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賢長老與弟子正住就學習楞嚴經的精采對答



作者:惟賢大師


按: 20091112日,惟賢長老在深圳參加“本煥長老105歲壽誕慶祝典禮”後,于弟子正恩家暫住。時,三學讀書會深圳負責人正住居士前來拜見恩師,因正住從1993年開始研習《楞嚴經》,且從2005年開始於每週日組織“楞嚴經共修法會”,於是便有了下面師徒二人的精采對答。


師:你現在會背《楞嚴經》嗎?


正住:還不能背整本經,只是學習義理,能背楞嚴咒。


師:《楞嚴經》的中心是什麼?


正住:是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法門,還有楞嚴咒。


師:文殊菩薩有一個四句偈,“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這個說明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與大勢至菩薩的念佛圓通法門是相通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這是一致的。守根護意是佛教修行的基本方法,能夠護意以後再與外界接觸,就是“明觸”,而不是“無明觸”。


正住:明觸和無明觸有什麼差別?


師:明觸是有智慧,能夠觸而不受,能夠破十二緣起。這與《楞嚴經》的去妄歸真、守根護意都有關係。“楞嚴”是什麼意思?


正住:是“一切事究竟堅固”的意思,《楞嚴經》裡講四科七大,就代表了一切事。


師:不錯,這就是“即事而真”,與密宗是相應的。密宗修曼荼羅,建壇城,這也是即事而真。這才是修真心,是“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你講下心得吧。


正住:學習了圓瑛大師的《楞嚴經講義》後理解到一點,就是要達到初住,需要破根中六結,伏五十陰魔才可以,之後才可以六根互用。這樣對嗎?


師:這是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還是即事而真,一根通,六根就都通了。知道什麼是六結嗎?


正住:六結是“動、靜、聞、覺、空、滅”。


師:對。破六結就是即事而真,這裡聞的聲不是外面的聲,而是“自性聲”,是要找本來面目,找真如。這也是《法華經》裡面講的“一乘法”。


正住:“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


師:所以《法華經》裡面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這個就是一乘法。


正住:普門品與《楞嚴經》的三十二應身是一致的。


師:一通百通,這些經都是相通的。觀世音菩薩成佛的根本,就是“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要修大悲心,不離眾生,不舍眾生,這是成佛之道。《法華經》最重要的一品就是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觀世音菩薩攝住耳根,六根都轉過來了,學佛就是一個“轉”字,唯識就是轉識成智。“轉惡成善,轉邪成正,轉染成淨,轉識成智”,這一條道路,顯教密教都一樣,所乙太虛大師說“八宗平等”。顯教不能詆毀密教,密教也不能詆毀顯教。八宗是修行的方式不同,但道路和目標是一致的。“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正住:這是《金剛經》上說的。


師:《金剛經》講般若。學好了《楞嚴經》,一經通百經通,般若和唯識也是相通的。一經不通,其他都不通。學習要融會貫通,太虛大師講的八宗平等很有道理。你學習《楞嚴經》,誦楞嚴咒這麼多年,有何體會和進步呢?


正住:我體會到確實像經上所說的有金剛藏菩薩“精心陰速”來幫助我們進步,除掉障礙,以前很多很難除掉的習氣現在能夠除掉,身體上很難除掉的病也會慢慢的消失。我以前一到冬天全身都會發癢,很多年都是這樣子,持了楞嚴咒之後這幾年都沒有了。我從1993年開始喜歡上《楞嚴經》,為什麼呢?我當時患慢性鼻竇炎很嚴重,醫生說不可以治,但當我第一次看了《楞嚴經》以後就很喜歡,於是我每天早上六點鐘起來,讀了一個月我的病全好了。其他相關感應也比較多。因此,我感到不管是學《楞嚴經》還是讀楞嚴咒對自己習氣和業障的消除,都有很大的作用。所以我一直堅持在學習。


師:《楞嚴經》是一部智慧的經典,與禪宗講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完全相通,重點是去妄歸真,由染趨淨。其中就要明兩種根本:生死根本、菩提涅槃根本。生死根本解釋流轉原因:由於妄識的無明和業,招引異熟果受苦。菩提涅槃根本指在修行中不攀緣外境,而返觀根性,恢復真性。如何修行?便說明二十五圓通的修證方法,經歷五十五聖位,最後說明修定須消滅五十種陰魔。因此,由般若顯示我們的真心,使我們真心恢復光明,達到如來的本性,恢復本來面目,就可以返妄歸真。這個思想與禪宗是相通的,與唯識法相所講的“轉識成智”也是相通的。轉識成智,識是染污的,智是清淨的,要轉八識成四智。


正住:可不可以這樣理解,轉識成智,這個“識”就是《楞嚴經》所講的生死根本,“智”就是菩提涅槃根本?


師:對,這都是相通的。唯識學所講的轉識成智,識就是妄的、虛妄的、染污的,智就是真實的、清淨的。在唯識裡面有三性:遍計執、依他起、圓成實。遍計執就是我執、法執,那些都是虛妄的東西。依他起就是因緣生法,又分為兩種:染污的依他起,清淨的依他起。假若我執、法執還存在呢,就屬於染污的依他起,是眾生境界。假若轉過來,從聞熏之中使這個染污的種子逐步消滅,清淨種子逐步上升,就可以歸入真心,逐步成智,識與智要分清楚。唯識裡面講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相、名、分別、正智、如如,這是五法;五法裡面的染法是相、名、分別;分別相,分別名,名是遍計執,相是依他起;名相俱不起就是勝義,圓成實。轉過來後是什麼?正智、如如,這就是淨的方面,有智慧。為什麼八正道裡第一個講正見呢?有正見才有正智,所以八正道也很重要,這些佛理都是相通的。


正住:師父,我還有一點體會,就是要走上五十五位菩提路,《楞嚴經》強調一定要用三漸次作為根本,才能從幹慧地開始一直往後不斷增長。如果不是這樣的話,經上說“不是正觀而是邪觀”。


師:幹慧地是地前,經過見道位以後才是修道位,有見解不等於說是有實證。結合實證要經過初地一直到十地。觀緣起,觀空,有相觀空,無相觀空,到第八地以上就證了。有這麼個次序。還有就是《楞嚴經》的二十五圓通(十八界加上七大),也是即事而真,不是說這個真在我們身外,而在我們自心,就是我們的本性。那就要會觀,會即事而真。密宗的六大緣起:地、水、火、風、空、識,也就是即事而真,世界的組成、人自身的組成離不開地、水、火、風、空、識,如何把它轉過來?面對事實如何認識它?這樣子來修就可開悟。


正住:我體會在二十五圓通即事而真這一塊,是否可以借鑒《圓覺經》中普賢菩薩的如幻法門,我理解這兩個是相通的。


師:相通。《圓覺經》講:知幻即離,離幻即覺。你要離開這個幻境,你不貪戀他,轉過來,就覺悟了,也就是《楞嚴經》上說的即事而真,一切事都是幻化,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你曉得是幻就不要執著他,就要離;能夠離他,就返妄歸真達到覺。知幻即離,離幻即覺,這是《圓覺經》講的,與《楞嚴經》道理相通。《楞嚴》、《圓覺》、《楞伽》三經都是禪經,中國的禪經,大乘禪經,另外還有《維摩詰經》。《維摩詰經》最好,是部文學作品。


正住:《維摩詰經》也是我最喜歡的一部經,每一次我都是一口氣全部讀完,很痛快。


師:文殊菩薩同維摩詰居士呢,專門講不二法門,這個法義很深。現在來講是辯證的統一,由相對到絕對,不二法門,最好最好。天女散花那個故事很精典。


正住:天女散花遇到聲聞弟子就粘住了,遇到菩薩就掉下來。


師:是的。舍利弗說,嘿,你這個花落在我們身上不掉,落在菩薩身上為啥就掉了?天女笑著說,不是花住你,是你在住花。色不迷人,人自迷。心理關係。


正住:師父,我一直以學習《楞嚴經》為中心。我有一個不是很有信心的地方,不知道能不能在今生此世破掉六結。這個難不難做到?


師:這個事情你也不要過急,佛在《遺教經》中講呀,修行如彈琴一樣,彈琴不能太鬆太緊。過緊了那個弦就要斷,過鬆了就聽不出曲調,要平和。我十幾歲在龜山書院讀書的時候,我的老師王恩洋先生有個侄兒叫覃長孝,那個侄兒聽到王先生講諸法實相,王先生說他已經見了實相,他就學王先生每天修禪定,心情過於急,結果身理就發生偏差,吐血。


正住:關於修禪定,我讀《楞嚴經》到“五十個陰魔”那部分時,我有一個心得就是,陰魔出現是因為他定和慧不能均等,“定過於慧”或者“慧過於定”都會出偏差。這個理解對嗎?


師:戒、定、慧是聯繫起來的。定有偏差就是戒沒真正守住,守戒就是伏根。根不伏,意就不能守,根門就不能守。戒、定、慧三學是佛教最重要的學,基本的學,三無漏學,最最重要的。弘一法師講過,一個真正的修行人要做到四點:習勞、惜福、持戒、自尊。


第一個習勞。一個學佛的人首先要勞動,不能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那個要不得。


第二個惜福。吃這碗飯就想到來處,修五觀,穀子是怎麼來的,米是怎麼來的,能夠有飯吃就很有福報,就要好好珍惜,不要浪費。


第三個持戒。以戒律約束身心,你能夠習勞惜福就能夠持戒了,因為戒的中心是甘淡泊,甘於淡泊就可以守戒,心不外求,貪心就可以抑制下來,戒就守住了。


第四個自尊。尊重自己的心靈,人為萬物之靈,就要發揮心靈的作用。這個心靈是什麼靈呢?理智和愛心。人最靈就是這個地方,與禽獸不同也是這個地方。孟子講“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幾希就是指這個。心靈是顆明珠,修行就是使它發出光輝。普通眾生的這個明珠是被埋在土裡了,不能發光。學佛就是要把這顆明珠上的土給打掃乾淨,時時勤拂試,莫使惹塵埃,讓心靈發出光輝。有一首偈:“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封鎖,一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正住:我上次去拜訪河北的常輝法師,他辦了一個孤兒院,有一次我請教他一個問題,修禪定如果心亂怎麼辦?他不是叫我打坐,而是叫我多做慈善事業,我覺得他這個回答給我幫助很大。


師:這是實際行動。能做慈善事業就有悲心,有悲就能夠舍。佛教的修行上供下施,對上,三寶、父母、師長要供養;對一般眾生,貧苦眾生要施捨。修禪定的目的是消除貪、嗔、癡,你能夠存悲心,就不會有貪、嗔、癡。存悲心能施捨,財施、法施、無畏施,而且施了以後不執著,三輪體空,既有智慧,又有悲心,這就是在修戒、定、慧,也就伏住貪、嗔、癡了。所以這個方法也很好的呀。常在悲中,常在救濟行動中,就在佛光中,就與佛心相應。


師:你做什麼企業呢?


正住:我是在深圳華為公司,就是搞電話設備的公司。


師:那你學佛也不能耽誤工作。學佛要與工作、生活打成一片,不能脫節,工作就是學佛,生活就是學佛,關鍵看你存心怎麼樣。存心好,力求於大眾,力求於上供下施,地位越高越好,錢越多越好,沒關係。佛法有五不可思議:業力不可思議,法力不可思議,定力不可思議,願力不可思議,善法力不可思議。這個意義大得很,不得了。


善法力不可思議,你的善行一點一滴積累起來,長久就成了大善。願力不可思議,你的願力,有悲心的願力,就與佛心相合,除了你自己努力以外,佛菩薩還會加持,就可以衝過各種難關。定力不可思議,由禪定可以發智慧,發神通。法力不可思議,我們念一句經,念一句佛,念一句咒,就有力量,佛的力量,法的力量。業力不可思議呢,業非常之複雜,但有規律,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雖然定業不可轉,但你能發揮主觀作用,遇到善緣就可以轉;你現在享受福報,但福報也有消失的時候,你不繼續培福,就要吃苦;所以業力是相當複雜又有規律,有別業,有共業,有共中共,有共中不共,不共中共、不共中不共。山河大地是共中共;你的田園舍宅,你的房屋,你的土地,那叫共中不共;不共中共呢,你的身根,大家都互相交往,都看得見;不共中不共是啥子?你的淨色根、勝義根,那是你特有的,你的神經中樞,微細神經,不為大家所同,你的感受不同,大家感受不同,不為大家所感受得到的。這些內容在唯識學裡面講得很深、很微細。


師:你學過百法沒有?


正住:我們搞活動開始是學《楞嚴經》,但發現《楞嚴經》很深,很多同修學不懂,於是就改為誦讀共修,每次讀二卷,然後學習您的著作《十善業道經講記》,再學《覺者之言》,就是以四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為基礎的小乘的一個本子。接著我們就學唯識的《百法明門論》,是廣超法師講解的。現在我們正在學的是演培法師講的《八十規矩頌》。


師:這個基礎很好的,這都是學佛、學唯識的基礎。關鍵是要學通,不要學得似是而非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那個不行。要認真學,一個名相,一個法相,它的定義是什麼,體用是什麼?要搞清楚。比如說百法裡面,什麼叫遍行?什麼叫別境?什麼叫根本煩惱?什麼叫隨煩惱?根本煩惱是六個:貪、嗔、癡、慢、疑、惡見。大隨煩惱八個,中隨煩惱兩個,小隨煩惱十個,每個都要搞清楚,不然就模棱兩可了。就像學中醫一樣,你要把那藥性背得,要把那個湯頭歌背得,理法湯藥,要通那個理,要懂得方法。背得湯頭,懂得藥性,再加臨床實驗,辯證施治,整體看問題,才能當中醫。學唯識也是一樣,要下苦功夫,基礎才扎實。《楞嚴經》中唯識的名相也很多,要好好學,學通!


正住:還有一個小問題。我每天堅持打坐一年多了,有一次小孩調皮,打了一下我的肚子,我突然覺得右肩上一片清涼,這種情況在打坐前從來沒有出現過。請師父幫我解答一下,這是為什麼。


師:這是逆增上緣。增上緣有順增上緣和逆增上緣,逆增上緣相當於反面教員,看你是否經得起考驗,過不過得了關。有一首偈子:“龍女獻珠不為妙,提婆達多轉法輪。”提婆達多傷害佛,但佛不以為意,實際上是鍛煉了佛的定力和智慧,所以說他轉法輪。這就是逆增上緣,反面給你一個鍛煉,看你是不是經得起考驗。小孩打你那一下,就是逆增上緣,對你來說有好處,是消業障,消業障以後才能開悟。有些禪師棒喝交加,是給徒弟消業障,讓他們開悟,這叫“七尺棒頭開正眼,一聲吼下息狂機”,比如說“臨濟三頓棒”的故事。這是因機施教,當頭棒喝,是一種教育方法。


正住:弟子謹記師父開示!謝謝師父!


(錄音整理:海立;文字編輯:正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達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