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心」是佛法的一切根本-淨界法師



 


成就大悲功德二


「大悲心」是佛法的一切根本,淨土宗是大乘法門,當然也應該要修大悲。


               ┌念恩┐┌慈心─與樂

┌一、正修大悲─知母┤  ├┤

│         └報恩┘└悲心─拔苦


│      ┌往向─回染向淨─成就自利功德

└二、至心迴向┤

       └迴向─回小向大─成就利他功德


                             ─糅合《菩提道次第廣論》─ 







大悲心的修法,首先「正修大悲心」,要生起大悲的心情:


第一個:知母


我們回憶我們已經生死無量劫,而每一次的生命,都必需要有一個母親來受生,所以每一個眾生,都曾經做過我的母親,這個就是「知母」,如實的了知一切眾生,都曾經做過我的母親。


第二個:憶念母親的恩德


既然,每一個眾生都曾經做過我的母親,都有十月懷胎生育之恩,乃至種種的辛勞養育;所以我們應該對過去的如母有情,生起感恩、報恩的心。由這個感恩、報恩的心情,激發我們的慈心跟悲心,希望前面所修持的禮拜、讚歎、作願、觀察這些功德,能夠讓眾生──遠離一切痛苦,得到究竟安樂。


也就是說:當我們修習前面的「止」跟「觀」--由『禪定』成就止的善業力;由『觀』成就淨土的觀照力;但是有時候我們會落入「我愛執」,活在自我意識的顛倒中。這時候修大悲心,就能夠把這種愛護自己的心,轉成愛護眾生的大悲心,所以修「知母、念恩、報恩」,能夠把這種顛倒想,完全轉換過來。之後,我們就可以修至心迴向了;我們有真實想要利益眾生,就可以作「迴向」。


迴向的內容有二個:


第一個:是「迴染向淨」--成就自利的功德。我們可以透過自己的迴向,所謂的「願生西方淨土中」,把雜染的果報迴轉到淨土的功德。


第二個:是「迴入娑婆度有情」--「迴小向大」,把這個狹小的心量,變成廣大的胸量,成就利他的功德。


在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一個重點:


淨土的本尊相應,你想要跟阿彌陀佛的心相應,本質要相同──


阿彌陀佛的心是大悲心,如果我們的心是狹小的我愛、自私自利的心,不可能感應道交,這二個不相隨順,氣味不同!


所謂修大悲心,不是說你能夠付諸什麼行動,你可能只是在佛堂裡面修觀:「知母、念恩、報恩」,你什麼都沒有做;但是只要你能散發出大悲心的氣氛,這就對了,重點是在於「發心」上,而不在於實際的行動。


你一定要把「想要眾生離苦得樂」的那種悲憫心,真的生起來。即便你不能付諸任何行動,也能夠感應道交,所以這個地方很重要,就是透過「迴向」來修大悲。






甲三、結示勸修二


最後一科,我們把前面的念佛跟止觀作一個總結。


偈頌一:是偏重在「觀照力」;偈頌二:是偏重在「善業力」。


 


 


頌一:


  委骸回視積如山,別淚翻成四海瀾;


  世界到頭終有壞,人生彈指有何歡?


  成男作女經千遍,戴角披毛歷萬端,


  不向此身生淨土,投胎一錯悔時難!


我們修淨土的人,對生命要經常生起正確的觀照。這個「觀照」有二個重點:


第一個,對娑婆世界的觀照。娑婆世界是「委骸回視積如山」,我們所委棄的尸體,像須彌山這麼多;因為生死別離所流的眼淚,像四大海這麼多;所以我們可以知道人生「到頭終有壞」,人生是短暫的。就是觀這個無常,死亡遲早要到來的;而死亡到來的時候,我們的眷屬、財富、一切的地位都要被破壞,說是「饒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這是對治我們對今生的愛取。


第二個,「成男作女經千遍,戴角披毛歷萬端」。我們觀察我們未來無量的生命,這當中有一個危機就是墮三惡道,「戴角披毛歷萬端」。所以我們對當來的果報要有畏懼的心情,不但是對今生的無常,對於來生三惡道的危機,也感到畏懼。


那怎麼辦呢?


「不向此身生淨土,投胎一錯悔時難!」


所以,我們下定決心──「為菩提道求生淨土」。這就是我們平常要做好的觀照力,觀察娑婆世界的無常、苦,觀察極樂世界的安樂跟清淨,而求生淨土。


 


 


頌二:


 一句彌陀法中王,無邊妙義廣含藏。


 十念往生成正覺,不在世間論短長。


                          


當我們要求生淨土的時候,我們應該要專心的憶念「阿彌陀佛」的聖號,因為「阿彌陀佛」的聖號,是總持阿彌陀佛的功德,只要臨終具足十念,就能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在莊嚴淨土中圓成佛道,就不必在這苦惱短暫的世間裡,去爭短長。


也就是說:我們既然相信有無量的生命,那就應該作好你的生命規劃。如果說,我們都沒有來生,只有今生,那就簡單了,即時行樂就好了。既然我們相信、也確定有來生,我們的生命「恆轉如瀑流」,那你來生的去處,應該在你一口氣還在的時候,就作好規劃,才不會等到臨命終時,手忙腳亂,六神無主,是這個意思。最後以此做為我們大家共同勉勵的方向。


 


我們今天的《念佛法要》就跟大家學習到這個地方,阿彌陀佛!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達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固齒神方--中藥刷牙粉



 





嗨!朋友,您的牙齒多堅固?
昨天,有同事拿了一張名為「固齒神方」的中藥刷牙粉配方,
聽本人講,刷了幾週後,果然有效果。
於是到網路搜尋,找到好幾處都有人PO上網了,
為了方便各位朋友,也將它放在這兒,嘉惠有緣人!
================


固齒神方(刷牙用)

作者:王煥華

對於刷牙漱齒,已為今人衛生風尚,但有人主張早起刷牙,也有人認為晚上刷牙更好。正如古代《金丹全書》中記載:「今人漱齒,每以早晨,是倒置也。凡一日飲食之毒,積於齒縫,當於夜晚刷洗,則垢穢盡去,齒自不壞。故云:晨漱不如夜漱,此善於養齒者。」筆者頗有同感。

十多年前,才四十多歲的我,牙齒常有鬆浮之感,且有一二臼齒蛀為空洞,常患牙痛之苦,曾將針灸針紮在頭面上安眠一夜。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得到一「固齒神 方」,如獲至寶。此方源於《陳修園七種合刊。經驗良方》(陳修園醫書72種)一書,上面記載:「治牙之方甚多,苦無大效。昔有人四十後病齒,大牙已脫三個,遇德州盧南石相國之弟 傳此方,用之動者復固,齒病遂除,即冬月食火鍋並煎炒等物,牙縫裡出疙瘩,用此末多擦一二次,旋即消減,真第一效驗方也。若於三四歲即用之,無間斷,可保 至老不脫,永免牙患。有此神方,諸方可廢矣。」

後來,又在中華醫學會如皋分會與江蘇省如皋縣中醫院於1981年合編的《餐菊軒醫輯》中得以證實。該書專門介紹了江蘇省著名老中醫、從醫六十多年的黃星樓 主任中醫師的寶貴經驗。書中說:「余歷年病齒,劇痛時不可忍受,常乞憐於止痛片,僅能暫緩其勢,又恒用沒石子含置,亦取效於一時,萬不得已則拔之。遇痛即 拔,終非善策,乃檢篋中錄存有固齒良方,照方配用,頗著神奇。三年多來,齒病非獨未發,而動者亦固。經驗有據,始介紹於同好,益廣流佈。」

從1981年開始,筆者照方配製,自行加工,以牙粉替代牙膏,二十多年如一日,堅持不懈,直到如今,的確嘗到了固齒益腎的好處。所以,今坦誠在此向大家推介此方:

-----以下藥方來自<<陳修園醫書72種>> ,但他轉為現代公克的單位
網路追追追有這篇的報導,請看網路追追追/固齒神方跟牙周病輕鬆說拜拜?
---------------------
青鹽15克(建議用食鹽替代)

生石膏15克

補骨脂12克

花椒(去目)5克

白芷5克

防風8克

薄荷葉8克

旱蓮草8克

細辛5克


上藥生曬,研為細末。每早或晚上用此藥粉擦牙或刷牙,然後再用水頻漱吐之。

根據我二十多年的實踐體會,有5點可供讀者們參考:

一是方中「青鹽」即冬天醃鹹菜時所用的鹽塊,民間稱「大鹽」。實際上只要用普通超市中的細鹽就可。

二是方中「花椒(去目),是指只用花椒的果皮,「去目」是指去掉花椒中的果實(即椒目)。

三是在研為細末的過程中,細鹽暫時不要放入,只把中藥研為板細粉末,最好要過100目的細篩,最後再放入細鹽混合均勻,貯瓶備用。

四是以牙粉代牙膏,先將牙粉適量(如刷牙膏時的用量)倒入左手心上,再小心放在牙刷上刷牙,也可用手指蘸著牙粉擦牙。

五是固齒牙粉無特殊異味,也無毒性,長期應用毫無不良反應。因此,可以放心使用,只要能持之以恆,必有收穫。此外,固齒神方還對頑固性復發性口腔潰瘍具有獨特功效。

-----內容轉貼自中醫世界固齒神方


 

http://freesue.blogspot.com/2010/11/blog-post_7928.html

 


*******************************************************************




固齒神方──跟牙周病輕鬆說拜拜   


http://blog.udn.com/sunnygh/3303085   2009/09/09


  去年五月二十六日,與兩位友人從外地回到台北已是中午,朋友開車送我們到一處素食小吃店用餐。那是一個我完全陌生的地方,連在什麼路上,至今我仍然不知。三人在店前點好各自的餐點後,便走入店內找位子。因為時間已過了一點,店內顧客稀少,有四位中年的太太及一位著袈裟的行者,聚在一起。當我坐定時,仔細聽他們談論的話題,好像彼此在分享讚嘆某種東西非常的神效,有如仙丹一般!老闆娘幫我們上好三碗麵後,也加入他們的行列。天生有一根好奇天線的我,心想:到底是什麼東西,對什麼非常神效?真希望他們也能跟我分享。


  就在我們吃到麵碗快見底時,老闆娘手上拿著一小疊資料,除了分發一張給鄰桌的先生外,也分了一張給我們,並說:這個藥方對牙齒的病痛非常有效。另一位太太,也走過來跟我們分享她們使用後鐵證如山的療效。走出店門上了車,我心裡想著:這應是真的,否則非親非故,素昧平生,不僅無利可圖,還要花時間、金錢去影印。而長期以來,也常聽一些長輩或朋友深為牙周病所苦,於是,我決定回到住處,把這份資料重新打字,寄給信箱裡的朋友;同時將藥方傳真到迪化街一家十餘年來有需要時,都會向他們採購藥材的中藥店,請他們幫我照這個方子做三十份,以小瓶子分裝再寄給我。


  收到後,我隨緣的分送給朋友們,因為自已忙於工作,也沒去過問朋友用後的效果如何。幾天之後,有一位平日對中藥頗為鐵齒又有牙周病的男性朋友,表示他本來幾乎是三天兩頭牙痛,深為牙周病所苦,這個藥方真的有效,當下就解決了他的牙痛,他也分送給另一位正在牙痛的朋友,也是一樣有效,於是向我索取藥方。


  我自己則是一瓶擱在盥洗鏡台前,剛開始用了幾次,後來因為忙累而偷懶,一年過去了都沒有去動。直到昨晚從錄音室收工出來,左下排的牙根隱隱作痛,到深夜一點半,我痛到無法入眠,這時想到,不如把先前的牙粉拿來塗一塗,試他一試。沒想到真的在五到十分鐘之間,牙痛逐漸緩解;我又塗抹第二次,卻完全不痛了,也終於可以好好的睡了。


  今天早上,我專程到地下一樓的餐廳,向在廚房工作的一位媽媽詢問,她用牙粉的成效。因為,先前就常聽說她去她堂弟的診所洗牙,後來,我看她也開始很勤勞的在用這個牙粉;前不久路過餐廳,還聽到她在向人介紹,我想了解到底她的牙齒怎麼了?她說她的牙周病本來要開四次刀,在用牙粉之前已經開過一次,非常痛苦,她很怕再開刀,因為麻藥退後,約一個星期左右,真的痛得苦不堪言;後來聽說這個牙粉有效,心想:就死馬當活馬醫吧!沒想到去年這個牙粉真的把她的牙周病治好了。她現在不僅不會痛,刷牙也不會再流血;上次才去她堂弟那邊檢查,堂弟說:你的牙齦現在保養得很健康了。如今,她們不知已經送出去幾百瓶。


  心中滿溢感恩之情,讓我深覺不能辜負前輩們的一番苦心,決定將這個老祖宗傳下來的藥方,在這個我沒有用心經營的網誌,與網路上有緣的朋友分享。


  後面這份資料,就是我在小吃店所得的內容。這個藥方是一位八十幾歲名叫范津的長輩為了醫治自己的牙周病,費盡苦心從中國醫書中找到的,他將個人治牙的經過全寫在這份資料裡,非常感謝他,真的功德無量!他文中若有冒犯到醫界的朋友,請大家能見諒一位病人的苦衷。另外,若因為這個藥方的留傳,而不小心使得牙醫朋友們的生意蕭條,也請看在上天慈悲,不忍眾生受苦的份上,可千萬拜託,不要來罵我。


  這份資料中「編者按」的最後一項,是我根據小吃店及我們廚房媽媽的分享,加以整理編寫的,僅提供大家參考而已,實際的臨床醫理,小女子我是不懂的,若有任何問題,請朋友們拿藥方去請教對中藥有研究的人。只希望朋友們能因為這個藥方,今後不再受牙痛的折磨。


*******************************************************************


固齒神方(出自《清.陳修園醫書》)               范津


台灣患牙周病的人極為普遍,牙醫診所到處林立,而且他們最歡迎牙周病人上門,因為,便可鼓動如簧之舌,趁機力勸患者拔牙,拔得越多越好,如果整排牙齒拔掉,再製做假牙,則鈔票就會滾滾而來了。


筆者三十年前,患牙周病,有一大半牙已呈動搖之象,坐立不安,當時醫師勸我「長痛不如短痛」,把它拔掉,但我對真牙視如瑰寶,予以婉拒,與其求牙醫拔牙解決,何不自己悉心研究,或有比拔牙較安全一些的辦法,於是,翻閱中醫書藉,得陳修園醫書72種,內有「固齒神方」一則:


青鹽5錢、石膏5錢、補骨脂4錢製、花椒15分(去目)、白芷15分、南薄荷15分、旱蓮草25分、 防風25分、細辛15


※上藥共為細末(以上藥方研成細末)。


方內說明如下:


上藥共為細末,每早洗臉後擦牙,用水頻潄吐之。治牙陳方甚多,苦無大效,昔有人四十病齒,大牙已脫三個,遇德州盧南石相國之弟,傳此方用之,動者復固,齒病遂除。即或冬月食火鍋,並煎炒等物,牙縫裡出疙瘩,用此末多擦一、二次,即消減,真是第一效驗方也!若於三、四歲即用之無間斷,可保至老不脫落,永免牙患,有此神方,諸方可廢矣。


      筆者當即請中藥店照方配製,用以刷牙三月後,動者復固,迄今已年逾八十有六,仍保持滿口真牙,絲毫未受牙病之苦,可見傳統中醫典藉中寶藏甚多,正等待後人發掘。我慶幸深受其惠,除感恩外,特獻此方,給牙病者,作為自療之參考,並盼廣為推薦以利眾生,則功德無量!


-----------------------------------------------------------------------------------------------------------


編者按:


一、陳修園,名念祖,清福建長樂縣人,少孤,家徒四壁,篤志力學,尤精於醫,後舉於鄉,服官畿輔,所至以醫術利民,著述甚多,有《陳修園醫書》傳世。


二、本方之「細辛」,為牙痛常用藥,細辛又名「馬仙草」。


三、本方之「花椒」須「去目」,係將花椒內含之核除去,中藥店配製時必十分瞭解。


四、本方之「青鹽」一味,希望不要用普通鹽代替。


五、本方價格低廉,可依照比例加大其量,用磁瓶裝,可長期保存備用。


六、能早晚各刷牙一次,最有效力,但就寢前必刷一次。


七、每次刷牙用藥較多,必使其在口腔中停留五分鐘以上,以發藥效。


八、有患者除晨起、睡前各刷一次外,並於三餐飯後,將牙齒刷洗乾淨,再以本方塗擦牙齦,經五分鐘後,再以清水潄口,於三日或一星期內即見卓效。亦有患者用後,除了消解牙病,同時排出大量宿便,其原因據小吃店的太太說,可能吞食了未漱洗乾淨而殘留的藥粉。


 後記】:


2010年一月上旬,那位三天兩頭牙痛的朋友,送了幾瓶他自己去藥房訂製的固齒神方牙粉到山上給我,瓶子上面貼著貼紙,簡單寫下自己和親友使用後的心得。我想他既然如此用心,還是把他使用的心得分享給大家,故抄錄如下:


每晚睡前刷完牙後,用牙刷沾「固齒粉」刷牙齦,含口中十分鐘後,清水潄口吐掉。


防:牙齦萎縮、牙周病、牙痛。


固:真、假牙壽命延長。


PS.他已用了一年多,他說這藥方沒有騙人,原本常常牙痛,使用後,除了初期痛了兩次,到現在沒有再患過牙痛了。


 




達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在家人怎樣持戒?



 

       


 







 


 大悲寺住持妙祥法师的


 


          


                    妙祥法師

                     身穿百衲衣,不捉金錢戒,行腳托缽

 
    在家人首先要三皈依,在這個條件的基礎上,我們才能持五戒。五戒就是殺、盜、淫、妄、酒。殺,就是說一切有情眾生皆不可殺,包括人不能殺,眾生不能殺,包括大連的“海虹”也不能殺,一切眾生都不能殺。不管它是怎麼被我們需要,甚至用了它可以保證我們的生命,我們也不能殺,一定要戒殺。

 
    
包括殺生的因緣不能做,像這種殺生的工作等等,都不能做。殺生的因緣,包括我們的事業,殺生的業力,和這的緣分,包括讚歎殺生的這些事項,鼓勵殺生呀,這都不能做。殺因、殺業、殺法、殺緣,這都不能做,一切都不能做。
 

    
不光這個殺生不能做,包括假殺也不能做。什麼叫假殺?就是比如我們現在有一種吃的素食,素食裡有什麼“肉腸”啊,就是素食腸、素食雞、素食鴨子等等,都不能吃的。這是你的殺心未斷,所以也不能用。包括含動物成分的藥也不能吃,這個是很可怕的。只要是和它有這個緣,殺緣,你都會受其果報。所以說在家持這個不殺戒,是很好的,很殊勝的。堅決不殺,寧死不殺。

 
    
為什麼寧死不殺?

 
    
如果我今天得病了,吃這個中藥,中藥有一種以眾生的肉合成的藥。我吃了以後病就能好,這叫吃藥破戒,我也不去吃。我寧可採取別的方法來治療,哪怕它慢,慢就慢。慢一年,我遭一年罪,就能少殺一個眾生或者無量眾生。今天給我這個機會太好了,我一定在這裡償還其債。為什麼有病?就是過去殺生所得來的病,吃肉得來的病,我不能再繼續造業了。這麼去做你才能守住這個不殺戒。包括起心動念都要控制,如果起心動念了怎麼辦?要懺悔的。

 
    
還有這個盜戒。

 
    
這個盜戒啊,在世間最容易犯,特別是現在。過去在文化大革命前好一些,那時人比較老實一些,誰也不敢去拿公家的東西。文化大革命期間你要拿東西,他也要被批鬥,是不是?現在不是了,現在是一種沾沾自喜,甚至大家說你這人有本領,所以這是很可怕一件事情。這個盜戒在佛法裡是很重的,我們在家人一定不要盜,寧可窮死餓死也不要盜。

 
    
說我今天沒有飯吃,這有個蘿蔔,我如果把這個蘿蔔偷走了,今天中午我就能飽。作為我們來講,寧可餓著,也不能拿這個蘿蔔,這個都是很重要的,千萬不能盜。有人說,你看廠子都要黃了,那些廠長啊,還有一些的人等等,都把廠子搬家裡去了。他搬了那麼多,那我搬一點也不行嗎?他是他,你是你,我們是佛的弟子,所以說我們不能動,一張紙、一針、一草,不能動。

 
    
過去有這麼個事情,也就是講我吧!這是剛學佛的時候,那時候在醫院工作,有一天值班。院長派個人來取點藥,要急於外出。一般要點藥在醫院來講還是可以的,那時候條件比較鬆。因為學佛了就不能做這個事情,我就拒絕了。拒絕以後,他一看非常生氣:“院長要藥你也不給!”最後說:“那麼的吧!我借點藥。”我說:“借也不行。”當時我已經做好了一個什麼準備?就是說你開除我,我也不會違反原則去做的。




後來旁邊收款處的人看著我,他就說:“你不要跟他去要藥,我給你點藥,我這裡自個有點。你不能跟他要藥,別人實在跟他要,他躲不過去的時候,或是跟他借藥不還的時候,他把工資錢都還在這裡了。所以你千萬別跟他要,你有什麼難處,你找我。”他就把這個事情給解圍過去了。就是說你想持戒,就得做好了被開除的準備,要不你這個戒就不好持的。

 
    
世間是很危險的,心裡得有準備,一個是準備用自己的錢來補償這部分,第二個就是寧舍工作不犯盜。就是你拿錢也必須在不犯盜的基礎上,你才能拿錢的,不是先盜後補的,這個也得很注意的。所以說我們堅決不盜。只有堅決不盜,你才能往前修行;你要是堅決不盜,我想你很快就要出家了,因為世間你也呆不了了。另外你的心、因緣已經成熟。這是講到盜。

 
    
第三個講到淫欲。

 
    
淫欲,在世間上這是個最大的禍根。有了淫欲,就有了家。家,就是代表淫欲的意思。所以說,有了男女,就有了生死。

 
    
為什麼不成道?就是有了這個淫欲的關係。

 
    
佛給開了方便——在家居士不能邪淫,我們堅決地不能搞邪淫。實際上有的人受了菩薩戒,在菩薩戒嚴格來講是斷正淫的,不是在家人有了正淫,就可以真正地稱為菩薩,菩薩是不允許有淫欲的。

 
    
現在有一個叫“在家菩薩戒”,那隻是一個方便戒,真正想做菩薩一定要清淨的,連正淫也是不允許有的。雖然開了這種方便,我們應該知道這裡利弊的關係。

 
    
對這個淫欲,包括我們的身口意的行為,都應該注意的。包括凡是淫欲的書、錄像,一概不能看,這淫欲的話不能講。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是幹什麼來了呢?是修行來了。不管男的女的,來到這個世界,都是為了修行。

 
    
人生就是修行的過程,人生並不是生兒育女、成家立業來了。是人來到這個世界糊塗了,他不知道他的任務和他的願望,逐漸地被這個男女相所騙,所以,成立一個家庭,發生了淫欲的行為。就離不開這個世界了,不能了脫生死,也不能往前走了。所以說淫欲不斷,佛法是不可能成就的,想成佛必須斷。在家居士一步一步來,先斷邪淫。




如果有條件了,一定要斷正淫,在家人也可以斷正淫。

 
    
有很多獨身的或是夫妻倆雖然在一起生活,就像我剛才講的,都是道友的關係,這樣互相幫助。

 
    
另外,這裡呢,千萬不要給人做媒啊,勸人結婚,這都是去稱讚淫欲的行為。

 
    
特別是有很多的居士,年齡比較大,自己有兒女,當你兒女如果要出家的話,你千萬贊成;

 
    
他要獨身的話,你也贊成,千萬不要去勸他結婚,去墮落這個火坑裡。

 


    這個火坑,那是你永遠還不清的債。

 
    
講一個例子。

 
    
頭一段時間,有個居士,他有個小孩。小孩就老哭。是剛出生幾個月,是幾歲,我記不清楚了,可能最多不超過三四歲。就是每一天到那個時間就哭,看病也看不好,找大仙也治不好,勸也勸不好,到時間就哭。

 
    
後來,他的姥姥來問我說:“師父!這個問題你看怎麼辦?”

 
    
我說:“你跟他講……”

 
    
她說:“我跟他講話,他不見得能聽得懂。”
 

    
我說:“你不要怕,你就跟他講,說你不要哭,你不有願望嗎?你想來到這個娑婆世界出家。你長大了,我同意你出家。”
 

    
她半信半疑就回去了。頭一天晚上跟這孩子說了,從第二天一直到現在,這孩子再也不哭了。

 
    
這就說明什麼問題?說明人來這個世界是來修行的。我們來這個世界是有任務的,是修行的,但是我們都忘了。

 
    
千萬不能墮落淫欲裡去,一墮落淫欲,就忘掉了修行。淫欲不斷,生死不斷。

 
    
這是淫欲戒。

 
    
再一個妄語戒。

 


    我們多生的習性,為了利益的關係,造成了很多的妄語,所以說這個妄語是很重的。有時候我們張口就妄語,早晨見面,人問你吃飯沒有?你張口就說吃了或沒吃,本來沒吃你說吃了,吃了你說沒吃。有時候怕上你們家吃飯,你可能就說吃了,他就不上你們家吃了。不管怎麼說,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養成習慣,張口就妄語。所以說妄語心地不真。

 
    
為什麼我們很多的修行人不成道?老埋怨佛菩薩也不現前?人都說佛菩薩加持我們,佛菩薩現前能消我們的業障。為什麼佛菩薩不現前?不是佛菩薩不現前,雖然你做了很多的努力,因為你的妄語變成“大海”,把佛菩薩這個救你的船給隔開了,把佛菩薩給隔開了,把你自己和佛菩薩隔開了。他想救你,你上不了船。

 
    
所以說不能妄語,包括方便妄語也是不可以的。包括你家的親人,如果誰有病了,你怕這個人知道,想去妄語,那也是不行的。說世間法我不這麼說,他可能負擔很重,或產生更大的痛苦。那是你的事情。你想成佛,你犯了妄語戒,就和佛菩薩遠離了。有的人雖然大妄語不犯,小妄語不斷。他不知道它的危害,還以為自己方便妄語可以成佛呢,以為是他的方便,實際上是錯的。

 
    
小妄語都不能見佛,何況大妄語?有的人沒證果說證果了,沒證到羅漢說證到羅漢了,鬼沒來硬說鬼來了,說哪個菩薩來了,這樣人犯大妄語,將來要墮落地獄。所以說非常可怕的。包括暗示,人說:“你證沒證果?”他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我這有個蘋果。”那也犯妄語,也要墮落的,這都是不允許的,所以千萬不能妄語。在世間來講,也叫言而有信。

 
    
過去我給大家講過,這個妄語啊,不能隨便講,有時候隨便講了會遭罪的。

 
    
講個例子,過去我在蓋縣修行的時候,有一天下山去挑倭瓜,挑了一擔倭瓜準備往山上去。走到村子中間,有人順便就打招呼,說:“你一直往山上挑啊?”

 
    
我說:“嗯。”

 
    
他走了我就合計:他說一直往山上挑,將近二三里路呢,我這一擔倭瓜能一直挑到山上嗎?

 
    
我一回頭,他早就走遠了,我想跟他解釋這句話的機會也沒有了。話已經形成了,怎麼辦?那沒辦法,那一直往上挑吧!誰讓你說來著。 (編者註:倭瓜又稱南瓜、金瓜。)

 
    
我只是答應人一個“嗯”,也可以說只是一個字,只好往上挑。因為這一筐也是很沉啊!挑到半道,還沒爬山呢,就累了,怎麼辦?放下擔子想休息一會,因為我答應是一直挑到山上,你不能離開肩,離開肩就不叫一直挑。既然不能妄語,咬牙挺著,怎麼辦?就是一個腿一個腿互換著歇,這個腿蜷起來先歇一會,歇完了再把那個腿蜷起來歇一會,擔子從這個肩膀挪到那個肩膀上去歇,就這樣往前挑。

 
    
挑到山上,又愁了,這個山到山尖才叫山上哪!你這房子在中間呢,你不能挑到山尖再挑回來吧?所以這個話沒說明白。這怎麼辦?最後決定,我過不去就算為止了。到房子跟前,因為你房子周圍還有道呢,就還能過去。還是把這擔子挑到屋裡去吧!挑到屋裡碰到牆,這實在是過不去了,這個擔子才放下。

 
    
你看看,你想不妄語,隨便答應一句,這就是平時妄語的習性,你就得付出這麼多的辛苦,才能達到不妄語的地步。

 
    
所以說,想不妄語,要付出很多代價的。

 
    
特別是居士在買菜的時候,更不能妄語。比如說買菜講價錢。

 
    
現在為什麼小販都撒謊?其中,就是因為買菜人不斷地逼著他妄語。因為我們有個貪便宜心,本來這個菜,就值一毛錢,你非要給他七分八分,逼著他就得賣一毛二,或者增加多少錢來提高價錢。等你講的價錢,去掉你貪心的那一部分,他也就達到他原先的目的了。所以說,這種妄語是你給造成的。

 
    
我們做為佛弟子,一定要加小心,不要給別人造成妄語。你給別人造成妄語,和你妄語有同樣的罪業。

 
    
特別是有的居士,手裡戴著念珠,到人家賣菜的地方,左挑右挑。人一瞅你的手腕子,一看這佛弟子挑菜來了,把好的全挑走了,把壞的全留下了。你想想,你壞的給別人,自己吃好的,你這種的思想,買回家的菜,只是一付毒藥。


    
如果說你能夠不挑好的,把壞的挑到自己那裡,把好的留給別人;或是不分別,遇好就是好的,遇壞就是壞的,好壞混雜也行,我就這麼樣,有什麼算什麼;或是本來這個價錢稍高一點,但我也認可了,不造成對方的妄語;甚至也不看秤。

 
    
當你買到一斤豆角,回家要稱的時候,可能剩半斤了,但這半斤豆角是一付良藥,它的價值千金,什麼病都治。老人吃了他會健康,小孩吃了聰明有智慧,有病人可以消業。

 
    
如果你要貪心,你買的這一斤菜,回去吃了就會中毒,誰吃誰中毒。甚至,你剩的這個菜混到別的菜裡,別的菜也變成毒藥。所以說,很可怕。

 
    
我們在世間要學會不妄語,你才能得到真正的藥。不妄語是藥,治療我們的貪心,能使我們早解脫。不妄語與實相相應,因為佛是不妄語者。所以我們應該跟佛學,不妄語。

 
    
第五個,酒。

 
    
酒雖然非性罪,但它是遮戒。因為喝酒以後,會造成人大腦的混亂,定力失去了,做事沒有方向,很容易犯戒的,所以不能喝酒。

 
    
我們做佛弟子要修清淨的,喝酒就不清淨了,所以說,佛弟子不能喝酒。

 
    
酒的害處是很多的,大家都知道。

 
    
佛經講,如果你給別人喝酒,遞一個空酒杯,會五百世沒有手的。像蚯蚓啦之類的,它都沒有手,就會這樣。何況你自己飲呢?

 
    
做為佛弟子,想做菩薩講修行,一定要遠離的。不只是平時不喝酒,你就親戚朋友、生意場上,我也不喝。

 
    
瀋陽有個 王 居士,在廠子可能也負點責任。有時候,對方要找他喝酒,他不去。遇到實在脫離不開的朋友的時候,有人勸他喝酒,他就說:“我已經發願了,如果我要喝上一口酒,出去就被車軋死。”大家一聽,他發了這樣的誓願,誰也不敢逼他了。這也是辦法之一。

 
    
要想斷酒,必須下大決心。我們周圍的因緣,如果你不下決心,你周圍的因緣,就是冤親債主,就拉你下地獄;如果你要決心下大了,馬上他就變為菩薩,來助你成道的,助你增加功德和定力。

 
    
我們從五戒開始持起,每條戒律都有很多的說頭。

 
    
但有一點,你必須有決心寧可捨去一切財產,捨去工作,包括捨去親屬朋友的友情,來完成這個戒律。你不下寧死不犯戒的決心,恐怕這個戒持得不那麼真實,不那麼徹底。

 
    
只有下這個決心,才能轉化這個業力,才能把戒持好的。否則的話,說我們可以方便持戒,但我想,最後恐怕還不行。

 
    
因為它的違緣不由你控制啊,不是我們想怎麼地就怎麼地,它是生死之搏,敵我相爭,那是很厲害的。不是你勝它敗,就是你敗它勝。所以說,我們在這裡只能打勝仗。勝仗是吃虧了,但是人吃虧了天不虧你,天不會虧你的。


    
持戒一定要有決心,肯定能成道。最起碼我們做一個真正的佛子,問心無愧。

 
轉載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31a6f001013wru.html


達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發菩提心(下)---惟覺法師



 



 


發菩提心(二十一)
於自由時報89.07.01 ()刊載


修行學佛,平時就要薰修,
動靜閒忙都要落實修行,
才能與諸佛如來感應道交,得獲殊勝妙果。






 


  佛法言,無住心即是道,若起了執求,就變成眾生;此是以究竟了義的立場來講。另一方面,佛法當中,為了度化不同機緣的眾生,也可以有所求,有所求是一種方便。例如遇到大災大難,不是自己能力可以挽救的時候,就可以求觀世音菩薩,一心專注繫念,至誠禱告,便能逢凶化吉、遇難呈祥。這是屬於有所求、方便感應的法門。


  現在一般人都是求的多、修的少,甚至根本就不修,只想求福報、求保佑、求多子多孫等等,如此,只是一味的執求,卻不知修福德、修智慧,反而會沒有感應。


  所以修行學佛,平時就要薰修,動靜閒忙都要落實修行,才能與諸佛如來感應道交,得獲殊勝妙果。  


 


發菩提心(二十二)
於自由時報89.07.04 ()刊載

眾生時時刻刻向佛菩薩求,聖人則反求諸己;
時時刻刻檢討、反省自己,寬以待人、嚴以克己,
心才會安定下來,煩惱才會漸漸斷除。






 


  古德言:「有求為苦,無求乃樂。」沒有執求,心就很安定;若有所求,求不到時,就會感到痛苦。眾生時時刻刻向佛菩薩求,聖人則反求諸己;凡夫是「求佛不求己」,聖人是「求己不求佛」。時時刻刻檢討、反省自己,寬以待人、嚴以克己,心才會安定下來,煩惱才會漸漸斷除,所謂煩惱分分斷,真如分分現,這就是分證菩提,證一分真如,即見一分法身,現在就是菩薩。


  菩薩也是由凡夫起修,而證入賢位菩薩,由賢位菩薩到登地菩薩;登地菩薩分成十種階位:初地、二地、三地、四地……到十地;十地菩薩上面還有等覺、妙覺,妙覺果位即是菩薩道圓滿,真正契入佛的智慧。  


 


發菩提心(二十三)
於自由時報89.07.06 ()刊載


如果能夠不生取捨、執著,
這念心時時覺照,保持平靜,
則隨時隨處都是安樂淨土。






 


  一般人從早到晚,心都是在喜怒哀樂、在取捨當中,所以,始終是患得患失,無法平靜。如果能夠不生取捨、執著,這念心時時覺照,保持平靜,則隨時隨處都是安樂淨土;這就要在平時下功夫,時時刻刻檢討、反省,才能做得到。平時不下功夫,只是到處攀緣、湊熱鬧,結果什麼都得不到,修行也沒有進步,這就是沒有真實下功夫的緣故。


  所以,參禪要真參、要實悟;修行也是一樣,不能投機、取巧,不能馬虎應付,要將自己不好的習氣改過,要在心上用功,持之以恒,精進不懈,才能夠得到佛法的利益。  


 


發菩提心(二十四)
於自由時報89.07.08 ()刊載


畢陵伽婆蹉尊者的啟示






 


  常言道:「禍從口出,病從口入。」說話當中,一不小心就很容易造惡業,例如講他人的是非,或妄語、惡口等,這都是一種習氣。


  《楞嚴經》中記載一位已經證得羅漢果的畢陵伽婆蹉尊者,即因為口業的習氣,而遭受誤會的公案:畢陵伽婆蹉尊者每天都要渡過恆河去托缽化緣,當他一到恆河邊時,他就會向恒河的水神說:「小婢,我要過河了,給我開路!」恒河的水神看到羅漢聖人,馬上就開出一條路,讓尊者從恆河上走過去。後來這位水神天天都聽到尊者這麼不客氣地叫他小婢,感到很不服氣,心想:「我替你開路,你不但不感謝我,還罵我是小婢,這口氣實在嚥不下去!」所以有一天,水神就去向佛陀告狀說:「世尊!你的弟子畢陵伽婆蹉尊者,他每天過路,我都為他開道,他不但不感謝我,還罵我是小婢,請世尊要為我主持公道!」釋迦牟尼佛一聽,就講:「對啊!你每天為他開路,他怎麼還罵你是小婢?我叫他來問問看!」  


 


發菩提心(二十五)
於自由時報89.07.11 ()刊載


修行沒有別的,就是要改除自己的習氣,
若將所有的習氣、煩惱都漏盡,就超凡入聖了。






 


  世尊問畢陵伽婆蹉尊者:「你每天到恆河對岸去化緣托缽,水神為你開路,你為什麼不但感激他,還罵他是小婢?你應該要向水神道歉!」畢陵伽婆蹉尊者一聽,覺得世尊的話很有道理,就說:「對啊!水神為我開路,我怎麼還罵他是小婢,實在是不對,我應該要向水神道歉!」於是畢陵伽婆蹉尊者馬上就跟水神講:「小婢!這件事的確是我不對,我向你道歉,請你原諒!」結果,尊者向水神道歉,還是稱水神為小婢。釋迦牟尼佛就對水神講:「其實畢陵伽婆蹉尊者不是在罵你,那是他的習氣使然所致;因為尊者前五百世都身為皇太子,而你都是他的小婢,所以他一看到你,還是習慣叫你小婢!」


  由此公案可知,證到羅漢果,習氣仍不容易完全改過,必須證到緣覺果,才能完全化除習氣。所以,修行沒有別的,就是要改除自己的習氣,若將所有的習氣、煩惱都漏盡,就超凡入聖了。  


 


發菩提心(二十六)
於自由時報89.07.13 ()刊載

對於心中的煩惱、無明,
現在起就要迴光返照,經常檢討、反省,
並且要發長遠心,煩惱無明就能次第漏盡。






 


  希望將自己的習氣、煩惱漏盡,超凡入聖,這須要發長遠心,不是短時間內就可以做得到的,《楞嚴經》云:「事非頓除,因次第盡。」就是告訴我們,對於心中的煩惱、無明,現在起就要迴光返照,經常檢討、反省,並且要發長遠心,煩惱無明就能次第漏盡。


  有些人會覺得自己在沒有學佛之前,似乎沒有這麼多煩惱、妄想,修行學佛之後,反而有很多煩惱妄想,就懷疑自己是不是退步了?其實並沒有退步,這是因為在沒有學佛以前,不知道自己的煩惱無明深重,現在開始修行,心比較細了,就會慢慢覺察到自己的習氣、煩惱,也因為知道自己的缺點、習氣所在,才能改過、提昇。所以這不是退步,反而是一種進步。  


 


發菩提心(二十七)
於自由時報89.07.15 ()刊載


懂得修行觀心的人,
當煩惱一起時,就知道要馬上迴光返照,
如此,煩惱就發生不了作用。






 


  一般人都有貪心、瞋心、慢心等煩惱習氣,貪著錢財越多越好,或遇到違逆己意的人事物,就發脾氣,甚至還認為發脾氣是應該的;或者明明知道發脾氣不是好事情,但還是作不了主。這就是無始劫來的習氣太深厚,要下一番決心才能改得過來。


  懂得修行觀心的人,當煩惱一起時,就知道要馬上迴光返照,例如:參禪的人,煩惱一動,就在起心動念處參「『誰』在起煩惱」?念佛的人,在煩惱的當下,就念一聲「阿彌陀佛」;如此,煩惱就發生不了作用,也就不會再進一步造就更多身、口的惡業。相反地,如果不知道覺照,不在這念心上用功,就會被煩惱所轉,造就身、口、意等惡業,而招感未來的苦報。  


 


發菩提心(二十八)
於自由時報89.07.18 ()刊載


希望從發心菩提獲證無上菩提,則須精進不懈,
這條菩提路是現成的,
做一分,得一分,做十分,就得十分。






 


  從發心菩提到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分證菩提,到最後要將所有的煩惱全都漏盡,就要打坐、入金剛喻定,這念心當中沒有夾雜任何妄想,始終無念、無住、無為、常寂常照,如香的煙一樣,沒有夾雜,沒有一點空隙,如果起一個心、動一個念,這念心當中就有夾雜、就有間斷,所以要用金剛定、無間定,將無始無明破除,就能成就無上菩提。希望從發心菩提獲證無上菩提,則須精進不懈,這條菩提路是現成的,做一分,得一分,做十分,就得十分。


  今生能夠修行學佛,是過去薰修而來的善根、資糧,所以現在更要廣集定慧、福德資糧,煩惱慢慢減少,清淨心就現前。


 


達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發菩提心(中)---惟覺法師





發菩提心(十一)
於自由時報89.06.08 ()刊載

修一切善法,心不生執著,三輪體空,
並能明白本心本性的道理,這就是修行






 


  修一切善法,心不生執著,三輪體空,並能明白本心本性的道理,這就是修行。


  禪宗有一則公案:人稱「佛心天子」的梁武帝,修布施、供養,修了很多善法,他曾經四次捨身同泰寺,出家修行,並告知文武百官、親屬等,如果希望他繼續治理國家,就要布施供養三寶。梁武帝的目的,就是希望大眾發善心、慈悲心,及藉此因緣修建道場,這是大慈悲心的顯現,因而修建了很多寺院,度化了很多人出家修行。


  當達摩祖師到中國來,與梁武帝見面的時候,梁武帝就問達摩祖師:「我修了這麼多的善法,有沒有功德?」達摩祖師回答說:「沒有功德!這只是人天小果,屬於福報。」梁武帝聽了,覺得很奇怪,為什麼說沒有功德呢?馬上又問:「這樣不是功德,什麼才是真功德?」達摩祖師就講:「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這才是真功德。


 


發菩提心(十二)
於自由時報89.06.10 ()刊載

般若的智慧,是修善不著善,不是告訴我們連善法都不要修。
菩薩就是懂得緣起、性空,還要修一切善法,如此才能圓滿菩提。






 


  達摩祖師對梁武帝講:「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才是真功德。這是因為達摩祖師看到梁武帝修了這麼多的善法,希望他能夠不要執著這些福德,才能夠提升、進步,這實在是達摩祖師的大慈悲、大智慧。


  有些人看到這則公案,就認為既然福德不能成道,那就不要修善了;這就是對佛法的道理不了解,對空的道理產生誤解。般若的智慧,是修善不著善,不是告訴我們連善法都不要修,如金剛經所說:「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就是懂得緣起、性空,還要修一切善法,如此才能圓滿菩提。


 


發菩提心(十三)
於自由時報89.06.13 ()刊載

修行學佛就如在學校修習學分,
學分沒有圓滿,今生再來補修,慢慢練習、提升。
慈悲心須長久不斷地薰修,
過去沒有薰修,現在繼續再修,慈悲心就能增長。






 


  慈悲心有不同的層次,須要經過一番長養,才能慈心廣大;所以不是沒有大慈悲心,就不能吃素、不能學佛了。修行學佛就如在學校修習學分,學分沒有圓滿,今生再來補修,慢慢練習、提升。慈悲心須長久不斷地薰修,過去沒有薰修,現在繼續再修,慈悲心就能增長。


  菩提心的層次,第一是「發心菩提」,希望契悟菩提心,並且發成就無上佛果的心願,這就是殊勝的願行、希望;有了希望以後,依據佛法的道理來實踐,心就能慢慢清淨。


  第二是「伏心菩提」,「伏」就是降伏。眾生的心念有時候清淨,有時候不清淨,慢慢降伏自己不清淨的心念,知道觀心返照,心當中有煩惱時,就要檢討反省、慚愧懺悔,時時刻刻注意自己念頭的活動,起了惡念,馬上就要降伏,起善念,就要保持,這就是「伏心菩提」。


 


發菩提心(十四)
於自由時報89.06.15 ()刊載

「應如是住」即是時刻安住在菩提心,
心不攀緣、不打妄想,但不是什麼都不知道,而是要「無住生心」,
如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伏心」,不只是凡夫要做,菩薩也要落實這個功夫,如金剛經云:「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應如是住」即是時刻安住在菩提心,心不攀緣、不打妄想,但不是什麼都不知道,而是要「無住生心」,如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何謂「應無所住」?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住」即是執著的意思。譬如一般人看到前面一個很可愛的東西,就會忍不住去看一看、摸一摸,這就是「有住」;若於一切境界,能夠不生貪著,就是「無住」,心就定下來了。


 


發菩提心(十五)
於自由時報89.06.17 ()刊載

無住就是定,生心就是智慧。
所以「無住生心」不但是對任何東西不起貪愛,
而且當下這念心,還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了分明、處處作主。






 


  若於一切境界,能夠不生貪著,就是「無住」,心就定下來了。「無住」屬於定境,還要「生心」,才與菩提心相應。「生心」不是起一個念頭,而是這念心要清楚、明白、作主、自在。


  無住就是定,生心就是智慧。所以「無住生心」不但是對任何東西不起貪愛,而且當下這念心,還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了分明、處處作主。


  要達到此一境界,要先有前方便,例如修一切善、斷一切惡,誦經、持咒、靜坐等等。沒有前方便,對於佛法的道理,不容易聽得懂,即使聽得懂,也不一定做得到;沒有前方便的加功用行,不容易真正落實佛法。


 


發菩提心(十六)
於自由時報89.06.20 ()刊載

靜坐是一種助道因緣,
靜中專修,目的就是要使菩提心現前。






 


  希望契悟菩提心,須在日常生活上,在動中、靜中磨鍊、薰修。例如要固定早晚課誦,早、晚都要靜坐,這屬於靜中專修,目的就是要使菩提心現前。


  有些人誤解靜坐的道理,以為雙腿盤坐,就是道、就是禪,這是偏頗的看法;靜坐時,要修心地法門,才是道。靜坐是一種方便,因為不靜坐,心不容易收攝、安定;走路、睡眠、吃飯,雖然也可以修,可是並不容易。


  所以,靜坐是一種助道因緣,尤其到最後要成金剛喻定,要破生相無明,就必須靜坐,入甚深禪定---金剛喻定,才真正能夠成正覺。


 


發菩提心(十七)
於自由時報89.06.22 ()刊載

動靜皆道場,
靜中養成之後,還要在動中磨鍊,
將靜中的定境,延伸到日常生活的一舉一動當中。






 


  有些人認為學佛不一定要打坐,只要這念心不起貪心就好了。這是偏執的觀念,如果不用靜坐,佛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前,為什麼要在菩提樹下靜坐?而且在成道前的六年苦行,也都是在禪坐當中?由此可知,禪坐是圓成佛果的重要助緣。


  為什麼要禪坐?因為禪坐較容易使我們的心安定下來,禪坐有了定境,身心馬上就能得到一種輕安、愉悅、安詳的感受,這念心就能落實、安住。


  靜中養成之後,還要在動中磨鍊,將靜中的定境,延伸到日常生活的一舉一動當中,如此,在行、住、坐、臥、上班、下班都可以修行。


  在日常生活中,只起善念,不起惡念;做事、讀書、煮飯、打掃等一切行為舉止,都是善念,則家庭、社會、辦公室等任何地方,皆是清淨道場。


 


發菩提心(十八)
於自由時報89.06.24 ()刊載

本著佛法慈悲濟世的精神,無人相、無我相,
做任何事情,取之社會、回饋社會,
來自十方,用之十方,就是菩薩行。






 


  同樣一件事情,如果發心正確,世間法就是佛法;發心不正確,即使天天打坐、誦經,也不一定與佛法相應,佛法就成了世間法。例如,有很多學打坐的人,不是為了要定心、淨心、悟心,而是為了求神通、感應,這樣就不是真正的佛法。


  又如有些人組織誦經團,專門為往生的人誦經,但不是本著慈悲心、清淨心在做法事,而是為了要賺錢。誦經本來是出世法,是幫助我們悟道、得解脫的法門,如果只是為了賺錢,就與佛法的道理不相應,出世法就成了世間法。


  具足正知見,世間法就是佛法。本著佛法慈悲濟世的精神,無人相、無我相,做任何事情,取之社會、回饋社會,來自十方,用之十方,就是菩薩行。


 


發菩提心(十九)
於自由時報89.06.27 ()刊載

從開悟到圓成佛果,
就如農曆初一到十五的月亮,圓缺不同,層次深淺有別。
開悟就如見到初一的月亮,所以仍要發長遠心,
到最後見到十五的月亮,煩惱漏盡,才是功行圓滿。






 


  身心的平靜與安樂,是每個人所希望的,這要在日常生活中落實佛法的道理,方能達到。動的時候,隨緣修,修一切善、斷一切惡,時刻覺察、覺照;靜的時候專修,如早晚課誦、打坐等。無論動或靜,都能調伏己心,保持平靜、安詳,這念心就能漸漸地調和柔順。如此繼續精進不懈,待因緣成熟,即能開悟見道,契悟本自真心。


  雖然開悟,但是幾十年、乃至無始以來的習氣還是存在,所以還要悟後起修,悟後起修才是真修。從開悟到圓成佛果,就如農曆初一到十五的月亮,圓缺不同,層次深淺有別。開悟就如見到初一的月亮,還沒有圓滿,所以仍要發長遠心,在日常生活、動靜閒忙中,始終要使這念心不懈怠、不顛倒,不斷精進,到最後見到十五的月亮,煩惱漏盡,才是功行圓滿。


 


發菩提心(二十)
於自由時報89.06.29 ()刊載

如要達到無住心,就要先修加行,轉化習氣,
古德所言:「生處轉熟,熟處轉生」。






 


  道是現成的,向外執求,是求不到的。如祖師所云:「離道別尋道,終生不見道,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離開我們當下這一念心,另外求成佛、成菩薩,是不可能的。當下這一念心,就是無住心、就是佛;無住心即是道,若起了執求,就變成眾生了。


  要達到無住心,就要先修加行,轉化習氣,如古德所言:「生處轉熟,熟處轉生」。「生處轉熟」,即是將平常陌生的善法、善念,不斷的實踐,轉為熟悉的;「熟處轉生」即是將平常熟悉的惡法、惡念去除,轉為陌生的。如此,身心即能日益清淨,生活愈加光明、安樂。


 


 



 


達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發菩提心(上)---惟覺法師







發菩提心(一)
於自由時報89.05.16 ()刊載

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
因於眾生而起大悲,
因於大悲,生菩提心,
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佛法八萬四千個法門,都是加行,目的皆在使我們發起菩提心,菩提心就是道。因為加功用行---持戒、修善、懺悔、誦經、持咒、三皈等,都是修行的初門,經過這些初門,業障減輕了,要進一步向上提昇,就要發菩提心。


  華嚴經云:「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成無上正等正覺。希望成無上正等正覺,就要發菩提心,故經云:「修行不發菩提心,猶如耕田不下種」。所以,發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佛法和其他宗教不同之處,最顯著的差別,就是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二)
於自由時報89.05.18 ()刊載

為什麼要弘揚佛法?
就是本著慈悲的精神,不僅自己能得到利益,
也希望所有一切眾生都能得到解脫,
跟佛法結善緣、結出世的緣。






 


  其他的宗教,為什麼不能成就正覺?就是沒有發菩提心,再其次就是不知道持戒。這二點如果做不到,就是走了遠路。所以發菩提心,是最重要一件事情。


  弘揚佛法,護持三寶,都是發菩提心的前方便,是大慈悲心的表現。為什麼要弘揚佛法?就是本著慈悲的精神,不僅自己能得到利益,也希望所有一切眾生都能得到解脫,跟佛法結善緣、結出世的緣,這些都是基於慈悲心的關係,所以要觀眾生苦,發菩提心。


  眾生都是在生、老、病、死苦當中,沒有辦法接近正法,所以我們要想辦法,使眾生都能接近正法,接近了正法,慢慢地就會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三)
於自由時報89.05.20 ()刊載

要養成慈悲心,第一要戒殺,
第二要救生、放生、愛護生命,
第三要吃素,不吃眾生肉。
由這三種方便,大悲心就會慢慢成長。






 


  何謂「菩提心」?菩提心即是清淨心,亦即金剛經所說的「無住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大家在名相上,雖然知道清淨心、覺悟的心,可是卻不容易體悟,為什麼呢?因為沒有前方便及良好的基礎。現在知道「諸佛菩薩,以大悲心為根本」,所以第一步就要養成大悲心,有了大悲心,將來就會圓成佛智。


  大慈悲的養成,就是發菩提心的前方便。要養成慈悲心,第一要戒殺,第二要救生、放生、愛護生命,第三要吃素,不吃眾生肉。由這三種方便,大悲心就會慢慢成長。


 


發菩提心(四)
於自由時報89.05.23 ()刊載

慈心廣大,身、心就能夠平靜、安詳,
真正是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這一念心,現在就和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心感應道交。






 


  要養成慈悲心,先要受持五戒,假使持戒的功夫沒有做好,沒有大慈悲心,禪定就不容易生根,所以佛經中講:「尸羅不清淨,三昧不現前」,尸羅就是戒行。戒法當中,以五戒為根本,五戒的第一條戒就是不殺生,這就是表示一種大慈悲心。


  不但對人要慈悲,而且對於動物也要慈悲,如果再將心量擴大,對植物也要慈悲;假使我們有這種心境,身、心就能夠平靜、安詳,真正是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一念心,現在就和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心感應道交。


 


發菩提心(五)
於自由時報89.05.25 ()刊載


為什麼不要殺害動物?
因為人生有三世因果,
現在的動物,說不定就是自己過去世的親眷,
吃了它的肉,不就等於吃了過去的六親眷屬嗎?






 


  怎麼樣培養我們的慈悲心?第一是不殺生,不殺生就是慈悲心的展現。 不僅佛法講不殺生,儒家也講:「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如果聽到殺豬宰羊、非常悲慘的聲音,不但見死不救,還吃牠的肉,這就是沒有慈悲心。


  為什麼不要殺害動物?因為人生有三世因果,現在的動物,說不定就是自己過去世的親眷,吃了它的肉,不就等於吃了過去的六親眷屬嗎? 此外,一切眾生都有佛性,吃了眾生肉,就等於吃了未來的佛菩薩。基於這些道理,所以我們絕對不能殺生,不要吃眾生肉。


 


發菩提心(六)
於自由時報89.05.27 ()刊載


要成就佛道,就要和眾生結善緣,所謂「未成佛道,先結人緣」,
吃了眾生肉,就跟眾生結了惡緣,
如果自己將來要說法度眾生,就不容易達到目的。






 


  不吃眾生肉,除了是慈悲心的養成之外,也是因為希望成就佛道。要成就佛道,就要和眾生結善緣,所謂「未成佛道,先結人緣」,吃了眾生肉,就跟眾生結了惡緣,如果自己將來要說法度眾生,就不容易達到目的。


  大乘經典如楞嚴經、菩薩戒經等,都講不吃眾生肉的道理;但因為每個人的因緣不一樣,學佛、修行的程度深淺不同,如果堅持一定要吃素,才可以學佛、修行,就會有一些有緣的人,不敢學佛修行。所以佛陀就慈悲開一些方便,例如有人吃眾生肉習慣了,突然要他不吃肉,心當中就放不下、很難受,所以佛就講,可以吃三淨肉,以方便接引其進入佛法堂奧。


 


發菩提心(七)
於自由時報89.05.30 ()刊載


學術界用學術的眼光來探討、考證佛法,
雖然是有智慧,卻沒有信心,如此就會產生邪知邪見,容易走錯路。
相反地,如果不研究佛法、了解佛法的道理,只是有信心,也會產生矛盾。
修行學佛,要具備信心與智慧,方能得到佛法真實的受用。






 


  佛經云,要想修行學佛,須具足兩個條件:一是智慧,一是信心。


  現在一般學術界,對於佛法也開始在深入研究,但用學術的眼光來探討、考證佛法,與真正修行學佛,是不一樣的;因為純粹學術研究,完全是用自己的想法來研究佛法,雖然是有智慧,卻沒有信心,如此就會產生邪知邪見,容易走錯路。


  相反地,如果不研究佛法、了解佛法的道理,只是有信心,也會產生矛盾。例如有些人不了解佛法的道理,只知道拜菩薩、拜佛,正所謂:「見廟燒香,見像磕頭。」見到寺廟、看到神像,也不管是正或邪,就趕快去拜一拜,認為禮多人不怪,拜總比不拜好,不拜恐怕得罪神明。這就是屬於情感的,有信心卻沒有智慧。


  修行學佛,要具備信心與智慧,方能得到佛法真實的受用。


 


發菩提心(八)
於自由時報89.06.01 ()刊載


修行學佛要有信心、有智慧,還要有大慈悲心,
這些都是發菩提心的前方便。






 


  修行學佛須具備信心與智慧,才能與佛法的道理相應;就如鳥之雙翼,有健全之雙翼,才可飛翔。如果只有信心沒有智慧,就容易產生煩惱、無明,例如,認為自己到處拜佛或求神明保祐,為什麼身體的病還不好?運氣也不順邃?於是就慢慢產生退心,產生障礙。


  所以,修行學佛要有信心、有智慧,還要有大慈悲心,這些都是發菩提心的前方便。有了這些方便,漸漸地福德增長、業障消除,戒行、慈悲心都到達一定的程度了,進一步就要發菩提心,才能更上一層樓,圓成佛道。


 


發菩提心(九)
於自由時報89.06.03 ()刊載


持戒清淨,持而無持;行化眾生,化而無化;
所做的一切福德,都是緣起性空、三輪體空,
只有付出,不貪求回饋,能所俱空,
如此,這念心就能得到解脫,即是無相、無住,自利又利他。






 


  行度化眾生、吃素、護生等善法,起初是因為知道因緣果報的道理,是一種慈悲心的展現;若能更進一步,將心量擴大,心行平等,知道諸法緣起性空、三輪體空的道理,就從有相達到無相,與佛法究竟了義相應。


  例如:雖然自己持戒清淨,也能夠不生驕傲,不會看不起不持戒的人,持而無持;修善、發了大慈悲心的人,不會看不起沒有發慈悲心的人;知道所做的一切福德,都是緣起性空、三輪體空,只有付出,不貪求回饋,能所俱空,如此,這念心就能得到解脫,即是無相、無住,自利又利他。


 


發菩提心(十)
於自由時報89.06.06 ()刊載


一般人往往在布施之後,執著布施的福德,
這種福德終究屬於人道、天道,修行學佛則要進一步提升、超越。
怎麼樣超越?
要在心念上超越。






 


  一般人往往在布施之後,執著布施的福德,這種福德終究屬於人道、天道,修行學佛則要進一步提升、超越。怎麼樣超越?要在心念上超越,沒有能所,修善不執著善,由慈悲心慢慢增長清淨心,就能夠向上提升、超越。


  例如六波羅蜜中,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等五度,必須要配合般若,般若就是緣起性空、三輪體空的道理。假使不配合般若的智慧,所修的善法就只是一種福德。有福德當然也是好事,但要得解脫、要成就佛的智慧、要發菩提心,就必須知道緣起性空、三輪體空的道理,並且要慈悲平等,心量廣大,具足般若智慧,達到無念、無住、無為,如此,這念心就是無上的清淨心,就能夠究竟解脫、圓滿佛智。


 


 


達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一滴淚的覺悟



第216期明覺圖、文:何國全
2010-10-20





幸福,在這兒僥倖地被拴住,也不幸地從這兒消逝。



 


搶救生命,不是一份榮耀,而是周旋在病人與死神之間,爭取一線重生的希望。但這一整晚的努力,全都白費了。額頭的汗水徒添我內心的寒意。這位年紀與我相仿的青年,在開夜班後,血濺不歸路。



他的身軀漸漸冷卻,胸膛也只隨著呼吸器起伏著。不願就此罷休的心臟,拼著最後的一分力氣在跳躂,與我們一起等著家屬的到來;儘管他的靈魂早已從那放大了的眼瞳,飛了出去。急救室裡的一切已歸於平靜,只有心電儀器傳來的“嘟──嘟──”聲,在為這提前殞歿的生命而哀呼。



急救室的房門,隨著曙光,慢慢地打開了。天啊!我多麼希望進來的是一群傷心欲絕的家屬,而不是這麼一位臨盆在即,還牽著一位小孩的少婦。我忽然間明白這位青年加班的原因。



她屏著氣,踩著徬徨的腳步走了進來,眼睛卻東張西望地尋覓著讓她懸心吊膽的答案。那張疲憊的容顏,看來也一夜沒睡。 “這是我先生嗎?”我指一指床頭的名字,心裡是萬般的不願為她帶來這個噩耗。當她知道預感已經應驗後,強忍的淚水終於奪眶而出。



急救室裡本已冰冷的空間,霎時凝結了起來,只有她的淚潸潸落下。心裡想說的撫慰話語,凝固在我口裡。



我牽起那位睡眼惺忪的小孩,讓他觸摸爸爸的手,那隻已經不再溫暖的手。他好奇地踮起腳,我乾脆把他抱起,讓他看個清楚。那雙充滿疑問的眼睛,越睜越大。他也許在想:“ 為什麼爸爸的頭纏著繃帶,嘴角又插了管子?身上又有那麼多的電線?”想是不敢驚醒睡夢中的爸爸,他身子微微向前傾,輕聲地問:“爸爸,你什麼時候回家陪我玩?”



一股熱辣的胃酸湧上我胸口,我的兒子也常問同樣的問題。我把他放下,蹲下來撫摸著他的頭,對他說了一句很殘酷的話:“孩子,你爸爸不再回家了。”



小孩轉過身昂起頭,扯了扯媽媽的裙子,滿腹疑雲地問:“媽媽,爸爸為什麼不回家了呢?”



我的心開始在抽搐著。我怎麼狠得起心腸對一個小孩說出這樣絕情的話呢?我又怎麼能讓一個椎心泣血的少婦,獨自去面臨孩子的疑惑呢?心魂開始混亂的我,也不懂得該如何回應,而選擇快步逃離這悲慟的局面。



「噗!」一聲──我回頭看見那少婦跪倒在地上,抱著孩子嘶喊著那個掛念了一整夜的名字。那種撕心裂肺的哭聲,彷彿在痛訴著為何她的世界已被停止轉動。但再多的淚水也枉然,換不回那斷了魂的夜歸人。



凝視著那灑落滿地的幸福碎片,我眼角不禁滑下了行醫以來的第一滴淚,心痛著這無法重來的一切。



晨曦斜斜地照了進來,也是第一次,我感覺不到朝陽的暖意。



一回到家,我趕緊抱起了獨自在玩積木的孩子,親了又親。身懷六甲的太太心有靈犀一點通,知道我又從醫院帶回來了滿懷的悲愴,而前來給我一個暖暖的擁抱。那是療癒我心靈創傷的良藥。



由此啟悟,一家人能夠抱在一起,就是幸福的真諦,我終於明白了。我不想在忙三迭四的生活裡,盲目地追逐著夢想時,錯過了這種唾手可得,展開雙手就可擁抱的——幸福。


達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果卿居士:炒股障礙修行



 














張居士學佛很精進,十幾年如一日,嚴持戒律,誦經拜忏,定期組織印經、放生,只要是利益眾生的事情,他都發願努力去做,是一位真修行的在家居士。 這些年,因一直力行布施、廣種福田,所以張居士自己經營的家電事業生意興隆、非常順利,也積累了一定的財富。今年年初,一位朋友建議他從事炒股,可令資產增值。張居士聽後覺得正合心意,如果能通過股市來賺取更多的錢,再用於利益眾生之事,那豈不是一舉兩得了嗎!起心動念後,當天晚上,在夢中即有護法神點化告知:“真修行人不能炒股。”夢醒後,護法神的話一直在耳邊萦繞。張居士反復思索後,豁然開朗:要想修出三界,真修行是不能炒股的。因股票時時刻刻有漲有跌,股市中存在著很大的風險,每個炒股的人或多或少都會有投機的心理,渴望從股市裡賺錢,無形之中助長了自己的貪婪和欲望,這種貪心會嚴重影響到心性的健康,對修行有害無利。 

再換個角度看,《心經》雲:“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參與了炒股,必然會去關心股票行情,就多了一分牽掛,多一分牽掛就會多一分煩惱;當股市震蕩、股價下跌時,又會擔心自己投入的資本縮水,原本還算不錯的心態恐怕就很難繼續保持平靜了……試問一個修行人若時常如此,為股票、為錢財、為得失所縛,又如何能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呢?當然,你若已經破了四相,不再執著,另作別論。 所以,在此真誠地提醒各位佛友:真修行人不能炒股。 

提示:緣起緣滅,我們有了這個千般苦難的身,為了他的衣食住行,我們每時每刻都在起著種種貪欲,佛弟子要以淨資淨財滋養自己的色身,不淨錢財不好化,留不住,要深信因果。錢財從布施中來,廣種福田、如法求財,才是在家人的謀生之路,若欲真修行,類似股票之類的投機行業,還需慎重,勸君遠離。  






達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代因果實錄二》- 33 -不殺生,怎樣請走蚊蟲?


 



 


不殺生,怎樣請走蚊蟲?


  

問:家裡有蚊子、蒼蠅、螞蟻、蟑螂、潮蟲等可不可以殺死它,如果不能殺該怎麼辦?


 


  答:佛在《梵網經》裡教誨:「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殺。」所以一切有命者都不可以殺死它。那該怎麼辦呢?我講兩個故事給你聽:


 


  我在12年前住在城市中心的一個獨門獨院裡,那裡的螞蟻很多,不僅廚房裡防不勝防,就是我的書房和臥室,也會有螞蟻爬到身上來,十分討厭。儘管我採用了種種的藥物想殺盡它們,卻都不起作用。甚至我撒些蜂蜜或白糖在院子裡,等螞蟻圍聚一堆時,我就用暖瓶水燙死它們,殺死的螞蟻千千萬,家裡的螞蟻不但沒見少,反而更多了。氣人的是,為防止螞蟻爬到廚房的食品上,我用一根細鐵絲由房頂吊起一個食品籃懸在空中,心想這回螞蟻可找不到了,沒想到第二天我摘下籃子取食品時,裡面竟是黑壓壓的一片!火頭上的我把籃子放在院子裡,找來舊報紙一張,燃著火塞進了籃子裡,一塊點了「天燈」。


 


  拜過妙法老和尚之後,我知道了不能殺生的道理,儘管當時我還吃「三淨肉」,再不買活雞活魚了,當時卻並沒把螞蟻也列在「生命」裡面,它太小了嘛!後來我回到家裡,又出現解決螞蟻的問題,當我把買來的六六粉、殺蟲劑在所有房間的窗台上門坎上撒遍之後,突然想到螞蟻不也是生命嗎?它們一定也是有思想的,否則怎麼會那麼有組織、有紀律?我心理感到很不安,想想師父的教誨,令我感到慚愧,突然有一種恐懼感湧上心頭,這些年殺死的螞蟻無法計算,它們早晚還不得找我算賬!可現在我又撒了六六粉,不知又要殺死多少生命,於是我急忙把六六粉掃除,又用水沖洗一遍。因為當時只有我一個人在家,便發自內心地對著在院子裡來往爬行的螞蟻說起了話,「螞蟻啊螞蟻,我過去不知道不殺生的道理,殺死的螞蟻太多了,我剛才又撒了毒藥,雖然沖洗了,可窗台門邊可能還會有殘留毒藥,你們千萬不要往那裡爬,我從今往後再也不殺螞蟻了,希望你們也別往我的屋裡、廚房裡,去院子裡你們隨便爬,可我要是沒看見踩死了你們可別怪我,最好在花池裡活動,那裡沒有危險。你們別來我房裡煩我,我也絕不傷害你們。」其實當時我也沒看過經書,只是發自內心地對螞蟻說了這些話,也沒想到,我不讓它們進廚房, 那它們的食物從何而來?


 


  幾天過後孩子對我說:「爸爸,咱家沒有螞蟻了。」其實我早把這件事給忘了。經孩子這麼一說,我才想起幾天前說過的話。於是我專心地在院子裡找起螞蟻來,結果一個沒有。我想是不是有什麼氣候原因使這一帶螞蟻都沒有了呢,於是我去左鄰右舍查看,竟然全有螞蟻!這一下可讓我驚喜萬分,這個喜不是因為螞蟻沒有了,而是我明白了人是可以和其他生命溝通的,只要你是真心實意地說話、做事,一定有感應。我當時如果每天在花池裡撒上一點食物的碎渣,就給了螞蟻活命的食糧,可是我不懂,又請求螞蟻不要去廚房,那它們只好搬家了。


 


  從那年起, 我在此地住了6年, 一個螞蟻也沒出現過。


 


  皈依之前的我,殺生吃肉飲酒,可以說「舉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為什麼會有這種感應呢?一是誠心所感,二是佛菩薩加持。佛大慈悲普度一切眾生,無論哪一個人,只要他有一絲善念,佛都會善巧方便地度化他,引導他對棄惡向善的興趣。古大德教誨:「欲令入佛智,先以欲勾牽。」我是屬於愚昧無智的那種人,靠說教和書籍不能令我聞即信受,只有眼見的事實才能折服我,進而去追求,去實踐。這也可能是我以後學會唸經念佛回向給眾生的緣故吧。


 


  我的師弟果培,從老家河南來,講述了他用我教給他的上述方法,對待他家老鼠多的問題,他也是對老鼠講話,道歉認罪,表明今後決不再殺害老鼠,然後每天給老鼠固定一個地方,在盤子裡放些剩飯等食物,起初老鼠不僅吃盤子內的食物,仍然吃其他東西和咬壞一些家什。果培師弟就對它們說:「我以前殺老鼠太多,你們恨我是應當的,我今後每天念30遍大悲咒專門回向給被我殺死過的老鼠,超度它們往生善道。」大約3個月之後,老鼠只吃地上盤子裡的食物,不再吃其他食物和破壞東西了。有一天果培的妹妹從外地來家要住上一段時間,見哥哥每天喂老鼠,就笑他犯傻,不相信老鼠會聽話。於是她晚飯後特地放一個饃(饅頭)在桌子上,結果第二天原樣未動,如是三天,老鼠只是吃地上盤子裡的食物,雖然不可思議,可她無話可說了。更奇怪的是,她洗過的自己的衣服,與哥嫂的混放在一個櫃門裡,老鼠能把櫃門扒開專門咬破她的衣服,老鼠是怎麼分辨的呢?她不得不服,表示回家後也不殺害老鼠了。後來師弟家的老鼠也絕跡了。


 


  以上是兩個實例,讀者可根據自己家情況處理,總之要把這些被我們稱作「害蟲」的動物當作人一樣的去對待。要知道你越殺他,他越恨你,無論大小動物都能分辨出人的真心假意,因為我們以前殺某種動物太多,不要指望說幾句話念幾部經,它就不恨你了,要經得住它們對你的考驗,只有真心才能感動它們。


 


  我不再殺蚊子之後,蚊子仍然進屋裡來叮人,我就等它落在牆上或某個地方之後,用一個小玻璃杯、罐頭瓶之類的器具,把蚊子罩住,然後用一提前備好的紙片沿瓶口縫插進封住的瓶口,隨之移至手中,開示蚊子不要再叮人,念佛往生,給它受三皈依,然後在門窗外放生。堅持一兩年後,蚊子進屋很少,就是叮一口,也不太癢,起個小米粒般的疙瘩,很快消失。以後10多年來,家人很少被蚊叮,今介紹這種方法給同修參考。


 


  農作物生了蟲子要不要打農藥,道理和以上一樣,有的農民道友採取別人打農藥,他噴撒的是念過49遍大悲咒水的方法。有的也是採取提前三天「通知」的辦法,到噴農藥時,他就多多念誦大悲咒超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效果,總之真要有知錯改悔的心才行,指望隨便念幾部經念幾遍咒,蟲子就沒了是不可能的,「一切唯心造」,不是一切唯經造、唯咒造,念佛、 唸經、 唸咒是助緣。


 


  室內的潮蟲、蟑螂之類,可以提前三天告訴它們家裡要搞衛生,請它們趕快搬家,到第三天如果還有,就可以掃除了,不要有意弄死它們,掃除的同時口念佛號、往生咒、大悲咒都可以,超度那些被你無意傷害了的小動物(包括在翻犁土地時)。妙法老和尚說這樣做比較如法,久而久之,就都沒有了。如果你是位不僅不食葷腥,而且是個斷了淫慾的修行人,你說叫它們哪天搬家,到時你就見不到它們了,因為你的功德足以使它們離苦得樂,好比國王大臣,想叫哪個人致富,一句話就可以了,而一般的善知識則需教給窮人按步就班的生財之道。所以,懺悔、持戒、誦經、養德是修行人時刻都要銘記在心的。


 


達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念佛的方法-淨界法師主講


 

 

我們今天選擇了淨土的念佛法門,我們的修學重點就是:「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那麼,應該怎麼修學,才能夠「一心歸阿命極樂世界彌陀佛」呢?天親菩薩開出了五個法門,就是:禮拜、讚歎、作願、觀察、迴向。透過這五個法門,來改變我們心中的煩惱障、業障、報障,跟阿彌陀佛廣大功德感應道交,達到所謂一心歸命的目的。

這五個法門的修學次第有三個,首先我們看:


第一個、成就「禪定」的功德

你在念佛的時候,剛開始要先成就禪定,先成就奢摩他的功德。我們看印光大師的開示: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念佛時,心中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要聽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攝於佛號,則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嗅別種氣味,身也不會懶惰懈怠,名為都攝六根。都攝六根而念,雖不能全無妄念,較彼不攝者,則心中清淨多矣,故名淨念。淨念若能常常相繼,無有間斷,自可心歸一處,淺之則得一心,深之則得三昧。

                                      ─印光大師─


在淨土宗的傳承當中,印光大師的念佛方法,在攝心方面,他提出了很多很多重要的經驗,留給我們後人一個寶貴的指導。特別在念佛方面,他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來當作念佛的攝心方便。這句話我們解釋一下:

在《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中講到,要怎樣達到念佛三昧呢?這當中有二個方法:

第一個,要「都攝六根」:這個「都攝六根」是一種破惡方法。就是你念佛,你要是眼睛東張西望,你這個佛號會念不好;因為你一方面念佛、一方面向外攀緣打妄想,妄想是熟境界,佛號是生疏的境界,這樣佛號就會被妄想所破壞。所以念佛的人,一定要把六根、向外攀緣的這個六根,把它都攝--收攝起來。


第二個,收攝六根之後,當然不能落入空亡,應該有所放下、有所提起。提起什麼呢?「淨念相繼」。就在你都攝六根的寂靜心中,把你所歸依的境界──一句佛號接一句佛號…在心中清楚分明的顯現出來。這就是一方面「都攝六根」,一方面讓佛號「淨念相繼」。

這樣的念佛方法,能夠得到「三摩地」,也就是所謂的「三昧」;這是成就三摩地的方便當中,最為殊勝的方法。當然成就三摩地的方法很多,但是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是最為契理契機。印光大師所提倡的念佛方法,就是以這個觀念開展出來的,我們再看看印祖的這個思想:


┌一、專注力─「都攝六根」─  一句阿彌陀佛念誦聽


└二、相續力─「淨念相繼」─  十句成片三三四


我們講到「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整個修淨土的重點,在修「一心歸命」的次第,是先成就「止」。要成就「止」,必須有二個方便:第一個是「專注力」,心於所緣專一安住;第二個是「相續力」,心於所緣相續安住;對於這個佛號要產生專注力和相續力;其實,「專注力」就是「都攝六根」,「相續力」就是「淨念相繼」。剛開始先偏重「點狀」的專注。怎麼專注呢?「一句阿彌陀佛:念、誦、聽!」。

也就是說:我們這個佛號在操作的過程當中,有三個重要的次第:


第一個是「念」:

這個「念」就是「念從心起」。有些人念佛的時候,心裡面打妄想,口念阿彌陀佛心散亂,這樣就不能構成所謂的「念」,因為你這個佛號是從嘴巴生起的,當然就不能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你這個佛號的「念」,是從嘴巴生起,沒有從你內心的根源生起,是不對的。所以你每一句佛號,都要從你內心深處對阿彌陀佛的一種歸依,念出你的佛號,這是第一個重點。


第二個是「誦」:

這個「誦」就是「聲從口出」。念佛時,你的嘴巴要加以振動,創造一個「聲相」。既然你以阿彌陀佛的聲音為所緣境,那你不創造聲音,你以什麼為所緣境呢?所以在「念」的時候沒有聲相,透過「誦」,你可能是大聲、或者小聲,透過嘴巴的讀誦,來創造一個聲相。


第三個是「聽」:


這個「聽」就是「音從耳入」。你要把你自己所創造的聲相,再聽回去,你很清楚的聽到你自己佛號的聲音。

當這句佛號能夠:「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字字清楚,你的心已經對佛號產生專注力了。在這裡,我們從一些老法師的佛七開示當中,有二個經驗要注意。就是你在修專注力的時候,專注的在聽佛號時,有二個重點:


一、你要聽你自己的聲音。

好比你今天來打佛七,有三百多個人參加佛七,每一個人都創造一個佛號,哪一個佛號是我的所緣境呢?「你只能夠聽你自己的聲音」。因為你聽別人的聲音,你的心是--心隨境轉,愈聽愈散亂。所以大家要知道:別人的聲音,當然我們也不要排斥,它是一個助緣;但是虛空當中有三百多個佛號,你只能夠以你自己的聲音為所緣境,不管你自己的聲音是多麼的小聲。因為:

你聽你自己的聲音,你的心才能夠慢慢的專注,而趨向於寂靜。

如果你聽別人的聲音,你的心是向外攀緣,那愈聽是愈散亂。所以這個地方要注意,你心中的所緣境是你自己創造出來的聲相,這才是你的所緣境。這是第一個重點。


二、你要聽當下的音聲。

很多人念佛啊,會回憶前一個佛號-- --誒,我前一個佛號念得很好…這是打妄想,你已經忘失所緣境了。就是說:不管你前面的佛號念得好,或是念得不好,過去就讓它過去,你也不要去憶念、去臆測,哪一句佛號得到三昧…也不要臆測未來。不要回憶過去,也不要臆測未來,怎麼辦呢?「你要活在當下!」你的每一句佛號,都是聽當下、當下…聽當下的音聲。就是在時間上,以當下的佛號為所緣境,過去的就讓它過去,未來還沒生起的,不要作任何推測,安住在當下的佛號。

我們修「專注力」的二個重點:聽你自己的聲音、聽當下的聲音!

進一步,我們必須把這個「專注」,擴大成「片狀」的相續。印祖說:這個片狀的相續,我們可以一種循環的方式,就是以十句的佛號,為一個片段。把這十句佛號分成「三、三、四」三段來念,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三三四。


印光大師提出這個「三三四」的念法,這樣的念佛,有二個特點:


一、能夠調和氣息,有利於健康。

意思是說:你適當的停頓,能夠作一些換氣。念佛,這個調氣也很重要,你不要一直念,念到最後氣都沒有了;氣都沒有了,你就沒有辦法念佛了。因為你沒有氣,你就沒有辦法創造聲相;沒有聲相,你就可能失掉所緣境。你說你要歸依阿彌陀佛,那誰代表阿彌陀佛呢?就是「聲音」。你自己已經不能創造聲音的時候,你就沒有辦法專注在佛號上。所以這個地方,你要善於調和你的氣息,這是很重要的。


二、「三三四」會形成一個韻調──三三四、三三四、三三四…

這個韻調能夠幫助我們攝心,防止妄想的插入。這就是印光大師的大智慧,以「三三四」十句念佛,來當做我們相續的力量。

這二個,就是我們培養「專注力」跟「相續力」的方法:一個是「念、誦、聽」、一個是「三、三、四」。在整個實際的操作當中,我們可以同時配合五點記數法來進行。



                           ◎靜坐五點記數法:

                               一、安置地上,令心下沉。

                               二、所緣行相,清楚分明。

                               三、寧可少念,不可草率。

                               四、先依記數,再入圓融。





這五點:是從右到下、到左、到上、到中間,一共有五個點,每一個點都是以「十句佛號」為一個點:三三四;第一個三三四第一點;再移到第二個三三四;乃至於到第五個三三四;所以這一片佛號剛好是「五十聲佛號」。我們也可以把五十聲佛號當作一個片段。

這「五點記數法」,有四個重點要注意:


第一、安置地上,令心下沉:

你的所緣境一定要放在地上。我們修行,調身很重要。我們色身的結構,是由地水火風所成,地水火風的重點是在調這個「火氣」,你的「火氣」調得好,四大就調得好,這個「火氣」要讓它下降,這個「水氣」要讓它上升。問題是火本身是輕,水本身是重,一般人很容易火在上面、水在下面,就上火了。上火,他就去吃退火的藥,結果身體沒有溫度,就畏寒。所以我們這個火氣不要把它消失掉,要把它往下引導,返本歸元。

你看有些人拜佛,拜沒二百拜就滿頭大汗,這就是不會拜佛,因為拜佛的時候,你的腳掌沒有用力,結果你火氣上揚。應該是:「下半身用力,上半身放鬆」。真正的拜佛高手,他不管拜幾百拜,他上半身不流汗的;他是下半身流汗、上半身不流汗。因為他腳掌用力,上半身放鬆--「下實上虛」,像打太極拳一樣。意思就是說,你在修止觀的時候,你一定要把所緣境往下沉,因為你心下沉,你的氣血就往下沉,這樣你才能夠持久,要不然你會容易感到頭痛。


第二、所緣行相,清楚分明。

我們在念佛的時候,你一定要出一點音聲,不能懶惰;因為你不出聲音,你的所觀境變成法塵,變成第六意識所緣境,那你跟這個聽音聲就不相應了。既然是「聽」,它的所緣境就是一個「聲塵」,是一個聲音。那你說你出聲音,一直念、念很大聲就傷氣了,久則傷氣,怎麼辦呢?黃念祖老居士說:你可以用「金剛持」,嘴巴輕輕的振動,但是有微小的聲音。這個地方是說,你一定要把所緣境清楚分明的現前,那當然就是要出聲音,多多少少要出一點聲音。


第三、寧可少念,不可草率。

這個很重要!就是說:你有多少時間,就念多少佛號。你不要為了博取美好的名聲,說:我一天念三萬聲、五萬聲︰你的時間根本只有一個小時,你不可能念那麼多,你就含糊籠統念很多,結果佛號念得亂七八糟,沒有一句佛號是有力量的。

我們一定要知道:「心為業主」,不管你布施、持戒,乃至於修持任何法門,這個法門要產生廣大的力量,一定要透過你的心力──「心強,這個業才是強」。所以,你不要求多,要求你的佛號清楚分明、很真實的現前。你有一個小時,你就念一個小時相應的佛號。


第四、先依記數,再入圓融。

就是你自己要有一個目標。剛開始五點記數,我們先念六片,慢慢再增加到十片,或者增加到二十片。這二十片佛號,大概要念四十分鐘,這是你給自己一個修行的目標。

當我們以「佛號」為所緣境時,有二個重點:

第一個是「信心」:你相信你沒有出離的因緣、相信阿彌陀佛能夠救拔你,這個時候你對阿彌陀佛的功德,生起一心歸命、通身靠倒。

這個地方要注意一點:淨土法門是一種「本尊相應法」,是一種「他力法門」。本尊相應法的重點:不管你是以什麼為本尊,是以阿彌陀佛的身像為本尊、以蓮華為本尊、或者是以阿彌陀佛的音聲為本尊,就是:


你必須相信:你的所緣境就是代表本尊的功德。


比如說:你修文殊菩薩為本尊,你可以觀想本尊的身像,有些人喜歡觀文殊菩薩是一個男人的相狀,有些人認為文殊菩薩應該是一個女人的相狀,觀想女眾的相狀;或者有人說不對,文殊菩薩是一道光明…都有沒關係。佛菩薩的功德,是「千江有水千江月」,是沒有障礙的,這個月亮能夠普遍的在一切的水中顯現,重點在於信心。敦珠仁波切說過:「你要相信你的所緣境是一個光明、或是一個男人相、一個女人相…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是你要相信這就是本尊的化身,才能夠很快的相應!」

換句話說,阿彌陀佛的功德,所謂:阿彌陀佛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所以阿彌陀佛的功德,能夠以任何的形式表現出來,都可以。你用台語來念佛也可以,用國語念佛也可以,用英文念佛也可以,這都不是問題,阿彌陀佛有辦法轉換這些變化的因緣;但是,重點你要相信它就是本尊的化身,你要深深的相信!

這個地方就是你要相信:你所憶念的這個聲相,它就代表阿彌陀佛的功德。這個信心是基礎,嚴格來說,你要有信心,你才有資格念佛。


第二個就是「培養念力」:你的專注力跟相續力,是需要長時間不斷的訓練。

春秋時代有春秋五霸,我們平心而論,真正的霸主只有齊桓公,齊桓公相管仲:「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其他的霸主很勉強稱為霸主,真正能夠統一諸侯,來統理天下的,「齊桓公」才是真正的一代霸主。齊桓公剛開始出道時,他也遇到逆境,在他生命中當中,感到最大的挫折,就是跟魯國一戰。因為齊國是一個大國,後來魯國跟齊國發生了一些糾紛,齊桓公就派鮑叔牙大將軍,領著大軍去討伐魯國,當時的兵力是六比一,六個人打一個人。這個魯國一想:跟大國作戰不能硬拼,要以智慧來取勝。就尋求天下的謀士、有智慧的這些謀士,後來就找到了曹劌(同:曹沬)。

曹劌一看,我們的兵力是一比六,他就在齊國攻擊的時候,他就退--─你第一次打我,我跑給你追;你第二次打我,我又跑給你追;到了第三次,你再打我的時候,曹劌就開始鳴鼓衝鋒,結果一戰就取勝了。

取勝之後,魯國的君主很高興,就問說:「曹劌啊,你是怎麼打勝的啊?」曹劌說:「這個很簡單!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他說:這個作戰啊,不是看人多的,是靠『氣勢』!

這個「氣勢」它有一個原則就是:剛開始的時候氣勢最旺,「一鼓作氣」,所以齊國剛開始打我的時候,我不能跟他打,因為他氣勢正旺,你怎麼能夠跟他打呢?就算我們氣勢也旺,他氣勢也旺,六比一啊!所以我們就跑給他追。世間的事情,二個東西要相應才能打得起來,第二次的時候,「再而衰」,他的氣勢已經減弱了;到第三次的時候,他的氣勢已經消耗完了;「彼竭我盈」,這時候我是第一次,我的氣勢最旺,「故克之」,我就是這樣打勝的。

這個地方給我們一個很重要的經驗:

其實,念佛跟打仗從某個層次來看,是蠻似的;我們跟妄想打仗也是這樣。諸位要知道,我們跟妄想打仗,不是說你對治三十年你就成功了,不是說你念佛三十年,你就有什麼效果,不一定啊。念佛也是念氣勢!

你不相信,你看初學者:他要能夠掌握住正確的專注力、相續力,他念個半年,效果可能比你念三十年還要好。你念了三十年的佛號,念得亂七八糟啊,完全沒有念出氣勢,完全沒有把佛號的味道念出來,你每一句佛號都是散散亂亂、都是含糊籠統!


所以,我們應該很務實的去面對心中的佛號,不要求多,必須不斷的調整自己的錯誤,讓佛號很清楚的、分明而有力的現前,不斷的訓練自己。你能夠用正確的方法,把心中的佛號建立起來,把這個味道念出來,你的生命就會有所不同了-- --你的佛號具有安定的力量。

我們以前,也經歷過很多所緣境,以財富為所緣境、以地位為所緣境…很多很多追求的境界;但是最後會發覺:唯有這個佛號,才能夠讓你真正的安定下來,讓你在整個變化無常的生命當中,找到一個真實的家。即使你每天只是念半個小時的佛號,但是你對未來的生命,也有一種篤定安穩的感覺;對於世間一切的風風雨雨、得得失失,也容易放得下。

這裡,不是要你佛號念得多,而是必須先把佛號的感覺念出來,那你就要掌握正確的方法。所以,我非常反對有人求數目,把佛號念得亂七八糟,結果他念佛失敗了,他念佛沒有效果。這段文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就是你一定要掌握正確的方法。

 


選自念佛法要


達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