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法儀軌(四):學習的態度

 

聞法儀軌

淨界法師主講


我們看第三段的《本生論》


如《本生論》云:「處極低劣座,發起調伏德,以具笑目視,如飲甘露雨。起敬專至誠,善淨無垢意, 如病聽醫言,起承事聞法。」


這個地方把我們學習的態度,包括對法跟法師的態度,作出了五點的總結。第一點、你到了講堂,不管你今天是一個什麼樣的身分,我是住持、是長老,只要有法師說法,你只能夠坐在一個比較「」的位置。我記得幾年前在蓮寺齋戒學會上課,我那個時候的戒臘大概只有五、六臘,懺公師父的戒臘大概是我的十倍、差不多是十倍,我在講課的時候,懺公師父偶爾會進來聽幾句,他每次進來的時候,都悄悄的進來,然後坐在下面,跟同學要一本《講義》,靜靜的聽幾分鐘,有時候會聽到下課,有時候聽到一半,離開。我覺得老人家是給我們做個身教,你看他,一個長老進來也是安安靜靜的坐在下面,以一個聽法者、學習者的態度自居,從這個地方增上;當然我認為他是以身作則。所以我們今天諸位要知道一個觀念,不管你以後做到什麼樣的一個地位,只要你聽法,一定要坐在低的地方。


第二個「發起調伏德」,你內心當中要產生謙卑的心,調伏自己的高慢心跟高舉的心,這個很重要。第三個「以具笑目視,如飲甘露雨」,佛法就像是藥一樣,我們應該「具笑歡喜心,偶爾的去注說法的法師,就像一個口渴的人去希求甘露一樣的心態,有一種希求的心情。第四個「起敬專至誠」,要恭敬心、專心跟至誠懇切心,這前面說過了。第五個「善淨無垢意」,內心當中要保持一種清淨的意念,佛法講清淨是針對染污來說的。什麼叫染污呢?佛法說「你心中的懷疑,就是最大的染污。」所以我們講信心就是清淨,我們講清淨的信心,也就是說你今天不要抱著一種懷疑的態度來聽法,否則的話,你所有的佛法,都被你懷疑的心所染污了。這五點作一個總結:「如病聽醫言,起承事聞法。」就像一個重「」的人「聽醫」生的處方一樣,來對法師跟佛法產生恭敬供養的心來聽法,這樣子才能夠得到利益。


我講個實際的公案:本師釋迦牟尼佛求法的過程,在《法華經》的〈提婆達多品〉裡面講到:釋迦牟尼佛曾經作大國王,可以說財富非常豐富,這時候國王就思惟世間的財富是無常的,是一個暫時的因緣;所以希望追求大乘佛法的真理,就放棄了王位走入了山林當中,看看誰能夠為他宣說大乘法。這時候有一個修道的仙人就是提婆達多,跟他說:我有大乘法門叫做「妙法蓮華」,我可以為你宣說,但是有個條件,你必須終身做我的侍者。這時候,釋迦牟尼佛本來貴為大國王,為聽法的關係就捨棄他的尊貴身,為修道仙人作侍者,為他燒飯、為他洗滌種種的床座,甚至於用他的身體,來當做修道仙人的椅子,讓他這樣子坐,目的就是跟他學習「妙法蓮華」。到最後,釋迦牟尼佛自己說:因為這期生命謙卑的學習「妙法蓮華」的關係,使令他快速的成就慈悲喜捨,使令釋迦牟尼佛快速的成就六波羅蜜的功德,就在這一生當中能夠快速的積集這樣的一種資糧,都是因為他謙卑的學習《法華經》的緣故。我們可以看:我們的本師,整個成長過程,而彌勒菩薩是生生世世作釋迦牟尼佛的老師,但是為什麼釋迦牟尼佛比一般成佛的速度快了十二劫,超越了彌勒菩薩先成佛?就是他特別的精進。你看釋迦牟尼佛的《本生傳,特別的是他求法的時候,心特別的精進,這是影響一個人成敗非常重要的關鍵。


我覺得我們學佛,很多地方是關鍵;比如說,你吃飯的時候、少吃一碗飯,這不是關鍵,這是善調身心;這不是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在一個非關鍵的地方,但是反而關鍵的時候,就是影響你成敗、影響你成佛速度的關鍵地方,我們沒有把握住機會。諸法因緣生,每個因緣輕重的比例不一樣,對我們成佛的比例不一樣。當然你要是不看大乘經典、不讀《法華經》、不讀《華嚴經》,你就不知道這個因緣、是不是關鍵,你沒有辦法判斷,但是「聽聞佛法絕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在你的成佛之道。諸位,我們今天大家都是同學,誒你三個月前出家,我現在出家,出家的時間都差不多;但是出家一段時間以後、到來生以後,每個人跑的速度就不一樣了,成佛的速度也不一樣;因為有些人能夠掌握成佛的關鍵,重點是能不能掌握這個關鍵的力量。所以我們為什麼今天必須要聽聞?就是你能夠掌握住:什麼是成的關鍵。好,這地方講到對法跟法師的一種態度。


http://tw.myblog.yahoo.com/yds-bore/article?mid=3497&prev=3498&next=3494&l=a&fid=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達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