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90秒速看女人一生從出生到衰老!附錄大德精彩開示!





求愛,之後——摘自益西彭措堪布的《甘露妙法》




情愛真的如人們所想像的那樣能給人們真實、永恆的安樂嗎?實際上,從最初的求愛、中間的結合,直到最終的分離,人們品嘗的只有酸苦的情愛之果。




首先在求愛階段。




要博得女人的歡心,不付出沉重的代價是很困難的。不用說平民百姓,即便是帝王將相也同樣如此。這樣的例子古今中外可謂舉不勝舉,遠的不說,當代美國總統克林頓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一個超級大國的總統竟然為了一個女人,不得不在全世界的人民面前檢討自己的過失,以致名譽掃地,臉面丟盡,這恐怕是他本人在放縱情欲時萬萬想不到的吧!如是為了滿足女人各方面的欲求,而造作種種惡業、勞碌奔波,來世還要飽受三惡趣的痛苦。再者,女人的心態變化無常,睛雨不定,時而歡喜時而憂,為情欲系縛的人們總是飽受折磨。




在情欲的追逐中,人們實際上也是在滿足自我的占有欲和控制欲,認為對方是“我的”,這時對方和“我”的房子、“我”的家電、“我”的車子等一樣成為“我所”。這正是一種堅固的我所執的表現,實際上無認如何也不可能恆時占有對方。人們在情欲的追逐中帶有強烈的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私性。人們往往希望對方的所作所為按照自己的意願而行,聽自己的話,稍不合自己的心意即產生煩惱。然而每一個人都有自身的人格、自己的想法,一個人又如何去主宰另一個人呢?




其次是結合之後的苦。




涉世不深而又充滿幻想的年青人,總是把情愛看成如鮮花一般絢麗,幻想著組建一個充滿情趣的家庭,然而一旦步入婚姻的圈子中,就會發現家庭生活不外乎柴米油鹽,從此便不得不奔忙於各種雞毛蒜皮的瑣碎雜務。這時,人就像馬匹已被套上馬鞍馬刺,開始馱起沉重的生存負擔,尤其是周而復始地單調重復著的生活,更是便人深深地失望。鮮花盛開時確是耀人眼目,但最終必然枯萎。同樣,人們心中的美好幻覺也人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被殘酷的現實擊得粉碎。這時人們往往會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這其實正是人們從虛幻的想像中走入真實生活的必然痛苦。正因為人們心中美好的幻覺僅是一種非理作意,所以它不可能長久,像肥皂泡一樣終究會破滅。一切都將歸於平淡,歸向人生本有的痛苦煩惱。盡管現代人都不願意去正視它,人生的痛苦不會因為人們虛幻的憧憬而轉變消失,而人為什麼卻偏偏不尊重事實而喜好徒勞的幻想?人要獲得真正的安樂只有走解脫之道。人們沒有體察出情欲是痛苦之本,反而想以追求情愛的歡樂來替代人生的痛苦,這是一種不現實的想法。




人心就像秋天的雲朵一般變幻無常,尤其在浮躁異常的現代社會中更是如此。一個男人對一個女人生起貪心,並組成家庭,一旦長久,先前的新鮮感和美好的感受隨著時間的遷移而蕩然無存,生活開始變得枯燥乏味,甚至兩個人生活在一起已經無話可談,互相對視都感多余累贅。於是男人去尋找另外的女人,當今時代流行的婚外戀基本上是這種情形。實際上這都是人的分別念在作祟。同樣的兩個人,前後之間彼此的心態竟有如此大的差別!如果情愛的本性真實存在的話,那對同一個人的認識和態度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差異變化?




仔細觀察當代人的內心情感世界,變幻莫測的分別念尤為明顯、強烈。人們任性放縱,隨意結合,朝秦暮楚,無有克制之念,人們認為放縱而為即是自由,這種自由即是人生的快樂幸福。之所以會有如是荒唐的見解、瘋狂的行為,只因自身的理智被非理作意所牽制,而陷於虛幻境中不能自拔。這種自由觀痴迷地認為外面有真正能使他歡樂的異性,而實際帶來的只有今生來世的難言苦果,這實為深重的煩惱業障。




最後是分離之苦。




世人向往恩恩愛愛、如膠似膝的生活,不但要今生在一起,而且還想生生世世永不分離,所謂“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然而即使今生生活在一起,也只是因緣湊合而暫時相聚,一旦因緣盡時,必是各自隨著自身的業力而漂泊不定。今世為夫妻,來世或許成為互不相識的陌路人甚至成為怨敵,所謂“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來時各自飛。”所謂“人有悲歡離合”,本來聚散不定,這又同是耽著情欲的凡夫能作得主的?印度的帕單巴尊者曾說:“夫妻無常猶如集市客。”所以對此人間聚散當以放下隨緣的態度觀待。




是否人人都將欲樂執為人生的最大快樂而緊執不放呢?事實上並非如此,在修習不淨觀的行者眼裡,人間欲樂被視為糞堆、火坑和毒蛇,避之唯恐不及,而脫離愛欲染縛的成就者則見欲樂本如空花、了不可得。這是由於他們在各自相應的層次上觀察照見了事物的真實本相,從而遠離了普通凡夫的非理作意。如果我們依循佛菩薩的教言來觀修,同樣能化熱惱為清涼,使情欲之火當下止息。




以下就所貪戀對像一生的無常遷變、其身當下的不淨、幻化本質善加思維,從而破除情欲煩惱的根源——非理作意。




首先對於異性,我們的目光不應只停留在她一生中短暫的光輝時刻,應該觀察她一生的走向。比如觀察她的出處——從父母精血腥臊交媾而來,又從污穢之處而出,從一個意識混沌、不明世事的幼童逐漸長大而成。作為凡夫,她可能除了喜愛享受生活之外,其余美德不會很多。在她容顏光耀、青春艷麗的數年中,這時人們最願去留意、關注她。然而此後她必將走下坡路,隨著容顏衰敗而慢慢地退出人們的視線。如果她結婚生育,那將忙於操勞家務,日常生活中大眾面臨的煩惱,她也不能例外地一應俱全。煩惱將接踵而來,生活的壓力使她平庸,身體也日漸臃腫、膚無光澤。到了老年時候,則形容枯槁有如一株焦木,這時病魔和精力衰竭將籠罩著她,老眼昏花,感到事事都無能為力,一旦被死魔攫住就再也難以逃脫,而在茫然無奈中死去,即刻灰飛煙滅,化為一堆灰燼。往日的身形連一個影子都找不到了。難道這個曾經容顏姝麗、令人心蕩魂銷的美女不是和夢幻泡影無二無別嗎?再多多回憶一個女人一生痛苦艱辛,則同情心悲憫心亦會油然而生。




再思維這個嬌媚姝麗的身體,死時會是多麼令人生畏:顏色逐漸變成青瘀,身體膨脹腐爛,一塊塊化為膿水,然後蛆蟲從腐血中爬出,時間長了便成一堆白骨,再經過長年的風化,一切都將蕩然無存。一個生命不論她生前多麼風光,最後的結局皆是如此。




所以,眼光不能只停留在現前的絢麗一刻,要把時間拉長,觀想一個人一生的整個過程,把整個過程連起來觀察思考,再熾熱的欲念也會變得索然無味。




所以我們不應該被世間的愚痴粉飾所蒙騙,隨順世間的矯揉粉飾永遠也見不到真實面目,不應躲避而應面對真實的情景。




看見美女,你動心嗎?




——轉載——




眼前這個美人,她是如此的美麗,以至於我控制不了內心的貪欲,我為她意亂情迷,憂傷、熱惱、哀愁、耽戀,自從見到她後,內心難以安寧。美女人見人愛,貪欲不知從何而來?仔細觀察一下自己的心,看看自己的貪心從哪裡來?最後又去了哪裡?




看著這個美人,從她的右眼開始,逐漸解剖:首先撕下表皮,割下身肉,再將骨骼節節分開,掏出內髒、各種不淨物等,在長長的案板上,從左至右一堆堆擺放。比如,頭發、體毛是一堆,手腳、指甲是一堆,三十二顆牙是一堆,全身的表皮為一堆,骨骼是一堆,這樣一堆堆地擺放。每一種解剖下來的不淨物清清楚楚地擺放在你眼前。




然後對每一種不淨物都漸次分解,越分越細,一直分到極微塵為止。




《清淨道論》中說:此身是三百多根骨頭的骨聚,一百八十個關節的結合,九百腱的連結,九百塊肉所塗,濕人皮所包,外面是表皮所遮,無數大小的孔隙猶如油壺般,上下不斷地漏流不淨物,這是蟲聚的寄生處、種種疾病的住處、一切苦法的根據地。九個瘡口就像潰破的老膿疤一樣常流不淨,眼出眼屎,兩耳孔出耳垢,兩鼻孔出鼻涕,口裡出唾液、痰、血,兩個下門出大小便,九萬九千個毛孔出不淨汗水……。




這個看似美麗、令我神魂顛倒的女人,事實上不過是一堆不淨物的積聚,我到底貪愛她的哪一部分呢?是她的頭發、體毛、指甲、牙齒、塵垢、皮膚、肉、骨骼、筋、脈、心髒、膽、肝、肺、大腸、小腸、生藏、熟藏、肚、胃、脾、腎藏、膿、血、熱痰、脂肪、膏、肌、骨髓、腦、膜、鼻涕、唾液、眼淚、汗液、屎、尿等等的那一部分呢?




按上面的方法如實反復地觀照,一旦透徹認識身體不淨的自性,貪心就自然而然止息了。




《大毗婆沙論》中有一則故事:佛世時,有一位富家子弟,名叫因儒童。他結婚那天,請了許多婆羅門參加婚禮。早晨太陽還沒有升起時,佛對阿難說:“現在你隨我一起去。”快到因儒童家時,那些婆羅門遠遠見佛來了,就說:“今天是因儒童結婚的日子,瞿曇他來干什麼呢?”佛陀以天耳遠遠聽到後,便對阿難說:“你去婆羅門那裡,對他們說:‘三界大師,吉祥中最,汝不欲見,吉事豈成?’”阿難將佛的話轉告婆羅門,又說:“因儒童今天決定要隨佛出家,看你們誰有辦法障礙此事。”那些婆羅門聽了,拍掌大笑說:“瞿曇這人真奇怪,今天人家要結婚,怎麼可能跟你出家呢?”其中一位婆羅門說:“瞿曇的預言很靈,這是有可能的。”這些婆羅門說:“我們婆羅門這麼多,大家圍繞因儒童三圈,看他有什麼辦法讓因儒童出家。”不久太陽出來了,因因儒童崇拜太陽,他立即上房禮拜太陽,磕了幾個頭之後,只見從太陽那邊來了一個人,穿著鹿皮衣,身上掛著金繩子,手裡拿著金手杖,從空中飄然而落。因儒童趕緊擺好座位,請他入座,這些婆羅門看了,驚訝地說:因儒童真是大福之人,竟能感招大梵天王參加他的婚禮。因儒童以為來者是大梵天王,便很恭敬地向天王磕頭。大梵天王說:“今天你辦什麼大事,聲音這麼雜,這麼熱鬧?” 因儒童臉便紅了起來,他說:“這是我們人世間的事,我今天結婚。” 大梵天王說:“原來是結婚,那你怎麼操辦這件事呢?” 因儒童答:“我預備了三萬兩黃金,其中一萬兩請婆羅門吃飯,另外一萬兩准備送給這些婆羅門,剩下的一萬兩要送給我的未婚妻。”大梵天王說:“你請婆羅門吃飯,又送他們黃金,還是有功德。你送給未婚妻一萬兩黃金,是要買她嗎?” 因儒童想了一下說:“是這個意思。” 梵天王又問:“用這麼多錢買未婚妻,她能值那麼多錢嗎?”因儒童這時沉默不語。大梵天王說:“你的未婚妻吐的一口痰,能值多少錢?”因儒童說:“不值錢。” “她剪下來的指甲值多少錢?” “這也不值錢。”“她剪下來的頭發值多少錢?”“也不值錢。”“如果她出汗,這汗能值多少錢?或者,她流的鼻涕能值多少錢?她的牙齒值多少錢?血淋淋的心髒值多少錢?”這樣說了三十六種不淨物,越說越污穢,一個也不值錢。說到這裡時,因儒童就沒有貪欲了。因儒童在迦葉佛時代曾出家做過比丘,當時人壽二萬歲,他對界差別觀修了一萬年。因為過去修行的善根,所以經大梵天王一問,他往昔熏習界差別觀的善根立即現行,當下就消除了貪欲。他再仔細看大梵天王,發現原來是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佛陀。佛坐在那裡,身放大光明,並且為他宣說苦集滅道四諦,因儒童當即證得三果阿那含,隨佛起身乘空而去。這公案也啟發我們,如果對某人的身體生起貪欲,可以反問自己:我是愛他的頭發?還是愛他的牙齒?愛他的血肉?我愛他的五髒六腑嗎?愛他的骨架嗎?愛他的屎尿嗎?這樣觀清楚身體各個部分的形相,就可以壓住貪心。或者想:她的秀發,一絲絲放在可口的飯菜中,自己願不願意吃;拔下她潔白的牙齒,放入茶杯中,自己願不願喝這杯茶;血淋淋的心髒掏出來,自己願不願用手接觸;皮膚撕下來掛在牆上,願不願用眼睛看;大小腸掏出來,願不願用鼻子嗅。這樣思惟非常有幫助。




黃念祖:愛情屬於欲,並不神聖;學佛人怎麼選擇伴侶




人生三大問題裡,有個婚姻問題。外國人往往頌揚愛情,把愛情看得很神聖。其實說穿了之後,愛情屬於欲,並不神聖。愛是愛欲,情是情欲,總之和欲緊密相連。




欲是人與動物都有的,主要兩種:食欲、色欲。吃東西,什麼叫好吃?是在食欲的支配之下。所以,“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心不在這個上頭的時候,吃東西也不知道什麼味兒。這個味兒哪去了?因為沒有食欲呀!自然不覺得有味兒了。“子在齊聞韶”,孔子在齊國聽到了演奏韶樂,“三月不知肉味”。在三個月裡頭,吃肉不知道肉什麼味兒。亡室蕭秾華在重慶的時候,我的朋友齊居士告訴她,吃肉時用觀想的法子,觀想肉變成一朵蓮花,然後咽下去,她按這法子,試了一陣之後說:“我吃的肉一點味也沒有了。”可見味兒是由於你的食欲所產生的。所以,你的心不在這上頭,就沒有味兒了。




外國人很明白這個道理,請客宴會,總要自誇,今天,菜如何珍貴講究,廚師多麼高明難得,誇耀一番,引起大家的食欲。主人要自己介紹、宣揚,引起大家食欲,讓賓客覺得好吃。




愛情不離色欲,色欲也是如此,都是從欲上出發,並不神聖。




《楞嚴經》就說:“汝愛我心”,你愛我思慕之心,“我憐汝色”,我就喜歡你漂亮的容色,“以是因緣”,就是因為這個因緣,經百千劫,彼此就互相纏縛。你喜歡我的心,我喜歡你的容色,互相愛戀,常在纏縛。這種情,是以欲為本,互相捆綁起來。




當然在家就有夫婦之道,這也是人生的一個因緣,大家也應該隨緣。有在家人提出要絕欲的問題,我反問說:“您夫人同意嗎?”所以應該注意家庭的和諧。




因此,在選擇的時候,一定要有很正確的標准,以人品為第一,其余的條件都在其次。




第一,希望對方是個明白人,俗語說:“願意跟明白人打架,不願意跟糊塗人說話。”




第二要良善,有很良善的心,不願意害人,不願意損人利己,有很良善的心。




第三是誠實,不是油滑,不是有很多很多的招術。




第四是正派,作風正派,男女關系上也很正派。




這樣的人就很好,是上選。其他的條件都可以降低,一個十全十美的人是沒有的,十全十美是聖人了;現在找個賢人都不容易。




我們婚姻、家庭問題解決得好,對於修特有極大便利。建設一個佛化的家庭,對於自己入世、出世、佛法、世法都是很有利的。




人生最大的幸福莫過於兒女能信佛,人生最大的不幸,莫過於兒女都不信佛。現在你們還想不到,真正到了老了,尤其到了臨終,你兒女信佛和你兒女不信佛,這個差別就太大了。他幫你一把,你就能往生,他拖你後腿,你就往生不了。現在一般說起來,這個時候還是需要有人幫助一下,完全能夠生死自由,不需要幫助,這種人不是很多,就是你有這個力量,有人幫一下還是好嘛!可以增上呀!這件事情靠子女最好,靠別人往往靠不上。




所以在交朋友,結婚,建立家庭方面,也是人生重要的事。




我們應當慎重,也應祈禱,靠佛力。所以,一個人最重要的是眼睛,所以要不斷地擦亮自己的眼睛。對於一個人,自己先要有分析,然後判斷,這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關鍵是寧缺毋濫,有的人很善於討人喜歡,獻殷勤,很伶俐,很聰明。而實際上,往往跟我們所要求的主要問題:明白、良善、誠實、正派是不相容的。




我們在身在家,心可以出家。打個譬喻,好比蓮花在污泥裡一樣,蓮花就長在泥裡頭,所以在家人不能離開社會與家庭,就是這堆泥,藕就在泥裡生長,要離開這些泥,就把花掐下來了,也就不會結蓮蓬了。所以就離不開家庭,離不開社會,也就是世間。




可是,若總在泥裡,還能開花結果嗎?有什麼出頭之日?所以花與葉都要發出來,發出來不但離開了泥,而且離開了水。




所以我們應該這樣體會,這個家庭是一堆泥,你離不開這堆泥。我們的目的不但要出泥,而且要出水。長到虛空中,才能開花結果,這就是我們最好的比喻。這就是心出家。




找一個跟你道念相同,觀點一致成為善友。組織個家庭不簡單,大家都說這是一輩子的事,我說不是,沾上了而後成了惡緣,生生世世牽扯你,不是一世的問題。這個可要慎重了。




-------節錄自夢參老法師《占察善惡業報經講記》


 


選自百度空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達觀 的頭像
    達觀

    勸君勤放生 終久得長壽 若發菩提心 大難天須救

    達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