」,我想我們一個佛弟子要有一個基本觀念:你聽聞佛法,你絕對不要怕重複,說「誒,我聽過了」,你聽過了,你再聽一遍!我們要思惟一個道理:我們內心當中每一個人都有他的煩惱,有些人貪煩惱重、有些人瞋心重、有些人情執重,貪瞋癡各式各樣,而煩惱的背後是有個錯誤的想法、慢慢慢慢的累積而成的;煩惱是由思想產生的、錯誤的思想,而我們內心當中面對這種錯誤的思想、顛倒的思想,我們過去生中不斷的重複,所以這個煩惱才會那麼重。你看,我們在面對煩惱的時候,我們一再的縱容它;但是面對正法的時候,卻不願意重複;這個力量就薄弱了。所以佛法跟我們看報紙是不一樣的,不是看過就好,沒有這樣的事情,它是要一次一次的聽聞,就像印刷一樣,每次的聽聞當中都增長一次觀照的智慧,每一次的聽聞善根慢慢的增長,這叫做「時時增長俱生慧故」。




三、光明想──由其所授智慧眼目,能見如所有性及盡所有性故,作光明想。




我們不但有眼睛,還必需有光明,「能」夠「見」到……。這個「如所有性」是講諸法的空性、諸法的總相;「盡所有性」是講諸法的別相,講到因緣法,十法界的因緣果報。這個就是把佛法當「光明想」。




四、大勝利想於究竟時能與涅槃菩提果故。




佛法跟世間法最大的差別,我們古人講一句話說:「一入耳根,永為道種。」我們聽了很多的佛法,其實很多的道理我們今生不一定用得到,真的是有的用不到。我們一般來說,真正今生,站在求生淨土的角度來說,我們所聽聞佛法的部分,大概只用十分之一左右而已,很多東西今生都用不到;但是我們還是要聽聞,因為你為以後的菩提涅槃,作一個布局;因為你還有來生。佛法聽進去以後,什麼叫做金剛種子?就是它永遠都不會消失掉,即便你以後到三惡道去,都不會消失掉。而這樣的大乘善根,跟著你的生命不斷的運轉,它會慢慢的帶著你跟三寶結緣,繼續的聽聞佛法,慢慢的趣向於「菩提、涅槃」的「果」報,它對我們生命有種引導的作用。你看有善根的人跟沒有善根的人差很多:有善根的人一時做錯了事,誒,就會遇到好的善知識來開導他、就會有好的環境使令他改變;你跟三寶沒有結緣、沒有善根呢,當你產生過失的時候,你就一直錯下去了。所以我們講,你聽聞佛法,對著未來來說,你終究會跟「菩提涅槃」的「果」報相應的;因為它可以作為你非常好的引導。




五、無罪想──現在亦能得彼二之因、止觀樂故。如是於諸聞法勝利等,數數思惟,應當發起勝解。




前面的「大勝利想」是約著我們來生的利益,這個「無罪想」是說我們內心當中順著這個「法」義去「思惟」;我們心中很多的罣礙、心有千千結,我們思惟「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其實世間的成敗都是緣生緣滅的,都沒有真實體性的,你這樣,內心當中就會產生一個寂靜的安樂,就能夠把這一念心從「心有千千結」的角度跳脫出來,而產生一種開闊的安樂。這就是講到我們今生聽聞佛法、去思惟佛法的快樂的感受。總而言之,我們今天在聽法之前,要把它當做貧窮人追求珍寶、瞎子追求眼睛、在黑暗當中追求光明,乃至於成就菩提涅槃、成就身安道隆這樣一個殊勝的功德,那麼產生一個殊勝的理解。好,我講個小故事來加以說明。




在《賢愚經》當中講到:佛在世的時候,有個大富長者叫須達長者,這個須達長者在佛陀教法當中的修學是證得了初果,所以他有四不壞信;對於佛法僧戒產生堅定的信心,他就發願要盡形壽無條件的供養僧團,所以他到僧團白告大眾師說:「我對於僧團,但有所求,必能如願。」只要三寶來跟我乞求,我一定滿他的願。這時候比丘聽了以後,很多比丘,哦,需要一個杯子,就到他們家乞求一個杯子;少一件衣服,就跟長者乞求,拿一件衣服。整個乞求的方式是怎麼樣呢?當然大富長者有錢人,門庭廣大,他們家進去以後有一棵大樹,大樹上面有二隻鸚鵡,非常聰明、善解人意,看到穿黃色袈裟的比丘來,就很高興的說「比丘來了、比丘來了。」就飛到後院去通知長者,長者就很歡喜的出來迎接比丘,就把比丘所需要的東西供養給比丘。所以二隻鸚鵡就經常扮演通風報信的角色。有一天釋迦牟尼佛就跟阿難尊者說:「你今天到長者家去托缽,順便為這二隻鸚鵡說法」,如是如是的交待阿難尊者阿難尊者秉持著佛陀的慈命,就來到長者的家裡面,走進大門以後,二隻鸚鵡又很高興的飛起來,說「比丘來了、比丘來了。」又要去通報了。這時候阿難尊者說:誒,你先下來,我有話要跟你們說。就跟這二隻鸚鵡說「苦集滅道」的道理。他說:你應該要「知苦斷集、慕滅修道。」這鸚鵡聽到苦集滅道的道理,講到知苦斷集、慕滅修道以後,二隻鸚鵡非常的歡喜,就從地上飛到了樹上,也是著「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就這樣子從樹上飛到地上,展轉七次,然後再飛到後院去報告長者。報告以後,長者出來就滿阿難尊者的願供養,阿難尊者就回去了。到了晚上,有一隻狐狸跑到樹上,就把二隻鸚鵡給吃掉了。吃掉以後,比丘就覺得很傷心,平常我們去長者家乞求,都是牠們二個通報的。比丘就問佛陀說:這二隻鸚鵡死掉以後往生到哪裡去了?




佛陀說:這二隻鸚鵡因為聽聞佛法,產生歡喜的關係,死掉以後生到四天王天,死了以後,又到夜摩天去,以後到兜率天,展轉到了他化自在天,死了以後又再到四天王天;如是的在六欲天展轉七次,七次死掉以後來到人間做人,享受一生的安樂以後,到晚年感到苦空無常去修行,在今生當中證得辟支佛果。我們講「諸法因緣生」,這鸚鵡牠經過展轉的天上,為什麼會證得辟支佛果呢?因為他過去生聽聞了苦集滅道四聖諦的道理。所以我們內心當中,你所聽聞的佛法,沒有一句是白費的,不可能白費。你說「誒這句話我暫時用不到。」你以後用得到的,總有一天用得到的!我們可以這樣講,只要這句、是佛法的道理,進入到你的心中:第一個、它永遠不會消失掉;第二個、它絕對不會白白的讓你聽聞,總有一天會產生效果;我們叫做「乘」。所有的教法只有佛教有資格叫做「乘」,大乘、小乘;因為它有「到彼岸」的效果。我們把「聽聞佛法」作個總結:第一個、你所聽聞的佛法,今生用得到的就是讓你分別善惡法,讓你今生修學的時候產生種種斷惡修善、安樂的感受,現世的利益。第二個、特別是在大乘佛法,比如我們講的《楞嚴經》,很多中道的思想「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即空即假即中」的中道思想,其實我們在操作上今生有一定的困難;但是我們必須把這種大乘圓滿的善根種子先種進去,就是講來生的利益,它會引導你趨向大般涅槃,那種趨向的力量你也要把它準備好;也就是說,必須為你來生作好準備。




所以我們聽聞佛法:第一個、為了今生的滅惡生善、為了今生的離苦得樂;第二個、要考慮一下你還有來生,不是只有今生而已,你到來生才準備,來不及了,所以你必須為來生作好準備,就是我們講的,跟菩提、涅槃的大果相應。所以我們在聽聞佛法之前都要去思惟:第一個、這樣的法進入你心中以後,對於今生跟來生都是有很大的增上效果;而這樣的一個佛法,我們在無量劫當中是很難聽聞的,是非常稀有難得的、是值得我們珍惜的。這都是我們在聽法之前應該有的一個認識。




甲二、於法法師發起承事




好,我們看第二段,第二段就講到「當我們了解到佛法對我們的好處以後」,我們應該生起什麼樣的心態呢?「於法、法師發起承事」。我們在聽聞佛法之前,要對「於」我們所聽聞的佛「法」、跟教授的「法師」,「發起」這個「承事」,「承事」就是一種很虔誠供養的心情。這個地方有三段,我們先看第一段:




如《地藏經》




專信恭敬聽聞法,不應於彼起毀謗。於說法師供養者,謂於師起如佛想。




我們今天聽聞佛法的心態,對法的心態是什麼?有三個:第一個、你要「專」心,不能打妄想,因為你過去在三惡道當中,根本沒有因緣聽佛法,你在三惡道裡面,經過罪業的力量打滾,好不容易今生得到人身、又好不容易遇到釋迦牟尼佛、佛法的出世,這樣的機會難得,會讓你今生得到很大的利益、會讓你來生解脫的因緣成就了,你要把握機會。身為一個人,龍樹菩薩說:一個人成功跟失敗,重點在於機會來臨的時候,你要會把握!你要掌握最佳的時機。而聽聞佛法,上課的時候是最佳的時機;你一定要專心。你平常打妄想也就罷了,這個時候要專心。第二個、要保持「信」心。佛法的修學跟世俗的學術研究是不一樣的,學術研究是抱著懷疑的心態,來學習一切的世間法;佛法是以「信根為本」,我們講「信進念定慧」,以信根作根本,所以佛法很多不可思議的真理,經過祖師的傳承以後,當我們顛倒妄想的心跟真理接觸的時候,第一件事情先要求自己相信。〈菩薩戒〉就是強調這個觀念,先相信、仰信真如法性在凡不減、在聖不增。這第二個很重要,信心;第三個、要產生「恭敬」心,不要產生輕慢佛法的心態。以「專」心、「信」心、「恭敬」心,三種心來「聽聞法」,這地方是講到應該做的。




第二個、應該要避免的:「不應於彼起毀謗」。




我們應該知道一個觀念,佛法的安立是約著眾生的根機而安立的,蕅益大師說:「良由眾生根機不一,致使如來巧說不同。」所以佛法基本上在修學過程當中,我們沒




辦法廣學一切法門,只能夠在今生當中,選擇你適合的法門,但是千萬「不」要對其他的法門產生「毀謗」。修淨土宗的,對於禪宗、天台宗,保持隨喜讚歎,因為你遲早要通達一切法門,只是你今生的因緣,選擇這樣的一個因緣;所以產生毀謗對我們未來,會產生障道。所以這地方很重要,千萬不要對於任何的法門產生毀謗,這是應有的態度。這個地方是講到對法的內涵。




再來是講到「法師」、講到「人」,「於說法師供養者,謂於師起如佛想。」我們對於「法師」身口意的「供養」,包括身業的問訊禮拜、口業的讚歎、包括意業的虔誠恭敬。而對於授課法「師」最好的態度,就是把他當做像「佛」一樣的觀「想」。宗大師說:每一堂課遇到一個法師,你就把這個法師當做佛一樣的看待。這樣對你有什麼好處呢?就等於是佛陀對你的加持是一樣的。我想:我們要有一個觀念,身為法師,你心中怎麼想、對他是無所謂,但是重點是你自己得到最大的加持。關於這個觀念,我們下一堂課再說明,為什麼我們在聽法的時候,要把法師當成佛一樣的轉想,這個觀念是很重要的;這樣想過以後,我們這堂課,你這樣聽下去,會對你產生什麼樣的效果,下堂課再加以說明。好,休息十分鐘。




 




http://tw.myblog.yahoo.com/yds-bore/article?mid=3493&prev=3494&next=3492&l=f&fid=7

達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聞法儀軌(ㄧ):應該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聽聞佛法?

 

楞嚴經


聞法儀軌

淨界法師主講

第一卷

〈聞法儀軌〉


監院法師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同學,阿彌陀佛!好請放掌。



今天是佛學院第一學期的上課,學人想利用這個地方,簡單的說明:身為一個佛弟子,應該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聽聞佛法,才是一個最恰當的方式。為什麼我們聽聞佛法要有一定的儀軌呢,學人加以說明。大乘佛法的基本思想,說是「諸法無自性,一切從緣起,一個法到底是一個功德法、還是過失法,基本上是不決定的,是從它整個生起的因緣來決定的;也就是說,基本上佛法的修學是重視過程,你在整個過程當中,內心的造作,會決定這個法的一個相貌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加以說明。比如說,同樣是水:牛去喝水以後,牠產生了牛奶,因為牠的內心產生慈悲的造作,所以牠把水轉換成牛奶;這蛇也去喝水,但是牠內心產生瞋恚的造作,結果牠這個水轉換成毒液。所以說,同樣的水,我們說水是無自性的,「諸法無自性」說「一切從緣起」;也就是說,因為不同心態的造作,它就產生不同的結果。所以宗大師說:同樣的聽聞佛法,有些人會得到很大的利益,而產生滅惡生善的效果;有些人聽聞佛法,因為他自身的過失,而產生了障道,他聽完以後反而障礙他的修學。所以聞法的一些儀軌是非常重要的,會影響到我們聽了以後,到底是不是能夠受用、或者產生障礙,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好,我們看《講義》的第一頁:


◎將述此義,大科分三:
┌甲一、思惟聞法所有勝利
├甲二、於法
法師發起承事
└甲三、正聞軌理 今初。


首先我們看第科、思惟聞法所有勝利,首先我們在聽經之前要「思惟」我們聽的這些殊的功德,這第一;第點、「於法法師發起承事」,當我們對法產生一種殊勝功德的思惟以後,對於所教授的佛以及法師生起一種承事供養的心。這二段都是在聽法之前的一個基礎,我們叫做道前基礎,在聽法之前的準備。第科、正聞軌理,這個就是你正式到了講堂以後,你面對法師、面對法,你應該有的態度;第三科是式的說明:聽軌理


甲一、思惟聞法所有勝利


我們在求法的過程當中,很重要的一個心態,就是一種善法欲,佛法是主動去追求的,你才能夠得到利益,而不是動的配合。說:「誒,佛學院排那麼多課,反正你排、我就來聽。」這樣的心態是一種動的,你很難得到利益。所以我們在聽課之前要思惟」:到底聽「」這個「」,對我們會有什麼樣殊「」的好處?要先去思惟這個道理,而產生一種主動的、積極的追求心態。這當中有三段,我們先看第一段龍樹菩薩《聽聞集》,請合掌:


《聽聞集》云:如入善覆蔽黑暗障室內,縱然有眾色,具眼亦莫見。如是於此中,生人雖具慧,然未聽聞時,不知善惡法。如具眼有燈,則能見諸色,如是由聽聞,能知善惡法。


這一段龍樹菩薩等於是把聞法的功德、跟不聽聞法的過失,作了一個對比;首先我們看:假設我們不聽聞佛法,會有什麼過失呢?說:誒,我們出了家,好好修行就好了,為什麼要聞法呢?龍樹菩薩說:就像一個人到了「善覆蔽」的「黑暗障室」內,就是四面都有牆壁、有障礙的房間中,這個人在完全的黑暗當中,即使房間裡很多差別的法,比如說,有珍寶能夠讓我們產生安樂的很多刀劍會傷害我們的;我們到了那個房間,即使我們有睛,也不判斷什麼是珍寶、什麼是刀劍,我們沒有辦法判斷!也就是說,我們缺乏光明的引導,即使房間有珍寶、有刀劍,我們也「不知取捨」;這地是個譬喻


我們看「合法」:「如是於此中,生人雖具慧,然未聽聞時,不知善惡法。」也就是說,我們今天得到了人身,一個非常珍貴的、能夠修學法器的人身,而且我們第六意識的智慧很正常,你看畜生道的第六意識是不正常的、是非常愚癡、暗鈍的,所以我們得到一個很正常的、非常清楚明了性的智慧,但是我們沒有「聽聞」佛法,結果是怎麼樣呢?「不知善惡法」!我們不知道什麼是對、也不知道什麼是錯,問題在這個地方;我們不能產生一種自我反省的力量。


比如說你今天造了錯,學了佛、你還是會造錯,但是你學佛以後,能夠善知善惡法,就能夠從這樣的正見當中產生自我反省、自我調整。如果你沒有聽聞佛法,對於自己的行為身口意完全不能反省;當一個過失出現的時候,你就一輩子錯下去了;為什麼?因為你「不知善惡法」。所以了解善惡法是非常重要的,即便不能馬上的讓自己完全清淨,但是要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以這個標準,不斷的來要求自己、來調整自己,我們才有進步的空間。所以了解善惡法,這是非常重要的基礎。那麼了解善惡法是什麼,聽聞而來的;這一段是先說明:假設不聽聞佛法產生的過失,最嚴重的就是「不知善惡法」,這是過失。


以下,我們看聽聞佛法的「功德」:「如具眼有燈,則能見諸色。」你能夠聽聞佛法,就像一個人有」睛,這個眼睛就是我們有了第六意識的明了性;而且「光的引導,這個燈光就是佛法的正見;這樣子、有第六意識清楚的明了性、再有法的引導,就夠很清楚的知道:什麼是ㄧ珍寶,我們應該要追求,,什麼是刀劍,我們應該遠離。這個道理就是說「如是由聽聞,能知善惡法。」我們每個人都一定經過「聽聞」,才能夠分別「善惡」。宗大師說:正見是一切善法的根本。這無量無邊的善法,有一個根本就是正見。所以可以這樣講,我們剛開始學佛以後,第一件事情就是聽聞佛法、建立整個修學的正見,那麼在禪宗叫做「認清路頭」。你開車開了半天,還在都市打轉,還上不了高速公路,那就完了。修行最怕的是什麼?就是你錯認消息,這個車子半天,就上不去。為什麼呢?因為你沒有正見,沒有正法的引導。所以我們一定要經過佛法的引導,能夠產生正確的修行。看第二段:


又《本生論》云:「聽聞隨轉修心要,少力即脫生死城。


這地方講到修學佛法的三個次第:第一個「聽聞」。聽聞就是聞所成慧;當然現在有些字的檔案,但是從《楞嚴經》的觀念來說,我們學習佛法,六根當中聽聞的效果最好,比你自己用看的效果來得好!因為印象深刻。所以一般來說,佛教在娑婆世界的流通,叫做「音聲佛事」,佛法是把聖道放在音聲當中;我們經過聽聞,就把音聲的佛事轉成我們心中的道。所以剛開始六根當中,是以聽聞來當做根本。「隨轉」,這「隨轉」就是思所成慧;這個法義你聽進去以後,心中不斷的思惟,心隨法義而轉、去消化法義,叫「隨轉」,產生一種思慧;思慧會產生一個勝解,堅定的理解。第三個是「修心要」,我們產生修慧,開始去修正對治我們內心的煩惱。這樣子有什麼好處呢?這個「聽聞隨轉修心要」是講因地的修學;這以下講果地的功德。「少力即脫生死城」;我們能夠掌握這樣一個修學的心要,用很的時間,就能夠「解脫生死」的痛苦。


我們可以這樣子講,其實外道也是有很重的出離心,憑良心講:他們也很努力用功在修學;但是他們跟我們佛弟子最大的差別,就是缺乏善巧慧,沒有智慧的善巧。我們舉個例子,比如說九十六種外道,《楞嚴經》當中講到其中一個苦行外道。外道也知道生命的痛苦是罪業產生的,說你為什麼會有痛苦?因為你有罪業;但是他認為這個罪業是真實的、不能改變的,所以要趕快離苦得樂,趕快把自己的業障消除,最好的方式就是修「苦行」。因為它是真實的,你不能改變它的,那怎麼辦呢?就躺在有刺的荊棘上面、或泡在冰冷的水當中、或者是倒掛在樹上;他的整個苦行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快速的消除罪業、快速成就安樂的涅槃。我們佛法認為:這樣是不善巧的,因為你這車子走錯了方向,把車子打壞了是沒有用的,因為它是牛車,是前面那個牛有問題,你對車子、打車子是沒有用的。我們的身心世界有痛苦,跟色身是沒有關係的;折磨你的色身是沒有用的,因為問題不在這個地方問題是那個牛,要調整那個牛的方向。


所以從佛法當中,我們「聽聞隨轉修心要」,聽到了龍樹菩薩說的「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你看,這句話就告訴我們個修行重點:第一個、我們剛開始修學偏重在斷惡,就是「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從假入空觀,從因緣法的觀察當中,知到它緣生無性,當體即空;第二個「亦名為假名」,當我們入了空以後,我們幹什麼呢?開始第二步「從空出假」,大乘佛法是不忽略因緣的假相,因為假相有它的作用。如說吃飯,飯是個「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但是它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你看發生山難以後,那個人被埋在泥土裡面,救出來以後幾乎是奄奄一息、沒有生命現象;救起來以後,趕快吃個飯、休息幾天,誒容光煥發;這個飯對我們色的確有滋養的效果。所以大乘佛法也知道:每個因緣法當中只要善加利用,我們都可以積功累德。所以龍樹菩薩說:「亦名為假名」;所以菩薩觀一切法空的時候,不要忽略了因緣所產生的這種差別的作用。「亦名中道義」,當你把真空跟因緣法、加以平衡的時候,這就是中道實相。所以整個修學,不是「從假入空」,或者「從空出假」,都是由聽聞的引導而來。


佛法的修學,沒有人說「一出家,二個眼睛一閉,你就知道怎麼修行。」沒有這事情佛教是有傳承的,「欲知山上路,須問過來人」沒有人說自己就去爬山的,沒有這樣的。所以蕅益大師說:「我們每個人種樹的目的,都是要得到水果。」他說:「外道種樹,是有無果。」外道種樹開了很多的,到最後、一顆水果都沒有。是表示因地,你看外道的苦行,什麼花樣都有、什麼奇奇怪怪的方式都有,但是最後一個果都沒有;沒有什麼樣的功德。所以外道的樹是有無果,無益的苦行。小乘佛法是一一果,小乘學者對因緣法、對六波羅蜜沒有興趣,但是他專門修習無常、無我的智慧,成就偏空的涅槃,所以一個華、結一個果。大乘佛法,是多多果因地廣修萬行,在果地上成就萬德莊嚴,而這樣的一個關鍵點,都必須要聽聞來作引導,所有的修學,都是從聽聞來產生一個正確的修學;所以整個身口意的修學,是由「聽聞」產生「隨轉」而產生「修心要」,最後才成就「解脫生死城」,它是一貫的作業方式。


http://tw.myblog.yahoo.com/yds-bore/article?mid=3492&prev=3493&next=3020&l=f&fid=7


達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