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研究:“好人有好報真實不虛



自有文明以來,人們就堅信善惡有報:好人有好報,惡人有惡報;有的現世現報,有的隔一段時間,幾年、十幾年、幾十年甚至隔世報應;有的表現在本人身上,有的報應在親屬身上;有的在身體上表現出來,有的在物質上表現出來,有的在精神上表現出來;有的明顯,看得見,摸得著,有的隱蔽,不容易察覺;總之這是個復雜的現象,但確實存在。



美國凱斯西儲大學生命倫理學教授史蒂芬波斯特和小說家吉爾奈馬克就從現代科學和醫學的角度出發,對人的付出回報之間究竟產生什麼樣的關系進行了深度挖掘。他們在綜合40多所美國主要大學的100多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大膽的拋出了一個令人驚訝的信息:付出與回報之間存在著神奇的能量轉換秘密,即一個人在付出的同時,回報的能量正通過各種形式向此人返還,只不過在大多數情況下,自己渾身不知……”



這種付出包括贊美、傳承、寬恕、勇氣、幽默、尊重、同情、忠誠、傾聽、創造。根據這十種付出方式,他們制定了一個詳細的測量表,並長期追蹤一些樂於付出的人,分門別類的對每一種付出帶來的回報進行物理統計和生理分析,從而揭示了付出產生的醫療作用快樂指數宅心仁厚、樂善好施之人的人格確實對自身心理和身體健康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其自身的社會能力、判斷能力、正面情緒以及心態等都會全面提升。哪怕對別人付出一個微笑,傳遞一個幽默的表情時,唾液中的免疫球蛋白濃度就會增加。可見,付出是一劑萬能良藥。



據此推理,一個人做了不好的事,壞事、惡事,對其自身心理和身體健康就會產生負作用;惡貫滿盈,十惡不赦就必然形神全滅



《三字經》裡講了一個窦燕山的故事:窦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窦燕山是五代時人,出身富豪人家,青少年時,吃喝玩樂,恃財傲物,打架斗毆,稱霸一方,欺男霸女,沒人敢惹;到30歲時,尚無子嗣。一天夜裡父親托夢給他,嚴加訓斥,教育他要改邪歸正,樂善好施。他聽從教誨,痛改前非,從為惡一方變成了名甲鄉裡的好人、善人:修橋鋪路、扶貧濟困、仗義施財、不求回報、發憤圖強、克己復禮。30歲以後,連生五個兒子,每個兒子都嚴加管教,三人中進士,兩個中舉人,即五子登科;窦燕山也做了谏議大夫,直至年老還鄉。



常道三尺頭上有神靈,善惡有報是天理。上天是最公正的,時刻都在記錄著每個生命的一思一念、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決不虧待每個人,並以善惡有報的形式給以獎懲。
 


 



 轉貼自 http://big5.xuefo.net/nr/article11/111838.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達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