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菩提心(下)---惟覺法師



 



 


發菩提心(二十一)
於自由時報89.07.01 ()刊載


修行學佛,平時就要薰修,
動靜閒忙都要落實修行,
才能與諸佛如來感應道交,得獲殊勝妙果。






 


  佛法言,無住心即是道,若起了執求,就變成眾生;此是以究竟了義的立場來講。另一方面,佛法當中,為了度化不同機緣的眾生,也可以有所求,有所求是一種方便。例如遇到大災大難,不是自己能力可以挽救的時候,就可以求觀世音菩薩,一心專注繫念,至誠禱告,便能逢凶化吉、遇難呈祥。這是屬於有所求、方便感應的法門。


  現在一般人都是求的多、修的少,甚至根本就不修,只想求福報、求保佑、求多子多孫等等,如此,只是一味的執求,卻不知修福德、修智慧,反而會沒有感應。


  所以修行學佛,平時就要薰修,動靜閒忙都要落實修行,才能與諸佛如來感應道交,得獲殊勝妙果。  


 


發菩提心(二十二)
於自由時報89.07.04 ()刊載

眾生時時刻刻向佛菩薩求,聖人則反求諸己;
時時刻刻檢討、反省自己,寬以待人、嚴以克己,
心才會安定下來,煩惱才會漸漸斷除。






 


  古德言:「有求為苦,無求乃樂。」沒有執求,心就很安定;若有所求,求不到時,就會感到痛苦。眾生時時刻刻向佛菩薩求,聖人則反求諸己;凡夫是「求佛不求己」,聖人是「求己不求佛」。時時刻刻檢討、反省自己,寬以待人、嚴以克己,心才會安定下來,煩惱才會漸漸斷除,所謂煩惱分分斷,真如分分現,這就是分證菩提,證一分真如,即見一分法身,現在就是菩薩。


  菩薩也是由凡夫起修,而證入賢位菩薩,由賢位菩薩到登地菩薩;登地菩薩分成十種階位:初地、二地、三地、四地……到十地;十地菩薩上面還有等覺、妙覺,妙覺果位即是菩薩道圓滿,真正契入佛的智慧。  


 


發菩提心(二十三)
於自由時報89.07.06 ()刊載


如果能夠不生取捨、執著,
這念心時時覺照,保持平靜,
則隨時隨處都是安樂淨土。






 


  一般人從早到晚,心都是在喜怒哀樂、在取捨當中,所以,始終是患得患失,無法平靜。如果能夠不生取捨、執著,這念心時時覺照,保持平靜,則隨時隨處都是安樂淨土;這就要在平時下功夫,時時刻刻檢討、反省,才能做得到。平時不下功夫,只是到處攀緣、湊熱鬧,結果什麼都得不到,修行也沒有進步,這就是沒有真實下功夫的緣故。


  所以,參禪要真參、要實悟;修行也是一樣,不能投機、取巧,不能馬虎應付,要將自己不好的習氣改過,要在心上用功,持之以恒,精進不懈,才能夠得到佛法的利益。  


 


發菩提心(二十四)
於自由時報89.07.08 ()刊載


畢陵伽婆蹉尊者的啟示






 


  常言道:「禍從口出,病從口入。」說話當中,一不小心就很容易造惡業,例如講他人的是非,或妄語、惡口等,這都是一種習氣。


  《楞嚴經》中記載一位已經證得羅漢果的畢陵伽婆蹉尊者,即因為口業的習氣,而遭受誤會的公案:畢陵伽婆蹉尊者每天都要渡過恆河去托缽化緣,當他一到恆河邊時,他就會向恒河的水神說:「小婢,我要過河了,給我開路!」恒河的水神看到羅漢聖人,馬上就開出一條路,讓尊者從恆河上走過去。後來這位水神天天都聽到尊者這麼不客氣地叫他小婢,感到很不服氣,心想:「我替你開路,你不但不感謝我,還罵我是小婢,這口氣實在嚥不下去!」所以有一天,水神就去向佛陀告狀說:「世尊!你的弟子畢陵伽婆蹉尊者,他每天過路,我都為他開道,他不但不感謝我,還罵我是小婢,請世尊要為我主持公道!」釋迦牟尼佛一聽,就講:「對啊!你每天為他開路,他怎麼還罵你是小婢?我叫他來問問看!」  


 


發菩提心(二十五)
於自由時報89.07.11 ()刊載


修行沒有別的,就是要改除自己的習氣,
若將所有的習氣、煩惱都漏盡,就超凡入聖了。






 


  世尊問畢陵伽婆蹉尊者:「你每天到恆河對岸去化緣托缽,水神為你開路,你為什麼不但感激他,還罵他是小婢?你應該要向水神道歉!」畢陵伽婆蹉尊者一聽,覺得世尊的話很有道理,就說:「對啊!水神為我開路,我怎麼還罵他是小婢,實在是不對,我應該要向水神道歉!」於是畢陵伽婆蹉尊者馬上就跟水神講:「小婢!這件事的確是我不對,我向你道歉,請你原諒!」結果,尊者向水神道歉,還是稱水神為小婢。釋迦牟尼佛就對水神講:「其實畢陵伽婆蹉尊者不是在罵你,那是他的習氣使然所致;因為尊者前五百世都身為皇太子,而你都是他的小婢,所以他一看到你,還是習慣叫你小婢!」


  由此公案可知,證到羅漢果,習氣仍不容易完全改過,必須證到緣覺果,才能完全化除習氣。所以,修行沒有別的,就是要改除自己的習氣,若將所有的習氣、煩惱都漏盡,就超凡入聖了。  


 


發菩提心(二十六)
於自由時報89.07.13 ()刊載

對於心中的煩惱、無明,
現在起就要迴光返照,經常檢討、反省,
並且要發長遠心,煩惱無明就能次第漏盡。






 


  希望將自己的習氣、煩惱漏盡,超凡入聖,這須要發長遠心,不是短時間內就可以做得到的,《楞嚴經》云:「事非頓除,因次第盡。」就是告訴我們,對於心中的煩惱、無明,現在起就要迴光返照,經常檢討、反省,並且要發長遠心,煩惱無明就能次第漏盡。


  有些人會覺得自己在沒有學佛之前,似乎沒有這麼多煩惱、妄想,修行學佛之後,反而有很多煩惱妄想,就懷疑自己是不是退步了?其實並沒有退步,這是因為在沒有學佛以前,不知道自己的煩惱無明深重,現在開始修行,心比較細了,就會慢慢覺察到自己的習氣、煩惱,也因為知道自己的缺點、習氣所在,才能改過、提昇。所以這不是退步,反而是一種進步。  


 


發菩提心(二十七)
於自由時報89.07.15 ()刊載


懂得修行觀心的人,
當煩惱一起時,就知道要馬上迴光返照,
如此,煩惱就發生不了作用。






 


  一般人都有貪心、瞋心、慢心等煩惱習氣,貪著錢財越多越好,或遇到違逆己意的人事物,就發脾氣,甚至還認為發脾氣是應該的;或者明明知道發脾氣不是好事情,但還是作不了主。這就是無始劫來的習氣太深厚,要下一番決心才能改得過來。


  懂得修行觀心的人,當煩惱一起時,就知道要馬上迴光返照,例如:參禪的人,煩惱一動,就在起心動念處參「『誰』在起煩惱」?念佛的人,在煩惱的當下,就念一聲「阿彌陀佛」;如此,煩惱就發生不了作用,也就不會再進一步造就更多身、口的惡業。相反地,如果不知道覺照,不在這念心上用功,就會被煩惱所轉,造就身、口、意等惡業,而招感未來的苦報。  


 


發菩提心(二十八)
於自由時報89.07.18 ()刊載


希望從發心菩提獲證無上菩提,則須精進不懈,
這條菩提路是現成的,
做一分,得一分,做十分,就得十分。






 


  從發心菩提到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分證菩提,到最後要將所有的煩惱全都漏盡,就要打坐、入金剛喻定,這念心當中沒有夾雜任何妄想,始終無念、無住、無為、常寂常照,如香的煙一樣,沒有夾雜,沒有一點空隙,如果起一個心、動一個念,這念心當中就有夾雜、就有間斷,所以要用金剛定、無間定,將無始無明破除,就能成就無上菩提。希望從發心菩提獲證無上菩提,則須精進不懈,這條菩提路是現成的,做一分,得一分,做十分,就得十分。


  今生能夠修行學佛,是過去薰修而來的善根、資糧,所以現在更要廣集定慧、福德資糧,煩惱慢慢減少,清淨心就現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達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