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道院院尊關 登台 93年4月17



聖示:今夜恭接 著書玉旨,命本院司命真君十里外接駕,命本院孚佑帝君五里外接駕,其餘神人排班候旨。



欽差天仙狀元邱長春真人 93年4月17



詩曰:喜臨寶德新書得。因果循環報應狂。



舊劣排除真自在。身心安樂靈無殤。



聖示:今夜 吾奉 玉詔,誠為貴《懿敕寶德大道院》頒布恭著新書玉旨而來。



玉旨宣讀。神人俯伏。





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 詔曰:



朕居凌霄,位居尊而鑒卑,無時不以蒼生為念。今查爾南贍部洲臺疆《懿敕寶德大道院》,期期著書闡教,導引迷黎,登入覺途以開悟。如今俗世因果循環不已,牽纏不休,民心愈趨不善,觀八萬四千法門中《因果經》降世已久,但經文雖淺短易懂,卻乏事例可供明瞭。



是故,敕命《懿敕寶德大道院》重新將《佛說三世因果經》做一補註事例,乃命由佛門阿難尊者為主著仙師,正鸞宣筆:邱生原章為主著正鸞,題其顏曰:《因果經事例》,以為代天宣化,期能更有建樹。



願爾等神人各自盡心用命;書成之日,自有昇賞。



欽哉勿忽!叩首謝恩!



天運歲次甲申年閏二月廿八日




阿難尊者 93年5月15



第一章 今生做官為何因?前世黃金粧佛身



黃金粉飾佛金身以莊嚴道場,正是結下無量法緣,因莊嚴佛金身之故,使大眾樂於朝聖,藉朝聖而內省觀照自性,期能學佛莊嚴。



因為塑造金身而轉世帝王,最具代表性人物乃為梁皇武帝,其以斗笠戴佛頂,免於佛金身遭受雨水之浸淋、烈日之照曬,因發自內心至誠之心意,成就帝王福德。然而有金身佛像、神像之莊嚴道場,令人法喜,樂於信奉、親近與朝聖,乃深植法緣與福德飽滿,將成為來生功名富貴之來源,而現世有者更能蒙受佛力加被,而有所成就。



昔時在浙江地方,有一位窮困人家,姓黃名孺實。生活清苦,有一日在溪邊洗衣,正在入神之際,忽見溪中有一塊木頭浮浮沉沉,乃將之打撈上岸帶回家,擬將之作柴燒,正當欲砍之際,黃孺實乍然發現,在木頭上隱約可見一幅畫像,乃經由地方人士之証實為觀世音菩薩之法相。此時有一雕刻師發心,願將此木依其法相,雕刻成形,經數月功夫,終於完成心願,又與黃孺實共同為此觀世音菩薩像,募集粉飾金身之銀兩,並尋找安置之處所,乃成為地方上之守護神。然而此集資粉飾莊嚴金身者,在轉世後先後成就富貴人家及高官達貴,而黃孺實與雕刻師更因虔心於學習觀世音菩薩行,在後三世亦先後證果,如今並於淨土中有一席地位。



願世人凡事皆能出於至誠之心,則能感召仙佛之佛光加被,龍天八部之護持,並能為後世增添厚福,並為往生處積累福德資糧。並勉之「至誠」,自然福慧增長,甚而綿綿不絕也。





阿難尊者 93年5月22



第二章 騎馬坐轎為何因?前世修橋鋪路人



觀天下眾生,從古至今,出入名轎,大有人在。



昔時出入門庭,皆以馬匹、大轎做為交通工具,而轎分大小,有二人轎、四人轎、八人轎;馬車有單馬、雙馬、四馬,乃至於八馬,皆依身份、地位而有分別。如今乘馬車已經少之又少,除了部份國度、邊境尚可看見,幾乎除了少數民族保有傳統外,則須在一些民俗推展中始可看到。



現今絕大部份乃遍地可見,由四輪機械式汽車代替馬車、頂轎而做代步,無論交通工具是古式或新式,皆有其新舊,而新舊中又皆各分品牌,馬車為品種馬,汽車為品牌,皆須一筆為數不少之金錢代價方能擁有。觀地球村中,約每十人當中,便有一至數部汽車代步,但十部汽車當中,有三部以上乃是貸款所擁有,經中所云「騎馬坐轎」,改換成汽車來說,即是非貸款或負債性而真正擁有才算是。



然而擁有如此之代步工具,其因果追溯夙世以來乃深造福田,尤其是對於造橋鋪路及修補損毀道路,皆能出錢出力且樂於布施;有些人則是親身參與造橋修路之行列,此為義務性質,有些人為半義務性質,而已獲得相當報酬者,其福田自然不勝於義務性質者及樂善好施者。



現今明顯例子有不少,今日以貴道院鸞生:楊生采鳳為例,便是造此善因也。再加上進入道門開始在護道效勞之數年間,經由不斷且不懈怠之行持諸善功德,諸如:護持道場各項道務活動以及勤行無畏施等,逐漸清除夙世所積累之不善因緣,乃至排除家庭中之阻障,以堅毅心志辛苦於修行路程,終於步出家庭主婦之限制,外出擔任業務人員,一方面學習,一方面調整,融入社會,始得人生另一段新的歷程,從無到有,日積月累,如今乃能擁有真正確實是屬於自己且很舒適之名轎車代步。



藉此案例,知悉修行之路,雖然有所辛苦,因為必須在修行之前十載內,清償夙世業債至最低程度,此後所展現的便是宿世所積造之善因緣成熟,而將能成就為現世福報;而未能在修行十載內成就福報之顯著者,且有更差現象者,必須要反省自身,此十年來所作所為,是否有違常理?是否有造損福田之業因?是否不夠精勤六事?而此十年來皆有消業障仍無法彰顯福報,其中僅有自我反省檢討後,才會洞悉未能真正顯福報之因所在,勉之諸善勤行。



而今貴《懿敕寶德大道院》之創立初期,凡能誠心佈施,且盡全力及鼎力支持建設道場、道務護持及無畏施者,並能真正落實於修身養性培德者,皆如同【造橋鋪路】之功德,勉之。





阿難尊者 93年5月29



第三章 穿綢穿緞為何因?前世施衣濟僧人



世上之人,因為福報等級不同,產生穿著上之質料差別及講究亦不同,而品質較佳,相對價格也較昂貴,是故並非人人皆有餘力可購得較好品質之衣物。



昔時衣料最好最高級乃屬於絲、綢、緞等,而此般衣料品質樣式,有其身份不同等級之象徵;嚴格來說,「絲綢」專屬皇室所有,而緞布則屬一般官員或富貴人家所有。



現今社會變遷頗大,一般而言,只要肯努力工作者,皆有其能力,可穿著(緞布)以上等級之質料衣物,但由於世人生活在物質之享受上太過多之花費,造成本身在衣著上無法講究品質,導致於雖然生活富有,卻常只是過路財神,讓自身行頭無法顯示出貴氣所在,卻常成為紳仕乞兒現象。欲知衣之質料與樣式,貴在乎顯示地位及其代表身份之等級,並非一般人所想像的,僅知追尋品牌而忽略代表身份地位之等級。



昔時廣州有:徐成者,對於衣著雖不講究其品牌,卻對衣料之質料等十分講究,加上本身收入頗豐,正有能力為自身打造行頭,而徐成並非購衣高手,身上亦不過二套高等級之衣物輪換,但穿在身上,卻讓人看起來十分氣派及高貴。論其因由乃在其多世以前,曾經布施僧衣供養常住,雖無法一次供養遍及每一位僧眾,卻也能每一年輪流施衣供養,而其施衣功德形成現世福德,能夠穿著高等級衣物。而此布施僧衣功德,若換成布施衣物給貧困人家,其功德利益仍舊不可限量,一身穿出貴氣,總比一身布衣而常在布衣中花費,甚至於浪費掉,若此乃福德日減也。



願世人在講究穿著品質之際,能常布施衣物供給貧困人家,或僧侶常住,以使福德綿延也。





阿難尊者 93年6月12



第四章 有食有穿為何因?前世茶飯施貧人



人之出生,有貴、有賤、有富、有貧,皆為前生所定;欲得吃穿不愁,乃須有相當條件。



茶飯之物,無論其功候粗細,僅供飽食為主,有多少人在茶餘飯飽之際,曾捨此贈予貧困之人食用。觀寰宇之間,處處充滿貧寒之人,並非彼等不事生產,實乃福報因緣不足,致使出生於貧窮好戰之國度。富有因緣,雖能得出生處於富裕之國度,但業障因素或為夙累以來造善淺薄,形成現世福運不彰,然而時下不乏積善人種,使今生吃穿不須費心,或能四方常顯口福因緣。



屏東地區有何氏,雖然出身家境並不富裕,但時常能得接受親朋好友之招待,每每有任何招待聚會或有宴會,皆有人會想及何氏,或有友人自家耕種作物,零售有餘,皆能想及何氏而分送結緣;當知此乃多生以來能知慈悲喜捨,更能廣施茶水、飲食,供養貧困人家,或供養僧侶以積造後世福田,善緣因而廣結。



然而今生福運既是前生所積,今生若無持續捨食供僧濟貧,則亦有福運耗弱之時;故而勉諸大眾飲食之際,時時常思捨食供僧濟貧,以積未來福田,使之綿延不絕也。







阿難尊者 93年6月19



第五章 福祿具足為何因?前世造庵建涼亭



大寰之下,民生富足,而因果循環終有報,多少人前半生喜樂而後半生苦楚?又有多少人前半生悲悽而後半生哀慟,更有許多人前半生辛勞而後半生逍遙,亦有不少人自出生以來乃至於別世,愉悅自在,此皆是夙世造作不同因緣,而現世因緣成熟,承接應得福田或苦果。



所謂:「福」?意指身體健康、家庭美滿、工作順遂、收入穩定而言之。



何謂「祿」?乃為財運,通常指薪資而言;工作穩定,並不代表薪資穩定,以現今社會現象而言,常有工作了三個月,依然未能完全領受薪資者大有人在;雖為社會亂象,卻也是一種因果平衡法則;而若有人祿位穩定,雖然其人在工作上或生意上,常見不順遂,卻能有其它方面補足薪資之不足處,當然最佳方式乃為工作順遂又能薪資收入穩定並臨居高位。



在嘉南地區,就有著羅姓人家,雖然老一輩知識不高,卻能養育出一對好兒女,話說此子羅一,身帶福祿充盈,在其六甲之際,便已為父母帶來財富,其父母漸進改善家境,後來在各大市場中謀獲甚大利益;直至羅一漸長大成人,又能以其親人之名義,造就不少商機。



溯其前因,乃曾多世能知修行,持(忍辱),造種種善行,尤其對於正信宗教,不論佛門、道門,凡是住持及內部成員皆能知行如一,且對銀兩絲毫不擅自支用,凡使用皆用於道務之中,羅一始肯大筆善款參贊樂助;一旦所贊助之道場,有傳出住持任意花用善款,羅一皆不客氣糾正,且報官監禁住持及相關人員,因此在天律上記頭等功德;因為杜絕往後之無辜者再度受騙,不使善心成白費,更不姑息養奸。雖然曾經有某住持乃其收養培育出,亦有某道場住持曾經幫助過羅一,但羅一乃能大義滅親,此為天律之首功。



況且除了銀兩上之大力資助道務,又在硬體之建設上多能大力參贊,甚至於獨力支出經費;且能廣建涼亭於郊外、山區及人潮熱絡之處,以利人們疲累而有休憩之處,甚而涼亭可暫避炎日、雨水,因此間接救了許多人性命,故結下廣大善緣,更深植福祿令之具足,始有現世呼風喚雨之生活也。但若此生盡享前生所積之福田,而不再造福田,有朝一日亦會有福盡祿消之時。



以此事例,願世人能審視所佈施道場是否合乎參贊之價值,方才化為行動也。





阿難尊者 93年6月26



第六章 無食無穿為何因?前世未捨半分文



人生在世,自私者多,自利者眾。常聞我本身都有待他人濟助了,那有能力濟助他人?又聞我自身都難三餐溫飽了,哪來餘力談修行?那有能力論行善?



有些人雖有高等學歷,常認為神佛必須保佑我身,助之事事平順,運途亨通;稍有不如意事,便言神佛無能,便論造功枉費;卻從未曾省思自問,我身累生累劫以來,所造諸惡事當中,僅憑此身造作之微許不誠之善行,以為功德浩大,實乃自欺欺人也。



觀世間諸多人種,或因國度,或因環境,而置身於諸不俱足處所當中,三餐不俱足、衣裳破舊,未得有能力改善;或勸其念佛,或勸其修行,常有前應諾而後背信者,皆有諸多理由推辭,此般人等最是可恨。難怪乎!古德云:「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現今多少貧苦人家,在往昔多世當中,有那一位不曾富貴一時?有那一位未曾領導過一方?只因為官之人常是爭權奪勢,積深民怨而損福;有多少富裕人家肯真心施捨而濟困恤貧?全是自利自私之輩,形成因果循環,或者不知行善積福而落貧籍,貧而不知造善,甚而落籍於困,因果循環,困者安貧樂道,積福可轉富,積善可得官;是故,欲富、欲貧全任自身所造而已。





阿難尊者 93年7月10



第七章 高樓大廈為何因?前世施米上庵門



高樓大廈人人嚮往,而佛云:「高樓大廈」並非今俗世之高樓公寓,而是自家土地上,能蓋出樓閣,在昔時則以帝王、貴族、富戶,始能有此機緣建造高層樓閣,是為舒適建築,如此境遇則有攸關福田之深淺。



嘉義地方,便有陳某僅憑自身微薄薪資,數年間省吃儉用,而積蓄一些錢財,進而購買住宅層高五樓,何以有此因緣?當然必須現世知儉樸、勤奮,方能累積福田,而購高樓。若言:靠積蓄便能有高樓可住,人人皆有機緣,但觀俗世眾生,量入為出,甚至入不敷出,又何以人人皆有機緣靠積蓄便能購置高樓?



追溯前生多世以來,供養僧尼至誠,而能喜捨米糧送上佛門、道觀,供養三寶,令常住能全心深入經藏,以萌佛德,普度有緣,同登彼岸;以此因緣,今生得以有自制能力,做好積蓄,並有福德入住高樓大廈。



期願眾生能知慈悲喜捨,廣積福田之資糧,有如是因,即有如是果,絲毫不爽,宜為往後人生做好規劃│福慧雙修。





阿難尊者 93年7月17



第八章 相貌莊嚴為何因?前世鮮花供佛前



世間人皆喜愛擁有一副屬於自己的美麗而動人之相貌,觀察俗世之中不乏貌美俊俏之男女,但多乃不具端莊且未具嚴謹之妙相。



須知貌美之外,更當存有一顆菩薩慈悲心腸,對於世間疾苦,心生悲願,願盡一己之能力,救度一切苦難眾生,願傾一生之所學,盡授予貧學有緣眾生。凡是具足莊嚴法相者,常能令世間男女心生恭敬,常能令世間男女有緣親近學習,而妙相莊嚴者,可令眾生攝受而心靈不生顛倒夢想,心不恐懼,而發心「慈悲喜捨」,更能樂助世間一切有情,以解世間困苦,在諸多團體中不乏有莊嚴法相者,令人心生恭敬者。



在台島東部就有一戶林姓人家,生育有三子一女,其次子便是天生成就莊嚴法相,平時待人接物親善和氣,卻又看似威勢儀禮,為眾人所敬仰;其人對於父母善盡孝道,對待兄弟手足更有義悌,對於下屬更是照顧得無微不至。何以林某能天生成就此一令人恭敬之威儀?



溯其前因,乃有多生以來,能知供養鮮花於佛寺、道觀,樂供仙佛。雖然家庭困苦,仍能至誠以野郊之鮮花供養佛前,因能秉持赤誠之心供養,心不造作,更無奢求,唯願花香芬芳以莊嚴道場,能令眾生樂於親近道場,因此無私心境,無形中成就於後世能得法相莊嚴之身。



以此事例,深願世人行事,當發之於內心真誠也,供養須無所求取利益而得真實功德,此亦是漸進成就之法也,深願大眾能信受奉行之。





阿難尊者 93年7月31



第九章 聰明智慧為何因?前世持齋念佛人



俗世之間,世人多盼望自身及兒女能夠擁有一顆具有高超智慧之頭腦,更企盼能得聰明,以利交際與謀高薪工作、事業。



須知在此世間確實有著,許多人富有良好之聰明才智、善慧,其中包括許多發明家,但並非朝夕可見到其成就,必須經過許多挫折與失敗過後,再加上本身不懈不怠之研究改善下,方能得其最後之成功。



廬山地方,有一位方某,一生從事(茶葉研發),但其有一特殊興趣,便是研究「石砌壺」,初時常做出不良品,甚至於無法將石壺成形,然而經過方某追根究底十數載之研究經驗下,果真創造出外形精緻而內在堅固之「石砌壺」,雖然名氣不顯,卻也驗証其高超智慧是永不可抹滅的。



盼願世人明白此例,能對自我之一時挫折,再接再厲,不懈不怠,以期功成。



再觀現今俗世之政要人物,在彼等宿世以來,多為廣結善緣,且能助濟貧學,亦有一部份曾持齋戒,更有研經念佛之輩,於是在輾轉之輪迴中,諸般因緣際會之契合下,成就今生之聰明與其無比之智慧;若能再加以深植善緣,及濟助貧學,研究善書、經書,進而助印善書、經書,則可望生生世世智慧長存也。





阿難尊者 93年8月7日



第十章 嬌妻妾美為何因?前世佛門多結緣



世間男子,大都喜歡身旁髮妻婀娜多姿而嬌柔,又有部份世間男子,亦曾夢想身旁擁有妻妾如雲彩眾多。但欲求擁有且實現此一夢想,必須有其相當條件,亦即必須夙世之中(廣結善緣),尤其是佛道兩門中深結妙緣,始得能遇其良機。



佛云:「嬌妻妾美」,並非指男子在外亂搞男女關係,尤其是現今一夫一妻制度規範下,更是不得肇次,但既然已列於經目,自然有其道理與條件,乃須諸妻妾不分名位,完全能相處和諧且相安無事,更能分工合作不做計較,或爭風吃醋等事絕無,實稱之為「嬌妻妾美」。



古今最具體且最令人廣為流傳之風流韻事,不外乎唐寅(唐伯虎)之九美,因九美當中,無論是官家女乃至於丫嬛出身,在相處上,無時無刻不顯出合作無間,平安和樂之氣息,此正是佛所云:「嬌妻妾美」境界;然而雖然有其後天上窮追不捨之情景下,方才感動九美,但若無往昔之廣結善緣,則雖有九美,亦難能得之。



追溯唐寅之多生以前,曾為商旅,乃知行善濟貧,故而佈施行善如日常吃飯;而對於佛道兩門更是知道禮敬三寶,凡逢有緣欲求學法,礙於家境經濟,其總能盡予安頓彼等家庭,助之無後顧之憂;如此積善累德,方於機緣成熟之下,成就九美韻事,而傳揚千古。



反觀現今世人,雖有積善之機,卻缺乏植善之心、造功之德,甚至於用不誠且難捨之心造善,如此之人,如何造作功德?又如何消弭業債而得清償夙業,盼閱者能明悟也。


 


選自因果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達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