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記憶力的方法

 
 

 

 

人一出生,腦細胞的數量已經定型了,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腦細胞一直處在逐漸減少的過程中,死一個少一個,屬於不可再生資源,過了20歲,腦細胞死亡速度加快,記憶力也變得越來越差80歲的人與40歲的人相比,腦細胞大約少一半,這已被科學所證實。

記憶力大不如從前的感覺,這是因為活動量不夠、血液流通不暢、腦部供血不足造成的,王新志教授向大家推薦了幾種提高記憶力的方法:

1.
如果方便的話,可把兩腿蹺在椅子或者桌子上幾分鐘,記住,腿一定要高過心臟位置。

當一個人的雙腿蹺起高過心臟之後,腳和腿部的血液會回流到肺部及心臟,不僅可以減輕腳部和腿部靜脈的壓力,還可使頭部的供血量大大增加,使你神清氣爽。


2.
沒事的時候搖搖頭、晃晃腦也有助於記憶力的提高。

頸動脈是向腦部供血的管道,搖頭晃腦可使這些組織得到活動,不但可以增加腦部的供血,還可以減少脂肪在頸動脈血管沉積的可能,也有利於高血壓、頸椎病的預防。

3.
不經意間的伸懶腰,對大腦也有好處。

身體長時間處於一種姿勢時,上肢肌肉組織的末梢血管會淤積很多血液,伸懶腰的過程,恰是肌肉收緊和放鬆的過程,淤積的血液被趕回心臟,心臟得到的血多了,輸往全身各處的血也多了,大腦也能分得一杯羹。


4.
良好的頭部血液迴圈(循環)功能有助於提高記憶力,延緩大腦衰老。

隨身攜帶一把牛角梳,或者以指梳頭,可改善頭皮的血液運行。具體做法是兩手十指微張,從前到後,由上向下,梳理頭髮,一天做三四次,一次做三五分鐘,可起到提高智力、養神健腦的作用,對於神經衰弱的患者更有益處。

5.
一天叩齒30次,可拉動頭部肌肉,促進頭部血液迴圈,增強大腦記憶力。

常叩齒,口水分泌也會增多,口水中含有腮腺素,有延緩衰老的作用。近年來有人研究發現,口水中含有抑癌成分,可有效預防消化道的惡性腫瘤。

6.
有人說手指是人的第二大腦,手指與大腦相連的神經最多,通過運動手指,可以有效刺激大腦,延緩腦細胞死亡時間。

沒事的時候,可伸伸手指,蜷蜷手指,二者交替進行,或者左右手交替按摩指尖,也可經常用手握握健身球,讓兩個健身球在手中旋轉。.

7. 邁開腿:

大腦由兩個半球組成,左側大腦支配右側肢體,右側大腦支配左側肢體,所以說下肢的活動可刺激對側大腦皮層的活動,起到健腦作用,一周慢跑、快走5次,一次半個小時的運動雖然簡單,卻能提高記憶力。

8. 勤喝水:

水分占了大腦的50% ,勤喝水,不僅可以延緩衰老,還對大腦有好處,喝水時應掌握少量多次的原則,等到渴了再喝,說明你體內已經相當缺水了!

 

達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靠每天1000拜克服腦性麻痺的韓國畫家



     http://blog.yam.com/fgs1425/article/41722459


如果有人這樣問你,你會如何回答呢—「假設你是隻蜉蝣,生下之日卻不巧碰上雨天,你該怎麼辦?」


 


只有一天可活的生命,竟然碰上了雨天?你會詛咒自己的命運,過著自暴自棄的生活嗎?還是就算碰上雨天,也要在其中尋找樂趣,盡自己最大努力過完一個美好人生呢?


 


回答自不待言。一個無可改變的環境,雖然也可以構成一種條件,但其本身卻不能決定個人命運是幸或不幸。唯有克服外在環境,以自我意識創造豐富人生,才能得到人類生命的尊嚴。


 


 


那麼,什麼樣的人生才算是擁有希望呢?而能如所願構築幸福美麗的人生,又是何種模樣?這裡有個十分戲劇化的案例,就是32歲年輕的韓國畫家韓敬惠。她一出生就是個嚴重的腦性麻痺患者,四肢扭曲,顏面肌肉歪斜,難以言喻的悲慘模樣,是她來到世上後必須面對的困境。但她卻不願意相信,老天給予她如此不公平的環境,會限制住自己的生命。過去的三十二年生命裡,她必須不斷面對挑戰,克服對她而言如同懲罰的身體障礙,以及因此而來的絕望感與社會對她的歧視。而最後,她終於成功地克服了這一切。


 


而令人驚訝的是,她用以對抗天生環境的武器正是所謂的「跪拜」。她靠著跪拜打贏了自己身上的所有障礙,傲立於世。她的過往跪拜經驗,只能以一句話來形容,就是令人肅然起敬。她以超越常人所能想像的堅忍意志堅持跪拜,才達到今天的成就。


 


為了克服自身的障礙,她將近22年間每天都毫不懈怠地跪拜一千次。再者,連佛教修行者都難以做到的萬拜百日祈禱,也進行過三次。如果金氏紀錄裡也有關於跪拜紀錄的話,她一定獨占鰲頭。那麼,她為何要進行如此猛烈的跪拜呢?對她而言,跪拜究竟代表什麼意義呢?


 


韓敬惠19751月生於慶州,是個體重只有一千六百克的早產兒。當時雖然絕對需要醫院的協助,但她卻處於無法得到良好照顧的狀況。她的父親雖然是位大學畢業的菁英,卻因為無法適應社會生活而長期失業,最後沉溺酒鄉,家裡也因此淪落三餐不繼的窘境。隨著時間的過去,她這個體重過輕的早產兒,漸漸顯現出與普通嬰兒不同的樣子,最後被醫院判定為腦性麻痺患者。母親因此陷入深深的絕望中,父親遭受家人的排斥,每天更是爛醉如泥。韓敬惠也因此無法獲得良好的醫療照顧。


 


家庭困境日益艱困,每天爛醉如泥的父親也變得越來越粗暴,不僅開始動手打老婆,連稚女也不放過。6歲的時候,父母終於離異,韓敬惠和小一歲的妹妹牽著母親的手離開了家,搬到昌原去住。


 


兩手空空的年輕少婦與幼小的兩個女兒,該怎麼面對生活呢?可想而知,他們依舊過著三餐不繼的生活,母親甚至有帶著稚女尋短的念頭。最後靠著娘家遠房親戚的協助,母親終於找到一份工作。由於母親的認真努力,獲得職場的認同,才終於脫離了極端的窮困。


 


7歲的時候,韓敬惠得了重病,不明的高熱與抽筋,讓她的身體開始變得漸漸僵硬。雖然也曾經到大醫院求診,但只得到原因不明的答案。病情日漸嚴重,連水都難以吞嚥。醫師對母親說,沒有辦法了,請做好心理準備。


 


揹起走向死亡的女兒,回到家中的母親,第二天又揹起女兒找上了位於陜川的海印寺白蓮庵,走在路上,母親說:「敬惠啊!這一世妳我緣分大概只到此為止吧,但在結束之前,我們還有事情要做。為了來生能誕生在更好的世上,有更好的緣分相遇,我們好好地向佛祖跪拜吧……。」


 


白蓮寺有位赫赫有名的僧人,也就是韓國佛教界的高僧性徹大師。但想見到性徹大師,不管是誰都得先行三千次跪拜禮才行,這是所有熟知大師名聲者都知道的事情。


 


母親為了在最後能聽大師講道,開始了三千次的跪拜禮,同時也讓幼小的敬惠跟著做。拖著腦性麻痺不健全的身體,再加上因病日漸僵硬的四肢,敬惠當時根本就沒辦法行跪拜禮。她的身體就像由不同的木頭拼湊在一起的廢木箱一般,但母親卻只能叫她跟著做。敬惠好不容易站起身來,卻馬上向前仆倒,頭碰到地上,然而母親也把這算做一次跪拜禮。即使痛徹心肺,敬惠也用盡力氣開始跪拜。敬惠連續三天不停地行跪拜禮,到了第三天終於完成了三千次跪拜。快死的身體竟然行了三千次的跪拜……。這事實本身就足以令人感到驚嘆,不管怎樣,這是敬惠來到世上後,第一次的跪拜。


 


結束了三千次跪拜禮,敬惠拖著身體來到性徹大師所在處。正好大師出來院子裡,敬惠快昏倒的樣子,仆倒在大師面前問:


「大師,人家說我快死了,我何時會死呢?」


大師以生硬的語調丟給她一句話。


「今晚會死。」


小小的心靈聽了這話,眼淚便不停地奪眶而出。


「那麼,大師!我到哪裡去死呢?」


「妳回家去死吧!」


「我們家沒錢,反正要死,我就乾脆在這裡作七七四十九法事算了,我要死在這裡。」


靜靜地看著哭泣不已的敬惠,性徹大師說:


「小姑娘,妳就好好活著吧。」


之後,大師又接著說:


「妳想活著,就每天行千拜禮吧。」


這句話深深地鐫刻在幼小的心靈上。


進廟裡時,她連口水都喝不下去。拜了三千次之後,就算喝水也不會吐,連性澈大師給的香蕉也吃得一乾二淨,所有人都說這是個奇蹟。


 


從那時起,本著如同生存本能的意志,韓敬惠每天都毫不懈怠地跪拜千次。不知不覺中過了22年。每日千拜不僅是和性徹大師之間的約定,也是韓敬惠嚮往生命的意志。


 


開始跪拜禮之後的22年間在她身上發生的變化,其驚人程度與其說是變化,不如說是重生。或許是因為天生缺陷的關係,她的記憶力和理解力不足,學校成績總是在倒數排名上打轉。然而開始行跪拜禮之後,連成績也在不知不覺中開始有了驚人的進步,而韓敬惠相信,這是來自跪拜禮的效果。也就是說,在行跪拜禮的同時,活化全身新陳代謝,對腦的氧氣供應逐漸順暢,智慧因此提昇,理解力變佳,成績當然也跟著變好。上了高中之後,即使在搬家到首爾轉入的學校裡,她的成績也始終維持名列前茅。


 


更大的變化發生在她的內心裡。即使年紀很小,藉由跪拜禮,讓她張開了心眼,正視自己,也正視這個世上。她以肯定的態度看待自己的殘障,在人類的世界裡,讀到了愛、和平與希望。


 


事實上,毫不懈怠的每日千拜絕對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何況是對於年幼的她而言。


(每天都要行跪拜禮,真討厭,難道就不能不行跪拜禮過活嗎?)


 


再者,處於敏感年紀的她,發現了自己與別人不同的樣子,內心也備感痛苦。然而,當她越討厭行跪拜禮或感到悲傷、痛苦時,反而更認真地跪拜。該說是以毒攻毒,以痛苦來戰勝痛苦嗎?當她覺得辛苦、寂寞、痛苦的時候,她就行跪拜禮,難以置信的是,她的心就因此慢慢平靜下來,也從中獲得力量去克服圍繞自己身邊的所有困難。


 


從小韓敬惠就喜歡繪畫,高中畢業後,她放棄繼續升學,一面準備檢定考試,一面正式開始學習繪畫。準備檢定考試才不過兩個月的時間,她便通過大學檢定考試的所有科目,但想進入心目中的美術學院卻非易事。她沒能通過美術大學的考試,在術科考試項目之一的石膏像素描上,總是吃盡苦頭。因為她手臂無力,所以無法在限定時間內完成畫作。再者,面試也是一個大問題。學校不認為以她的殘障之軀能夠接受正常的繪畫學習。無計可施之下,她只能以筆試成績選擇進入經營學科就讀,然而她仍沒有放棄學習繪畫。她比任何人都更努力學畫,並以此為樂。也認識了很多朋友,從這世上的人際之間學到了許多東西。


 


大學畢業的第二天,韓敬惠下了一個艱難的決定。她決定進行萬拜百日祈禱(百日內每天行一萬次跪拜禮,加起來共一百萬次)。萬拜百日祈禱被稱為是跪拜禮修行的極限,百日期間每天只睡四個小時,其餘時間都必須行跪拜禮,算得上是極端的苦行。雖然過去每天都行一千次的跪拜禮,但韓敬惠想藉由此次的萬拜百日祈禱再度挑戰自己的命運。深夜裡,她靜靜地合上雙手,跪在地上,開始了萬拜百日祈禱。這天是1996210時。


 


一天一天過去,原本的雄心壯志開始鈍化,身體也開始感到疲倦。才剛剛閉上眼睛沒多久,醒來之後,又是一個以跪拜開始的一天。如此持續下來,她的身體彷彿鞭打過一般疼痛,嘴裡都是破洞,勉強吃下去的飯,也比吞下沙礫更痛苦,浸漬在汗水中的內衣簡直就像樹皮一樣龜裂。


 


最痛苦的是肉體的疼痛,每天從頭到腳無一處不痛。但奇怪的是,每天總有一處地方特別特別地疼。有時候,腰部如斷了一般痛得厲害,簡直到了無法直腰的地步。有時候,膝蓋就如被榔頭敲打一樣。再有時候,頸骨像是扭曲了一般痛到脖子撐不起來。還有時候,腦袋就像被啄木鳥不停地啄著似的,疼得半死。有時候還會劇烈地嘔吐。


 


每天結束一萬拜之後,韓敬惠總像被砍倒的大樹一樣,倒地就睡。但是僅僅睡四個小時,眼睛一睜開,又必須開始另一天的跪拜。這樣的日子一直持續著,終於在開始行跪拜禮之後的第四十幾天後,她開始有了懷疑。


(為什麼我一定要這麼做呢?為什麼我生來殘障的身體,還要拚死拚活地行跪拜禮呢?)


 


這時,她有了以此苟且偷生,不如死了算了的想法。不管是跪拜禮,還是這殘障之身,都讓她感到厭煩。最後,她終於決定放棄生命。在開始萬拜百日祈禱之前,為了堅定決心,她曾經奔走超過十家的藥房,買了一堆藥。她把寫給母親的遺書放在枕頭邊,毫不留戀地吞下那堆藥。


 


但在瀕臨死亡的門檻前,她自己張開了眼睛。接著滿心痛苦地呼喊母親。


「媽!我想……活……下……去,救……救……我。」


受到驚嚇衝進房間的母親狠狠地打了她一個耳光。然後跑到廚房裡去拿了一碗有解毒功效的紅豆水進來,餵給她喝。奇怪的是,那天母親不知道為什麼突然想煮紅豆稀飯給她吃,當時正在煮著紅豆。


 


母親沒有把她帶到醫院去,而是叫她行108拜。正如7歲時在性徹大師所在的白蓮庵中所行的跪拜禮一般,她又再度毫無章法地胡亂跪拜起來。這麼一來,原本僵硬的身體漸漸變得柔軟。那天,她還是做完了一萬次的跪拜禮。


 


肉身的痛苦依舊,甚至眼前還出現魔障幻覺,然而,她還是終於結束了如此辛苦的萬拜百日祈禱。百日祈禱結束當天,母親過來向她行了大禮,而她也相對地向母親還禮。


 


在生不如死的痛苦中結束了百日祈禱的韓敬惠,這世界再也不是之前的世界了。她終於頓悟到,自己天生的殘障其實是佛祖所賜予的慈悲,也是一種祝福。過去因為自己是個殘障而感受到的自卑心態和被害意識,自此完全消失殆盡。對新生的她而言,世上再也沒有不安與恐怖。如今她毫無所懼,無所不能。


 


韓敬惠參加了某電視台所企劃的絲路文化紀行,在絲路上旅行了十天九夜。200012月,同樣是在電視台的主辦之下,她與另一名視覺殘障者兩人一同挑戰喜馬拉雅山,中途克服了無數困難後,終於成功登上海拔5554公尺的卡拉帕塔峰頂。攀登上山頂的韓敬惠興奮地大喊:


「喲呼!韓敬惠!妳就是自己人生的主宰!」


 


在那過程中,韓敬惠又進行了兩次萬拜百日祈禱,這對普通人來說,也算是十分令人震驚的超人跪拜修行。


 


她想學習繪畫的宿願也終於達成,她考進了弘益大學美術研究所(譯註:弘益大學是韓國國內最好的美術大學),之後也在韓國國內美術大展中得到兩次特優與五次優等的輝煌成果。如今,她可以以畫家身分,開創自己的繪畫世界,身體也越來越健康,體型端正,從外觀上來看,完全跟普通人不分軒輊。


 


韓敬惠認為,這所有一切的變化與幸運都來自於跪拜。她覺得是因為自己二十二年毫不間斷行跪拜禮的誠心與接受此心意的佛祖所賜予的慈悲,她才有今日的成就。


 


現在,畫家韓敬惠與母親在慶尚南道進永蓋了一間「作家之家」,在那裡她從事繪畫活動,兒童教育,並對造訪的國內外人士,指導他們體驗韓國傳統文化,每天忙得不可開交。韓敬惠相信,所謂人生,就如尋寶遊戲一樣,是個在自己人生中尋找寶藏的過程。今後畫家韓敬惠也會時時帶著希望,尋找隱藏在自己人生中的寶藏。天天以新的面貌,喜悅的心情,開始行跪拜。


達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懷瑾:真正的修行】


真正的修行不只在山上,也不只在廟裡,更在社會中。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頭、撥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習氣、煩惱依舊,性格、心態依舊、沒有任何改變,這不是真正的修行。



你的工作環境也是你的道場,你的壇城。無論你從事什麼職業,都要把你的修行融入到你的工作中,面對境界歷事煉性,對人煉心。要盡你的責任和義務,要盡心盡力地做好你所承擔的一切,要製心一處,用心去做每一項工作。






把你的服務對象視為父母眾生,一切為他們的利益著想,以真誠心對待每一個眾生,關心他們,幫助他們,理解他們,體諒他們,做眾生的公僕,全心全意地為他們服務。




 




當你不求任何回報地去給予、去奉獻的時候,這就是你的修行,你會得到無比的快樂。你的事業、你的工作、你的一切都會順利。不要怕遇到違緣障礙,他可以歷煉你的心性,提高你的層次,增長你的智慧。



你的家庭就是淨土,就是你的寂靜處。要把你的淨土打掃的







乾淨淨,佈置的清淨莊嚴,要任勞任怨的盡你的責任和義務,擦掉灰塵就是擦掉你的業障,掃除垃圾就是掃除你的煩惱。你的家人都是你的親人,都是你的父母眾生、兒女眾生,都是你的金剛道友,要關心他們,照顧他們,尊重他們,不要傷害他們,怨恨他們。



各有各的因緣,各有各的福報,你執著什麼,什麼就會傷害你,你執著誰,誰就會讓你傷心,一切都要看成如夢如幻,放下所有的妄念,但放下不是放棄,該做的還要去做,還要做好。人生如同一場戲,戲已經開場了,你就要演下去,但是你要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知道,你是在演戲,哪裡有真的夫妻?哪裡有真的兒女?



既要演好你的角色,又不要假戲當真,其實人間並不是我們的老家,眾生只不過是匆匆過客而已,有什麼可執著的,有什麼可計較的,少說一句又能怎樣?退一步又能怎樣?



凡事不要只考慮自己,要為對方考慮。只有去掉了自私、自利、自愛,你才能夠自在。你真正有了慈悲心、菩提心,你如理如法地修,真心誠意地去做,別人自然會尊重你,喜歡你。




 




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樣對待你,不要總是怨天尤人,不要總是挑別人的毛病,看別人不順眼,不要總想去改變別人,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修好自己的心,一切境都會隨心轉。



如果你以寬闊的胸懷容納一切,包容一切的時候,你就不會有想不通的事,看一切人都是好人,看一切事都是好事,看一切境都是好境,能經常查找自己的缺點,能不斷地去掉我執,這就是修行,否則修什麼呢?



其實,修行和生活,工作並不矛盾,佛性是我們每個人都具有的,然而人們陷入了繁忙的事務,到處奔走尋求,忘記、失落了自我,不知道最重要的、最寶貴的東西應該從自心中尋找。




 




佛就在心中,真正的佛就是自己的心。我們一定要有信心,信心有多大,成就有多大。認真學,堅持修,好好學,好好修,今生一定能夠解脫,今生一定能夠成佛。



生病的人,要找回健康;失業的人,要找份工作;傷心的人,要找到快樂;失望的人,要找到希望。我們一生幾乎都在為找事業、找朋友、找財富、找功名而忙碌,甚至一生一世都在找尋,仍然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其實找來找去,找自己的心最重要。




 




怎樣找到自己的心?



第一、成就內心的真佛:




有句偈云:“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就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尊本來佛、自性佛,卻在耳娛聲色裡追逐迷失,找遍外在一切,忽略自家珍寶,空在世上幾十年找不到真正的自己,很是可惜。因此,我們要作一個有智能的人,向心內覓佛,成就內心的真佛。

第二、點亮內心的燈光:




現代人強調淨化環保、淨化社會,其實最主要的,還是要先從淨化自己、淨化心靈做起。因為我們的心,經常被愚癡、黑暗、無明、煩惱




 所遮蔽。我們每個人的自性裡,都有一盞心燈,點亮這盞智能的燈、般若的燈,就能趕走無明、煩惱。有謂美容、美顏、美姿,不如美心,點亮內心的燈光,就是美心。




 




第三、治療內心的病患:




身體生病了要看醫生,心理生病了怎麼辦?有人求神問卜,有人看心理醫生,不過最究竟的,還是自己做自己的醫生,來治貪,用定來治瞋,用慧來治痴,身心才會解脫清涼。



第四、發掘內心的財富:




外在的財富,隨時可能因為水、火、盜賊、貪官及不肖子孫等而消失。然而我們心內的財富,是偷不去,也失不了的。比方:信仰、般若、慈悲、道德、精進、喜捨、慚愧等等,都是心中的財富,這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你想擁有多少財富,就得看自我發掘多少了。



生活在世間,有人專找門路,有人愛找碴兒,找來找去,只有自找苦吃,自找罪受。唯有找到自家寶藏,心裡才會開朗,才會踏實,無論什麼樣的生活,都得自在。




 




達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王菲以放生來慶祝生日

 

      

 


   

王菲是虔誠的佛教徒,一直堅持(每年)去印度朝聖。88日是王菲44歲生日,這天,王菲特地前往某處放生動 ​​物積功德。網友在微博曬出與王菲一起放生的圖片,只見王菲衣著休閒,凡事親力親為,相當虔誠。


 


王菲不僅僅是歌壇「天后」,她獨特的個性,不凡的時尚品味,使得她從未淡出過人們的視線。即便近年來商演屈指可數,但沒有人可以忽略她的存在。


 


 網友「湯湯兔美醬」在微博曝光了王菲的組照,告訴我們「天后」在生日那天做了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很榮幸在王菲生日這天和她一起放生,無數的魚,泥鰍,牛蛙,麻雀,鴿子都回歸自然,功德無量」!


 


   近幾年,王菲除了在生活中潛心向佛之外,也常常與佛學大師暢談佛經,並為佛教發展貢獻著自己的一份心力,更多次前往佛教聖地朝聖。早前,王菲曾經錄製過多首佛歌,用空靈曼妙的聲音詮釋著自己對佛的感悟,受到不少佛教徒以及歌迷的青睞。


  


   從照片來看,在放生前,王菲等人還虔誠地念誦了放生儀軌,各個環節都很有序,朋友讚賞道:「積德行善的美人兒」。(轉載自網絡)


 


       


 


       


 


            


 


       


   


       


 


            


 


 


                  


 


 


                  


 





 

達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來化解心中的怨恨?

 





如何來化解心中的怨恨?
(淨界法師講述)

    怨─它是恨的累積,它跟嗔不同。


    你看有些人:你一刺激他,他馬上發脾氣;有些人,他把心中的恨累積在心中。不過現在的醫學已經證實,從一個身心靈的角度來看,一個人經常累積負面的能量,對你身體是很不好的。


    你不要小看我們內心是無形無相的,《楞嚴經》一再強調,我們心中會創造相狀出來。所以你心中的恨會產生細胞病變,因為它的那一種力量,是無形相的。我們在觀內心的時候─即空、即假、即中─它沒有形狀,但是它有它的作用,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


    所以我們一定要適當的把自己負面的能量化解掉!蕅益大師他提出了:如何來化解心中的怨恨?


    第一個、隨緣消舊業想:隨緣消舊業,這是比較消極的看法。


    這是我們一般常用的方法。我對你這麼好,你還不把我當一回事…那就是欠你的!前生欠你的,來還債!一個人經常去做一件好事情,但是你所得到的果報,卻是跟你所做的因地不相符合,你的果報非常的差,那就是有兩種情況:


    (一)你本身有罪業,先把罪業逼出來。有時候我們做了一個善法,它不是先表現善法,它先進入阿賴耶識,先把惡法逼出來,就是你本來有三惡道的果報…重報輕受。


    (二)你真的欠他,沒辦法,沒得說!


    第二個、當善知識想:這是積極的!


    這個是菩薩示現來考試的,我必須通過這個惡因緣來增長我止觀的力量、來增長我忍辱的功夫。忍辱的功夫不是在順境完成的,忍力是從逆境的觀照當中,點點滴滴的,不斷的調整自己,失敗了不放棄,不斷的調整,慢慢、慢慢,你的忍力才會培養出來,是從逆境中培養。


    第三個、代眾生受苦想:這更難了!


    代眾生受苦想,就是我們從逆境當中學吃虧,從吃虧當中培養一種慈悲的胸懷、菩提心的胸懷。


    懺公師父說:一個菩薩你不學吃虧,你很難生起菩提心!菩提心的根本在學吃虧,這個吃虧就是─忍讓。


    不過也有人說:你情緒不好的時候,唱唱《爐香讚》也不錯,對了!妙境長老就這麼講:有時候我們在修念佛止觀的時候很順暢,這車子開得很順,路上沒有什麼石頭;有時候你怎麼修,就是都不得力,挫折感很重,…唱唱《爐香讚》…真的有效。你就在山中哼個《爐香讚》,唱完再去打坐,不同…整個情緒有變化…總而言之,你一定要把負面的能量,把它釋放出來。


    有一個西藏法王說:一個人經常把負面的情緒隱藏在心中,你很難去關心別人,你就很難發菩提心。因為:你自己都不可能快樂,你不可能給別人快樂,這是個很重要的思考!你自己就悶悶不樂了,你怎麼去幫助別人呢!所以我們要知道怎麼去化解自己的障礙,我們內心本來是沒有障礙的─心本無生,因境有。


    我們學習《楞嚴經》一路走來,得到一個訊息──我們心中是什麼都沒有的。所有的東西都是自己的因緣假相顯現出來的,我們要知道一個觀念:一個東西─它會假借因緣生,它一定可以假借因緣而滅。


    你有本事把它創造出來,你就有本事讓它還滅,它本來就沒有的。


    所以佛教是講雙向的,你能夠讓它緣起,你就有本事讓它還滅。


    如果說:煩惱是本來就有的,那就糟糕。本來就有你怎麼消滅呢?所以菩薩要有善巧─你要怎麼去化解…人生的確是充滿了不圓滿,因為我們過去造了很多的善業,但也累積了很多的罪業;在得罪業果報的時候,的確是有一些困境,我們應該要不斷的去化解它,不要繼續讓它產生一個怨恨。


引用:http://www.ptsfjw.com/hcy/show.asp?id=3016


達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宗薩欽哲仁波切:在新加波講授【愛與情關係】


 


  我們今天要談談情感關系和愛,我可能不是談論這個話題的適合人選,但從另一方面而言,或許我正是合適的人。我有很多老師,我從他們那裡接受教導,可以說,他們真的就是佛陀本人--他們的仁慈、悲心和寬容。在藏傳佛教傳統中,認為上師會有許多不同化現。所以-在此背景下--也許你們有些人會覺得聽起來有點不舒服,但我會說,我也從自己曾經瘋狂愛上的一個女孩身上,學到了非常珍貴且令人有所醒悟的東西。


 


  昨晚我試著打電話給她,想問是否可以提到她的名字,但是她沒接電話。所以現在我能說的只是:她是荷蘭人,非常美,性格自由奔放,她的父母是有如波西米亞人的嬉皮。這是我二十歲出頭時的事情。在得到我的主要上師許可後,我決定去倫敦學習。生平第一次,我離開傳統的環境--像是織錦桌布、高高的法座、侍者等,基本上,從某一方面來看,那幾乎是如同天神般的生活。


 


  我獨自一人前往倫敦。我必須學習很多東西,例如如何做早餐。有一次我去超市時,差點買了貓糧,以為那是給人吃的,這可是一個很大的教訓。實際上,恕我直言,許多年輕一代的上師和仁波切--受人尊敬的高階喇嘛,他們都應該經歷這些。我會建議,這應該作為仁波切培訓課程的一部分,他們應該去談戀愛。當然,他們應該烤吐司、去超市購物等等。但是,他們應該墜入愛河,然後這個女孩應該拒絕他們,因為那時他們才會知道什麼是苦。


 


  在那之前,當談到苦的真理(苦諦)時,我們總是在講書上寫的東西,像老、病、死等,都是很抽像的東西。大多數上師並不知道支付帳單,或生活在現代社會的壓力意味著什麼。我學到很多東西,但最重要的是,我從這個女孩學到了許多。我想我當時處於瘋狂戀愛中,而她的個性非常自由自在,真的極其奔放。她在嬉皮社區中長大。有一次我們坐地鐵時,她指著一位普通乘客,輕推我問說:“你覺得那個男孩怎麼樣?”沒過多久,她就和他聊了起來;幾天後,他們就在一起了,只是一、兩晚;不久後,她又拋棄他。她用自己的方式對我忠實,但是這非常痛苦。我是一個上師,應該教授自由自在、不執著、做你想做的一切,而這個無時無刻歡喜快活的女孩,卻給予我非常珍貴的教導。我必須視她為使我覺醒的上師之一--是如此的特別。因此我想,就某些方面來說,或許我能談談情感關系。


 


  我肯定,你們當中很多人都知道,在佛教裡我們會談慈心和悲心。但是,那種慈心和我們這次要討論的愛不一樣。在佛教裡,特別是大乘佛教,實際上不僅在大乘佛教,我們會講慈和悲。佛教中教導的這種“慈”,是所謂的“無量慈心“。你們當中熟悉佛教“四無量心“概念的人,會知道這個“慈“。事實上,在四無量心的修持中,第一個介紹的就是“慈“。這個“慈“的定義是:願一切有情眾生安樂,而且具有“聚集安樂之因“的意思。這種慈的對像是一切有情眾生,因此是無量無邊的對像。這種慈沒有個人的目的,因此,從意圖的觀點看來,也是無量的。這種慈的目標不僅是要獲得世俗意義上的快樂,其真正目標是真實的安樂,亦即證悟。換句話說,是要從迷妄之網中覺醒,這又意味著它是無量的,或者說,它不局限於一般概念中的愛。


 


  我必須告訴你們,其實佛教並沒有教導我們所想要討論的。這就是為什麼我總認為佛教不會有很大的發展。佛教是關於真理或實相,而實相是人們一般不太感興趣的東西。佛教談論無常、幻相等東西,也沒有太多人對那些感興趣。如果我們閱讀佛經或釋論,其中沒有提到有關結婚儀式,這就是為什麼佛教徒沒有結婚儀式。這是真的!有很多傳統的佛教徒正轉變成基督徒,例如在韓國、日本等地,就是因為佛教沒有一個好的結婚儀式。穿著結婚禮服、手持花束、音樂等等,這些是很美好的事,它們都很重要,但佛教徒沒有這些。


 


  我實際上正試著收集一些想法,以創造出某種佛教婚禮。然而如果我真的用正宗方式來做,會行不通。若是那麼做,當一對新人在我面前時,我會說:“嗯,你們知道的,世事無常,或許幾天後就持續不下去了。“佛教徒更可能有一個離婚儀式。因此沒人教我們將愛和情感關系當成需要建立的一種制度。當然,佛教教法裡是有教導“愛和情感關系“的這種“愛“,但是,是以作為一個問題被教授的,而不是作為一個你需要建立的東西。佛教徒談到愛和情感關系時,總是帶有一點懷疑的態度。明白嗎?但是當然佛教徒知道,無論如何,人們仍然會不斷墜入愛河,人們仍然會結婚,仍然會為情感關系而努力。所以,我們是可以對如何擁有合適的愛和情感關系給出一些建議,而且我猜會有一些關於性的問題。我們會將其與一些佛教智慧作連結,這就是今天我們試圖要討論的。


 


  有一部韓國電影--韓國人非常擅長愛情故事。我不記得片名和導演,是我很久以前看的,相當好的一部電影。關於一個男僕和一個女僕:男僕來自一個家庭,女僕則是另一個家庭的佣人,他們都在非常富有的家庭裡服務。這兩個人瘋狂地相愛,而這兩家人都喜歡旅行,不常在家,所以實際上住在房子裡的人是這個女僕和男僕。他們用他們老板的房子見面--這麼做可能不對--他們使用花、那些很大的床、香檳、葡萄酒杯、燭光晚餐等等,所有的一切。所以他們的做愛和關系是發生在一個借來的地方。


 


  從很多方面,我們的愛和情感關系有點類似那樣,而這就是佛教智慧起作用的地方。我們全都依賴於條件或境緣,沒有人能控制所有的事。先不說外在的事,我們甚至不能控制自己下一分鐘的感受和想法。當它來了,它就來了。然後,它就吹動你、拉扯你、打倒你。我們其實都在因緣條件的限制中,如此具依賴性。而事情並沒有變得比較容易,現代生活和基礎設施促使我們更加依賴各種不同事物。你伴侶的拒絕,可能通過短信立即傳送過來。在過去,可能得要花上一個月的時間走過來看你,但是現在的情況不再如此。我們的情緒、緊張的生活,如同坐過山車一樣。


 


  我們被緣所控制著。當我們試圖擁有愛情、浪漫、燭光晚餐和情感關系時其中的一切都依賴於其他許多事物,能夠意識到這一點會很好。現在稍微想想,這是相當好的一個認知。因為愛情和情感關系的最大問題之一,就是“把事情視為理所當然“。當兩個人相遇,第一周或第二周時美妙極了。然後幾個月之後,或者對那些慢性子的人而言,一年之後,由於壓力、責任、沮喪等各種情況,你最終視一切為理所當然。如果你的伴侶有每半小時給你發一次短信的習慣,有一天可能因為腹瀉或其他事情而忘了發短信給你,這就讓你煩惱,令你心煩,然後會有“為什麼沒發短信?發生了什麼事?“這種問題出現。


 


  因此我們應該有這樣的覺知,認清自己是如此依賴因和緣。這種覺知或許會創造出空間和界限,但根本上,這導向另一個要點:愛情和想要擁有一段感情的願望,極大程度上是基於不安全感--當被對方所愛的這個想法令你感到滿足時,愛情才成為一段完整的愛情。


 


  我有時會寫電影劇本,可以寫的電影題材很多,像是喜劇、驚悚片等等,但是浪漫愛情片非常有趣。如果你想撰寫一部浪漫電影,讓戀情失敗才會成功。唯有愛情不成功時,影片才會賣座。這很有趣。如果你看看所有偉大的浪漫故事,像《羅密歐與茱麗葉》,我們愛它的唯一理由就是它是悲劇。所以,愛情必須是悲慘的。


 


  我們對寵物狗、寵物貓的愛,比對我們人類"寵物"的愛,成功得多。狗不會說話。我的意思是,它們會說,但我們不理解。它們會做些像是搖尾巴等等的少數事情,但不復雜。然而我們的伴侶,他們卻會說話。當然,聽不聽在於你。這是一個大題目:溝通。我才剛告訴我的一些朋友說,不存在溝通這一回事。實際上,這是偉大的寧瑪上師吉美林巴說的。他說:“我們一思考,就是迷惑;我們一開口,就是矛盾。“


 


  沒有溝通這回事。只有兩種事情:“成功的誤解“和“不成功的誤解“。當你有“不成功的誤解“時,你擁有一段美好時光。只有當這種理解不起作用時,你才會開心。伴侶之間的溝通非常困難。


 


  我們不知道伴侶在臆想、期望或害怕的是什麼,我們只能基於過去發生的一些事情稍做猜測,但是情緒、我們的心情就像天氣,因為各種各樣的事物而時時變化著:荷爾蒙、茶裡放太多糖--有無窮無盡的因和緣。我們之前提到過我們是如此依賴外緣,我們受緣所控制。


 


  我們稍後會再回來談溝通。但首先,如果我們有溝通方面的問題,那麼我們如何能分享事物?這是一個大課題。如你們所知,情感關系中的一切都是關於分享。現在我會說一些有關分享的佛教智慧或佛教的理解。在佛教中,沒有分享這回事。我們可以假設,你們都正看著同樣的花,與我看著的是完全同一朵花。但那只是個假設。我永遠看不到你所見到的,不僅是方向和顏色,也包括你對這朵花的想法和這朵花所附帶的一切。


 


  這是個人的體驗。你可以盡全力向人描述這個體驗,而這個人、你的伴侶是在假定他正看著同樣的東西。佛教中非常強調這點。如果你讀佛教經典,像是佛經,經文總是以“如是我聞“、“一時,佛在這裡或那裡“等等作開頭。“如是我聞“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聲明,因為阿難是在說:“我不知道他說什麼,但這是我所聽到的。“


 


  在情感關系中,也是如此。當兩人相愛時,他們可能以為自己在分享這個絕妙至樂的時刻,然而雙方所聽到、經歷到、看到的,不過是自己個人版本的樂、苦或任何其他感受。當然,我們現在進入相當深的佛教心理學中,而我想闡明此點的原因是關於溝通。在情感關系中,溝通恰巧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對嗎?這就是為何我認為情感治療師在某種程度上能夠幫你,但無法完全幫到你。如果有成功的誤解發生在兩個伴侶之間,接著他們雇用另一個人,希望這個人聆聽並有不成功的誤解,然後這個心理治療師或心理學家再給出他自己的建議。很多時候,這行不通。但這就是人類的心態,我們有這個修補東西的習慣。我們喜歡修東西,我們喜歡修補東西,像是更新你的電腦軟體,那是一種比較有趣的修理東西。當然,它是個痛苦,但也是種樂趣。“讓我們下載情感關系版“,這就是我們在自己生命中增添事物的方式,就是借由下載一種新的思維方式。


 


  我會讓你們提問,不過還有幾個東西是我需要說的。在情感關系的戲碼裡,有一個非常有力的心理因素破壞了我們的感情。你們知道是什麼嗎?就是必須示好的負擔。像是開門、幫忙披上外套、“你冷嗎?“、“你熱嗎?“、“你餓嗎?“、“你想來點這個嗎?“等等,需要示好的負擔,那多次扼殺一段感情,而你依然企圖示好,你試圖成為開門和做那一切事情的好人。如果你是男士,小便前,你會掀起馬桶座墊,對吧?如果你是男士,完事後,你把馬桶座墊放下。像這類的事,這所有的微小細節,在這個過程中,你已經教導你的伴侶這是她應該預期的。而有一天,你要是沒有做到,接著就是開始這一連串的溝通了。


 


  但是,不安全感還是不會放手。我是不是應該告訴你們不安全感的其中一個最大像征是什麼?就是交換戒指。我們人類可以如此荒謬。然後去法庭簽字:“我們結婚了“。這基本上是不安全感的話語,是不安全感在表達它們自己。實際上,我想“婚姻“這個詞應該改變,“婚姻“是過時的用語,是上世紀的字眼。我想你們真的應該稱它為“公司“,為了經濟考量,以及或許是為了制造小孩的緣故。由此,我想你們若少些期待,可能關系會好些。它會是一間公司,丈夫和妻子是公司的股東,因而你們可以召開合適的會議,有不同意、同意等等的那一切。但無論如何,這些是不安全感的征像。


 


  你們可能會以為我是反對愛情和情感關系的人,並非如此。實際上,我完全贊同那些。無論如何,當業風吹起時,如果你不夠強壯,而是像風中的羽毛,那麼無論風吹到哪裡,你就會到哪裡。我肯定你們當中很多人認為自己有所掌控;你們會想,“現在我已經人過中年,不再有機會上演情感關系和愛情這種愚蠢游戲。“你可能會這麼想,但你無法知道,業風可能從最料想不到的地方吹來,像是玻利維亞或盧安達。業風可能吹向你,而下一刻你就發現自己在最意想不到的時候,瘋狂地、真正深摯地、從頭到腳地愛上了一個盧安達、玻利維亞或智利人。這可能發生,你無法知道。對我也一樣,真的。


 


  在我的傳統、在我所屬的傳承中--也不真的是傳承,更像是這傳承的習俗--我可以結婚。當我十七歲左右時,有些人在談論我應該結婚,人們還確實建議了新娘的人選。在遇到那位荷蘭女孩之前,我自認為是非常自由自在的人,特別是當我十七、八歲的時候,我往往覺得情感關系和愛情是非常令人做嘔的事。我在一個寺院中長大並接受教育,寺院中有許多出家的僧人,我猜也許是出於這樣的影響。於是我去我父親那裡。我父親相當獨特,他自己也是一位修行者。我問他:“我想我會出家受戒,我想要成為一名僧人。“他看著我,說:“好,做你想做的。但是如果你要我在結婚和出家之間做選擇,兩者一樣困難。“他還說:“至少在婚姻的狀況裡,你的偽善會少一些。”我認為那是非常好的建議。


 


  所以,我不是反對情感關系。很多時候,我們基本上缺乏的是客觀;我們被困住,我們陷入某種價值觀裡。這是一個大課題,特別是在我們的社會裡、在亞洲社會裡。我知道有很多亞洲、華裔的女孩,到她們約二十五歲時,她們有著極大的壓力,因為她們身處於這個社會中,整個社會都會盯著她們質問說:“你怎麼還不結婚?“我真的很同情她們,因為她們的父母、老一代人很重視婚姻體系,但世界在很多不同的層面都已經改變了。在這個現代社會,正如我們想要擁有情感關系,我們也想要尋歡作樂,我們想要開派對,想要聚在一起,我們想要摩肩擦踵和摩擦身體的其他部位,但同時我們又令自己變得非常疏離。


 


  疏離感發生在各個層面上。過去的家庭裡沒有電視,所以他們被迫在一起吃飯,其中多少有一些感情在裡面。現在的家庭成員則待在不同的房間裡,在各自房間內的個人電視機上,觀看自己喜歡的節目。我們用不同的方式孤立自己,像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而它非常快速,如同寬頻。當然它也很昂貴,花費很大。兩性關系在情感上無疑是代價高昂的,甚至在財務上也可能非常昂貴。女生又有結婚這種壓力,尤其是在這個特定社會中。但是,這一切都能幫助我們維持客觀。我確定,包括我自己在內,我們最終的作為會和今天所談論的這一切相反。但是,對我們的生命具有客觀見解會是件好事。


 


  而且在理想上,如果我們提醒自己這個事實,我們就不會全然失望。我記得給過這個例子:我們的生命就像試圖把三個草莓豎著摞起來;就是把一個草莓放在第一個草莓上,然後嘗試把另一個草莓放在第二個草莓上。這行不通,因為它們很滑,而且形狀怪異。而問題在於,第二個草莓會有片刻立在第一個草莓上,這帶給我們一些希望,認為它也許行得通。但總的來說,生命永遠行不通,總會失敗。你們年輕一代的人或許沒有這樣的意識,但是老一代人知道,有多少次我們試著修補事情以擁有“從此幸福快樂“的寶萊塢式體驗。我們無數次嘗試擁有那種體驗,但是從來沒有真正成功過。


 


  然而我也想說--很抱歉我跳來跳去,但是我想到什麼就必須說什麼,不然我會忘記--一個人也不應該懼怕情感關系。如果有一段感情從一個非常奇怪的角落來到你身邊,如果它出現在你面前,你應該有自信,並且接受它,讓生命流動。我真的碰過一些五十多歲的人,男女都有,他們突然發現自己受到年輕人的愛慕,而他們變得驚慌失措,非常不安。他們內心感到快樂,但他們同時也擔憂:“我不再好看,我看起來松垮垮的。”


 


  當業風吹起時......我要告訴你們一件事,我不能說名字,這位的名字我絕對不能提。在我七、八歲的時候,我強烈地愛上一位仁波切的母親,她那時大約四十五歲,我非常強烈地迷戀她。我記得很清楚,如果有人在那位仁波切、也就是她兒子旁邊和她說話,我會感到很嫉妒,會想:“這個家伙在搞什麼?“在很多時日裡,我會編造與她一起生活的故事。這非常荒謬,不是嗎?當然,她從來不知道這些。但我必須說,她非常美。你們有很多人認識這位仁波切,所以我不能告訴你們她的名字,不然我真的會失業。


 


  這也可能發生在你身上,因為一切都取決於境緣。出於同樣的原因,你也不應該盲目地重視情感關系的價值。出於同樣的原因,當感情出現時,你也不應該懼怕情感關系。當然,如果你發現這個人很差,不是你的類型,那麼你應當委婉地或直接地避開這個人。然而如果你看到這個人時,會心慌意亂,心如小鹿亂撞,那麼不管如何,就去試試。但是從第一天起,就要確保你不會被期待和希望所束縛。從第一天開始,如果你這麼做,我想你會擁有不錯的情感關系。


 


  我之前對你們講過佛教的婚禮。對即將結婚的新人,如果教士說:“我們永遠不知道你們兩人會發生什麼事,你們甚至可能今晚就會分手。“如此表達,或許不是個壞主意。它可能聽起來非常不吉祥,也許會讓一些過度保護的父母擔憂,但是談及分離的真實性與所謂婚姻和情感關系的脆弱性,這也許不是個壞點子。


 


  總之,現在談一些更實際的。假設你已經有男女朋友或者丈夫妻子,基本上你已經被卡住了,那我們還能做些什麼?在我們經過這些討論之後,我們應該繼續下去,還是應該成為僧人?如果你已經有伴侶,我想重要的是要記住:在佛教中,特別是在大乘佛教中,修行的核心目的是令一切有情眾生獲得解脫。解脫基本上意味著自由。很多時候,給予一切有情眾生自由有點像造一個通天梯,幾乎是抽像的、不可想像的。一切有情眾生?我的鄰居也許有可能;或者幾百人,也許有可能。但是一切有情眾生?那有點多,是很抽像的。不過,即或我們不能令一切有情眾生解脫和給予他們自由,但至少我們能從給予自己的伴侶解脫和自由開始,從給予丈夫、妻子解脫和自由開始。這是非常實際的建議。當我們處於情感關系中時,很多時候,我們是在掐著對方,令彼此窒息。你的丈夫、妻子、男友、女友正在給誰發短信?和他或她混在一起的人是誰?


 


  自由,要給予空間和自由。我想,這其實很重要。即使你擁有一段真正不錯的關系,我也會建議你每天至少離開你的丈夫、妻子或男女朋友一小時的時間,不講話,不發短信,不溝通,什麼都不做。我想這會有幫助。


 


  最後,在開始提問前,我要以此做總結:釋迦牟尼佛曾親口說過,我們全都應該視我們的生命、我們所謂的家庭生活為一種“種康“(藏文)的體驗,基本上意思就是旅店。在大旅店裡,人們登記入住,然後付帳離開。正是如此;我們的生活就像那樣:新朋友入住,老朋友離開。這是個令人贊嘆的教授,因為我們的生活就是如此。如果你能看透這一點,這正是暫時性的美妙之處。暫時的東西非常好,非常令人喜樂,非常美。當事情停滯,變成永久時,就會發臭。你應該這麼想:與你丈夫、妻子、男女朋友在一起的這一生,非常短暫。即使你們在還呼吸著的這一生中可能不會分手,但遲早有一天你會死去。當你死去時,你們就分開了。在你死後,可能有三天你會記得妻子或丈夫的名字。但是到第四天或第五天時,你只會記得半個名字。到差不多第十天時,你甚至不記得他是他,還是她是她,或者他是她,或她是他。到大約第二十天時,你甚至不記得那是個人類。接著,下一生的力量在不知不覺間開始擴展。例如,如果你即將投生為鳥,你的愛情和喜好--想要一直嗅著你男女朋友的氣味,這會被看到一只蟲子所引發的飢餓感取代;因為現在你即將成為一只鳥,你會想做飛翔之類的事情。到那時,你所謂的深愛的丈夫、妻子、男友、女友,那一章就結束了。而下一次,當你看到你的前妻或前男女朋友時,你也許是轉生為一只鴿子,當你坐在他們面前吃面包碎片時,你甚至不會注意到他們,而他或她也不會注意到你。我們就是如此玩著輪回的游戲。


 


  如果我們能夠到上面的某處,向下觀看我們之前的每一生世,會非常令人驚異。事實上,阿羅漢能夠這麼做,他們到上面觀看。那會令人如此悲傷、快樂、歡喜,簡直是不可思議。有多少人曾因為愛你而自縊?有多少人渴望得到你的愛?而你自己又有多少次是為了得到別人的愛情和感情而懸梁?因此,要記住這個暫時性。不僅是情感關系,一切都是如此。這杯咖啡有可能是我最後一杯咖啡;我現在拿著的這本書可能是我拿的最後一本書。如果你能持有這種正念,你就會開始真正享受和真正去愛,像是“哇,這真是一本好書!“否則,我們總是想著下一件事,基本上就是為永遠活著而做規劃。總之,莎士比亞是怎麼說的?我想他是對的。“分離是如此甜蜜的痛苦“,基本上這就是愛和情感關系。現在你們可以提一些問題。


宗薩欽哲仁波切-正見網站


 

達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明證法師:怎樣求財才能滿願

 問:請問法師,什麼是求財的正確方法?怎樣求財才能滿願?
明證法師答:正求,且你命裡邊有財,佛菩薩可以幫你;如果你命裡無財,佛菩薩也幫不了你。你往昔不修布施,一毛不拔,這一世你注定要受窮。要想轉變命運,那你再窮也要想辦法去布施。可現在的情況是,越窮的人越不想布施,越不想布施越窮,因為你有窮的習氣——悭貪。越布施財產才可能越多,你看很多有錢人,都樂善好施,因為他現在的財富就是因為往昔他愛布施才會有,已經成為他的一種習慣。我們河南佛學院的大功德主,包括請專家、教授講課都要花錢,全部那得花多少錢,裝修費都比蓋的錢多很多。

他是大布施,因為他的計劃非常宏大,蓋只算第一階段,後面還有四個階段。為什麼他會這麼做?這已經是他累世的善根和習慣,見到能做善事的機會,不由自主他就布施了。我想布施十個寺院,可沒有錢(命裡沒有這麼多),就沒辦法做到。

要是現在我有五億,我給海濤法師三億,可我沒有……,所以你求的時候,要切合實際的求,不能妄求,本來你命裡沒有這麼多錢財預支,當然也就求不到了。佛菩薩可以幫助你提前讓財早一點現前(預支未來的福報),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求佛菩薩求財滿願了,很高興,接下來就要用這些財來供養三寶,才能增加你後面的福報,這就如理如法。但是,如果你本來福報就不大,求到財後還花天酒地,亂揮霍,很快你的福報就銷完了,所以你再求,就不是很靈驗了(即便求到也是越來越少),這不是佛菩薩不幫你,是你已經快透支(福報),佛菩薩不可能把別人的福報拿來給你用,這點你必須明確。

所以大家要想好好的求,正求錢財,我告訴你一個秘密(其實根本也不是秘密,只要符合佛法就好):你去求佛菩薩的時候,同時要進行布施;或者布施完後再去求佛菩薩。因為你已經有功德在先,像我們昨天辦八關齋戒法會,有那麼多人參加共修,還二十四小時念佛,有功德可以回向,所以回向的的時候一句就行,但是如果沒有功德再先,說十句也沒用。

求的時候還要發願,我求來的財產怎麼處理,比如先供養三寶,剩餘的一部分使自己、家庭的生活條件得到改善,以便有更多時間能夠修學佛法,還能夠讓我有能力幫助受苦受窮的大眾。如果你是這樣的發願,佛菩薩歡喜,肯定支持你。如果你修學層次比較好,你可以一並求佛菩薩賜你智慧,能夠更好的學佛度眾生。這樣就比較圓滿了。


 



 

達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索達吉堪布:佛教的慈悲觀永不過時


 


   只要科學、客觀地分析一下,在人類最關注的心靈領域內,不管時代如何變遷,佛教中的某些理念依然是最深刻的,而且始終是社會人群的需要,永不過時。


  比如說“慈悲”。佛教的慈悲觀,是教人關愛人、動物乃至一切生命。在西方的認識中有一個盲點:認為動物也有生命,植物也有生命,殺動物與殺植物的過失一模一樣。其實,這種說法不正確:一是動物與植物的差別很大;二是在“殺”的層面,認為二者過失等同,也太過了。然而,人和動物的生命是一樣的,所以,佛教的慈悲一向遍及動物。


  而這種慈悲觀,對現在的動物保護,應該是一個很好的理論支持,否則,當這些組織遭到非難時,用其他理念很難解釋。甚至在很多時候,即使是不信佛的人,當他發現一些動物被殘殺的時候,也會自然地生起同情或不忍。諸如此類,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可以知道,這種廣大的慈悲觀非常適合人類。科學再進步,一個人——我們自己也好、別人也好,說“因為科技的發展,我從此不需要慈悲了”,這是何時何地也不成立的。


  還有就是“非暴力”。佛教所謂的非暴力,並不帶有任何政治意味,是對修行人的教誡,如《毗奈耶經》中所說的沙門四法:“人若打我,我不還打;人若罵我,我不還罵;人若嗔我,我不還嗔;人若毀我,我不還毀。”這種忍讓的修心原則,就叫非暴力。那這種原則,不說修行人,一般人需不需要呢?也需要。


  有人認為這很怯懦,怯懦的民族會被強國吞噬,所以應該反抗。然而,1819世紀各個國家手持武器相互殺戮、征戰的過程,在今天的人們看來,既不科學,也無利益,和平與人道才是解決任何爭端的最佳方式。


  對於“非暴力”理念,一般人盡管偶爾也會有些觸動,但卻很難像一些偉人那樣深刻了解並貫徹它。聖雄甘地曾說:“我的價值觀很簡單:真理、非暴力。”在他的認識上,如果你加上大乘佛法的教義,其實也就是前面說的慈悲觀。所以,“慈悲”在這個世界,在社會的任何角落,都是需要的。


  當這種慈悲心被真正受持時,怨恨的敵人來到面前傷害自己,也能夠安忍。對這種高尚的安忍,不懂大乘理念的人不一定理解,但當你學了佛法並且慢慢深入的時候,就會懂得。


  堪布貢噶旺秋的事跡,曾讓我深受感動。“文革”期間,他被關進監獄20多年,釋放以後去了印度。那個年代,在監獄中所受的虐待是無法想像的,雖然我沒進去過,但見過很多被批鬥的場面,對出家人、在家人,好似地獄來到了人間,極其可怕!到了印度以後,有位大德問他:“你在監獄裡受折磨的這20年,心中最害怕的是什麼?”他回答說:“我最怕的,就是對傷害我的人生起嗔恨,失去慈悲心。”


  那個時候,他不是怕被餓死、被打死,而是怕失去慈悲,這就是真正的修行。他的境界,不說一般的世間人,就算是我們穿著袈裟、常年呆在寺院聞思修行的人,也是很難企及的。試想一下,假如我們身處那樣的環境,會怎麼樣呢?今天有人打我了,“我要記住這個人是誰,一旦我有機會,就不客氣”,會不會這樣呢?但是,大乘慈悲理念真正入心的人,就完全不同了。


  青海那邊也有一位大德,這位大德,也是在那個年代中每天挨批鬥。批鬥是這樣的:挨批鬥的人站在前面,一個人先講一講他所犯的錯誤:他是怎麼學佛的,怎麼怎麼……然後就上來一兩個人開始打他。每次打的時候,這位大德就當一次修安忍的機會,並以三殊勝攝持。所謂“三殊勝”,做任何善事之初,首先為利益一切眾生發菩提心;中間以無緣、不執著的方式行持;最後將善根回向給一切眾生。這是我們佛教中最關鍵的修法,依此修持,發心殊勝、無緣殊勝、回向殊勝,這就是三殊勝。


  當他要被打的時候,他就發心:今天挨打,我為了利益他以及一切眾生而發起菩提心。在被打的時候,他維護自己的心不生嗔恨。打完以後,他把修安忍的功德回向給這些人,有時間就完整念一遍《普賢行願品》,當然是默念,嘴唇不能動,動又要挨打;沒時間或者被人一路打著回去,他就念一些短的回向文,一回去也念完了,心裡很高興,因為修行圓滿了。


  這些大德的慈悲及修行,是可歌可泣的。但可惜的是,這種慈悲理念,在現在的大學教育中很少,很多高等學府的宗教系或宗教研究,要麼是秉持馬克思的唯物論,要麼是以研究東西方的哲學理論為主,而這些理論在後人編寫時,有些不為人接受的道理也被刪掉了。這樣的宗教系課本,與真正的宗教理論或實修教言,實際是相去甚遠的。


  因此,在座的老師和同學,在你們作科研或宗教研究的同時,也希望能研究一下純正的佛教,藏傳佛教也好,漢傳佛教也好,去研究、修行以後,才能真正懂得佛教的理念,懂得慈悲觀永不過時。


 智悲德育


 

達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肉食讓我們把健康拱手相送
    
     不論是什麼樣的肉類,在放大鏡的下面都可以看到很多的細菌和寄生蟲,這一點和植物完全不同,那是為什麼呢?因為植物的細胞有一層很硬的細胞壁,所以細菌攻不進去,也就很難被破壞。而動物的細胞完全沒有細胞壁,所以任何的細菌都可以很快地攻進去,而細菌會借著肉本身的養分很快地漫延開來。另外,植物的循環系統非常簡單,所以植物被切斷的時候,它並不是馬上死去,它們的新陳代謝還可以維持幾天甚至幾個星期。

    所以,當你把一朵還沒有開的花插在花瓶裡面,你依然可以看到它會開出很漂亮的花朵,這個表示它並沒有死,所以它並不會產生細菌和毒素出來。至於那些動物,它們的循環系統非常復雜,動物一旦被殺死之後,它們的循環系統全部壞掉,細菌立刻開始生長,肉開始爛去,屍毒也開始產生。你可以將一塊肉和一顆菜放在空氣中三天來觀察它們的變化,三天之後,那塊肉已經流濃出來,裡面都是蟲,而且很臭;而那顆菜只不過是外皮稍微干了一點,裡面依然很清而且很香,可見植物確實比肉類衛生。至於寄生蟲的問題,水牛的頸部裡面幾乎都寄生著旋毛蟲;黃鳝的淋巴腺裡面寄生的是結核菌;豬肉、牛肉裡面都有不少的絛蟲。

    根據美國醫師協會的一份報告指出,平均每六個美國人就有一個人有旋毛蟲,而人的絛蟲病從牛肉裡面吃來的居然占百分之九十。還有一種霍亂菌叫做「豬虎列拉」,一聽名字就可以知道這是從豬的身上來的。這些寄生蟲都只有肉類裡面才有,而且要煮很久才會死,而現在的人呢,他一去西餐廳裡面,每一個人都在比賽,誰敢吃三分熟的牛排,誰敢吃一分熟的牛排;吃的滿牙都是血,他們覺得這樣比較時髦、比較先進,而那些寄生蟲根本就還沒有死,全部都吃下去,這是何苦呢?

    再接下來,我們來談談動物的疾病問題;我們有很多的牲畜在飼養的過程中都是用化學飼料以及施打太多的化學藥劑,因此,幾乎所有的牲畜在進入市場之前,就已經「身負重病」,有的甚至罹患癌症。當這些牲畜被宰殺之後,那些帶著疾病的細胞大部份都沒有被發現而賣給家庭主婦,煮成桌上的佳肴。至於那些被發現的雞肉或內髒,雖然它們會被割下來,但是多半又轉手賣給了商人,來換取利潤。有的被作成飼料,供應牲畜來使用,間接的還是給人們吃掉了。有的則是打成肉碎,混在肉裡面作成熱狗或是包子。有的被加工成罐頭或是肉干,連死了好幾天的豬,都還有人拿去作貢丸,總之很少是被丟掉的。

    以前我在街上看到很多人在賣鹽酥雞、烤肉攤、鹵味攤,我常常在想,為什麼有雞爪、雞脖子、雞翅膀、那麼多的內髒但是那些雞的身子到那裡去了呢?一直到有一天,我有一個朋友,他的父親在桃園經營養雞場,他告訴我真相之後,我才了解這是怎麼一回事;原來,他們這種養雞場養了數萬只的雞,每一天都會有一些病死的雞,這些雞在死亡之後,身體會發紫,唯一不會變色的地方就是雞爪,如果您早一點發現,翅膀也是不太會變顏色;至於脖子的話,只要把皮給剝掉,任誰也不會看的出來。另外,有一些已經患病而長不大的雞,它們會被活活的摔死,這樣才不會浪費飼料,它們的肉以及內髒都可以賣,因此,每一天都會有一些不知情的小販來批購這些便宜的屍體來回去賣、回去作生意,我不敢說每一個攤販都是這樣,但是確實有一部份是這樣獲得他們的原材料的。

肉食,假相面前我們把健康拱手相送。

    所以一個人若是吃了這種含有各種毒素、各種細菌以及各種癌細胞的肉類的話,實在是一種極不衛生而且會有嚴重後果的飲食方式。就以美國這種肉食最多的國家來說,現在他們每兩個人當中就有一個人是死於心髒病、高血壓以及血管方面的疾病;每十個婦人當中就有一個得乳癌;每二十個人當中有一個人得糖尿病;而每六個人當中有一個人身上有絛蟲;而肥胖症及骨骼疏松症就像傳染病一樣到處都是。同樣是肉食數一數二的國家,像是蘇格蘭,他們腸癌的罹患率是世界之最,並且我們由各種數據證實,肉類吃得愈少的國家,這些疾病的罹患率就愈低,可見肉食實在是非常不符合衛生的一種飲食方法。

    並且這些肉在漸漸腐敗的過程當中,舉凡跟它接觸過的任何東西都會被污染,所以英國公共衛生局在一家屠宰場爆發一次中毒事件之後,他們就警告家庭主婦:「在處理任何生肉的時候,要把它當成跟牛糞一樣不衛生來處理。」這句話真是說得一點都不錯,為什麼?因為全世界不論是任何國家,只要是有團體食物中毒事件發生的時候,沒有例外的,全部都是吃了腐敗或是感染的肉類所引起的,從來沒有一件是因為吃素所引起的。我們吃東西的目的不外了是為了要養生,既然這些肉類這麼不衛生又有這麼多的壞處,為什麼我們要將這些生蟲、腥臭、有毒的屍體往嘴巴送,為日後的癌症布置新房呢?


 

達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淨空法師:醜陋是不善業的果報
    
       醜陋是不善業的果報,諸位看看地獄變相圖就明白了。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容貌端正,莊嚴美好,不喜歡醜陋。相貌是怎麼得來的?我們的相貌,不是上天注定的,也不是閻羅王注定的,是業力變現的。善業,相貌自然端莊;心行不善,相貌自然就變醜陋。

    我見到不少人,年輕的時候相貌非常美好、莊嚴,可是到中年的時候相貌變得很醜陋,他拿出十幾歲、二十歲的照片,跟他三十歲的照片完全是兩個人。一個人的相貌變化那麼大,這是什麼?年輕的時候心地慈悲善良,隨著年齡增長,貪嗔癡慢煩惱習氣嚴重,相貌變了。還有一些人,年輕時候相貌丑陋,到四、五十歲之後相貌轉好,這些都是學佛的,都是念佛修行人。所以一切都照經典上的教訓來做,我們會得到很殊勝的利益!最殊勝的利益,大家都能看到的,相貌變了,體質變了。

    年輕時候沒有學佛,煩惱習氣很重;學佛之後真正用功努力,心地一年比一年善良,一年比一年慈悲,他那種真誠清淨慈悲的相顯出來了,證明古人所講的相隨心轉,一點都不錯!

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細心去觀察,一個人的相貌是剎那剎那在變化。你看他歡喜的時候,他的相貌慈愛可親;他不高興、發脾氣的時候,那個相貌就變得很難看。人的相貌,從早到晚,剎那剎那在變化,如果我們懂得這個道理,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永遠保持心平氣和,永遠保持清淨慈悲,你慈祥可親的相表現在面孔上,你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

    如果你的貪嗔癡慢習氣非常嚴重,心裡頭時時刻刻患得患失,你那個面貌就不好看,佛經裡面所謂的醜陋相,人家一見就討厭。所以學佛,首先從哪裡做起?從心做起。在一切境緣當中,把我們的心修成清淨平等慈悲,最明顯的變化,我們的相貌、體質都變善,沒有一樣不善。

    相貌跟體質與念頭有密切的關系,如果想我們的相好、想我們的身體健康,我們的心要跟菩提心相應。菩提心是真心,真心是什麼?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常存這個心,不善的相貌會變成端莊,風度也不一樣了。

    我們俗話常講相隨心轉,你的心變了,相貌就變!不但相貌變,體質也變,舉止行動、言語都變了。

    你身心清淨,你的體質變了,你的相貌變了,容光煥發,決定跟平常不一樣。不但相貌變,你命運也變了,你的命變得愈來愈好。反之,如果我們的存心,違逆自性,虛偽,跟什麼人往來都是虛情假意、自私自利,這是染污,那個相貌怎麼會好?那個身體怎麼會好?

    你要問:為什麼很多虛情假意、自私自利的人,他那個相貌還不錯,體質還很好?你要知道,這是他過去生中修大福,這一生當中糊塗迷惑了,雖然他幹了很多錯事,存心不良,他餘報未盡。

    等到這個餘報受盡了,惡的果報就現前。雖然他造作的這些惡業,現在還沒有得到報應,可是要知道,早晚會報到的。早就在晚年,遲決定在來世,正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到的時候一定要受果報!


 

達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