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菩提心(上)---惟覺法師







發菩提心(一)
於自由時報89.05.16 ()刊載

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
因於眾生而起大悲,
因於大悲,生菩提心,
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佛法八萬四千個法門,都是加行,目的皆在使我們發起菩提心,菩提心就是道。因為加功用行---持戒、修善、懺悔、誦經、持咒、三皈等,都是修行的初門,經過這些初門,業障減輕了,要進一步向上提昇,就要發菩提心。


  華嚴經云:「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成無上正等正覺。希望成無上正等正覺,就要發菩提心,故經云:「修行不發菩提心,猶如耕田不下種」。所以,發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佛法和其他宗教不同之處,最顯著的差別,就是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二)
於自由時報89.05.18 ()刊載

為什麼要弘揚佛法?
就是本著慈悲的精神,不僅自己能得到利益,
也希望所有一切眾生都能得到解脫,
跟佛法結善緣、結出世的緣。






 


  其他的宗教,為什麼不能成就正覺?就是沒有發菩提心,再其次就是不知道持戒。這二點如果做不到,就是走了遠路。所以發菩提心,是最重要一件事情。


  弘揚佛法,護持三寶,都是發菩提心的前方便,是大慈悲心的表現。為什麼要弘揚佛法?就是本著慈悲的精神,不僅自己能得到利益,也希望所有一切眾生都能得到解脫,跟佛法結善緣、結出世的緣,這些都是基於慈悲心的關係,所以要觀眾生苦,發菩提心。


  眾生都是在生、老、病、死苦當中,沒有辦法接近正法,所以我們要想辦法,使眾生都能接近正法,接近了正法,慢慢地就會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三)
於自由時報89.05.20 ()刊載

要養成慈悲心,第一要戒殺,
第二要救生、放生、愛護生命,
第三要吃素,不吃眾生肉。
由這三種方便,大悲心就會慢慢成長。






 


  何謂「菩提心」?菩提心即是清淨心,亦即金剛經所說的「無住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大家在名相上,雖然知道清淨心、覺悟的心,可是卻不容易體悟,為什麼呢?因為沒有前方便及良好的基礎。現在知道「諸佛菩薩,以大悲心為根本」,所以第一步就要養成大悲心,有了大悲心,將來就會圓成佛智。


  大慈悲的養成,就是發菩提心的前方便。要養成慈悲心,第一要戒殺,第二要救生、放生、愛護生命,第三要吃素,不吃眾生肉。由這三種方便,大悲心就會慢慢成長。


 


發菩提心(四)
於自由時報89.05.23 ()刊載

慈心廣大,身、心就能夠平靜、安詳,
真正是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這一念心,現在就和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心感應道交。






 


  要養成慈悲心,先要受持五戒,假使持戒的功夫沒有做好,沒有大慈悲心,禪定就不容易生根,所以佛經中講:「尸羅不清淨,三昧不現前」,尸羅就是戒行。戒法當中,以五戒為根本,五戒的第一條戒就是不殺生,這就是表示一種大慈悲心。


  不但對人要慈悲,而且對於動物也要慈悲,如果再將心量擴大,對植物也要慈悲;假使我們有這種心境,身、心就能夠平靜、安詳,真正是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一念心,現在就和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心感應道交。


 


發菩提心(五)
於自由時報89.05.25 ()刊載


為什麼不要殺害動物?
因為人生有三世因果,
現在的動物,說不定就是自己過去世的親眷,
吃了它的肉,不就等於吃了過去的六親眷屬嗎?






 


  怎麼樣培養我們的慈悲心?第一是不殺生,不殺生就是慈悲心的展現。 不僅佛法講不殺生,儒家也講:「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如果聽到殺豬宰羊、非常悲慘的聲音,不但見死不救,還吃牠的肉,這就是沒有慈悲心。


  為什麼不要殺害動物?因為人生有三世因果,現在的動物,說不定就是自己過去世的親眷,吃了它的肉,不就等於吃了過去的六親眷屬嗎? 此外,一切眾生都有佛性,吃了眾生肉,就等於吃了未來的佛菩薩。基於這些道理,所以我們絕對不能殺生,不要吃眾生肉。


 


發菩提心(六)
於自由時報89.05.27 ()刊載


要成就佛道,就要和眾生結善緣,所謂「未成佛道,先結人緣」,
吃了眾生肉,就跟眾生結了惡緣,
如果自己將來要說法度眾生,就不容易達到目的。






 


  不吃眾生肉,除了是慈悲心的養成之外,也是因為希望成就佛道。要成就佛道,就要和眾生結善緣,所謂「未成佛道,先結人緣」,吃了眾生肉,就跟眾生結了惡緣,如果自己將來要說法度眾生,就不容易達到目的。


  大乘經典如楞嚴經、菩薩戒經等,都講不吃眾生肉的道理;但因為每個人的因緣不一樣,學佛、修行的程度深淺不同,如果堅持一定要吃素,才可以學佛、修行,就會有一些有緣的人,不敢學佛修行。所以佛陀就慈悲開一些方便,例如有人吃眾生肉習慣了,突然要他不吃肉,心當中就放不下、很難受,所以佛就講,可以吃三淨肉,以方便接引其進入佛法堂奧。


 


發菩提心(七)
於自由時報89.05.30 ()刊載


學術界用學術的眼光來探討、考證佛法,
雖然是有智慧,卻沒有信心,如此就會產生邪知邪見,容易走錯路。
相反地,如果不研究佛法、了解佛法的道理,只是有信心,也會產生矛盾。
修行學佛,要具備信心與智慧,方能得到佛法真實的受用。






 


  佛經云,要想修行學佛,須具足兩個條件:一是智慧,一是信心。


  現在一般學術界,對於佛法也開始在深入研究,但用學術的眼光來探討、考證佛法,與真正修行學佛,是不一樣的;因為純粹學術研究,完全是用自己的想法來研究佛法,雖然是有智慧,卻沒有信心,如此就會產生邪知邪見,容易走錯路。


  相反地,如果不研究佛法、了解佛法的道理,只是有信心,也會產生矛盾。例如有些人不了解佛法的道理,只知道拜菩薩、拜佛,正所謂:「見廟燒香,見像磕頭。」見到寺廟、看到神像,也不管是正或邪,就趕快去拜一拜,認為禮多人不怪,拜總比不拜好,不拜恐怕得罪神明。這就是屬於情感的,有信心卻沒有智慧。


  修行學佛,要具備信心與智慧,方能得到佛法真實的受用。


 


發菩提心(八)
於自由時報89.06.01 ()刊載


修行學佛要有信心、有智慧,還要有大慈悲心,
這些都是發菩提心的前方便。






 


  修行學佛須具備信心與智慧,才能與佛法的道理相應;就如鳥之雙翼,有健全之雙翼,才可飛翔。如果只有信心沒有智慧,就容易產生煩惱、無明,例如,認為自己到處拜佛或求神明保祐,為什麼身體的病還不好?運氣也不順邃?於是就慢慢產生退心,產生障礙。


  所以,修行學佛要有信心、有智慧,還要有大慈悲心,這些都是發菩提心的前方便。有了這些方便,漸漸地福德增長、業障消除,戒行、慈悲心都到達一定的程度了,進一步就要發菩提心,才能更上一層樓,圓成佛道。


 


發菩提心(九)
於自由時報89.06.03 ()刊載


持戒清淨,持而無持;行化眾生,化而無化;
所做的一切福德,都是緣起性空、三輪體空,
只有付出,不貪求回饋,能所俱空,
如此,這念心就能得到解脫,即是無相、無住,自利又利他。






 


  行度化眾生、吃素、護生等善法,起初是因為知道因緣果報的道理,是一種慈悲心的展現;若能更進一步,將心量擴大,心行平等,知道諸法緣起性空、三輪體空的道理,就從有相達到無相,與佛法究竟了義相應。


  例如:雖然自己持戒清淨,也能夠不生驕傲,不會看不起不持戒的人,持而無持;修善、發了大慈悲心的人,不會看不起沒有發慈悲心的人;知道所做的一切福德,都是緣起性空、三輪體空,只有付出,不貪求回饋,能所俱空,如此,這念心就能得到解脫,即是無相、無住,自利又利他。


 


發菩提心(十)
於自由時報89.06.06 ()刊載


一般人往往在布施之後,執著布施的福德,
這種福德終究屬於人道、天道,修行學佛則要進一步提升、超越。
怎麼樣超越?
要在心念上超越。






 


  一般人往往在布施之後,執著布施的福德,這種福德終究屬於人道、天道,修行學佛則要進一步提升、超越。怎麼樣超越?要在心念上超越,沒有能所,修善不執著善,由慈悲心慢慢增長清淨心,就能夠向上提升、超越。


  例如六波羅蜜中,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等五度,必須要配合般若,般若就是緣起性空、三輪體空的道理。假使不配合般若的智慧,所修的善法就只是一種福德。有福德當然也是好事,但要得解脫、要成就佛的智慧、要發菩提心,就必須知道緣起性空、三輪體空的道理,並且要慈悲平等,心量廣大,具足般若智慧,達到無念、無住、無為,如此,這念心就是無上的清淨心,就能夠究竟解脫、圓滿佛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達觀 的頭像
    達觀

    勸君勤放生 終久得長壽 若發菩提心 大難天須救

    達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